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花詠雨——服部土芳
關燈
小
中
大
服部土芳(1657&mdash1730),著名俳人,俳論家。
土芳生于伊賀上野,是&ldquo俳聖&rdquo松尾芭蕉的高足和同鄉。
芭蕉去世後,土芳成為伊賀地區&ldquo蕉門&rdquo的核心人物。
編有俳諧集《其袋》等。
他的俳論書《三冊子》,與向井去來的《去來抄》一起被稱為記載、論述和闡釋芭蕉俳諧藝術論與蕉門俳諧風格主張的兩部難得的著作。
《三冊子》大約成書于寶永元年(1704年),由《白冊子》《赤冊子》《忘水》三冊構成,故名&ldquo三冊子&rdquo。
與向井去來的《去來抄》随筆雜話集的構成有所不同,《三冊子》在結構上具有一定的體系性,試圖将芭蕉以及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俳諧藝術論,特别是&ldquo不易·流行論&rdquo&ldquo風雅之誠論&rdquo&ldquo氣論&rdquo&ldquo高悟歸俗論&rdquo&ldquo新鮮是俳諧之花論&rdquo等,加以較為系統的解說與闡發,從而形成了其俳諧論的鮮明特色。
以下根據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學大系66·連歌論集、俳論集》和小學館《新編日本文學全集89·連歌論集、能樂論集、俳論集》譯出。
個别價值不大的段落略去未譯。
三冊子 白冊子[1] (一)俳諧脫胎于和歌 俳諧,本脫胎于和歌。
歌始于天地開辟之時,生産國土的男女二神[2],從天上降臨磤馭慮島,女神先說道:&ldquo高興啊,遇上了美男子。
&rdquo男神唱和曰:&ldquo高興啊,遇上了美女子。
&rdquo這似乎還不算是歌,但心有所思,形諸言語,實則為歌,所以被公認為是和歌之肇始。
神代的和歌格律未定,及至人代[3],自素盞鳴尊起,和歌三十一字開始确立。
八彩雲起四方, 砌起了八重高牆, 與吾妻共享。
[4] 從這首歌開始,和歌得以定型。
因表現的是大和國之風,故曰&ldquo和歌&rdquo。
(二)連歌與俳諧 從和歌延伸出來的有連歌、俳諧。
連歌之名,最早見于白河天皇時代[5]。
在連歌這一稱呼出現之前,叫作繼歌。
那時候句數還不固定。
日本武尊東征時,在築波作歌曰: 在新治築波, 過了幾天幾夜?[6] 掌燈的侍童回答說: 日子不少了, 已過了十天九夜。
[7] 這可以說是連歌的起源。
在原業平作為管理狩獵的敕使,到伊勢國去的時候,齋宮[8]作歌曰: 你我緣份淺, 渾似徒步過淺川, 河水不濕衫。
[9] 業平便用松枝炭棒在杯子上寫了下一句: 下回再過逢坂關, 與你重相見。
[10] 後鳥羽院時代,禅阿彌法師寫了題名為《小林》[11]的書,對連歌&ldquo指合&rdquo[12]等其他法式作出規定,這就是本式。
而後來在此基礎上制定的連歌法式,叫作新式。
關于俳諧,藤原定家曾說過:&ldquo巧舌善言,意在以言辭服人。
對無心者以心相對,對不可言喻者付諸言辭,是為機智靈活之體。
&rdquo[13] 《韻學大成》[14]一書中有言:唐代詩人&ldquo鄭綮詩語俳諧多&rdquo。
此處&ldquo俳&rdquo者,戲也;&ldquo諧&rdquo者,和也。
因而,唐代将遊戲性的詩歌叫作俳諧。
此外,還有&ldquo滑稽&rdquo一詞。
春秋時代有一個叫管仲的人到楚國去,他以滑稽的語言回答楚人問話。
在日本,一休和尚善滑稽。
這裡說的滑稽,指的就是在與他人的言語對答中,能言善辯、巧舌如簧,與上述定家卿所言是相同的。
