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見誠——上島鬼貫

關燈
上島鬼貫(1661&mdash1738),本姓平泉,統稱三郎兵衛,名上島宗迩,又号槿花翁、馬樂童、佛兄,江戶時代前中期俳人。

     出生于攝津伊丹的一個釀酒商家庭,幼時喜歡俳諧,1671年師從俳人西山宗因,1678年著《慧能錄》,1685年著《獨言》,此外還著有《俳諧大悟物狂》《犬居士》《佛之兄》《酸鼻集》等。

    鬼貫有意與松尾芭蕉抗衡,認為芭蕉是&ldquo修得的高手&rdquo,自己是&ldquo生得的高手&rdquo,力求自成一家,即&ldquo伊丹派&rdquo,但由于種種原因,終不能與蕉門的影響相比。

    鬼貫的創作态度很嚴謹,從自然與真誠中求道,俳風極其自然質樸、不加雕琢,佳句很多。

    今人編有《鬼貫全集三版》(1978年)。

     《獨言》是上島鬼貫的短篇随筆集,共分上下兩卷,上卷是俳論,由四十一篇百字短文構成,下卷是以俳諧為中心的藝術性随筆。

    上卷被認為是日本俳諧史重要的俳論著作。

    鬼貫繼承并發展了日本文論史上的&ldquo誠論&rdquo,以&ldquo誠&rdquo作為俳諧論的核心概念,提出了&ldquo&lsquo誠&rsquo之外無俳諧&rdquo的論斷,與松尾芭蕉提出的&ldquo風雅之誠論&rdquo也有密切的關聯。

     以下根據講談社學術文庫版選譯出《獨言·上卷》中較有理論價值的十一篇。

     獨言 俳諧之道 俳諧之道,似易實難,聽人說&ldquo初學時由淺入深,學成後深入淺出&rdquo,從前人心素直,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依次學習,循序漸進,如今這樣的人少見了,往往心地浮躁,自以為是,自命高手,卻不為世人所認。

    之所以如此,或許隻是将俳諧視為臨場的即興發揮,無根無葉,憑空亂說即可,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事情。

    假如知道俳諧也是和歌之一體,就不會将俳諧看得如此簡單了。

     &ldquo心&rdquo與&ldquo形&rdquo 作俳諧的時候,隻注意&ldquo姿&rdquo與&ldquo詞&rdquo,&ldquo誠&rdquo就會減少,隻要&ldquo心&rdquo深,&ldquo姿&rdquo與&ldquo詞&rdquo實則無關緊要。

    即便是化用古歌、寫古事,絞盡腦汁寫出來的俳諧,與自然而然吟詠出來的俳諧,豈不是也完全不同嗎? 作俳諧可以與老師&ldquo形&rdquo似,在将老師的句之&ldquo形&rdquo學到之後,再從老師的&ldquo形&rdquo中擺脫出來,以形成與個人天性相适應的獨特風格。

     自然之&ldquo誠&rdquo 去除僞飾,隻言其&ldquo誠&rdquo,比起苦思冥想、追求僞飾當然要好,但這隻是可以追求&ldquo誠&rdquo的俳諧。

    學習俳諧的人,隻有當把&ldquo僞飾&rdquo與&ldquo誠&rdquo兩方面都不刻意留心的時候,那麼無論吟詠什麼句子就都沒有僞飾了,這才叫作&ldquo自然之誠&rdquo。

    若如此,平常之心就沒有了僞飾,對世間之&ldquo哀&rdquo就有了深切的感受。

     &ldquo幽玄&rdquo之句 苦思冥想構思出來的句子,在俳諧之道修行不到家的人聽起來,或許會覺得很有趣。

    而實際上,&ldquo有趣&rdquo本身就是一種俳諧之病。

    而有俳諧修養的人吟詠的&ldquo幽玄&rdquo之句,在沒有修養的人聽起來,也許大多覺得不好理解吧。

    而且,因為用詞平易,想吟詠的人誰都可以吟詠。

     在不好理解的句子中,有&ldquo幽玄&rdquo和&ldquo不成功&rdquo兩種情形。

    不懂得&ldquo誠&rdquo的人,作了各種各樣的句子出來,因為特别追求易懂而索然無味,硬要将每個字詞都說透,最終連自己要說什麼都忘了,偏離了作者最初的構思,結果隻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