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趣味五感
關燈
小
中
大
施特勞斯[12]等人的作品的某些旋律中捕捉到嚴格意義上的&ldquo意氣&rdquo的東西嗎?對此我們恐怕很難給出肯定的回答。
如上所說,倘若采用形式化的、抽象的方法,要想在此類現象和&ldquo意氣&rdquo之間找到共同點并不困難,但就方法論而言,采取外在形式化的方法來把握此類文化的存在,并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論。
而以&ldquo客觀表現&rdquo為出發點,試圖闡明&ldquo意氣&rdquo構造的人大多都會陷入這種外在形式化的誤區。
總之,在研究&ldquo意氣&rdquo時,從作為客觀表現的自然形式或藝術表現形式入手,是近乎徒勞的。
我們必須先把&ldquo意氣&rdquo作為一種&ldquo意識現象&rdquo,對它的民族的内涵加以闡釋性的把握,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去考察它在自然表現形式或藝術表現形式中的客觀表現,唯此才是穩妥的方法。
一言以蔽之,&ldquo意氣&rdquo的研究隻有在&ldquo民族存在的解釋學&rdquo中方能成立。
在研究&ldquo意氣&rdquo的&ldquo民族存在&rdquo的特殊性時,偶爾也會在西方藝術形式中發現與&ldquo意氣&rdquo相類似的東西,但我們絕不可受其迷惑。
客觀表現未必能完全表現出&ldquo意氣&rdquo所具有的複雜性,因此即便在西方藝術中發現了與&ldquo意氣&rdquo的藝術形式相似的東西,我們也不能立即斷定這就是體驗性的&ldquo意氣&rdquo的客觀表現,更不能由此推斷西方文化中也存在&ldquo意氣&rdquo這一現象。
更何況即使我們能夠從上述藝術形式中真實地感覺到&ldquo意氣&rdquo,那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已經帶上了自己民族的有色眼鏡,使民族主觀性發揮作用。
且不論這種形式本身是否真的是&ldquo意氣&rdquo的客觀化表現,本質的問題是,作為&ldquo意識現象&rdquo的&ldquo意氣&rdquo在西方文化中是否真的存在,換言之,作為&ldquo意識現象&rdquo的&ldquo意氣&rdquo在西方文化中是否真的能夠被發現。
當我們仔細思考西方文化的形成機制時,對于這一問題我們無疑隻能得出否定的回答。
舉例來說,所謂&ldquo纨绔主義&rdquo[13],在所有具體的意識層面上都與&ldquo意氣&rdquo有着相同的構造、相同的色彩與感覺嗎?波德萊爾在《惡之花》第一卷中曾多次表現出類似&ldquo意氣&rdquo的情感,如在《虛無的滋味》中所說的&ldquo看透一切吧!我的心&rdquo&ldquo戀情早已經沒了滋味&rdquo&ldquo春天值得贊美,但早已芳香殆盡&rdquo等詩句,都充分表現出了一種&ldquo谛觀&rdquo的意味。
此外,他還在《秋歌》中寫道:&ldquo一邊追懷夏季熾烈的陽光,一邊體味着柔美的秋色。
&rdquo描寫了人生秋季淡黃色的憂郁,在沉潛中擁抱過去,表達了一種超越時光的感情。
波德萊爾本人也曾說過:&ldquo纨绔主義是頹廢時代英雄主義的最後一束光亮&hellip&hellip毫無熱情,但充滿憂愁,如同夕陽一般壯美。
&rdquo[14]這同時它也是作為&ldquoélégance(趣味)說教&rdquo的&ldquo一種宗教&rdquo。
可見,&ldquo纨绔主義&rdquo顯然具有與&ldquo意氣&rdquo相類似的構造。
但同時他又指出,&ldquo恺撒、卡提利納以及阿爾西比亞德斯[15]提供了最典型的例子&rdquo,這就意味着&ldquo纨绔主義&rdquo基本僅适用于男性。
但與此相對,&ldquo意氣&rdquo的&ldquo英雄主義&rdquo在柔弱且身陷&ldquo苦境&rdquo的女性那裡卻表現得最為深切,這正是&ldquo意氣&rdquo的特殊之處。
此外,尼采所說的&ldquo高貴&rdquo以及&ldquo有距離的熱情&rdquo等,也都是一種&ldquo意氣地&rdquo(矜持),它們源自騎士精神,和來自武士道的&ldquo意氣地&rdquo之間有着難以辨别的類似[16]。
但由于基督教斷然詛咒所有的肉欲,受此影響而形成的西方文化中,普通交往之外的兩性關系早已同唯物主義一道攜手墜入了地獄,其結果,以理想主義為特征的&ldquo意氣地&rdquo,幾乎不能使&ldquo媚态&rdquo在其延長線上得以升華并構成特殊的存在樣式。
&ldquo去找女人嗎?不要忘了帶上你的鞭子!&rdquo[17]這就是那位老婦給查拉圖斯特拉的勸告。
退一步來說,假定在作為例外的特殊的個人體驗中,西方文化有時也會有&ldquo意氣&rdquo,那麼,這種&ldquo意氣&rdquo也和形成于公共生活領域,并具有全民族性的&ldquo意氣&rdquo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
