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色濃郁——向井去來

關燈
都的下京&rsquo這五個字很好,這誰都看得出來,但是要說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了,那誰能知道呢?這個事情要是被外人聽到,他們肯定會笑話我們。

    他們肯定能夠想出多種不同方案。

    如果外人說如此這般很好,就給安上了,那在我們看來,也是可笑的吧?這是我的想法。

    &rdquo (二三) 野豬回老巢, 途中伏擊于破曉, 天邊明月照。

    [48] 我拿這首發句征求先師的意見。

    先師隻是輕輕地吟詠了片刻,什麼也沒說。

    我當時錯誤地以為,先師那樣博學的人,連野獸們習慣拂曉從村莊返回山中,獵人們在途中伏擊狩獵的事情都不知道嗎?于是就将如何狩獵的樣子講給先師聽。

     于是先師說:&ldquo獵人拂曉伏擊獵物的事情,從前就廣為人知。

    曾有一首和歌吟道,&lsquo天未破曉,原野鹿兒山上跑,風吹荻樹林,可嗅到鹿的味道&rsquo[49]。

    連以優美為宗旨的和歌,也隻能寫到這種程度,而風格自由的俳諧,隻吟詠這尋常的情景,無法顯示作者的藝術手腕。

    你這首也有可取之處,所以我思忖片刻,但看不出更多的東西了。

    &rdquo 後來我仔細想想,我這首俳諧與後德大寺的和歌《聽得杜鵑唱》[50]構思相同,就越發感覺無甚可觀。

     (二四) 常春藤的葉[51]&hellip&hellip 這首發句第一句以下記不清了。

    好像是寫常青藤的葉子被山風吹拂,從山麓到山峰飄搖翻卷。

    我曾就這首發句請教先師。

     先師說:&ldquo發句這種東西,不能像這樣寫得綿密不露,巨細無遺。

    &rdquo 支考[52]在旁邊聽了,大為驚詫。

    後來他對我說:&ldquo那時才知道發句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

    &rdquo 那時我聽得并不專心,後來差不多都忘了,想來倍感遺憾。

     (二五) 躺卧垂櫻[53]下, 花兒低垂枝錯雜, 用手分開它。

    [54] 先師邊走邊說:&ldquo最近,在其角編的集子中,收入了這首發句。

    他究竟出于什麼想法将這首發句收入集子呢?&rdquo 我說:&ldquo這首發句,表現了垂櫻盛開的景象,寫得很細膩吧?&rdquo 先師說:&ldquo一覽無餘,不知其可也。

    &rdquo 先師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才知道,發句到底該怎麼寫,不該怎麼寫。

     (二六) 兩人手緊握, 手足之情難言說, 天際見殘月。

    [55] 這是我與胞弟魯町分别時作的發句。

    先師評論說:&ldquo這首發句尚可,但寫得太老到了,不過是盡力來表達一種真誠而已。

    &rdquo 我說:&ldquo您說得對。

    這首發句言辭表現上有故弄機巧的地方,以緻自己的心情未能被您充分了解。

    我很想表達心中的那種感情,卻未能在這首發句中充分表達出來。

    這大概就是所謂&lsquo意到句不到&rsquo吧?&rdquo (二七) 泥中的烏龜, 在秧田的畦埂間, 爬來又爬去。

    [56] 在編纂《猿蓑》的時候,我不小心将這首發句抄錯了,把&ldquo在秧田的畦埂間&rdquo抄成了&ldquo沿着秧田的畦埂&rdquo。

    先師說:&ldquo&lsquo在秧田的畦埂間&rsquo與&lsquo沿着秧田的畦埂&rsquo大異其趣呀!古人曾有&lsquo青蛙跳躍畦埂間&rsquo之句,你把這個關鍵的字眼抄錯了,并不單單是筆誤,而是因為你對這首俳諧疏于理解。

