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色濃郁——向井去來

關燈
向井去來(1651&mdash1704),著名俳人,&ldquo俳聖&rdquo松尾芭蕉的高足、&ldquo蕉門十哲&rdquo(芭蕉十大弟子)之一。

     去來出生于長崎,年輕時習武,善劍道,通儒學,早年結識寶井其角,并通過其角介紹入芭蕉門下。

    貞享三年(1686年)在京都西部嵯峨山建草庵,号落柿舍。

    後芭蕉曾在該草庵居住并在此寫成《嵯峨日記》。

    元祿四年(1691年),在芭蕉指導下,與同門野澤凡兆共同編纂蕉門俳諧集《猿蓑》,彙集了蕉門俳人的代表作,産生了很大影響。

    芭蕉去世後,去來不滿有些弟子背離&ldquo蕉風&rdquo,曾與寶井其角、森川許六展開論争。

    向井去來的主要著作有《旅寝論》《不玉宛論書》《去來抄》《去來文》等。

     《去來抄》是向井去來晚年的著作,在去來死後約七十年(1775年)出版,是芭蕉、去來及蕉門俳人的俳諧理論的集大成。

    所謂&ldquo抄&rdquo是&ldquo摘抄&rdquo之意,以大量具體作品摘抄及其評論構成全書内容。

    全書分為《先師評》《同門評》《故實》《修行》四部分,共一百四十七則,各段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

    其中,《先師評》收錄了芭蕉及其門人(史家稱為&ldquo蕉門弟子&rdquo)的發句、付句以及芭蕉的評語,共四十六則,可以窺見芭蕉作為詩人與批評家的卓越見識、鑒賞力與指導力。

    第二部分《同門評》,主要是芭蕉的門人對芭蕉及其同門弟子作品的相互評價、議論,論題多在語言及修辭方面,共四十則。

    第三部分是《故實》,根據芭蕉的理論主張,對俳諧的法式、切字、花、戀等題材的俳諧作品及相關掌故加以論述,共二十一則。

    第四部分《修行》主要講述俳諧修行的心得體會,論述了芭蕉俳諧的特色以及芭蕉提出的&ldquo不易·流行&rdquo&ldquo寂&rdquo&ldquo枝折&rdquo等審美概念。

    該書最重要的價值,是記錄了松尾芭蕉生前關于俳諧的主要論述與觀點,與另一位俳諧理論家服部土芳的《三冊子》一起,成為後人了解芭蕉俳諧藝術論及&ldquo蕉門&rdquo藝術風格的主要資料。

     以下根據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學大系66·連歌論集、俳論集》和小學館《新編日本文學全集89·連歌論集、能樂論集、俳論集》譯出。

    個别價值不大的段落略去未譯。

     去來抄 以下文字中,有一些是先師芭蕉以外的其他人的議論,但也夾帶了先師的隻言片語,謹記述在此。

     一、先師評 (一) 新年飾蓬萊[1], 書信初自伊勢[2]來, 急忙來打開。

    [3] 先師芭蕉從深川[4]寄我書信,問曰:&ldquo對此句,有各種不同的評點,你如何看?&rdquo 我回答說:&ldquo書信并非發自京城寄出,也并非發自故鄉,而是從伊勢寄出的。