在連歌中,将日常中的滑稽用語加以巧妙運用,被世人稱為俳諧之連歌。
(三)&ldquo誠&rdquo之俳諧 俳諧從形成伊始,曆來都以巧舌善言為宗,一直以來的俳人均不知&ldquo誠&rdquo為何物。
回顧晚近的俳諧曆史,使俳諧中興的人物是難波的西山宗因,他以自由潇灑的俳風而為世人所知。
但宗因亦未臻于善境,以遣詞機巧知名而已。
及至先師芭蕉翁,從事俳諧三十餘年乃得正果。
先師的俳諧,名稱還是從前的名稱,但已經不同于從前的俳諧了。
其特點在于它是&ldquo誠之俳諧&rdquo。
&ldquo俳諧&rdquo這一稱呼,本與&ldquo誠&rdquo字無關,在芭蕉之前,雖歲轉時移,俳諧卻徒然無&ldquo誠&rdquo,奈之若何! 先師芭蕉說過:&ldquo俳諧之道,并無古人可為楷模。
&rdquo另一方面,先師又反複說:&ldquo看懂古人的技巧并模仿之,容易。
如今我所開辟的境界,後來者亦可省察。
我深感後生之可畏。
&rdquo 從前詩歌名家衆多,均出自于&ldquo誠&rdquo而循之以&ldquo誠&rdquo,先師芭蕉于無&ldquo誠&rdquo之俳諧中立之以&ldquo誠&rdquo,成為俳諧中永久之先賢。
時光流轉至此,俳諧終于得之以&ldquo誠&rdquo,是先師不負上天的期待,豐功偉績,何人可及! (四)俳言 連歌、俳諧本為一體。
&ldquo心&rdquo與&ldquo詞&rdquo,乃連歌、俳諧之必備。
&ldquo心&rdquo為連歌、俳諧所共通,而兩者之&ldquo詞&rdquo卻各分畛域,關于俳諧之&ldquo詞&rdquo,以前就有種種探讨。
《俳無言》[15]一書曰:&ldquo凡可發聲之詞,均為俳言。
連歌中常用的詞彙,如&lsquo屏風&rsquo&lsquo幾帳&rsquo&lsquo拍子&rsquo&lsquo無例&rsquo&lsquo蝴蝶&rsquo之類均是。
千句連歌中使用的&lsquo鬼&rsquo&lsquo女&rsquo&lsquo龍&rsquo&lsquo虎&rsquo等,隻用于千句連歌中的詞語,也可用作俳言。
連歌中避諱的詞語,如&lsquo櫻木&rsquo&lsquo飛梅&rsquo&lsquo雲山&rsquo&lsquo霧雨&rsquo&lsquo小雨&rsquo&lsquo出門&rsquo&lsquo浦人&rsquo&lsquo賤女&rsquo之類,在《無言抄》[16]和紹巴的聞書[17]中多見。
這些都是俳言。
&rdquo (五) 俳諧歌&ldquo女郎花&rdquo盛開, 可親可憐招人愛, 不由伸手摘。
卻從馬上滾下來, 老僧汗顔不傳外。
[18] 這首和歌,是僧正遍昭在嵯峨野落馬時而寫的,可以說是俳諧的楷模。
在俳諧中,像此首和歌,詞不庸俗、心存诙諧的作品,可謂上品;言辭卑俗,缺乏诙諧的作品,是為下品。
先師說過:&ldquo從前的俳諧歌,有種種歌體,有真情實感的作品,如: 念我的人啊, 你的心難以琢磨, 你站在面前, 仿佛又隐身不現, 我不能将你看穿。
[19] 雖然是冬天, 春天已經在眼前。
盼花情切切, 籬笆牆上雪花落, 權且當作鮮花看。
[20] (六)俳諧的特性 先師芭蕉曾說過:&ldquo春雨、煙柳這樣的題詞屬于連歌;而一隻鳥兒啄田螺,就完全是俳諧的題材。
&lsquo頭頂黃梅雨,去看水鳥建浮巢&rsquo,我這首發句中,在用詞上看不出俳諧的特征,但&lsquo去看水鳥建浮巢&rsquo,心境是俳諧的心境。
&lsquo霜月天寒涼,幾隻哀鴻無歸藏,瑟縮排成行&rsquo[21],對這首發句,我的脅句是&lsquo冬天朝陽無熱量,倒有哀感與惆怅&rsquo。