    &rdquo先師因此很不高興。

     (二八) 身體輕松放, 四仰八叉席上躺, 心靜自然涼。

    [57] 在《猿蓑》編輯期間,宗次[58]很希望将自己的一首發句編入。

    此前他作了許多句,但都不足取。

     一天傍晚,先師對宗次說:&ldquo來,休息一會兒吧!我也想躺下。

    &rdquo宗次說:&ldquo那就不見外了。

    身體好放松啊,像這樣舒舒服服躺下來,才覺得有涼風來啊!&rdquo 于是,先師說:&ldquo你剛才說的,實際上就是發句呀!你将這首《身體輕松放》整理一下,編到集子裡吧!&rdquo (二九) 倍增緬懷情, 先人魂靈現靈棚, 如見雙親影。

    [59] 這首發句的初稿是&ldquo面影のおぼろにゆかし玉祭&rdquo[60]。

    送給先師審閱,先師批注曰:&ldquo古人雲&lsquo祭神如神在&rsquo,感到亡親的面影在靈棚中,是很自然的。

    &rdquo 先師從伊賀來了一封回信,寫道:&ldquo《玉祭》一首寫得很充實,不過這種表達不免落入俗套了。

    而你的附言&lsquo先人魂靈現靈棚,倍感緬懷&rsquo,将這幾個詞原封不動寫進發句,有何不可?第一句五字與第二句七字&lsquo倍增緬懷情,先人魂靈現靈棚&rsquo,就使得最後一句&lsquo如見雙親影&rsquo顯得水到渠成了。

    &rdquo 我當時竟沒有想到要将附言那句話直接寫進俳諧中,思忖再三寫出的東西,确實整句落入窠臼,也未能充分表情達意。

    這種情況,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應該特别注意的。

     (三○) 傍晚納涼間, 疝氣發作痛難言, 急忙往家趕。

    [61] 我初學俳諧的時候,就發句的作法向先師請教。

    先師說:&ldquo發句這種東西,一定要寫得緊湊,要能夠表現出俳意[62]來。

    &rdquo 于是我試着拿這首《傍晚納涼間》給先師看,先師看罷大笑道:&ldquo我說的可不是這種東西啊!&rdquo (三一) 孩童在打鬧, 身體不及麥稈高, 麥田齊歡笑。

    [63] 凡兆說:&ldquo這首發句中的&lsquo麥田&rsquo改為&lsquo麻田&rsquo比較好。

    &rdquo我說:&ldquo如果改為&lsquo麻田&rsquo的話,那麼改為&lsquo艾蒿&rsquo也無妨啦!&rdquo 先師說:&ldquo這不還是車轱辘話來回說嗎?這種話就别說啦。

    &rdquo (三二) 晚秋陣雨來, 海上帆船急靠岸, 滿帆加偏帆。

    [64] 關于這首發句,我對先師說:&ldquo《猿蓑》是表現出一種新風,寫&lsquo晚秋陣雨&rsquo的發句應是集子中的亮點,但這一句卻寫壞了。

    如果改寫成&lsquo拂曉月兒殘,晚秋陣雨來忽然,扁舟忙上岸&rsquo[65],初稿中&lsquo急忙&rsquo的意思,以及&lsquo滿帆&rsquo的情景也都有了,整句的詞語搭配也好,意思也不那麼質直了。