    新年期間的&lsquo蓬萊飾&rsquo令人想起與今不同的遠古神代。

    伊勢是神所在之處,期待着快快讀到來自伊勢的書信,并由此激發了旅情。

    我認為此首俳諧表現的就是這樣的情緒。

    &rdquo 先師回答說:&ldquo你的理解是對的。

    正值新年,不由想起了伊勢的肅穆神秘,同時受慈鎮和尚[5]一首和歌之啟發,用&lsquo書信&rsquo一詞,并加上了&lsquo初&rsquo字,于是寫成。

    &rdquo (二) 辛崎之山松, 銀裝素裹霧蒙蒙, 猶比花朦胧。

    [6] 伏見的一位作者,認為這首發句沒有使用應該用的切字,卻以&ldquoにて&rdquo結尾,因而表示不滿。

     對此,其角[7]曰:&ldquo&lsquoにて&rsquo與&lsquoかな&rsquo意思相通。

    所以,在連句中,應以&lsquoかな&rsquo作結尾的發句,卻以&lsquoにて&rsquo結尾,往往令人質疑。

    在這首發句中,如以&lsquoかな&rsquo作結,則給人以倉促感,而以&lsquoにて&rsquo作結,則餘韻悠長。

    &rdquo 呂丸[8]認為:&ldquo關于為何以&lsquoにて&rsquo作結,其角所言極是。

    不過,這一句不是發句,而是第三句,伏見的那位作者為何要把它視為發句呢?&rdquo 對此,我認為:&ldquo這是即興偶感之句,無疑也是發句。

    第三句則是發句之後的展開,假如此句不是即興,而是刻意為之,其價值則降為次等。

    &rdquo 對以上的評論,先師重申:&ldquo其角、去來的評論太理論了。

    我不過是寫辛崎的松樹比花更朦胧,表達一種情趣而已。

    &rdquo (三) 春天去匆匆, 琵琶湖畔近江[9]人, 惜春情意濃。

    [10] 先師曰:&ldquo尚白[11]曾非難該句,認為&lsquo近江&rsquo應換成&lsquo丹波&rsquo[12],&lsquo逝去之春天&rsquo應換成&lsquo逝去的年歲&rsquo。

    你的看法如何?&rdquo 我說:&ldquo尚白的批評是不對的。

    近江的琵琶湖湖水朦胧,應該是特别能夠激發惜春之情的地方。

    這不是閉門想象,而是在近江實地觀察所得。

    &rdquo 先師曰:&ldquo所言極是。

    近江國的古人在和歌中發惜春之歎,絲毫不遜于京都人的惜春之情啊!&rdquo 我說:&ldquo您的話給我很深感觸。

    假如近江國也有&lsquo逝去的年歲&rsquo,為什麼就不能對&lsquo逝去的春天&rsquo有所感動呢?正因為丹波也有&lsquo逝去的春天&rsquo,所以這首發句才更能表現惜春之情啊!面對自然變遷而感動,古今皆然。

    &rdquo 先師高興地說:&ldquo去來啊,你是能夠與我談論風雅的人!&rdquo (四) 此處有柴門, 閉門上鎖空無人, 冬天月深沉。

    [13] 在編纂《猿蓑》[14]的時候,其角從江戶寄來這首發句,并附言曰:&ldquo最後的五個字音應是&lsquo冬天的月亮&rsquo,抑或&lsquo霜天的月亮&rsquo,尚舉棋未定。

