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見誠——上島鬼貫
關燈
小
中
大
明白什麼意思,别人聽起來就會很費勁。
另一方面,&ldquo幽玄&rdquo之句,其意趣在沒有理解力的人聽來,則是不能理解的。
&ldquo不易&rdquo之句 &ldquo古風&rdquo,就當時而言也是&ldquo當世風&rdquo,眼下被看作是當世風的東西,過若幹年後也會成為古風。
所謂古風,所謂當世風,都是追求句姿的人杜撰出來的名堂,努力修行俳諧、堅持&ldquo誠&rdquo之道的,其俳諧無論到何年何代,都沒有新舊之别,隻是深谙&ldquo誠&rdquo之道的人很少,這是令人遺憾的。
秀逸之句 所謂秀逸之句,乍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趣味,隻是用詞樸素、格調高雅,而其意味則難以言傳。
世間那些廣為人知的作者的秀逸之句,讓人聽上去不能理解其深意,心中充滿疑問,而待修行到一定程度後,才知道那秀逸之句的妙處。
隻有理解了别人的秀逸之句,才能作出自己的秀逸之句。
那些專心于細枝末節的技巧、自以為是的作者,是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賞别人的秀逸之句的,因而一輩子也難以作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秀逸之句。
工巧與&ldquo誠&rdquo 倘若有人讓學習俳諧者吟詠從前某個時代風格的句子,那麼吟詠出不同時代風格的句子應該是簡單容易的,而那些異樣的句子就更容易了,一切玩弄技巧的東西都不難。
隻有深深體會&ldquo誠&rdquo,清醒地意識到應該體現出此時應有的句姿,那麼吟詠出來的俳諧才能獨具一格。
所謂獨吟的俳諧[1],處處可以見出自然之心,令人百看不厭。
對于未學成者,要他表現出自然與心的豐富變化,他也嘗試着去努力,但仍然難以做到吧。
作者獨吟的俳諧若隻表現某種固定不變之心,恐怕連自己也覺得無趣,心也不能很好地傳達出來。
何況别人聽來會如何,那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刻意為之的句子容易作,自然吟詠的句子難作,應該在此方面好好用心、聚精會神加以修行。
倘若有人以容易吟詠的句子為是,以難以吟詠的句子為非,那麼這樣僵硬的态度,是不足于與之談論俳諧的。
黃莺有黃莺的鳴啭,蛙有哇的鳴叫,各有可聽之處,正如不同的和歌各有其美一樣。
黃莺的鳴啭中沒有蛙鳴,蛙鳴中沒有黃莺鳴啭,這才是&ldquo誠&rdquo。
俳諧的修行 不作俳諧的修行,隻是好高骛遠的作者,就好比登上了高樓,眺望四周的群山,聽到有人吟誦&ldquo天地悠悠心高遠&rdquo,仿佛自己也看到了相同的風景。
這就好比不動一步卻要遊遍名山一樣,沒有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攀登,如何能到達高處險峰呢?未學成者要明白個中道理,務必好好修行。
未成熟而自以為已經成熟的人,是很愚蠢的。
自己要真正明白,沒有修行的自覺就不可能成為高手,要知道自己的弱點之所在。
不加修行的人僅僅依靠自己的聰明是無濟于事的,靠知識才氣無法到達俳諧之道。
俳諧的修行,必須不斷體會俳諧的&ldquo誠&rdquo之味,在日常與人交往的時候,也要待之以&ldquo誠&rdquo,要明白重要的是誠實無僞。
&ldquo我學習俳諧多少多少年啦。
&rdquo老是這樣屈指計算,以為熬年頭就是修行,那就大錯特錯了。
假如心中沒有&ldquo誠&rdquo之道,&ldquo誠&rdquo隻是體現于句作的表面,這樣的作者即便學習多少個年頭,能有多大長進呢? 連歌與俳諧 連歌與俳諧的區别,說大也很大,說不大就好比是背靠背。
比方說,有兩個人要各奔東西的時候,一起走的時候是肩并肩,而&ldquo我要向東&rdquo&ldquo我要向西&rdquo各行其道的時候,就産生了不同的方向目标和名稱。
明顯使用俳言[2]的句子,就好比從第一步就與對方分開走,漸行漸遠。
另一方面,用詞較為通俗易懂,乍聽上去好像是連歌,但作者心中的指向實際上并不是連歌,這也完全屬于俳