    您說是嗎?&rdquo 先師說:&ldquo海上陣雨這一素材,很有趣。

    不過,作為一首發句,前一首與&lsquo拂曉月兒殘&rsquo這句相比,确實差得遠。

    &rdquo (三三) 漆黑夜幕中, 手足兄弟來會面, 一同聽杜鵑。

    [66] 我說:&ldquo這首發句,寫的是五月二十八日[67]的黑夜,曾我兄弟在富士山下攻入敵人工藤祐經的營地時的情景。

    那是最後一次互相見面,時值五月底,是杜鵑鳴叫的時節。

    在《源氏物語》中,光源氏在探訪花散裡的途中,站在家住中川的舊情人的屋檐下,聽杜鵑在雨中啼鳴。

    作者紫式部想象這種情形,曾作過一首和歌。

    &rdquo 先師說:&ldquo可以看出這首發句是寫曾我兄弟的,但言不盡意。

    對此,其角也是這樣認為的。

    &rdquo 許六評論道:&ldquo這首發句,心有餘而詞不足。

    &rdquo 我說:&ldquo說&lsquo心有餘而詞不足&rsquo,确實一語中的。

    隻是,我也沒有能力将&lsquo心&rsquo充分表現出來。

    &rdquo 對此,丈草說:&ldquo如今的作者都很聰明,若能加以聯想與想象,是可以理解的吧。

    &rdquo聽罷,我與他一同笑了起來。

     (三四) 前句: 東方旭日升, 彩雲笑對朝陽。

    [68] 付句: 青翠松林中, 看櫻花絢爛一片。

    [69] 對這首連歌,我最初的付句是&ldquo賞花遊客盡散去&rdquo[70]。

     先師問我:&ldquo後來為何這樣修改呢?&rdquo 我回答說:&ldquo前句寫的是早晨的彩雲在歡笑,表達的是一種高興的心情。

    回頭看看我的付句,卻沒有扣住清晨的美麗景色。

    後來想想,還是要附和前句的景色描寫,所以将付句的頭一句改為&lsquo松樹影子長&rsquo。

    &rdquo 先師說:&ldquo如果采用了最初的那一句,應該打你三十大棒!後來改過的這一付句,也要修改,頭一句宜改為&lsquo青翠松林中&rsquo。

    &rdquo (三五) 百隻麻雀栖梅枝, 宛如樹上挂鈴铛。

    [71] 這是元旦賀歲俳諧的&ldquo脅句&rdquo。

     先師在芭蕉庵聽了此句,說:&ldquo你寫的這個&lsquo梅&rsquo,與其說是正月,不如說是二月的景象。

    你怎麼能把這個作為元旦賀歲的脅句呢?&rdquo (三六) 西國[72]的馬匹, 在船上颠暈了。

    [73] 許六嘗試将這一句作為付句,請我來評點一下,我在這一句畫了兩條旁線[74],然後我們征求先師的意見。

    先師說:&ldquo如今大家都不喜歡過于造作的&lsquo手帳之句&rsquo[75],這一句就像是&lsquo手帳之句&rsquo,不應該給他畫旁線。

    &rdquo 後來先師進京的時候又說:&ldquo馬匹在船上暈船了,是可以寫的。

    不過,寫&lsquo西國的馬匹&rsquo就不夠自然了。

    &rdquo (三七) 天上的弦月, 從雲彩的縫隙中, 露出了一角。

    [76] 我問先師:&ldquo這首發句是不是&lsquo手帳之句&rsquo啊?&rdquo 先師說:&ldquo不是。

    因為在這句中,雲、角、弦月這幾個詞不這樣組織,就不能成為意義相聯的句子。

    &rdquo (三八) 小夥計挑水急匆匆, 邊走邊灑滿街中。

    [77] 這一句起初寫的不是&ldquo水&rdquo,而是&ldquo糞&rdquo。

    作者凡兆問先師曰:&ldquo糞尿之類,俳諧中可以吟詠嗎?&rdquo 先師說:&ldquo俳諧中可以吟詠。

    不過,在百韻連歌中,這類素材的不能超過兩句。

    當然,這樣的東西一句不寫也好。