從心與詞兩方面看,都沒有特别明顯的俳諧特性。
但實際上,接續發句,
土芳生于伊賀上野,是&ldquo俳聖&rdquo松尾芭蕉的高足和同鄉。
芭蕉去世後,土芳成為伊賀地區&ldquo蕉門&rdquo的核心人物。
編有俳諧集《其袋》等。
他的俳論書《三冊子》,與向井去來的《去來抄》一起被稱為記載、論述和闡釋芭蕉俳諧藝術論與蕉門俳諧風格主張的兩部難得的著作。
《三冊子》大約成書于寶永元年(1704年),由《白冊子》《赤冊子》《忘水》三冊構成,故名&ldquo三冊子&rdquo。
與向井去來的《去來抄》随筆雜話集的構成有所不同,《三冊子》在結構上具有一定的體系性,試圖将芭蕉以及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俳諧藝術論,特别是&ldquo不易·流行論&rdquo&ldquo風雅之誠論&rdquo&ldquo氣論&rdquo&ldquo高悟歸俗論&rdquo&ldquo新鮮是俳諧之花論&rdquo等,加以較為系統的解說與闡發,從而形成了其俳諧論的鮮明特色。
以下根據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學大系66·連歌論集、俳論集》和小學館《新編日本文學全集89·連歌論集、能樂論集、俳論集》譯出。
個别價值不大的段落略去未譯。
三冊子 白冊子[1] (一)俳諧脫胎于和歌 俳諧,本脫胎于和歌。
歌始于天地開辟之時,生産國土的男女二神[2],從天上降臨磤馭慮島,女神先說道:&ldquo高興啊,遇上了美男子。
&rdquo男神唱和曰:&ldquo高興啊,遇上了美女子。
&rdquo這似乎還不算是歌,但心有所思,形諸言語,實則為歌,所以被公認為是和歌之肇始。
神代的和歌格律未定,及至人代[3],自素盞鳴尊起,和歌三十一字開始确立。
八彩雲起四方, 砌起了八重高牆, 與吾妻共享。
[4] 從這首歌開始,和歌得以定型。
因表現的是大和國之風,故曰&ldquo和歌&rdquo。
(二)連歌與俳諧 從和歌延伸出來的有連歌、俳諧。
連歌之名,最早見于白河天皇時代[5]。
在連歌這一稱呼出現之前,叫作繼歌。
那時候句數還不固定。
日本武尊東征時,在築波作歌曰: 在新治築波, 過了幾天幾夜?[6] 掌燈的侍童回答說: 日子不少了, 已過了十天九夜。
[7] 這可以說是連歌的起源。
在原業平作為管理狩獵的敕使,到伊勢國去的時候,齋宮[8]作歌曰: 你我緣份淺, 渾似徒步過淺川, 河水不濕衫。
[9] 業平便用松枝炭棒在杯子上寫了下一句: 下回再過逢坂關, 與你重相見。
[10] 後鳥羽院時代,禅阿彌法師寫了題名為《小林》[11]的書,對連歌&ldquo指合&rdquo[12]等其他法式作出規定,這就是本式。
而後來在此基礎上制定的連歌法式,叫作新式。
關于俳諧,藤原定家曾說過:&ldquo巧舌善言,意在以言辭服人。
對無心者以心相對,對不可言喻者付諸言辭,是為機智靈活之體。
&rdquo[13] 《韻學大成》[14]一書中有言:唐代詩人&ldquo鄭綮詩語俳諧多&rdquo。
此處&ldquo俳&rdquo者,戲也;&ldquo諧&rdquo者,和也。
因而,唐代将遊戲性的詩歌叫作俳諧。
此外,還有&ldquo滑稽&rdquo一詞。
春秋時代有一個叫管仲的人到楚國去,他以滑稽的語言回答楚人問話。
在日本,一休和尚善滑稽。
這裡說的滑稽,指的就是在與他人的言語對答中,能言善辯、巧舌如簧,與上述定家卿所言是相同的。
在連歌中,将日常中的滑稽用語加以巧妙運用,被世人稱為俳諧之連歌。
(三)&ldquo誠&rdquo之俳諧 俳諧從形成伊始,曆來都以巧舌善言為宗,一直以來的俳人均不知&ldquo誠&rdquo為何物。