    不過,第一句&lsquo此處有木戶&rsquo讀之不順口,應讀作&lsquo此處有柴門&rsquo。

    &rdquo 先師曰:&ldquo像其角這樣的作者,不必為&lsquo冬天的月亮&rsquo還是&lsquo霜天的月亮&rsquo煩憂。

    &rdquo于是很快就确定為&ldquo冬天的月亮&rdquo,并編入《猿蓑》中。

     此後,先師從大津寄來一信,寫道:&ldquo還是&lsquo此處有木戶&rsquo為好啊!像這樣出色的發句一句都十分難得,即使已經出版了,也應該盡快改版。

    &rdquo 對此,凡兆說:&ldquo&lsquo此處有柴門&rsquo還是&lsquo此處有木戶&rsquo,實際都差不多。

    &rdquo 不過,我卻認為:這首發句中的&ldquo月亮&rdquo,配以隐士住所的&ldquo柴門&rdquo,是恰當的。

    假如&ldquo月亮&rdquo配以&ldquo城門&rdquo,那就是一幅壯美的圖景,美得無法言喻了。

    所以其角為使用&ldquo冬&rdquo字還是&ldquo霜&rdquo字而躊躇不決,是當然的事情。

     (五) 喜愛一隻貓, 執着之心易了斷, 人情何以堪。

    [15] 先師從伊賀上野抄送此句給我,并附言曰:&ldquo心有風雅者,能無好句否?他的風流在此句中已經表現無遺了。

    &rdquo 早在此前,越人已經天下知名了,他的很多發句,頗受人激賞。

    不過,先師認為,從這首發句開始,越人的藝術天性才得以顯現出來。

     (六) 寒風直呼嘯, 八月二十之月亮, 險被風吹掉。

    [16] 晚秋寒風中, 雨點尚未落地時, 橫飛無蹤影。

    [17] 關于以上兩首發句,我說過:&ldquo荷兮的發句,吟詠了&lsquo八月二十的月亮&rsquo,使用了&lsquo險被風吹掉&rsquo這一巧妙的表現,比我的發句要好得多。

    &rdquo 對此先師說:&ldquo荷兮的發句,是依賴&lsquo八月二十的月亮&rsquo這一題材,除去題材特别,并不是很優秀。

    你的發句,并不以題材珍奇取勝,是整體上優秀的作品。

    隻是以&lsquoまで&rsquo來限定晚秋陣雨落地,不夠雅緻。

    &rdquo并改為&ldquoにも&rdquo。

    而我的初稿是&ldquo尚未落地&rdquo(地までおとさぬ)。

     (七) 習習春風中, 衆仆人擡着駕籠[18], 莫跌翻人偶。

    [19] 對于這首發句,先師評曰:&ldquo伊賀的作者吟詠的這首發句,婀娜多姿,很吸引人。

    &rdquo 丈草[20]說:&ldquo先師對于伊賀作者的&lsquo婀娜&rsquo風格,似乎事先并不了解。

    這種&lsquo婀娜&rsquo實則與先師的&lsquo嬌豔&rsquo風格是相通的。

    &rdquo (八) 清泷[21]川水呀 夏季皎皎明月下 映照白浪花。

    [22] 先師将我招呼到難波的病床前,說道:&ldquo最近,我在園女[23]家作過一首發句,曰,&lsquo菊花潔白開,未染上一塵一埃&rsquo。

    不過,這首發句與我以前吟詠過的&lsquo清泷川水呀,夏季皎皎明月下,映照向浪花&rsquo有點兒相似。

    所以我将&lsquo清泷川&rsquo這首發句修改了。

    初稿在野明[24]的家中,請你從他家取出撕掉吧。

    &rdquo 然而那首發句已經被收入各種集子中,不能舍棄了。

    不過,名人是如何為一首發句而費盡心思的,由此可見一斑。

     (九) 徐徐來涼風, 阿彌陀佛遷山頂, 一片念佛聲。

    [25] 這首發句,是信濃善光寺的本尊阿彌陀如來遷座時吟詠的。

    頭一句五字音初稿是&ldquoひいやりと&rdquo[26]。

     先師說:&ldquo像這樣有關佛教的發句,總體上要講求莊重甯靜,頭五個字音&lsquo冷飕飕的啊&rsquo(ひいやりと)不甚協調,可修改為&lsquo清風徐徐來&rsquo(風熏る)。

