荔枝灣

關燈
上午十時左右,歐陽予倩與唐魏秋兩人來。

     &ldquo我們現在到易先生家去玩吧。

    &rdquo 于是一起走出了門,外面等着汽車。

    易先生,指的是警官學校的總務主任易建全氏。

    易先生的住所是在舊城外觀音橋的附近,那一帶是純粹的老街,相當窄,汽車無法通行,于是我們便在中途下了車步行。

    到了那裡,易先生已在門口迎候。

    易先生的家已十分古舊,但在老街中算是相當大的。

    我們被引入最裡面的客堂,今天是星期天,易先生拟在府上請我們吃飯,同時叫來了很多戲劇研究所的老師和學生準備舉行音樂會,有兩三個老師和十來個學生已來到另一個房間,正在那裡習琴弄笛。

    據說易先生本人也擅長音樂。

     我們問了以後知道這所宅邸建于一百餘年前,易氏數代居住于此。

    現在易先生的父母、長兄夫婦、弟弟夫婦及好幾位弟弟妹妹等一大家人分别居住在這所大宅内的各個房間。

    在中國,廣東也算是大家族制度最興盛的地區。

    在易家大宅中存在着很多能體現這種傳統制度的各種形态和儀式的東西。

    但是,雖然都守着舊有的家族制度,易先生的兄弟卻都是新時代的人,長兄是法律家,底下的弟弟是政府官員,再下面的弟弟是美術家,所以在實際的生活中舊時代的遺習幾乎已沒有了。

     在午飯的飯桌上,除了我們三人之外,僅有主人夫婦、易先生的嫂嫂、研究所的老師嚴工上氏和蘇氏,氣氛極為融洽。

    易先生的夫人和長兄的夫人都是新派的現代女性。

    在飯桌上談到了廣東人喜歡吃各種怪異的食物,我以前曾在書上讀到過廣東的婦女很喜歡吃一種長在稻上的禾蟲,哪怕是丈夫死的時候,也得先把禾蟲吃完後才放聲大哭,便問道:&ldquo這是真的嗎?&rdquo于是湖南人歐陽君立即回答說: &ldquo這是真的呢。

    廣東方言中有這樣的說法:&lsquo夫死夫還在,禾蟲過期恨唔返。

    &rsquo以為丈夫雖然死了,可屍體還在,而禾蟲過了一定的時節,想吃也追悔莫及了。

    &rdquo 兩位易夫人可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ldquo歐陽先生是湖南人,所以說這樣的話,這實際上是對廣東婦女的極大的侮辱。

    現在即使是我們也絕不吃禾蟲。

    不信你問問他。

    &rdquo 易先生隻是&ldquo哈哈&rdquo大笑,對夫人是喜歡吃禾蟲還是讨厭禾蟲不置一詞。

     飯後在前面的大房間裡演奏了音樂。

    蘇先生是一位謝了頂的老人,據說是拉胡琴的廣東第一高手。

    嚴先生是彈奏三弦的名家。

    易先生也加入其中,大家都各操多種樂器,還有一種大提琴經過改良的新樂器。

    演奏了歐陽予倩君的新作《楊貴妃》和林黛玉的唱腔《潇湘琴怨》等,兩位年輕的女學生交替演唱。

    中國的古典音樂中有一種幽婉的情韻,表現的是古代生活優美的一面。

    宮廷婦女的榮華,深窗佳人的戀愛,這在曆史和文學中都有描述。

    聽這些音樂時,腦際就非常直觀地浮現出這些古代優美生活的原本情景。

     聽了兩個小時左右的音樂後,我與予倩君兩人先告辭了。

    原先說好的,予倩君今日要帶我去荔枝灣。

     我們從易家大宅沿街走了約一公裡。

    這條街正在進行城區改造,兩邊建造着氣派的住宅樓。

    沿這條街一直走到邊緣地帶,這裡有條小河,上面架着高高的木橋。

    橋邊停泊着很多有布篷的舢闆,正在招呼着客人。

    予倩君似乎已來過好幾次了,叫了一條熟識的舢闆船登了上去。

     小河裡渾濁的河水似乎是凝滞不動的,河邊是一排古樸的民宅。

    這一帶還有很多舉行船宴的稱作&ldquo紫洞艇&rdquo的船。

    小河與幾條分叉的支流交合,不時可見到一座座高高的木橋。

    河兩岸樹木繁茂。

    離河岸不遠處有一處竹林環抱的警局派出所。

    也許今天是星期天的緣故,不少遊客在河上泛舟遊覽。

    随着船往下遊方向劃去,河面逐漸寬闊起來,遊船也多了。

    還有很多為當地特色的粥船。

    渾黃的河水沖刷着黏土的河岸。

    河兩邊是平野,河堤上高大的榕樹伸展着繁茂的枝葉。

    這景色雖然平淡無奇,卻漂蕩着一種古樸而隽永的情趣。

     荔枝樹上的果實還稀稀零零地殘留着一些。

    據說這邊的水鄉更為開闊,且河邊到處是荔枝樹,到了五六月份的季節,皮色發紅的飽滿的果實低低地垂下來,可從船上摘來吃。

    荔枝灣的地名即緣此而來。

     荔枝這種水果近來已是很普通了,也曾以冷藏的方式出口到日本。

    可不知何故這種果樹隻生長于廣東地區。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将荔枝視作珍品,曾留下各種傳說。

    有說是楊貴妃奢愛荔枝,曾以快馬從廣東番禺運送到遙遠的長安,然而往往在途中便腐爛了,享極榮華的楊貴妃也無法一飽口福。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而被貶谪到廣東省的惠州。

    這位詩人的官場失意使得荔枝更加名聲大振。

    東坡顯然甚為喜啖荔枝,留下了數首詠荔枝的詩。

    初嘗後他寫道: 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