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意氣的四個對應面
關燈
小
中
大
quo出發經由&ldquo意氣&rdquo再向&ldquo下品&rdquo運動的。
至于投影,往往比實物要黯淡一些。
所謂&ldquochic&rdquo指的就是将&ldquo上品&rdquo和&ldquo意氣&rdquo兩個頂點連接起來的直線,整體上是模糊的。
所謂&ldquorafné&rdquo,就是&ldquo意氣&rdquo與&ldquo澀味&rdquo連接的直線向着六面體的底面垂直運動,稍後靜止,這個運動軌迹所形成的矩形就是&ldquorafné&rdquo。
總之,這個六面柱體的圖式的價值就在于:其他相關系統的審美趣味,可以在六面體表面和内部特定的點的配置上,形成一種可能性與函數關系。
注釋 [1]上品:日語的&ldquo上品&rdquo除&ldquo上品&rdquo的本義外,還有高雅、高尚之意。
[2]華麗:原文&ldquo派手&rdquo(はで)。
[3]日語中的&ldquo渋味&rdquo(しぶみ)除指味覺上的澀味外,還有雅緻、老練之意。
[4]出典《晉書·劉毅傳》。
[5]歌麿:喜多川歌麿(1753&mdash1806),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畫師,開創了喜多川畫派。
[6]吳音:古代日本人根據中國南方吳方言區的發音來讀漢字的方法。
[7]《春色梅曆》:人情小說,作者為永春水(1790&mdash1843)是江戶時期著名&ldquo人情本&rdquo劇作家。
[8]出典《春色梅曆》四篇序。
原文為&ldquo意気にして賎しからず&rdquo。
[9]出典式亭三馬《浮世床》初編卷之上。
原文:&ldquo意気で人柄がよくて&hellip&hellip&rdquo [10]葉出:日文假名寫作&ldquoはで&rdquo,漢字通常寫作&ldquo派手&rdquo,華麗之意。
[11]樸素:日文作&ldquo地味&rdquo(じみ)。
[12]豐太閣:豐臣秀吉(1537&mdash1598),安土桃山時期的著名武将,曾統一日本全國,兩次發動侵朝戰争。
[13]家康:德川家康(1543&mdash1616),江戶幕府第一代将軍。
[14]淨琉璃義太夫節《夕霧伊左衛門曲輪文章》中的一句唱詞。
原文為&ldquoはでな浮名が嬉うて&rdquo。
[15]出典《春色梅曆》三篇第十六句。
[16]江戶褄:江戶時代女子穿的長裝。
[17]加茂川染:印染和服的一種,與織造和服相對。
加茂川染又稱京友禅染,是以糊置防染印花方法為主而形成紋樣的技法之一,其特色是形成多彩華麗的手繪紋樣,在近代的染織和服史上,特别是小袖紋樣的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8]結城缟:日本結城地方特産的繭綢,是日本最古老的高級絲綢紡織品。
其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奈良時期。
禦本手是一種摻入紅色蠶絲的豎織花紋。
[19]寂(さび):日本傳統美學尤其是俳諧美學的基本概念,在松尾芭蕉及其弟子的俳諧創作中得以完美表現。
是一種甯靜、簡素、黯淡的色調,寂然獨立、自由灑脫的精神狀态。
[20]土氣:原文&ldquo野暮&rdquo(やぼ),也寫作&ldquo野夫&rdquo(やぶ)。
[21]《春告鳥》:為永春水的&ldquo人情本&rdquo作品之一,初版于1836年。
[22]《英對暖語》:為永春水的&ldquo人情本&rdquo作品之一。
[23]澀紙:柿漆紙,包裝用紙。
[24]澀面:愁眉苦臉。
[25]江戶水:當時的一種名牌化妝水。
[26]澀腌鲇魚腸:用鲇魚的魚腸或魚子腌制而成的食品。