另一方面,&ldquo幽玄&rdquo之句,其意趣在沒有理解力的人聽來,則是不能理解的。
&ldquo不易&rdquo之句 &ldquo古風&rdquo,就當時而言也是&ldquo當世風&rdquo,眼下被看作是當世風的東西,過若幹年後也會成為古風。
所謂古風,所謂當世風,都是追求句姿的人杜撰出來的名堂,努力修行俳諧、堅持&ldquo誠&rdquo之道的,其俳諧無論到何年何代,都沒有新舊之别,隻是深谙&ldquo誠&rdquo之道的人很少,這是令人遺憾的。
秀逸之句 所謂秀逸之句,乍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趣味,隻是用詞樸素、格調高雅,而其意味則難以言傳。
世間那些廣為人知的作者的秀逸之句,讓人聽上去不能理解其深意,心中充滿疑問,而待修行到一定程度後,才知道那秀逸之句的妙處。
隻有理解了别人的秀逸之句,才能作出自己的秀逸之句。
那些專心于細枝末節的技巧、自以為是的作者,是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賞别人的秀逸之句的,因而一輩子也難以作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秀逸之句。
工巧與&ldquo誠&rdquo 倘若有人讓學習俳諧者吟詠從前某個時代風格的句子,那麼吟詠出不同時代風格的句子應該是簡單容易的,而那些異樣的句子就更容易了,一切玩弄技巧的東西都不難。
隻有深深體會&ldquo誠&rdquo,清醒地意識到應該體現出此時應有的句姿,那麼吟詠出來的俳諧才能獨具一格。
所謂獨吟的俳諧[1],處處可以見出自然之心,令人百看不厭。
對于未學成者,要他表現出自然與心的豐富變化,他也嘗試着去努力,但仍然難以做到吧。
作者獨吟的俳諧若隻表現某種固定不變之心,恐怕連自己也覺得無趣,心也不能很好地傳達出來。
何況别人聽來會如何,那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刻意為之的句子容易作,自然吟詠的句子難作,應該在此方面好好用心、聚精會神加以修行。
倘若有人以容易吟詠的句子為是,以難以吟詠的句子為非,那麼這樣僵硬的态度,是不足于與之談論俳諧的。
黃莺有黃莺的鳴啭,蛙有哇的鳴叫,各有可聽之處,正如不同的和歌各有其美一樣。
黃莺的鳴啭中沒有蛙鳴,蛙鳴中沒有黃莺鳴啭,這才是&ldquo誠&rdquo。
俳諧的修行 不作俳諧的修行,隻是好高骛遠的作者,就好比登上了高樓,眺望四周的群山,聽到有人吟誦&ldquo天地悠悠心高遠&rdquo,仿佛自己也看到了相同的風景。
這就好比不動一步卻要遊遍名山一樣,沒有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攀登,如何能到達高處險峰呢?未學成者要明白個中道理,務必好好修行。
未成熟而自以為已經成熟的人,是很愚蠢的。
自己要真正明白,沒有修行的自覺就不可能成為高手,要知道自己的弱點之所在。
不加修行的人僅僅依靠自己的聰明是無濟于事的,靠知識才氣無法到達俳諧之道。
俳諧的修行,必須不斷體會俳諧的&ldquo誠&rdquo之味,在日常與人交往的時候,也要待之以&ldquo誠&rdquo,要明白重要的是誠實無僞。
&ldquo我學習俳諧多少多少年啦。
&rdquo老是這樣屈指計算,以為熬年頭就是修行,那就大錯特錯了。
假如心中沒有&ldquo誠&rdquo之道,&ldquo誠&rdquo隻是體現于句作的表面,這樣的作者即便學習多少個年頭,能有多大長進呢? 連歌與俳諧 連歌與俳諧的區别,說大也很大,說不大就好比是背靠背。
比方說,有兩個人要各奔東西的時候,一起走的時候是肩并肩,而&ldquo我要向東&rdquo&ldquo我要向西&rdquo各行其道的時候,就産生了不同的方向目标和名稱。
明顯使用俳言[2]的句子,就好比從第一步就與對方分開走,漸行漸遠。
另一方面,用詞較為通俗易懂,乍聽上去好像是連歌,但作者心中的指向實際上并不是連歌,這也完全屬于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