    &rdquo于是,凡兆将&ldquo糞&rdquo改為&ldquo水&rdquo。

     (三九) 雉子[78]求妻多辛勞, 身體日見瘦小。

    [79] 起初我寫的是&ldquo身體日見勞頓&rdquo。

    先師說:&ldquo去來啊,你對你所寫的不太熟悉吧?一般說來,歌句中要有&lsquo姿&rsquo這種東西。

    既便是同樣的意思,不說&lsquo身體日見勞頓&rsquo,而是說&lsquo身體日見瘦小&rsquo,&lsquo姿&rsquo就出來了。

    &rdquo (四○) 池塘蓮花已成熟, 蓮子砰然墜水中。

    [80] 花兒正盛開, 賞花客人去又來, 長凳東倒西歪。

    [81] 有人吟詠了這句之後,我問:&ldquo像這樣承接前句、寫出景趣的句子,應怎樣接續才好呢?&rdquo并希望先師來繼續唱和,于是先師就吟詠了以下的&ldquo花兒正盛開&rdquo一首。

     (四一) 挺拔高大青岡栎, 連片成林黑黝黝。

    [82] 賞花穿樹林, 林子牆外有小門, 出入有衆人。

    [83] 前一句吟詠時,我說:&ldquo這前一句說的都是青岡栎,如果要不脫離青岡栎的景色,又以&lsquo花&rsquo來唱和,那很不容易吧。

    &rdquo于是請先師來接續。

    後面這一首就是先師在那時吟詠出來的。

     (四二) 出門來身穿睡衣, 陽光下绫羅綢緞。

    [84] 一路哭哭啼啼, 小草鞋不太跟腳, 走走又提提。

    [85] 前句吟詠時,在座者皆不知如何應對。

    先師說道:&ldquo這一句,說的是貴婦人出門時的情景吧?&rdquo于是,我趕緊以&ldquo哭哭啼啼&rdquo相接續。

     在座的一位名叫好春的人稱贊說:&ldquo一聽說是吟詠貴婦人之句,立刻就唱和出來,不愧是蕉門弟子啊!平日的修煉非同一般。

    &rdquo (四三) 陰雲密布欲擋風, 大風吹來雲撕開。

    [86] 中門已打開, 格子窗前月光白, 輕輕透進來。

    [87] 這一句,是我在正秀亭召開的連歌會上所接續的第三句。

    起初我的接續是&ldquo竹格窗前&hellip&hellip月澄明&rdquo,後經先師修改。

    那天晚上,我與先師一起投宿于曲翠亭。

     先師說:&ldquo今夜是你第一次出席正秀亭的連歌會。

    你是稀客,本該想到很可能會由你來吟詠發句。

    一旦被請求作發句,無論句子好壞,都應該盡快出口。

    一夜的時間有限,你的發句費時太多了,當然令大家不快。

    這是不太風雅的事,為了不讓大家太掃興,我吟詠了發句,正秀很快接續了脅句。

    脅句說的是大風将雲彩撕成了兩塊,形容的是劇烈變化的天氣。

    而你卻以&lsquo竹格窗前&hellip&hellip月澄明&rsquo來唱和,完全沒有理解前一句的意境,這證明你還不成熟。

    &rdquo 我說:&ldquo那時我也想好了一句,就是&lsquo月光照射着,指甲般陡峭的山崖&rsquo,又覺得将月光寫得太明亮了,與上一句不相配。

    &rdquo 先師說:&ldquo&lsquo月影&rsquo這一首作出來後,比此前好多了。

    今後,你要好好努力,一定要洗刷這次正秀亭之恥啊!&rdquo (四四) 陷情網昏頭昏腦, 熱戀中南北不分。

    [88] 住草庵對草生情, 在荒郊覺蓬蒿可愛。

    [89] 先師從京都給野坡[90]寄來一封信,并附了這首發句。

    他寫道:&ldquo京都這一帶的作者,都脫不掉濃重之味[91],而我們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lsquo輕盈&rsquo。

