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色濃郁——向井去來

關燈
以及&ldquo旋頭歌&rdquo&ldquo混本歌&rdquo[158]之類的。

    有些人拘泥于&ldquo俳諧&rdquo二字的通俗诙諧,卻忘了俳諧就是與和歌一脈相承的&ldquo俳諧連歌&rdquo。

     以俳諧的精神寫成文章,就叫俳諧文。

    同樣,以俳諧精神來吟詠和歌,叫作&ldquo俳諧歌&rdquo。

    而以俳諧的精神躬行實踐者,就是&ldquo俳諧人&rdquo。

    凡自以為是、鄙薄古人、标新立異、信口胡言者,必為人所不屑。

    如那樣自傲自負,還不如不用&ldquo俳諧連歌&rdquo的名目,而改為&ldquo俳諧鐵跑&rdquo&ldquo亂聲俳諧&rdquo,與俳諧分道揚镳,豈不更好嗎! (二)(存目)[159] (三) 魯町問:&ldquo&lsquo不易&rsquo之句的風姿如何?&rdquo 我答曰: &ldquo不易&rdquo之句作為俳諧之風體,并不追新求奇。

    因不追新求奇,故古今相通。

    例如: 月亮圓又圓, 若安上一個手柄, 就是好團扇。

    [160] 這一座山啊, 這座山啊這座山, 簡直是花山![161] 伊勢的秋季, 寒風嗚咽似悲啼, 如一片墓地。

    [162] 像這一類句子,就是&ldquo不易之句&rdquo。

     魯町又問:&ldquo山崎宗鑒的發句,把月亮比作團扇,不是追新求奇嗎?&rdquo 我答曰: &ldquo賦、比、興&rdquo不僅在俳諧中,而是在所有詩歌樣式中都要自然運用的手法。

    詩歌的所有表現手法,都不會超出&ldquo賦、比、興&rdquo三體。

    所以,宗鑒的這首發句作為&ldquo比&rdquo體,不能說是追新求奇。

     魯町問:&ldquo&lsquo流行&rsquo之句如何?&rdquo 我答曰: 所謂流行之句,就是作者在某個方面追求奇異之處,從身體長相到衣裳、器物等的描寫,都不斷追趕時尚。

    例如: 盛夏熱烘烘, 天地猶如大蒸籠, 人在蒸籠中。

    [163] 大雪蓋樹頂, 何種樹木分不清, 焉知是青松。

    [164] 海老[165]有點肥, 野老[166]顯得有點瘦, 都是老人友。

    [167] 這些俳諧發句,有的講求機巧,有的借用和歌書上的詞彙或謠曲中的用詞,以求獨具一格。

    這些俳諧是一時流行,如今已不足為訓。

     魯町又問:&ldquo&lsquo熱烘烘&rsquo&lsquo蒸籠&rsquo不是&lsquo緣語&rsquo嗎?&rdquo我答曰:&ldquo緣語是和歌中的一種手法,不是一種特殊的構思,講求機巧與緣是不同的兩回事。

    &rdquo (四)(存目)[168] (五) 魯町問:&ldquo說&lsquo不易&rsquo與&lsquo流行&rsquo在根本上是一回事,怎樣理解才好呢?&rdquo 我答曰: 這個問題不容易講清楚。

    我大體上以人體來作比喻。

    所謂&ldquo不易&rdquo,就是什麼都不做、靜靜躺卧時的人體;所謂&ldquo流行&rdquo,即人或坐或卧,或行或止,或伸或屈,或仰面或低頭,動作姿态各不相同。

    &ldquo流行&rdquo就是一時一地的改變。

    然而盡管身體的姿勢因時因地而變,時而無為時而有為,但仍然是同一個身體。

     (六) 魯町問:&ldquo如果出現了一個合适的人物,能夠改變俳風,那又如何?&rdquo 我答曰: 不懂得俳諧的根本,隻是在枝節技法上有所改變,這種所謂的&ldquo變風&rdquo就會脫離俳諧的根本精神,或者雖未脫離俳諧的根本精神,卻陷于弄巧成拙。