    &rdquo 後來,在編纂《續猿蓑》集子的時候,又改為&ldquo徐徐來涼風&rdquo。

     (一○) 明石海船上, 飛來了一隻杜鵑, 掠過船左舷。

    [27] 在編纂《猿蓑》的時候,我說過:&ldquo這首發句與先師的&lsquo原野漫無邊,躍馬馳騁天地間&rsquo[28]在構思上類似,所以不該收入集子中。

    &rdquo 先師則說:&ldquo在明石那個地方的海岸,吟詠杜鵑鳥豈不是很好嗎?&rdquo 我說:&ldquo吟詠明石地方的杜鵑鳥,我分辨不出優劣來。

    不過,這首發句不過是将先師那首發句中的&lsquo馬&rsquo換成了&lsquo船&rsquo而已,并非出自作者的創意。

    &rdquo 先師說:&ldquo從創意上看,這首發句沒有超過我那一首,不過,吟詠明石地方的杜鵑鳥,是可取的,從這個角度說可以收入集子。

    不過這還是要由編纂者定奪。

    &rdquo最終,這首發句還是從集子中删除了。

     (一一) 吾皇之春天, 淡綠色蚊帳依然, 此色永不變。

    [29] 先師對我說:&ldquo發句若做不到從容不迫,就不能說是真正的發句。

    越人的發句早就做到從容不迫了,不過再看看這首發句,簡直都使人覺得有重量感了。

    這首發句寫蚊帳的淡綠色是一種極緻的顔色,倘若第一句不是&lsquo吾皇之春天&rsquo,而是換上&lsquo月光之影啊&rsquo&lsquo破曉時分啊&rsquo之類,作為專寫蚊帳的發句是最合适的。

    而這首發句寫蚊帳的淡綠色自古及今不變,來作為新年對皇室賀歲之意,就未免心機太重,使發句不夠純粹了。

    你的發句在從容不迫這一點上,我已經不擔心了,但要注意不能發展到心機過重的程度。

    &rdquo (一二) 樣态雖依舊, 去年雛壇的人偶 卻移至下座。

    [30] 這首發句,是我有感而發。

    第一句五字音如果寫成&ldquo古式禮帽啊&rdquo&ldquo紙制衣服啊&rdquo,就過分了。

    假若隻寫某季節特有的風物,就不能清楚地表現出整首發句的寓意。

    而且,如果使用&ldquo凄慘可悲呀&rdquo&ldquo令人遺憾啊&rdquo之類直接表達感情的詞彙,也顯得淺陋。

    所以,我使用了&ldquo樣态雖依舊&rdquo,并征求先師的意見。

     先師說:&ldquo要在第一句五字音中表達自己的寓意,那就與信德[31]的&lsquo人之時代呀&rsquo那首發句一樣,講道理的意味太重了。

    即使不能充分表現出自己的想法,但對&lsquo樣态雖依舊&rsquo這樣的表達,還是應該加以節制。

    &rdquo (一三) 漆黑夏夜中, 田壟架豆一叢叢, 召來螢火蟲。

    [32] 這是凡兆的一首發句,先師曾經修改過。

    在編纂《猿蓑》集的時候,凡兆曾說:&ldquo這首發句無甚可觀,删了吧。

    &rdquo 但我卻認為,這首發句寫螢火蟲在沿田壟種植的架豆上飛舞,漆黑的夏夜景色,頗有風趣,所以主張選入。

     先師說:&ldquo倘若凡兆把這句舍棄,我就把它撿起來。

    幸虧伊賀有一位作者寫過一首與此類似的發句,把它稍加修改,就替代了這一首吧。

    &rdquo于是,此句就署名&ldquo萬乎&rdquo[33]了。

     (一四) 大年三十啊, 這一天豈不就是, 歲月之敵嗎?[34] 這首發句,頭五字原本是&ldquo抛卻了愛戀&rdquo,是我的作品。

    我說:&ldquo這首發句沒有表示季節的詞語,如何是好呢?&rdquo信德說:&ldquo那就把頭五個字換成&lsquo愛戀的櫻花&rsquo如何?因為對于櫻花,風流雅士無不傾心。

