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于民族的語言:意氣的産生

關燈
念&rdquo是一種&ldquo實在&rdquo這一立場上,擁護三位一體的正統派信仰。

    相反,洛色林則站在&ldquo類概念隻不過是一種名目而已&rdquo這一&ldquo唯名論&rdquo的立場上,主張聖父、聖子和聖靈是三個獨立的神,而甘願承受人們對他的&ldquo三神說&rdquo的攻擊。

    在&ldquo意氣&rdquo這個問題的理解上,我們要有成為一個&ldquo異端者&rdquo的思想準備,從唯名論的角度來解決&ldquouniversalia&rdquo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ldquo意氣&rdquo單純看作是一種概念,然後歸納出一個将之包含在内的抽象的、帶有普遍性的類概念,這種傾向于&ldquo本質直觀&rdquo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對&ldquo意氣&rdquo意味的體驗性的理解,必須是具體的、事實性的、特殊的&ldquo存在體驗&rdquo。

    我們在叩問&ldquo意氣&rdquo的&ldquoessential&rdquo(本質)之前,必須先叩問其&ldquoexistential&rdquo(存在、實在)。

    一言以蔽之,對&ldquo意氣&rdquo的研究不應該是&ldquo印象性&rdquo的,而應該是&ldquo解釋性&rdquo的。

    [5] 那麼,在具體的民族文化形态中所體驗的&ldquo意氣&rdquo的意味,具有怎樣的構造呢?我們必須首先領會&ldquo意識現象&rdquo中存在的&ldquo意氣&rdquo,然後再進一步理解&ldquo客觀表現&rdquo中存在的&ldquo意氣&rdquo。

    忽視了前者,或者将研究的前後順序加以颠倒,都不可能真正把握&ldquo意氣&rdquo。

    很多人在試圖闡明&ldquo意氣&rdquo的含義時,都會陷入這樣的謬誤。

    他們往往先以&ldquo客觀表現&rdquo為研究對象,然後在這個範圍内概括出一些普遍性的特征,這樣一來,就會連&ldquo客觀表現&rdquo範圍内的民族特性也難以把握。

    另外,如果把對于&ldquo客觀表現&rdquo的理解直接看作是&ldquo意識現象&rdquo的理解,那麼對作為&ldquo意識現象&rdquo的&ldquo意氣&rdquo的解釋會流于抽象的外部表現性,也就無法具體地、解釋性地闡明具有曆史性和民族性的&ldquo意氣&rdquo的存在狀态了。

    我們必須從與此相反的方向,從具體的&ldquo意識現象&rdquo入手開始我們的研究。

     注釋 [1]迷娘:德國詩人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人物。

     [2]Nietzsche,AlsosprachZarathustra,TeilⅢ,VonaltenundneuenTafeln.&mdash&mdash原注 [3]Boutroux,Lapsychologiedumysticisme(Lanatureetl&rsquoesprit,1926,p.177)&mdash&mdash原注 [4]Bergson,Essaisurlesdonneesimmediatesdelaconscience,20eed,1921,p.124.&mdash&mdash原注 [5]關于&ldquo印象的&rdquo和&ldquo解釋的&rdquo意味以及&ldquo本質&rdquo和&ldquo存在&rdquo的關系請參照下列書籍: Husserl,IdeenzueinerreinenPhanomenologie,1913,I,S.4,S.12. Heidegger,SeinundZeit,1927,I,S.37f. OskarBecker,MathematischeExistenz,1927,S.1.&mdash&mdash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