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和書場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一棟平房内擺着百來張方桌,場内約有一半客人,正面的舞台上年輕的女子正在唱着戲曲,喧鬧的音樂聲震耳欲聾地響徹整個場内。
客人們一邊品茗飲茶,一邊欣賞着戲曲,或是高聲聊天喧嘩。
唐君和筱君都先來了。
我們圍坐在一個桌子邊聽了好幾個人的演唱。
過了一會兒榮湘雲出場了,她的嗓音頗低,演唱效果并不好。
比起她來,一位叫董豔秋的歌女年約十六歲左右,唱得也好,長得也漂亮。
在這邊出場的歌女都剪短發,服飾也極樸素,隻有董豔秋穿着綴有飾物的豔麗衣裳,并且梳着辮子垂在背後,站在舞台上的風姿也綽約動人。
在唱功方面被稱為南北無雙的歐陽予倩君,熱心地聽着這些小地方年輕歌女的演唱。
&ldquo歐陽先生,這些人唱得好嗎?&rdquo &ldquo哦&hellip&hellip很不錯的噢。
&rdquo說着藹然地笑了起來。
這時走過來一個穿着立領制服、戴着寬邊眼鏡、剃着光頭的人。
予倩君向我介紹說,這是中央黨部的通訊新聞記者唐三。
我們計劃請榮湘雲及這裡的歌女一起吃晚飯。
我們也邀請了唐三氏。
五點左右出了麟鳳閣,來到了秦淮河畔一家叫金陵春的菜館,這是一家有年頭的大餐館。
我們要了最裡邊的一間包房。
予倩君立即用毛筆在紅紙的招帖上寫上了&ldquo榮湘雲&rdquo、&ldquo唐豔秋&rdquo、&ldquo蕭瑜&rdquo等麟鳳閣歌女的名字及自己的姓名交由堂倌拿去。
屋外是秦淮河。
石垣下面發綠又泛黃的河水凝重地沉積着。
對面也系着三四艘畫舫。
依然下着小雨。
在對岸房屋與房屋之間約有兩畝大小的一片蘿蔔地,河岸伫立着五六棵柳樹。
鴨子在濃重的暮色中尋覓着餌食。
從一艘畫舫中露出了一位女子的臉,這是一個穿着青色衣服、臉色憔悴的美麗女子。
不知她在思想什麼,兩眼一直凝視着河水。
這時從下遊方向駛來一艘貨船,那女子和貨船的老大不知說了什麼之後,便嚴嚴地關上了船窗。
這情景給人的感覺仿佛是雖然一切都将衰滅消失,但還在做最後的歎息。
&ldquo當局計劃将這條河疏浚拓寬至現在兩倍的規模,已經着手拆除對岸的房屋。
然後引入長江水,使其水流活起來。
&rdquo唐三向我解釋說。
榮湘雲和蕭瑜先到。
此後董豔秋在其父親的陪伴下也來了。
大家一起圍着桌子坐下。
這家館子的菜是真正的南京菜,有當地獨特的風味,味道也好。
這幾位女子十分文雅,幾乎不随便插嘴說話,但都很開心地吃着菜。
稍擱一下筷子時,唐三氏和予倩君就立即用自己的筷子往她們的盤子裡夾菜。
董豔秋的父親似乎是這樣靠女兒生活的人,長得肥肥胖胖的。
一問,答說是福建人。
&ldquo台灣我也曾待過兩三年,不過這也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
您去過台灣吧?&rdquo他問我。
&ldquo沒,沒去過。
&rdquo 我雖是日本人,卻不了解台灣,頗覺慚愧。
(1) 董豔秋的父親有五十五六歲的年紀,活到這個歲數,似也經曆了各種風霜雨雪,已是相當世故。
因此看上去頗有些自以為是。
然而她女兒的美豔&mdash&mdash(2) 年輕的唐君和筱君在互相猜拳喝酒。
唐君也向我挑戰,我不善飲酒,便提議按日本人的做法,輸的一方每輸一輪便脫一件衣服,唐君答說&ldquo行&rdquo。
彼此互有輸赢。
怕冷的我穿得很多,就像筍殼一般包了一層又一層。
脫了一件又一件總脫不完,結果連善戰的唐君也輸得隻剩最後一件内衣了,隻得投降。
唐君和筱君穿着一件襯衣跳起舞來。
予倩君讓女孩們坐在前面,就像學校的音樂老師教學生唱歌似的,小聲地将各處關鍵的唱腔唱給她們聽。
姑娘們七點過後還有夜裡的演出,便退席回去了。
我們也準備離開,欲去結賬時,唐三先生已先一步付掉了。
是我們請他來的,卻由他付賬,很過意不去,便找歐陽氏商量如何是好。
&ldquo是呀。
&rdquo予倩君稍微想了一會兒說,&ldquo沒關系,誰付都一樣。
&rdquo 我與予倩君告别了衆人,坐馬車回了旅館。
予倩君坐了那晚最後一班火車回了上海。
聽說飛行家唐君也将坐翌日早上的頭班車回上海。
此後我又在南京逗留了兩個多星期。
我在南京也沒有特别要辦的事,天好時便去郊外的名勝地溜達,下雨時便燒旺了爐中的炭火,取出包中的書來讀。
