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豎條紋與鼠灰色
關燈
小
中
大
将&ldquo賞梅、歸來、聽船歌,靜悄悄、靜悄悄地、身在、暗夜&rdquo這樣分成了七個小節。
此類樂曲的創作手法之所以能夠表現出&ldquo意氣&rdquo,其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各小節起始的高音相對前面的低音而言具備明顯的色氣的二元性,另一方面,各音節都具有逐漸下行而趨向消失的&ldquo寂&rdquo之感。
起調處的二元性與呈現下行趨勢的整個小節之間的關系,就好比在&ldquo意氣&rdquo的紋樣中的條紋與灰暗的色彩之間的關系。
如上所述,作為意識現象的&ldquo意氣&rdquo的客觀表現的藝術形式,既能通過平面紋樣和立體建築在空間上加以表現,也能通過無形的音樂進行時間上的表現。
但這種表現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不外乎一方面确認&ldquo意氣&rdquo的二元性,另一方面通過闡發而顯示出它的特定的個性。
若進一步把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自然表現形式相比較,就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無可否定的一緻性。
因此,這些藝術形式及自然形式,才可以被理解為&ldquo意氣&rdquo這種意識現象的客觀表現。
換言之,客觀呈現的二元性,為&ldquo意氣&rdquo這種意識現象的質料因的&ldquo色氣&rdquo形成了一個基礎,闡發的方法又顯示出了它的特定性格,并構成了作為形式因的&ldquo意氣地&rdquo(矜持)和&ldquo谛觀&rdquo(あきらめ)的基礎。
這樣一來,我們就把&ldquo意氣&rdquo的客觀表現還原成作為意識現象的&ldquo意氣&rdquo,并明确了這兩種存在樣态之間的相互關系。
我相信,&ldquo意氣&rdquo的意味構造至此便得以明确的闡發。
注釋 [1]都都逸:民間流傳的一種俗曲,由七、七、七、五共26個音節構成,多用于表現男女之情。
[2]《昔昔物語》:作者為财津種莢。
[3]天明年間:江戶時代中期,相當于1781年至1789年間。
[4]唐棧:帶有小豎條紋紋樣的藏青色織物。
[5]小柳:平安王朝時代的一種雜藝,此處似指衣服花色,具體不詳。
[6]鲸帶:像鲸魚一樣黑白表裡不同的和服腰帶。
[7]寶曆年間:江戶時代中期,相當于1752年至1763年間。
[8]熨鬥目:平織織物的一種,也多指以此制成的和服,腰間大多裝飾有條紋。
[9]取染:一種凸現橫條紋紋樣的紮染織物。
[10]明和年間:江戶時代中期,相當于1764年至1772年間。
[11]目結紋:原文為&ldquo目結&rdquo,指由正方形中内嵌一小正方形的圖案構成的紋樣。
[12]源氏香圖:一種較為複雜的圖紋。
源氏香,原指一種用于遊戲的一套25根的香,由5種不同的香各5根組成。
在遊戲時,主持者先從這25根香中任意取出5根點燃并讓遊戲者辨别,而後遊戲者可在紙上畫5根豎線分别代表這5根香,再将自己認為屬于同種類的香用橫線在上部連接起來,完成後得到的圖案就被稱為&ldquo源氏香圖&rdquo。
這一遊戲一共可畫出52種圖案.每種圖案都分别對應于《源氏物語》中除去首尾兩章(《桐壺》和《夢之浮橋》)的一個章節名,由此類圖構成的紋樣即&ldquo源氏香紋&rdquo。
[13]籠目:由形似竹籠眼的圖案構成的紋樣;麻葉:一種由麻葉狀圖案構成的紋樣;鱗:一種由三角形構成的紋樣。
[14]出典《周禮注疏》卷二十一。
[15]出典《周禮注疏》卷二十一。
[16]天平年間:奈良時代的年号,相當于729年至748年間。
[17]藤原時代:指藤原家主持朝政的平安時代中期和後期。
[18]桃山時代:指豐臣秀吉執掌政權的近20年,是日本古代中世到近世的過渡期。
[19]參照Dessoir,AesthetikundallgemeineKunstwissenschaft,1923,S.361.&mdash&mdash原注 [20]揚卷:歌舞伎《缽卷江戶紫》中的主人公。
見第15頁腳注。