    &rdquo (四五) 元旦旭日起, 染紅了山巒崎岖, 山部赤人[92]名不虛。

    [93] 先師在一封信中說:&ldquo這首發句中的第二句寫得很好。

    整首格調壯美,意味隽永。

    &rdquo (四六) 手牽木曾[94]馬, 頭頂初升小月牙, 京城何日達。

    [95] 這首發句,模仿了紀貫之的和歌《手牽望月駒》,我寫的是&ldquo手牽木曾馬&rdquo。

    先師讪笑說:&ldquo這首發句隻是在計算天數而已呀!&rdquo 二、同門評 在本篇中所夾雜的我自己的一些評論文字,看上去也許不免太自以為是了,這是因為現在還沒有《先師評》中芭蕉那樣的評判者。

    是耶非耶,隻好期待後賢的評判了。

     (一) 柳枝的搖曳, 撫摸着人的頸項, 感覺癢癢。

    [96] 這首俳諧中的&ldquo柳枝的搖曳&rdquo,在《浪花集》中寫作&ldquo搖曳的柳枝&rdquo,那是我的筆誤。

    後來,史邦在《芭蕉小文庫》中,訂正為&ldquo柳枝的搖曳&rdquo。

     對此,支考認為:&ldquo原本就應該是&lsquo搖曳的柳枝&rsquo,為什麼要修改呢?&rdquo我問他:&ldquo你所謂的&lsquo搖曳的柳枝&rsquo,是什麼意思呢?&rdquo支考說:&ldquo搖曳的柳枝,是寫柳枝柔然婀娜之狀,就仿佛是給人撓癢癢的感覺,是一種比喻的修辭方法。

    &rdquo我則認為:&ldquo這種理解不正确,它寫的是柳枝直接撫摸人的頸項部位。

    假如是&lsquo搖曳的柳枝&rsquo,意思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才作了訂正。

    &rdquo支考說:&ldquo你的這種理解太過随意了。

    還是應作&lsquo搖曳的柳枝&rsquo,視為一種比喻的說法。

    &rdquo 丈草說:&ldquo從詞語的接續方法上來說,難說孰對孰錯,但作為一首俳諧的構思而言,似乎還是支考說的有道理。

    &rdquo 我說:&ldquo很遺憾我不能理解你們兩位的觀點。

    如果說此句是一種比喻的表現,那麼誰能作這樣的比喻呢?直接寫柳枝撫摸人的頸項,除了先師誰也寫不出來。

    這首俳諧的格調與品位,是别具一格的。

    &rdquo 許六說:&ldquo先師在詩箋上所寫的确實是&lsquo搖曳的柳枝&rsquo。

    若第一句就寫&lsquo柳枝的搖曳&rsquo,那麼第二句就接不上了。

    &rdquo 我說:&ldquo依我的理解,不存在你所說的&lsquo接不上&rsquo的問題,這個暫且不論。

    我隻是要說,先師在寫給我的書信中,确實是寫作&lsquo柳枝的搖曳&rsquo的。

    &rdquo許六回答:&ldquo先師在很多時候是在寫成後又加以修改的。

    所以即便是先師親手寫的,在此也難以作為證據。

    &rdquo 就這樣,支考、丈草、許六三人都認為應該是&ldquo搖曳的柳枝&rdquo。

    到底孰對孰錯,隻有等待後賢來判斷了。

     附記:不知為何,先師從江戶給我寫了一封信,說:&ldquo這首俳諧送給你,不可外傳他人。

    &rdquo後來,先師對支考也透露過:&ldquo我有一首寫柳枝的重要的俳諧送給去來了。

    &rdquo一直到那時,《浪花集》和《續猿蓑》兩個集子都沒有收錄這首俳諧。

    在《浪花集》編纂的過程中,先師仙逝,因而此句不為外人所知。

    我想我不能将此據為己有,就決定把它編入《浪花集》。

     (二) 下雪天裡, 兔子的皮毛, 像是個胡須。

    [97] 魯町問:&ldquo這首俳諧是什麼意思?&rdquo 我答曰:&ldquo這首俳諧前面有一句說明&lsquo與孩子一起玩&rsquo,寫的是與孩子們一起玩耍的情景。