[27]小死丫頭:原文&ldquoあまっちゃ&rdquo,其中包含着&ldquo甘&rdquo(あま)字,是罵女性的話。
[28]正如《船頭部屋》所描述的那樣:&ldquo這裡是城東南。
喜撰說過,早茶中梅幹配上甜糕團,是酸是甜,一咬就知道。
&rdquo由此可知,&ldquo意氣&rdquo的味道,亦即&ldquo粹&rdquo的味道是酸的。
自然界中酸甜關系如何另當别論,在意識的世界中,酸味是介乎于甜味和澀味中間的味道。
另外,&ldquo澀味&rdquo在自然界中經常用來表示尚未成熟的味道,而在精神界中則經常用來表示圓熟的趣味。
廣義的拟古主義崇尚頗有深意的古樸,其理由就在這裡。
可以認為,關于澀味,也有&ldquo正、反、合&rdquo的辯證法。
所謂&ldquo黃莺啼聲帶青澀,酸桔春曉遍小野&rdquo中的澀味指的是第一階段的&ldquo正”與此相對,甘味形成了第二階段的&ldquo反&rdquo,于是&ldquo樸素面子、花紋裡子&rdquo的澀味,也就是在作為趣味的&ldquo澀味&rdquo中揚棄了&ldquo甘味&rdquo的元素,達成了第三階段的&ldquo合&rdquo。
&mdash&mdash原注 [29]歌澤:又稱&ldquo歌澤節&rdquo,江戶時代的一種小曲。
[30]清元節:日本三味線曲調的一種。
[31]國貞:歌川國貞(1786&mdash1865),浮世繪畫家。
[32]清長:鳥居清長(1752&mdash1815),浮世繪畫家。
[33]雅:假名寫作&ldquoみやび&rdquo,日本傳統審美觀念之一。
[34]味:假名寫作&ldquoあじ&rdquo,味道、滋味、趣味。
[35]乙:假名寫作&ldquoおつ&rdquo,獨特、别緻、俏皮、風趣之意,作者在此把&ldquo乙&rdquo看作是日本人的審美趣味之一。
[36]氣障:日文寫作&ldquo気障&rdquo,假名寫作&ldquoきざ&rdquo或&ldquoきざわり&rdquo,指的是言談舉止、服飾打扮招人讨厭的意思。
[37]色氣:原文&ldquo色っぽい&rdquo。
至于投影,往往比實物要黯淡一些。
所謂&ldquochic&rdquo指的就是将&ldquo上品&rdquo和&ldquo意氣&rdquo兩個頂點連接起來的直線,整體上是模糊的。
所謂&ldquorafné&rdquo,就是&ldquo意氣&rdquo與&ldquo澀味&rdquo連接的直線向着六面體的底面垂直運動,稍後靜止,這個運動軌迹所形成的矩形就是&ldquorafné&rdquo。
總之,這個六面柱體的圖式的價值就在于:其他相關系統的審美趣味,可以在六面體表面和内部特定的點的配置上,形成一種可能性與函數關系。
注釋 [1]上品:日語的&ldquo上品&rdquo除&ldquo上品&rdquo的本義外,還有高雅、高尚之意。
[2]華麗:原文&ldquo派手&rdquo(はで)。
[3]日語中的&ldquo渋味&rdquo(しぶみ)除指味覺上的澀味外,還有雅緻、老練之意。
[4]出典《晉書·劉毅傳》。
[5]歌麿:喜多川歌麿(1753&mdash1806),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畫師,開創了喜多川畫派。
[6]吳音:古代日本人根據中國南方吳方言區的發音來讀漢字的方法。
[7]《春色梅曆》:人情小說,作者為永春水(1790&mdash1843)是江戶時期著名&ldquo人情本&rdquo劇作家。
[8]出典《春色梅曆》四篇序。
原文為&ldquo意気にして賎しからず&rdquo。
[9]出典式亭三馬《浮世床》初編卷之上。
原文:&ldquo意気で人柄がよくて&hellip&hellip&rdquo [10]葉出:日文假名寫作&ldquoはで&rdquo,漢字通常寫作&ldquo派手&rdquo,華麗之意。
[11]樸素:日文作&ldquo地味&rdquo(じみ)。