當某種意味具有全民族性的價值的時候,它必然通過語言的形式
如上所說,倘若采用形式化的、抽象的方法,要想在此類現象和&ldquo意氣&rdquo之間找到共同點并不困難,但就方法論而言,采取外在形式化的方法來把握此類文化的存在,并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論。
而以&ldquo客觀表現&rdquo為出發點,試圖闡明&ldquo意氣&rdquo構造的人大多都會陷入這種外在形式化的誤區。
總之,在研究&ldquo意氣&rdquo時,從作為客觀表現的自然形式或藝術表現形式入手,是近乎徒勞的。
我們必須先把&ldquo意氣&rdquo作為一種&ldquo意識現象&rdquo,對它的民族的内涵加以闡釋性的把握,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去考察它在自然表現形式或藝術表現形式中的客觀表現,唯此才是穩妥的方法。
一言以蔽之,&ldquo意氣&rdquo的研究隻有在&ldquo民族存在的解釋學&rdquo中方能成立。
在研究&ldquo意氣&rdquo的&ldquo民族存在&rdquo的特殊性時,偶爾也會在西方藝術形式中發現與&ldquo意氣&rdquo相類似的東西,但我們絕不可受其迷惑。
客觀表現未必能完全表現出&ldquo意氣&rdquo所具有的複雜性,因此即便在西方藝術中發現了與&ldquo意氣&rdquo的藝術形式相似的東西,我們也不能立即斷定這就是體驗性的&ldquo意氣&rdquo的客觀表現,更不能由此推斷西方文化中也存在&ldquo意氣&rdquo這一現象。
更何況即使我們能夠從上述藝術形式中真實地感覺到&ldquo意氣&rdquo,那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已經帶上了自己民族的有色眼鏡,使民族主觀性發揮作用。
且不論這種形式本身是否真的是&ldquo意氣&rdquo的客觀化表現,本質的問題是,作為&ldquo意識現象&rdquo的&ldquo意氣&rdquo在西方文化中是否真的存在,換言之,作為&ldquo意識現象&rdquo的&ldquo意氣&rdquo在西方文化中是否真的能夠被發現。
當我們仔細思考西方文化的形成機制時,對于這一問題我們無疑隻能得出否定的回答。
舉例來說,所謂&ldquo纨绔主義&rdquo[13],在所有具體的意識層面上都與&ldquo意氣&rdquo有着相同的構造、相同的色彩與感覺嗎?波德萊爾在《惡之花》第一卷中曾多次表現出類似&ldquo意氣&rdquo的情感,如在《虛無的滋味》中所說的&ldquo看透一切吧!我的心&rdquo&ldquo戀情早已經沒了滋味&rdquo&ldquo春天值得贊美,但早已芳香殆盡&rdquo等詩句,都充分表現出了一種&ldquo谛觀&rdquo的意味。
此外,他還在《秋歌》中寫道:&ldquo一邊追懷夏季熾烈的陽光,一邊體味着柔美的秋色。
&rdquo描寫了人生秋季淡黃色的憂郁,在沉潛中擁抱過去,表達了一種超越時光的感情。
波德萊爾本人也曾說過:&ldquo纨绔主義是頹廢時代英雄主義的最後一束光亮&hellip&hellip毫無熱情,但充滿憂愁,如同夕陽一般壯美。
&rdquo[14]這同時它也是作為&ldquoélégance(趣味)說教&rdquo的&ldquo一種宗教&rdquo。
可見,&ldquo纨绔主義&rdquo顯然具有與&ldquo意氣&rdquo相類似的構造。
但同時他又指出,&ldquo恺撒、卡提利納以及阿爾西比亞德斯[15]提供了最典型的例子&rdquo,這就意味着&ldquo纨绔主義&rdquo基本僅适用于男性。
但與此相對,&ldquo意氣&rdquo的&ldquo英雄主義&rdquo在柔弱且身陷&ldquo苦境&rdquo的女性那裡卻表現得最為深切,這正是&ldquo意氣&rdquo的特殊之處。
此外,尼采所說的&ldquo高貴&rdquo以及&ldquo有距離的熱情&rdquo等,也都是一種&ldquo意氣地&rdquo(矜持),它們源自騎士精神,和來自武士道的&ldquo意氣地&rdquo之間有着難以辨别的類似[16]。
但由于基督教斷然詛咒所有的肉欲,受此影響而形成的西方文化中,普通交往之外的兩性關系早已同唯物主義一道攜手墜入了地獄,其結果,以理想主義為特征的&ldquo意氣地&rdquo,幾乎不能使&ldquo媚态&rdquo在其延長線上得以升華并構成特殊的存在樣式。
&ldquo去找女人嗎?不要忘了帶上你的鞭子!&rdquo[17]這就是那位老婦給查拉圖斯特拉的勸告。
退一步來說,假定在作為例外的特殊的個人體驗中,西方文化有時也會有&ldquo意氣&rdquo,那麼,這種&ldquo意氣&rdquo也和形成于公共生活領域,并具有全民族性的&ldquo意氣&rdquo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
當某種意味具有全民族性的價值的時候,它必然通過語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