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破壞

關燈
rdquo。

    南京的市區也隻有西部一塊還比較好地保存着舊有的形态。

    街兩邊排列着舊式的店鋪,商業也頗為繁榮,到了這裡才第一次覺得有古風南京的氣氛。

    不料過了不久出了溪水門來到覽渡橋一看,橋上的小街被拆得一處不剩,而且看來是最近才剛剛拆除的,隻有留有原先房屋遺迹的石頭顔色不一樣。

    這座橋全由天然石料建成,寬六七間,長約四十間。

    古橋約是清初或是明時建造的,還一點都沒損壞。

    現代式的石橋怎麼樣我不知道,但在古代要建造這樣大規模的石橋,令人不得不感到這到底是在中國啊!我再次對這座橋油然生起敬意,但橋上的店鋪竟被拆得一幹二淨,這使我大失所望。

    但在講究交通便利的時代,這已不是問題了。

    造了這麼漂亮寬廣的石橋,卻又在上面搭建了很多房屋,大部分的通路都被堵塞了,這自然不合理。

    我想隻有中國人才會在橋上建商業街。

    你也可以說這是中國人會利用一切空間的自然性的一個實例,但這并不是一開始便允許這麼做的。

     不僅是南京,在原有的中國都市裡所有的地方道路都相當狹窄。

    兩邊的房檐和房檐都互相比接,人們就在屋檐下行走。

    你看見這種情景就以為中國的都市早先街路就是建得這麼狹窄的,那就錯了。

    在古代建造城市時道路都是相當寬廣的。

    可是待這座城市繁榮起來後土地就不夠用了,房屋都緊靠路面建造起來。

    更有甚者,就在道路中間再建成一條街。

    這一情形在各個時代都受到嚴格的管制,以至于很多城市到了近代後都出現了如此逼仄的街路。

    道路狹窄并不是中國城市的本來面目。

    在南京和蘇州等地,市區中不時可見古老的石制的牌樓等建在比普通的屋宇低窪得多的地方,這顯然證明了古代的道路是相當寬廣的。

    上一次令我非常迷戀的覽渡橋上的小街市也是按上述的做派由人民自己随意建造出來的不正規的所在。

    這樣看來,此次劉市長毅然決然地将這些房屋棄如敝屣般地一掃而清,對此也許不應有什麼怨言。

     莫愁湖是一個方圓兩英裡左右的水深頗淺的湖。

    在此地可望見城内的清涼山。

    若是夏天,水中有荷葉亭亭,景色不錯,但現在這個季節就無可足觀的了。

    我對其曆史不詳,據說自三國時代起就是金陵的一處名勝。

    臨湖有數棟古建築,其中有一處&ldquo勝棋樓&rdquo,是諸葛亮出使吳國時鬥棋的遺迹。

    此處的建築都是荟萃了古代文化的精華,但現已頹敗老朽,亟待整修,看上去比我上次來遊曆是顯得更加頹敗。

    不加任何保護而任憑其受風吹雨淋,那自然也就日漸破損了。

    盡管如此,現在尚可一睹其建築的風貌,再過兩三年的話,恐怕連外觀也難以領略了吧。

     勝棋樓位居最前面,唯有此處尚有人住,仍可擋風遮雨,可望湖,可飲茶。

    如此回廊的壁上鑲嵌着刻有莫愁之歌的大理石碑。

    我買了幾副拓本。

    其歌雲: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绮,十四采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

     頭上金钗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挂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右梁武帝&ldquo河中之水&rdquo歌,又古樂府之《莫愁》。

     家在石城西,秣陵之有莫愁湖,其以此耶? 蘇北張盛藻書并識 時同治癸酉三月朔日 石壁上刻有中國人一流的書法。

    前幾次來時覺得有一阕寫得很有意思,不知是否還未消失,便又至此尋訪,結果已是蕩然無存了。

    這樣一阕:&ldquo莫愁湖莫愁湖,來到此處萬愁起。

    光陰似箭催人老,切莫辜負好山湖。

    &rdquo不知是否為一首詩,但是多少與我的情感有些共鳴。

     有兩個書生模樣的穿着寒酸的老人在慢慢地四處遊覽。

    這兒也成了軍隊的宿舍,莫愁湖已經完全被現今的時代所擯棄了。

     古舊風物正在令人痛心地衰滅的南京&hellip&hellip 出處同前 *** (1)劉紀文(1890&mdash1957),廣東東莞人,曾留學日本,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的第一任南京市長,主持了新南京的建設計劃,1931年後連續幾屆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