[21]&ldquo美的就是小的&rdquo這一命題請參照TheodorLipps,Aesthetik,1914,I,S.574.&mdash&mdash原注 [22]半襟:女子和服襯衣上裝飾用的襯領。
[23]光琳紋樣:江戶時代中期畫家尾形光琳開創的繪畫紋樣的統稱。
[24]光悅紋樣:江戶初期藝術家本阿彌光悅所開創的繪畫紋樣的統稱。
[25]友禅染:京都傳統工藝之一,在絹織物上繪圖而後染色的傳統技法。
[26]美國國旗和理發店的招牌燈箱雖然也都是由條紋構成的,但卻沒有什麼&ldquo意氣&rdquo可言,主要原因在于色彩太豔麗。
與此相反,婦女用煙管吸嘴和煙袋鍋多是金屬的,由銀和紅銅制成,呈略帶青灰的銀白色,并帶有橫條紋,與理發店燈箱上的條紋形狀幾乎一樣,但色彩的效果卻能給人以&ldquo意氣&rdquo的感覺。
&mdash&mdash原注 [27]《春色戀白浪》:為永春水的人情小說。
[28]禦納戶:放置衣物的屋子,這裡代指一種青色。
[29]手綱染:一種染織物,具體未詳。
[30]出典歌德《浮土德》中梅菲斯特的一句話:&ldquo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rdquo [31]浦肯野現象:捷克學者浦肯野(JanEvangelistaPurkinje)發現,在很好的照明條件下,一張紅紙、綠紙和藍紙看起來亮度相等,但在弱光下,綠和藍的顔色就會顯得亮度更大些。
這種在弱光條件下,人眼對波長較短的光的感受性提高,對波長較長的光的感受性則降低,這種現象就被稱為&ldquo浦肯野現象&rdquo。
[32]殘像:假名寫作&ldquoざんぞう&rdquo,留存在視覺上的印象。
[33]茶屋:茶店、茶樓、茶館,是在賣茶的同時提供社交休閑的場所。
[34]竹箔:日文假名作&ldquoあじろ&rdquo,用杉、桧、竹等交錯編出的裝飾。
[35]原文:&ldquo竹の色許由がひさごまだ青し。
&rdquo漢蔡邕《琴操·箕山操》:&ldquo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
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
無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飲之。
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
由操飲畢,以瓢挂樹。
風吹樹動,曆曆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損之。
&rdquo [36]作者榎本其角,原文:&ldquo埋られたおのが涙やまだら竹。
&rdquo [37]棹緣頂:傳統日式建築中用來支撐屋頂表層的細長材料稱為&ldquo棹緣&rdquo,在上面另鋪一層薄闆即構成&ldquo棹緣頂&rdquo。
[38]壁龛:原文&ldquo床の間&rdquo,日式房間中特意挖出的裝飾用凹室,供懸挂字畫、擺放插花等。
[39]茶室:指在傳統建築中專用作茶道的房間,江戶時代之後的茶室面積一般是四個半榻榻米。
[40]火燈窗:呈吊鐘形的窗戶,随寺院建築一起由中國傳入日本。
[41]木瓜窗:據說是由一種被稱為&ldquo木瓜&rdquo的家族徽章演變而來的窗戶造型。
[42]原載《哲學雜志》第二十四卷第二百六十四号。
&mdash&mdash原注 [43]日本傳統音樂的基本音階可分為陰音階和陽音階,都節音階即為前者,而田舍節音階就是後者。
[44]中國、日本、朝鮮三國古代所用的十二律之一。
這十二律的中文名分别為&ldquo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冼、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rdquo,日文名則為&ldquo壹越、斷金、平調、勝絕、下無、雙調、凫鐘、黃鐘、鸾鏡、盤涉、神仙、上無&rdquo。
[45]中國古代音樂中的五聲之一,其餘四聲為商、角、徵、羽。
[46]長呗:江戶時代初期在上方(京都大阪地區)流行的由三味線伴奏的歌曲,與&ldquo小呗&rdquo相對而言。
[47]端呗:成熟于江戶時代文化、文政年間的用三味線伴奏的流行小曲。
[48]原文:&ldquo音にほだされし縁の糸。