     魯町又問:&ldquo怎樣判斷一種&lsquo變風&rsquo是否脫離了俳諧的根本精神呢?&rdquo 我答曰: 若不懂俳諧的根本精神是什麼,對此就難以理解。

    首先我想舉一兩個明白易懂的例子加以說明。

    例如,先師的一首發句: 黎明東方發白,令人想起一條白色的魚。

    [169] 又如: 如丁固夢見自己在肚子上長松樹,今天一大早起來就看到裝飾的大門口的門松,還有争奇鬥豔的女郎。

    [170] 從瀑布濺下的水,留在荷葉上,使荷葉上的水搖搖欲墜。

    [171] 這樣的句子是漢詩呢,抑或是别的什麼?不僅僅是文字格律不合俳諧的要求,更脫離了俳諧的根本精神。

     合乎文字格律的,如: 随着黃昏的鐘聲一聲聲敲響,花瓣一片片凋落。

    [172] 這樣的句子簡直就像是謎語。

     魯町接着問:&ldquo俳諧中有&lsquo謎體&rsquo否?&rdquo我回答:&ldquo這類東西已經脫離了俳諧本身,需要仔細加以甄别。

    &rdquo 魯町問:&ldquo先師的俳諧也有脫離俳諧基本精神的嗎?&rdquo 我答曰: 先師在雲遊奧羽[173]之前,時常有那樣的句子。

    在那次雲遊中,先師似乎悟出很多東西。

    途中他寫了這樣一首: 可憐啊,蜷縮在甲殼下的蟋蟀。

    [174] 後來就把&ldquoあな&rdquo二字音删除了。

    不僅如此,在其他各種句作中,将一部分詞語加以删除的也不少。

    在那次雲遊的冬天,先師才提出了&ldquo不易·流行&rdquo的主張。

     魯町問:&ldquo&lsquo不易·流行&rsquo是古人的學說,還是先師的發明?&rdquo 我答曰: &ldquo不易·流行&rdquo之說,不僅适用于俳諧,也揭示了世間萬物之理。

    然而,俳諧的先輩們誰也沒有明确提倡過。

    貞德以降,追求技巧的俳諧長時間流行于世間,如&ldquo角樽や傾けのまう醜の年&rdquo&ldquo花に水あげて咲かせよ天龍寺&rdquo[175]之類,當時許多人認為俳諧就應該這樣吟詠,卻不知道俳風可以改變。

     等到西山宗因先生出現,才将凝固的貞門俳諧的俳風打破了。

    于是,新風[176]開始流行天下。

    那時,&ldquo不易·流行&rdquo之說尚未提出,所以,無論是鄉野還是都市,都抛棄了貞門派的古風,力圖創立自己的新風格與新流派,然後又長期守成于自己的風格,卻不知道應該有所變化。

     此後,先師芭蕉才領悟到俳諧的本體,并把此稱為&ldquo不易之句&rdquo,又意識到俳諧應因時而變,教導我們&ldquo不易&rdquo之句與&ldquo流行&rdquo之句的關系。

    盡管如此,先師常對我們說:&ldquo如果在我們之前沒有西山宗因,那我們至今還可能仍在拾貞德古風之牙慧,宗因才是俳諧中興的開山鼻祖。

    &rdquo (七)(存目)[177] (八) 丈草認為:&ldquo&lsquo不易之句&rsquo,如果在當時有很多人喜歡并創作,也可以叫作&lsquo流行之句&rsquo。