    理解時不能死扣字眼。

    須知古人雲,機關踏破無覓處。

    那時,先師對我講這首俳諧,我很感動。

    &rdquo先師說:&ldquo我想,喜歡這首俳諧的,也就隻有你和越人了吧。

    看來你果真喜歡呀!&rdquo聽罷,我心中大喜。

     或有人問:&ldquo雪與越後的白兔有關聯。

    &rdquo對此我答曰:&ldquo你這樣來理解,就好像在解釋《神代卷》[98]啊!&rdquo 又有人說:&ldquo寫&lsquo兔子的皮毛,像是個胡須&rsquo,是因為雪天太寒冷的緣故。

    &rdquo對此,我答曰:&ldquo倘若可以這樣解釋的話,那就可以說&lsquo大熱天,猿若[99]摘下胡須&rsquo了。

    這樣解釋更加膚淺。

    &rdquo (三) 山路上, 多麼幽雅的 紫花地丁啊![100] 對于這首俳諧,湖春評論說:&ldquo山路上的紫花地丁不可吟詠。

    芭蕉翁的俳諧很拿手,但對歌學則不甚了了。

    &rdquo 對此,我的看法是:&ldquo自古以來吟詠山路上的證歌[101]不少見,湖春作為民間歌學者[102],怎能作出這樣的評論呢?我感到不可思議。

    &rdquo (四) 初冬陣雨來, 手提雨笠, 先師墓旁久徘徊。

    [103] 這是北枝在拜谒先師之墓時吟詠的一首發句。

    許六評論說:&ldquo這是從第三者的立場吟詠的,如果是從自己的立場來吟詠,就叫人感到疑惑了,因為他使用了一個&lsquoや&rsquo字。

    &rdquo 對此,我答曰:&ldquo這個&lsquoや&rsquo字是表示确認、感歎的詞。

    平常到别人家造訪的時候,都是脫下鬥笠拿在手上,進入大門。

    而這種場合下,卻非同尋常地脫下雨笠,在墓四周徘徊,這是怎樣一種情景啊。

    作者就是用&lsquoや&rsquo來表示這樣的感歎。

    大凡對發句的理解,都要從全篇着眼。

    倘若将這首發句寫成&lsquo手提雨笠,走進那個門啊&rsquo,那吟詠的無疑是第三者的行為。

    &rdquo (五) 春天的田野, 傳來一聲。

     雉子的鳴叫。

    [104] 這首發句,起初寫作:&ldquo春風啊,橫掃曠野,雉子的叫聲。

    &rdquo我說:&ldquo這裡使用的&lsquo橫掃&rsquo一詞容易引起歧義,而且比較卑俗,不如改成&lsquo遼闊的春野,傳來一聲&hellip&hellip&rsquo&rdquo 丈草說:&ldquo&lsquo遼闊&rsquo一詞也顯得卑俗,不如幹脆寫成&lsquo春天的田野&rsquo如何?&rdquo野明聽罷,欣然從之。

     (六) 為抵禦風寒, 馬兒收攏耳朵, 路邊的梨花。

    [105] 對這首發句,我贊賞說:&ldquo&lsquo馬兒收攏耳朵&rsquo這樣的句子,我也可以寫出來,但與梨花配合起來寫,真是構思絕妙,是我所不能為。

    &rdquo支考說:&ldquo這有什麼難的呀!像你那樣從頭一句就一氣呵成,那才叫難呢!&rdquo 曲翠說:&ldquo你們兩人都把自己拿手的看作易,不拿手的看作難,說得都有道理。

    但總體而言,一氣呵成的,還是更難些。

    &rdquo 我說:&ldquo曲翠呀,對你來說,一氣呵成的寫法還是不拿手啊,所以你才這麼說。

    所謂學習修煉,就是發揮自己拿手的,彌補自己不拿手的,那樣才能有所長進啊!假如對拿手的東西揚揚自得,忘了自己還有不拿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