[12]豐太閣:豐臣秀吉(1537&mdash1598),安土桃山時期的著名武将,曾統一日本全國,兩次發動侵朝戰争。
[13]家康:德川家康(1543&mdash1616),江戶幕府第一代将軍。
[14]淨琉璃義太夫節《夕霧伊左衛門曲輪文章》中的一句唱詞。
原文為&ldquoはでな浮名が嬉うて&rdquo。
[15]出典《春色梅曆》三篇第十六句。
[16]江戶褄:江戶時代女子穿的長裝。
[17]加茂川染:印染和服的一種,與織造和服相對。
加茂川染又稱京友禅染,是以糊置防染印花方法為主而形成紋樣的技法之一,其特色是形成多彩華麗的手繪紋樣,在近代的染織和服史上,特别是小袖紋樣的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8]結城缟:日本結城地方特産的繭綢,是日本最古老的高級絲綢紡織品。
其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奈良時期。
禦本手是一種摻入紅色蠶絲的豎織花紋。
[19]寂(さび):日本傳統美學尤其是俳諧美學的基本概念,在松尾芭蕉及其弟子的俳諧創作中得以完美表現。
是一種甯靜、簡素、黯淡的色調,寂然獨立、自由灑脫的精神狀态。
[20]土氣:原文&ldquo野暮&rdquo(やぼ),也寫作&ldquo野夫&rdquo(やぶ)。
[21]《春告鳥》:為永春水的&ldquo人情本&rdquo作品之一,初版于1836年。
[22]《英對暖語》:為永春水的&ldquo人情本&rdquo作品之一。
[23]澀紙:柿漆紙,包裝用紙。
[24]澀面:愁眉苦臉。
[25]江戶水:當時的一種名牌化妝水。
[26]澀腌鲇魚腸:用鲇魚的魚腸或魚子腌制而成的食品。
[27]小死丫頭:原文&ldquoあまっちゃ&rdquo,其中包含着&ldquo甘&rdquo(あま)字,是罵女性的話。
[28]正如《船頭部屋》所描述的那樣:&ldquo這裡是城東南。
喜撰說過,早茶中梅幹配上甜糕團,是酸是甜,一咬就知道。
&rdquo由此可知,&ldquo意氣&rdquo的味道,亦即&ldquo粹&rdquo的味道是酸的。
自然界中酸甜關系如何另當别論,在意識的世界中,酸味是介乎于甜味和澀味中間的味道。
另外,&ldquo澀味&rdquo在自然界中經常用來表示尚未成熟的味道,而在精神界中則經常用來表示圓熟的趣味。
廣義的拟古主義崇尚頗有深意的古樸,其理由就在這裡。
可以認為,關于澀味,也有&ldquo正、反、合&rdquo的辯證法。
所謂&ldquo黃莺啼聲帶青澀,酸桔春曉遍小野&rdquo中的澀味指的是第一階段的&ldquo正”與此相對,甘味形成了第二階段的&ldquo反&rdquo,于是&ldquo樸素面子、花紋裡子&rdquo的澀味,也就是在作為趣味的&ldquo澀味&rdquo中揚棄了&ldquo甘味&rdquo的元素,達成了第三階段的&ldquo合&rdquo。
&mdash&mdash原注 [29]歌澤:又稱&ldquo歌澤節&rdquo,江戶時代的一種小曲。
[30]清元節:日本三味線曲調的一種。
[31]國貞:歌川國貞(1786&mdash1865),浮世繪畫家。
[32]清長:鳥居清長(1752&mdash1815),浮世繪畫家。
[33]雅:假名寫作&ldquoみやび&rdquo,日本傳統審美觀念之一。
[34]味:假名寫作&ldquoあじ&rdquo,味道、滋味、趣味。
[35]乙:假名寫作&ldquoおつ&rdquo,獨特、别緻、俏皮、風趣之意,作者在此把&ldquo乙&rdquo看作是日本人的審美趣味之一。
[36]氣障:日文寫作&ldquo気障&rdquo,假名寫作&ldquoきざ&rdquo或&ldquoきざわり&rdquo,指的是言談舉止、服飾打扮招人讨厭的意思。
[37]色氣:原文&ldquo色っぽい&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