&rdquo [49]原文:&ldquo梅見、帰りの、船のうた、忍ぶなら、忍ぶなら·闇の·夜は置かしやんせ。
&rdquo
此類樂曲的創作手法之所以能夠表現出&ldquo意氣&rdquo,其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各小節起始的高音相對前面的低音而言具備明顯的色氣的二元性,另一方面,各音節都具有逐漸下行而趨向消失的&ldquo寂&rdquo之感。
起調處的二元性與呈現下行趨勢的整個小節之間的關系,就好比在&ldquo意氣&rdquo的紋樣中的條紋與灰暗的色彩之間的關系。
如上所述,作為意識現象的&ldquo意氣&rdquo的客觀表現的藝術形式,既能通過平面紋樣和立體建築在空間上加以表現,也能通過無形的音樂進行時間上的表現。
但這種表現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不外乎一方面确認&ldquo意氣&rdquo的二元性,另一方面通過闡發而顯示出它的特定的個性。
若進一步把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自然表現形式相比較,就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無可否定的一緻性。
因此,這些藝術形式及自然形式,才可以被理解為&ldquo意氣&rdquo這種意識現象的客觀表現。
換言之,客觀呈現的二元性,為&ldquo意氣&rdquo這種意識現象的質料因的&ldquo色氣&rdquo形成了一個基礎,闡發的方法又顯示出了它的特定性格,并構成了作為形式因的&ldquo意氣地&rdquo(矜持)和&ldquo谛觀&rdquo(あきらめ)的基礎。
這樣一來,我們就把&ldquo意氣&rdquo的客觀表現還原成作為意識現象的&ldquo意氣&rdquo,并明确了這兩種存在樣态之間的相互關系。
我相信,&ldquo意氣&rdquo的意味構造至此便得以明确的闡發。
注釋 [1]都都逸:民間流傳的一種俗曲,由七、七、七、五共26個音節構成,多用于表現男女之情。
[2]《昔昔物語》:作者為财津種莢。
[3]天明年間:江戶時代中期,相當于1781年至1789年間。
[4]唐棧:帶有小豎條紋紋樣的藏青色織物。
[5]小柳:平安王朝時代的一種雜藝,此處似指衣服花色,具體不詳。
[6]鲸帶:像鲸魚一樣黑白表裡不同的和服腰帶。
[7]寶曆年間:江戶時代中期,相當于1752年至1763年間。
[8]熨鬥目:平織織物的一種,也多指以此制成的和服,腰間大多裝飾有條紋。
[9]取染:一種凸現橫條紋紋樣的紮染織物。
[10]明和年間:江戶時代中期,相當于1764年至1772年間。
[11]目結紋:原文為&ldquo目結&rdquo,指由正方形中内嵌一小正方形的圖案構成的紋樣。
[12]源氏香圖:一種較為複雜的圖紋。
源氏香,原指一種用于遊戲的一套25根的香,由5種不同的香各5根組成。
在遊戲時,主持者先從這25根香中任意取出5根點燃并讓遊戲者辨别,而後遊戲者可在紙上畫5根豎線分别代表這5根香,再将自己認為屬于同種類的香用橫線在上部連接起來,完成後得到的圖案就被稱為&ldquo源氏香圖&rdquo。
這一遊戲一共可畫出52種圖案.每種圖案都分别對應于《源氏物語》中除去首尾兩章(《桐壺》和《夢之浮橋》)的一個章節名,由此類圖構成的紋樣即&ldquo源氏香紋&rdquo。
[13]籠目:由形似竹籠眼的圖案構成的紋樣;麻葉:一種由麻葉狀圖案構成的紋樣;鱗:一種由三角形構成的紋樣。
[14]出典《周禮注疏》卷二十一。
[15]出典《周禮注疏》卷二十一。
[16]天平年間:奈良時代的年号,相當于729年至748年間。
[17]藤原時代:指藤原家主持朝政的平安時代中期和後期。
[18]桃山時代:指豐臣秀吉執掌政權的近20年,是日本古代中世到近世的過渡期。
[19]參照Dessoir,AesthetikundallgemeineKunstwissenschaft,1923,S.361.&mdash&mdash原注 [20]揚卷:歌舞伎《缽卷江戶紫》中的主人公。
見第15頁腳注。
[21]&ldquo美的就是小的&rdquo這一命題請參照TheodorLipps,Aesthetik,1914,I,S.574.&mdash&mdash原注 [22]半襟:女子和服襯衣上裝飾用的襯領。
[23]光琳紋樣:江戶時代中期畫家尾形光琳開創的繪畫紋樣的統稱。