到了晚上便請上朋友一起去秦淮附近的飯館吃晚飯,飯後去茶館或書場飲茶聽
客人們一邊品茗飲茶,一邊欣賞着戲曲,或是高聲聊天喧嘩。
唐君和筱君都先來了。
我們圍坐在一個桌子邊聽了好幾個人的演唱。
過了一會兒榮湘雲出場了,她的嗓音頗低,演唱效果并不好。
比起她來,一位叫董豔秋的歌女年約十六歲左右,唱得也好,長得也漂亮。
在這邊出場的歌女都剪短發,服飾也極樸素,隻有董豔秋穿着綴有飾物的豔麗衣裳,并且梳着辮子垂在背後,站在舞台上的風姿也綽約動人。
在唱功方面被稱為南北無雙的歐陽予倩君,熱心地聽着這些小地方年輕歌女的演唱。
&ldquo歐陽先生,這些人唱得好嗎?&rdquo &ldquo哦&hellip&hellip很不錯的噢。
&rdquo說着藹然地笑了起來。
這時走過來一個穿着立領制服、戴着寬邊眼鏡、剃着光頭的人。
予倩君向我介紹說,這是中央黨部的通訊新聞記者唐三。
我們計劃請榮湘雲及這裡的歌女一起吃晚飯。
我們也邀請了唐三氏。
五點左右出了麟鳳閣,來到了秦淮河畔一家叫金陵春的菜館,這是一家有年頭的大餐館。
我們要了最裡邊的一間包房。
予倩君立即用毛筆在紅紙的招帖上寫上了&ldquo榮湘雲&rdquo、&ldquo唐豔秋&rdquo、&ldquo蕭瑜&rdquo等麟鳳閣歌女的名字及自己的姓名交由堂倌拿去。
屋外是秦淮河。
石垣下面發綠又泛黃的河水凝重地沉積着。
對面也系着三四艘畫舫。
依然下着小雨。
在對岸房屋與房屋之間約有兩畝大小的一片蘿蔔地,河岸伫立着五六棵柳樹。
鴨子在濃重的暮色中尋覓着餌食。
從一艘畫舫中露出了一位女子的臉,這是一個穿着青色衣服、臉色憔悴的美麗女子。
不知她在思想什麼,兩眼一直凝視着河水。
這時從下遊方向駛來一艘貨船,那女子和貨船的老大不知說了什麼之後,便嚴嚴地關上了船窗。
這情景給人的感覺仿佛是雖然一切都将衰滅消失,但還在做最後的歎息。
&ldquo當局計劃将這條河疏浚拓寬至現在兩倍的規模,已經着手拆除對岸的房屋。
然後引入長江水,使其水流活起來。
&rdquo唐三向我解釋說。
榮湘雲和蕭瑜先到。
此後董豔秋在其父親的陪伴下也來了。
大家一起圍着桌子坐下。
這家館子的菜是真正的南京菜,有當地獨特的風味,味道也好。
這幾位女子十分文雅,幾乎不随便插嘴說話,但都很開心地吃着菜。
稍擱一下筷子時,唐三氏和予倩君就立即用自己的筷子往她們的盤子裡夾菜。
董豔秋的父親似乎是這樣靠女兒生活的人,長得肥肥胖胖的。
一問,答說是福建人。
&ldquo台灣我也曾待過兩三年,不過這也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
您去過台灣吧?&rdquo他問我。
&ldquo沒,沒去過。
&rdquo 我雖是日本人,卻不了解台灣,頗覺慚愧。
(1) 董豔秋的父親有五十五六歲的年紀,活到這個歲數,似也經曆了各種風霜雨雪,已是相當世故。
因此看上去頗有些自以為是。
然而她女兒的美豔&mdash&mdash(2) 年輕的唐君和筱君在互相猜拳喝酒。
唐君也向我挑戰,我不善飲酒,便提議按日本人的做法,輸的一方每輸一輪便脫一件衣服,唐君答說&ldquo行&rdquo。
彼此互有輸赢。
怕冷的我穿得很多,就像筍殼一般包了一層又一層。
脫了一件又一件總脫不完,結果連善戰的唐君也輸得隻剩最後一件内衣了,隻得投降。
唐君和筱君穿着一件襯衣跳起舞來。
予倩君讓女孩們坐在前面,就像學校的音樂老師教學生唱歌似的,小聲地将各處關鍵的唱腔唱給她們聽。
姑娘們七點過後還有夜裡的演出,便退席回去了。
我們也準備離開,欲去結賬時,唐三先生已先一步付掉了。
是我們請他來的,卻由他付賬,很過意不去,便找歐陽氏商量如何是好。
&ldquo是呀。
&rdquo予倩君稍微想了一會兒說,&ldquo沒關系,誰付都一樣。
&rdquo 我與予倩君告别了衆人,坐馬車回了旅館。
予倩君坐了那晚最後一班火車回了上海。
聽說飛行家唐君也将坐翌日早上的頭班車回上海。
此後我又在南京逗留了兩個多星期。
我在南京也沒有特别要辦的事,天好時便去郊外的名勝地溜達,下雨時便燒旺了爐中的炭火,取出包中的書來讀。
到了晚上便請上朋友一起去秦淮附近的飯館吃晚飯,飯後去茶館或書場飲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