    &rdquo 我說:&ldquo凡事都要前後搭配。

    古人都愛花,為了賞花而盼望早點兒天亮,又歎息天黑太早,還有人以花開花落比況人生短暫,也有人為尋花而迷路于山間野外,但至今還沒聽說為了花而舍命的。

    所以,頭五個字換上&lsquo愛戀的櫻花&rsquo,與後面一句&lsquo歲月之敵&rsquo相比,未免太言重了。

    &rdquo 信德對此仍表示不解,于是我們就這個問題請教先師。

    先師說道:&ldquo信德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開竅啊。

    &rdquo 後來,凡兆把頭五個字改為&ldquo大年三十啊&rdquo,對此,先師高興地說:&ldquo對啊!大年三十這一天,對人來說,是千年之敵啊!你改得好極啦!&rdquo并大笑。

     (一五) 參拜佛與神, 香資随時帶在身, 遊覽花之森。

    [35] 對于這首發句,先師說:&ldquo&lsquo花之森&rsquo這詞太不順耳了,指的是花的名勝地嗎?古人隻說過&lsquo森之花&rsquo,不能生造詞語,像這樣拙劣的用詞,不能使用啊。

    &rdquo (一六) 伴随月與雪, 甚之丞敲缽念佛, 有何風雅可說。

    [36] 編纂《猿蓑》的時候,我對先師說:&ldquo近來,有一位伊丹地方的人,作過一首發句,曰&lsquo空也僧念佛,俗名彌兵衛敲缽,豈知風雅為何&rsquo[37]。

    與越人的這首發句相近,那麼越人的這首該怎樣處理呢?&rdquo 先師說:&ldquo越人的發句開頭是&lsquo伴随月與雪&rsquo,整句富有創意,而且風姿雅正,而伊丹作者的那首發句,單是寫&lsquo豈知風雅為何&rsquo,就顯得低下,與越人之句高下有别。

    不過,兩首發句都寫半僧半俗者敲缽念佛,都從&lsquo俗&rsquo的方面着眼,都将其俗名寫進句中。

    所以,越人這首發句還是不收為好。

    今後另找機會吧。

    &rdquo (一七) 好夢被打斷, 果然跳蚤在搗亂, 身上有紅斑。

    [38] 我對先師說:&ldquo其角真是一個有才能的作者。

    被跳蚤咬了這種小事,有誰能像他那樣寫得曲盡其妙呢?&rdquo 先師說:&ldquo你說得對,他就像和歌領域中的藤原定家。

    後鳥羽院在評論定家時曾說過,&lsquo他很會表現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rsquo,這話用在其角身上也是很合适的。

    &rdquo (一八) 翻山整三天, 蓦然回首吉野山, 山隐櫻花間。

    [39] 這首發句是《猿蓑》刊行兩三年後吟詠的。

    先師對我說:&ldquo這首俳諧很新鮮,現在沒人能夠欣賞。

    過一兩年再發表吧。

    &rdquo 後來,先師與友人杜國一起雲遊吉野山。

    途中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ldquo有人寫了&lsquo吉野變花山&rsquo,有人寫了&lsquo花開遍吉野&rsquo,我完全被這些和歌吸引了。

    并且,其角也寫了&lsquo櫻花鎖大山&rsquo,我覺得自己要吟詠的,已經被别人吟詠遍了。

    所以,我在吉野山上沒有作品。

    隻是每天都一邊行走,一邊吟誦你的發句&lsquo翻山整三天,蓦然回首吉野山,山隐櫻花間&rsquo。

    &rdquo 此後,我與别人談起這首發句,人們都能很好地理解。

    先師曾說過,要讓人理解這首發句,還要等一兩年。

    先師是如何推察到的呢?我雖然是作者,對此卻完全沒有意識到。

     (一九) 病雁落荒郊, 旅宿聽得雁哀叫, 寒夜倍寂寥。

    [40] 漁家小院中, 席上晾曬小蝦仔, 混有蝦蟋蟀。

    [41] 在編選《猿蓑》的時候,先師說:&ldquo在這兩首發句中,選出一首吧。

    &rdquo凡兆說:&ldquo&lsquo病雁&rsquo實在是佳句,而&lsquo小蝦仔混有蝦蟋蟀&rsquo一首,從整句的構思到素材的新穎,都堪稱秀逸之句啊。

