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于民族的語言:意氣的産生

關燈
詞語現在所表達的,絕對不是像&ldquo意氣&rdquo那樣的特定的意味,其外延更為寬泛。

    也就是說,它包含了&ldquo意氣&rdquo&ldquo上品&rdquo等詞義的要素,與&ldquo粗野&rdquo&ldquo下品&rdquo等相對立,表達趣味上的&ldquo纖巧&rdquo或者&ldquo卓越&rdquo。

     再來看看法語詞彙&ldquocoquet&rdquo。

    這個詞語來源于&ldquocoq&rdquo,描述了一隻公雞被幾隻母雞團團圍住的情形,有表達&ldquo媚态&rdquo的意思。

    這個詞也被英語和德語原封不動地引入了。

    在德國,18世紀時有人曾想用&ldquoFangerei&rdquo來代替&ldquocoquetterie&rdquo,但&ldquoFangerei&rdquo終究沒能流行開去。

    &ldquocoquetterie&rdquo這個&ldquo法國式&rdquo的詞語确實體現了&ldquo意氣&rdquo的一部分意味。

    但同時,這個詞如果不附帶某種語境,就依舊不能表達&ldquo意氣&rdquo的意味。

    不僅如此,它還會根據不同的語境與詞語組合,而變成&ldquo下品&rdquo或者&ldquo淺薄&rdquo的意思。

    卡門唱着《哈巴涅拉舞曲》選段向唐·豪塞獻媚的态度,可以說是&ldquocoquettene&rdquo的,但絕不是&ldquo意氣&rdquo的。

    此外,法語中還有&ldquorafné&rdquo一詞。

    它來自意為&ldquo做得更精細&rdquo的&ldquorafner&rdquo一詞,表示&ldquo洗練&rdquo的意思,這個詞語也輸入到了英語和德語中。

    這個詞固然也表達了&ldquo意氣&rdquo中所包含的某種語義,但要真正形成&ldquo意氣&rdquo的意思,還需要其他重要因素。

    而且,&ldquorafné&rdquo這個詞在某種情況下,還會變成與&ldquo意氣&rdquo的意思相對的&ldquo澀味&rdquo的意思。

     總之,歐洲語種中雖然存在和&ldquo意氣&rdquo類似的詞,但無法找到在意義上與之完全等同的詞。

    很顯然,&ldquo意氣&rdquo是東洋文化&mdash&mdash更準确地說,是大和民族對自己特殊存在形态的一種顯著的表達。

     本來,純形式的抽象方法,從西洋文化中尋找和&ldquo意氣&rdquo相類似的詞,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但是,對于理解作為民族存在樣态的語言文化現象時,這并不是一種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對于包含着特定的民族性、曆史性的某一現象,如果通過人為地随意轉換,在可能的範圍内将其&ldquo理論化&rdquo,那麼所能得到的隻不過是包含了某種現象的抽象的類概念而已。

    要理解文化現象,關鍵是要完整地、如實地把握其活生生的存在形态,不忽略任何具體事實。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曾說過,在&ldquo嗅到玫瑰香味而回想過去&rdquo的時候,并不是說玫瑰的香味讓人回想過去,而是在玫瑰的香味裡面,嗅出從前的回憶。

    現實中并不存在固定不變的玫瑰香味,也不存在五洲四海皆能通用的類概念,有的隻是各種不同事物的味道。

    将玫瑰香味這種一般的東西,和&ldquo回想&rdquo這種特殊的東西聯系起來,用以說明某種體驗,這就如同把各國通用的羅馬字母表中的幾個字母排列起來,然後來确定各國特有的發音一樣。

    [4]而從形式上把&ldquo意氣&rdquo抽象化,然後從西洋文化所存在的類似現象中尋找普遍共同點的做法,和上述做法并無區别。

    在考察如何把握&ldquo意氣&rdquo這種現象的方法論時,我們面對的正是&ldquouniversalia&rdquo(普遍性)的問題。

     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家安瑟倫站在&ldquo類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