[24]光悅紋樣:江戶初期藝術家本阿彌光悅所開創的繪畫紋樣的統稱。
[25]友禅染:京都傳統工藝之一,在絹織物上繪圖而後染色的傳統技法。
[26]美國國旗和理發店的招牌燈箱雖然也都是由條紋構成的,但卻沒有什麼&ldquo意氣&rdquo可言,主要原因在于色彩太豔麗。
與此相反,婦女用煙管吸嘴和煙袋鍋多是金屬的,由銀和紅銅制成,呈略帶青灰的銀白色,并帶有橫條紋,與理發店燈箱上的條紋形狀幾乎一樣,但色彩的效果卻能給人以&ldquo意氣&rdquo的感覺。
&mdash&mdash原注 [27]《春色戀白浪》:為永春水的人情小說。
[28]禦納戶:放置衣物的屋子,這裡代指一種青色。
[29]手綱染:一種染織物,具體未詳。
[30]出典歌德《浮土德》中梅菲斯特的一句話:&ldquo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rdquo [31]浦肯野現象:捷克學者浦肯野(JanEvangelistaPurkinje)發現,在很好的照明條件下,一張紅紙、綠紙和藍紙看起來亮度相等,但在弱光下,綠和藍的顔色就會顯得亮度更大些。
這種在弱光條件下,人眼對波長較短的光的感受性提高,對波長較長的光的感受性則降低,這種現象就被稱為&ldquo浦肯野現象&rdquo。
[32]殘像:假名寫作&ldquoざんぞう&rdquo,留存在視覺上的印象。
[33]茶屋:茶店、茶樓、茶館,是在賣茶的同時提供社交休閑的場所。
[34]竹箔:日文假名作&ldquoあじろ&rdquo,用杉、桧、竹等交錯編出的裝飾。
[35]原文:&ldquo竹の色許由がひさごまだ青し。
&rdquo漢蔡邕《琴操·箕山操》:&ldquo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
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
無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飲之。
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
由操飲畢,以瓢挂樹。
風吹樹動,曆曆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損之。
&rdquo [36]作者榎本其角,原文:&ldquo埋られたおのが涙やまだら竹。
&rdquo [37]棹緣頂:傳統日式建築中用來支撐屋頂表層的細長材料稱為&ldquo棹緣&rdquo,在上面另鋪一層薄闆即構成&ldquo棹緣頂&rdquo。
[38]壁龛:原文&ldquo床の間&rdquo,日式房間中特意挖出的裝飾用凹室,供懸挂字畫、擺放插花等。
[39]茶室:指在傳統建築中專用作茶道的房間,江戶時代之後的茶室面積一般是四個半榻榻米。
[40]火燈窗:呈吊鐘形的窗戶,随寺院建築一起由中國傳入日本。
[41]木瓜窗:據說是由一種被稱為&ldquo木瓜&rdquo的家族徽章演變而來的窗戶造型。
[42]原載《哲學雜志》第二十四卷第二百六十四号。
&mdash&mdash原注 [43]日本傳統音樂的基本音階可分為陰音階和陽音階,都節音階即為前者,而田舍節音階就是後者。
[44]中國、日本、朝鮮三國古代所用的十二律之一。
這十二律的中文名分别為&ldquo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冼、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rdquo,日文名則為&ldquo壹越、斷金、平調、勝絕、下無、雙調、凫鐘、黃鐘、鸾鏡、盤涉、神仙、上無&rdquo。
[45]中國古代音樂中的五聲之一,其餘四聲為商、角、徵、羽。
[46]長呗:江戶時代初期在上方(京都大阪地區)流行的由三味線伴奏的歌曲,與&ldquo小呗&rdquo相對而言。
[47]端呗:成熟于江戶時代文化、文政年間的用三味線伴奏的流行小曲。
[48]原文:&ldquo音にほだされし縁の糸。
&rdquo [49]原文:&ldquo梅見、帰りの、船のうた、忍ぶなら、忍ぶなら·闇の·夜は置かしやんせ。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