    所以,懇請把這一句選入。

    &rdquo 我說:&ldquo&lsquo小蝦仔&rsquo一句,素材非常新穎,如果我能夠想到&lsquo小蝦仔混有蝦蟋蟀&rsquo的話,這句我也能作出來。

    但是,&lsquo病雁&rsquo一句,格調高遠,情趣悠長,我等無論如何作不出來。

    所以,我懇請兩句都選入。

    &rdquo 此後,先師笑道:&ldquo你們把&lsquo病雁&rsquo與&lsquo小蝦仔&rsquo相提并論了。

    &rdquo (二○) 山間懸崖上, 似有一位風流客, 仰首賞明月。

    [42] 先師進京的時候,我請教他說:&ldquo灑堂[43]認為,這首俳諧的最後一句改為&lsquo猿賞月亮&rsquo為好。

    我覺得還是寫&lsquo月客&rsquo更好。

    您怎樣看?&rdquo 先師反問道:&ldquo&lsquo猿&rsquo是什麼意思?這一首發句你是怎麼作出來的呢?&rdquo 我回答說:&ldquo我在明月高懸之夜去山野散步,看到在一個很高的懸崖上,站着一個賞月的風雅之士,于是就吟出了這首。

    &rdquo 先師說道:&ldquo我也算是一個&lsquo風流月客&rsquo吧。

    對于以&lsquo月&rsquo起名的人,其風流之心難以體察,所以,還是将&lsquo月客&rsquo作為自稱比較好。

    我很看重這首發句,并且将它編進了《笈之小文》[44]。

    &rdquo 的确,我将&ldquo月客&rdquo作為他稱,比先師的考慮相差甚遠。

    根據先師的意思,如果将&ldquo月客&rdquo作為自稱的話,豈不就有了&ldquo風流狂人&rdquo之趣嗎? 後來思想再三,作為自稱之句來吟詠的話,風流狂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比我本來的構思強十倍。

    我是作者,起初對這一點竟意想不到。

     《笈之小文》是先師自行編撰的句集,但我隻聞其名,未見其書。

    肯定是草稿未完,先師就離世了。

    先師提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曾問他:&ldquo我的發句能有幾句編進去呢?&rdquo先師回答說:&ldquo在我的弟子中,編入《笈之小文》超過三首以上者極少。

    你不要再多問了。

    &rdquo (二一) 蹲在病床前, 支起罐子把藥煎, 寒氣繞身邊。

    [45] 先師在難波病重,躺卧在床,弟子們徹夜守護。

    先師命我們吟詠夜守病榻之句,說道:&ldquo你們要想我今天就會死去,以此來作發句。

    一個字都不要請教我。

    &rdquo 于是我們作了很多不同的發句,先師隻針對其中一句作了評論:&ldquo丈草啊!你作得好!&rdquo 此情此景之下,衆弟子莫不動容。

    誰還能有心遣詞造句,表現風雅之情呢?隻有内心深深的感動。

     (二二) 下京[46]雪紛飛, 越積越厚積成堆, 雪上加雨水。

    [47] 這首發句,原先的頭五字暫時空缺,隻有&ldquo越積越厚積成堆,雪上加雨水&rdquo,于是,先師及其弟子們都為這首俳諧加上種種不同的頭句。

    先師加的頭句是&ldquo下京雪紛飛&rdquo,并予定稿。

    凡兆雖口上答應&ldquo是&rdquo,但并不十分理解。

     先師說:&ldquo凡兆啊,在你的作品上,安上&lsquo下京雪紛飛&rsquo作為頭一句,是合适的呀。

    如果還有比這五個字更好的選擇,我這一輩子都不再談俳諧了。

    &rdquo 我說:&ldquo&lsquo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