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雨花台

關燈
出了茶館又坐上黃包車。經過夫子廟前往西穿過兩三條巷子就來到了南門大街。狹窄的街路上滿是行人。其間又夾雜着黃包車、馬車、獨輪車、驢子、挑擔的、汲水的&mdash&mdash各種風物連成一片。整條街上充斥着一種難以名狀的喧嚣之聲。車前都堵住了,前行不易,雖然城門就在眼前了。

    巍峨高峻的城牆顯示出古代的威嚴氣勢,在雨意甚濃的天空中輪廓鮮明。人群在城門内外互相推推搡搡,一片喧阗嘈雜。這仿佛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場景。黃包車和馬車在這裡一點都沒有現代的意味。所有的人都不過是在象征着封建制度龐大權力的城門下面蠕動着的小蟲一般的生物而已。

    南門的城牆有四重。城牆與城牆之間排列着屋宇,有賣竹籮的、賣繩索的店鋪,還有鐵匠鋪等等。

    出了城,走過一段路,就來到了雨花台的山麓下。雨淅淅瀝瀝地下着。下了車,登上了滿是枯草的山上,其實這隻是一座稍稍隆起的丘岡而已。山岡上一棵樹也沒有。有兩三個要飯的女孩纏着我們兜售小石子。帶有紅色的卵石放入水盤中顯現出美麗的光澤。六年前我來此地時曾與一個要飯的老太婆說過話,但是這老太婆已不在人世了。

    給了這些孩子每人一分錢,她們才漸漸離去。到山頂約有幾百米的路。山頂上建着一個像是亭子似的新建築,在此可一眼俯瞰南京城。但此時雨勢漸猛,遠處已看不清晰。據六朝時代的傳說,有某位高僧登上此丘岡說法,結果從天上降下花雨,花瓣落在了有罪障人的身體上。前天河君自雲對曆史有興趣,而要觀望南京的地形此處最為适宜,于是便帶他到這裡來了。

    &ldquo曆史上曾有記錄,在明代某年間,有六十三個倭寇欲占領南京而曾來過此地,于是四面的城門都關上了。倭寇曾想翻越城牆,在城外盤桓了三天三夜,但任憑倭寇多勇蠻,也未能攻破這城牆。此時他們已糧盡體弱,中國人從城中大舉反攻,把六十三人一個不剩地全都殺了。&rdquo

    據說在研究倭寇史的K君這麼告訴我們。我們身旁有幾個像是來獵官的土豪鄉紳也在互相說着什麼。

    雨越來越大,不覺有陣寒意襲來,我搶先從剛才上來不同的方向跑下山去。他們兩人也跟着跑了下來。

    我想起了這邊南麓有一家頗為雅緻的茶館,想在此處避避雨,結果像是走錯了路,看不見茶館模樣的房子。在路邊的稍高處有一座房子,但門窗都關閉着。我們走上了石階,躲在這幢房子的屋檐下避雨。結果,房屋的門窗雖然關着,我們聽到了裡面有女人說話的聲音。仔細一看,這不像是普通的住家,從結構上看,以前像是宗廟或祠堂什麼的。從地方上來都城參加貢試的少年在此地避雨時,突然門戶啟開,從裡面走出來美麗的女子招呼少年進屋。這是以前中國的小說中常有的情節。但今天在此避雨的是日本的普通作家及其朋友,所以不會發生上述的傳奇故事。

    雨有點停了,我們趕緊回到原來的地方,重新乘上黃包車踏上了歸路。城門處比剛才更加擁擠混雜。車到一個地方就會停上十分鐘甚至一刻鐘。此城門外有一口井,行人中最多的是挑着木桶到此來汲水的。也有挑着米的,運送着醬油的,搬運煤炭的,挑着雞籠的,提着蔬菜的。老、幼、男、女,還有扛着長長的木材穿行其間的人。馬車、黃包車、獨輪車,幾百輛連成一串。獨輪車的吱吱咯咯聲,哼唷哼唷的号子聲,呼喊聲,互相的斥罵聲,叫嚷聲。反方向的車和前後的車相互堵住了街路,所有的一切都前進不得後退不得亂成了一團。

    這是多麼地混亂,多麼地無秩序啊。簡單地說,就像發生了火災似的。顯然,在中國以外看不到這樣的場景。這種狀态,若是非常時期的話還可想象,而在中國無論是都市還是鄉村,類似這樣的情景可謂是司空見慣。這可以看作自古以來中國的民衆受統治者壓迫欺淩的一個實例,也可說混亂本身就是傳統的中國人生活的一個方面。總而言之,中國的國民已習慣于這種狀态了。無論置身于何等混亂的漩流之中都可泰然不驚,等閑視之。粗粗一看也許顯得雜亂無序,但其内裡則常有一種規矩在暗中制約。他們覺得門不堵塞,不管等幾個小時總能通過的,因而神情安然。中國人的隐忍性和逆來順受的性格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想,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經受了無數的災難和迫害,不僅未有衰滅,反而日趨發展,其原因蓋亦在于此。

    這樣想了以後再一看,在人群中還夾雜有頭上戴着花的女乞丐。黃包車内風姿不俗的老夫人膝上還坐着天真可愛的小孫兒,神情怡然地微笑着。一個年輕人臉朝後地背坐在别人馬車的車尾上,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饅頭。拉着我的車夫在黑黝黝的城門中拾起了一個單隻的皮鞋匆忙挂在車輛上。在混亂中有一種安閑,在喧嚣中有一種平靜。不知不覺中我也變得和他們一樣神閑氣定了。焦躁的心緒漸漸消失,我坐在車上悠然地吸着香煙,一邊環視着周圍的景象。

    差不多過了半小時,車通過了城門。

    出處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