回顧晚近的俳諧曆史,使俳諧中興的人物是難波的西山宗因,他以自由潇灑的俳風而為世人所知。
但宗因亦未臻于善境,以遣詞機巧知名而已。
及至先師芭蕉翁,從事俳諧三十餘年乃得正果。
先師的俳諧,名稱還是從前的名稱,但已經不同于從前的俳諧了。
其特點在于它是&ldquo誠之俳諧&rdquo。
&ldquo俳諧&rdquo這一稱呼,本與&ldquo誠&rdquo字無關,在芭蕉之前,雖歲轉時移,俳諧卻徒然無&ldquo誠&rdquo,奈之若何! 先師芭蕉說過:&ldquo俳諧之道,并無古人可為楷模。
&rdquo另一方面,先師又反複說:&ldquo看懂古人的技巧并模仿之,容易。
如今我所開辟的境界,後來者亦可省察。
我深感後生之可畏。
&rdquo 從前詩歌名家衆多,均出自于&ldquo誠&rdquo而循之以&ldquo誠&rdquo,先師芭蕉于無&ldquo誠&rdquo之俳諧中立之以&ldquo誠&rdquo,成為俳諧中永久之先賢。
時光流轉至此,俳諧終于得之以&ldquo誠&rdquo,是先師不負上天的期待,豐功偉績,何人可及! (四)俳言 連歌、俳諧本為一體。
&ldquo心&rdquo與&ldquo詞&rdquo,乃連歌、俳諧之必備。
&ldquo心&rdquo為連歌、俳諧所共通,而兩者之&ldquo詞&rdquo卻各分畛域,關于俳諧之&ldquo詞&rdquo,以前就有種種探讨。
《俳無言》[15]一書曰:&ldquo凡可發聲之詞,均為俳言。
連歌中常用的詞彙,如&lsquo屏風&rsquo&lsquo幾帳&rsquo&lsquo拍子&rsquo&lsquo無例&rsquo&lsquo蝴蝶&rsquo之類均是。
千句連歌中使用的&lsquo鬼&rsquo&lsquo女&rsquo&lsquo龍&rsquo&lsquo虎&rsquo等,隻用于千句連歌中的詞語,也可用作俳言。
連歌中避諱的詞語,如&lsquo櫻木&rsquo&lsquo飛梅&rsquo&lsquo雲山&rsquo&lsquo霧雨&rsquo&lsquo小雨&rsquo&lsquo出門&rsquo&lsquo浦人&rsquo&lsquo賤女&rsquo之類,在《無言抄》[16]和紹巴的聞書[17]中多見。
這些都是俳言。
&rdquo (五) 俳諧歌&ldquo女郎花&rdquo盛開, 可親可憐招人愛, 不由伸手摘。
卻從馬上滾下來, 老僧汗顔不傳外。
[18] 這首和歌,是僧正遍昭在嵯峨野落馬時而寫的,可以說是俳諧的楷模。
在俳諧中,像此首和歌,詞不庸俗、心存诙諧的作品,可謂上品;言辭卑俗,缺乏诙諧的作品,是為下品。
先師說過:&ldquo從前的俳諧歌,有種種歌體,有真情實感的作品,如: 念我的人啊, 你的心難以琢磨, 你站在面前, 仿佛又隐身不現, 我不能将你看穿。
[19] 雖然是冬天, 春天已經在眼前。
盼花情切切, 籬笆牆上雪花落, 權且當作鮮花看。
[20] (六)俳諧的特性 先師芭蕉曾說過:&ldquo春雨、煙柳這樣的題詞屬于連歌;而一隻鳥兒啄田螺,就完全是俳諧的題材。
&lsquo頭頂黃梅雨,去看水鳥建浮巢&rsquo,我這首發句中,在用詞上看不出俳諧的特征,但&lsquo去看水鳥建浮巢&rsquo,心境是俳諧的心境。
&lsquo霜月天寒涼,幾隻哀鴻無歸藏,瑟縮排成行&rsquo[21],對這首發句,我的脅句是&lsquo冬天朝陽無熱量,倒有哀感與惆怅&rsquo。
從心與詞兩方面看,都沒有特别明顯的俳諧特性。
但實際上,接續發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