    &rdquo先師逝世後,正秀說過這樣的話:&ldquo此後俳諧肯定會變風,但我對新俳風沒有興趣,我隻喜歡&lsquo不易之句&rsquo。

    &rdquo 我認為:在蕉門弟子中,對&ldquo不易流行&rdquo有種種解說。

    有的人着眼于此時此地的具體的某句來理解&ldquo不易&rdquo或&ldquo流行&rdquo,這也不能說是不流行。

    然而,先師&ldquo不易流行&rdquo的主張,是将俳諧的本體視為&ldquo不易&rdquo,而将一時一地的變風,視作&ldquo流行&rdquo。

     (九) 我認為,要想在俳諧方面有所修煉,就應該将之前一代代的風格、一代代的宗匠作品認真學習琢磨,把他們理解透徹之後,才能對風格的新舊加以判斷。

     我還認為,在俳諧修行的過程中,應尊崇自己喜歡的某一前輩的風格,而不能一句一句地加以質疑,吹毛求疵地批評。

    如果遇上難以理解的句子,自己要好好思考原因之所在,或向先賢請教。

    随着自己俳諧技藝的提高,自然能夠區分他人作品的高低優劣。

    假如從一開始就膠着于一字一句,即便經年累月,也不能有所進步。

     先師曾說過:&ldquo今日的俳諧,就在于平日日積月累的修煉,才能在臨場時以氣為先,一吐為快,而不能過于絞盡腦汁。

    &rdquo 支考說:&ldquo從前的俳諧好比如來禅,如今的俳諧好比祖師禅,應随機應變。

    &rdquo (一〇) 我覺得,先師在教授弟子的時候,是因人施教的,因學生不同,方式方法就各有不同。

    例如,在教導我的時候,先師說過&ldquo不要每個字詞,都那樣過于刻意雕琢&rdquo,或者是&ldquo一句之立,俳意[178]盡顯&rdquo。

    而在指導凡兆的時候,卻又說,一首僅僅十七字而已,所以一字一詞都不能馬虎。

    俳諧畢竟與和歌同體,必須在一首俳諧中表現出&ldquo枝折&rdquo之美。

     這就是針對學生的氣質秉賦而施教,也造成了弟子們對先師思想的不同理解。

    事實上,在蕉門弟子中,對先師思想有誤解者不在少數。

     (一一) 先師說:&ldquo發句從頭一句五字音開始,一口氣流暢吟出,是為上品。

    &rdquo 灑堂說:&ldquo先師曾教導我,&lsquo發句并不是像你那樣取兩三個素材,搭配起來就成了。

    吟詠發句要像打造黃金器物那樣&rsquo。

    &rdquo 先師又說:&ldquo發句是由素材搭配而成的。

    能夠做到巧妙搭配,就是上手,否則就是下手。

    &rdquo 許六說:&ldquo發句是由素材搭配而成的。

    先師曾說&lsquo這麼便捷的方法,不要外傳&rsquo。

    &rdquo 對此,我認為,素材與素材的搭配,可以吟詠出許多作品,也可以提高吟詠的速度,初學者要注意掌握。

    但是,在學成之後,就不再是搭配不搭配的問題了。

     (一二) 許六說:&ldquo發句應該突破某一個話題的範圍,在此之外找到另一個話題,才能作成。

    局限在一個話題内就會文思枯竭。

    在同一個話題内的例子即便有,也十分稀見。

    &rdquo 我認為,發句不能局限在一個話題内,在表達即興偶感的時候尤其如此。

    而平常構思的時候,同一話題之内的題材很少,更多的是要拾古人之牙慧。

    相反,在突破話題束縛而思通萬裡的時候,可以吟詠很多句子,且會有新鮮表現。

    一位名叫蘭國的作者,每句都局限在同一話題之内,可以舉他的作品為例。

    如:&ldquo電閃雷鳴中,一個醉漢提酒瓶,踉跄過街巷。

    &rdquo[179]後來又作了一首,将這首發句改動一句&ldquo提着酒瓶走過來&rdquo。

    還有一首:&ldquo明月當頭頂,把頭剃成彎月形[180],一同去駒迎[181]。

    &rdquo[182]同一話題又作一首,改作&ldquo都剃彎月頭&rdquo。

    對此,初學者一定要注意。

    學成之後,話題的内外之論,就不成問題了。

     (一三) 我認為,蕉門和其他流派,首先是構思的方法有所不同。

    蕉門俳諧是&ldquo景&rdquo與&ldquo情&rdquo兩者都如實自然地徑直吟出,而其他流派卻在心中再三雕琢,如&ldquo新年蓬萊飾,新飾是绫羅&rdquo[183]&ldquo元旦晴空挂青陽,船兒赴海洋&rdquo[184]&ldquo在鴨川[185]第二次撒網,才捕到一條鲇魚&rdquo[186]。

    在這些俳諧中,宮中的&ldquo蓬萊飾&rdquo與绫羅綢緞的華貴相映照,&ldquo青陽&rdquo的初春之意與初次乘船出海對應,兩次撒網才捕到一條鲇魚,令人想到鴨川水的清澈。

    這些技巧都是仔細推敲出來的。

     蕉門的發句,無論是一字不識的農夫,還是十歲以下的兒童,都有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吟詠出佳句來。

    而其他流派的,即使是高手,對于能否吟詠出佳句也心中無底。

    就其他流派而言,如不是高手,就不可能作出佳句。

     (一四) 我認為,俳諧應該以表現清新的情趣為本,但在表現情趣時,不能将事物的本性弄錯。

    不過,假如将某事物的本性有意從相反的角度加以表現,也可能會出佳句。

    例如,杜甫的詩句:&ldquo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rdquo惟喬親王的和歌:&ldquo獨身無知己,櫻花盛衰不關心,須邀知心賞花人。

    &rdquo[187]都屬于此類。

    感時、恨别、沒有知心人一同賞花等時候,事物的本性都起了變化。

    這就是上述作品的眼目。

     (一五) 清輔曾說過:&ldquo俳諧就要把水說成火。

    &rdquo許多人對這句話感到困惑不解,也有人認為&ldquo冰天雪地身出汗&rdquo這類句子講得通。

    不懂此話含義,是因為隻看到變水為火的比喻,而對為什麼這樣寫沒有周到的理解。

    如能有巧妙表現下雪天卻身上出汗的句子,那當然很好。

    類似的例子有&ldquo記得人有言:牽牛花常開常衰,此花為無常&rdquo[188]。

     (一六) 我認為,歌句構思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整體的趣旨上構思,另一種是從字詞使用上着眼。

    從字詞使用上構思者,創作速度快,數量多;從整體趣旨上構思者,創作速度慢,數量少。

    從構思方法的角度看,從整體趣旨上構思為上品。

    從字詞使用上着眼,在和歌創作中是應該避免的,但俳諧中未必不可。

     (一七) 蕉門俳諧中有&ldquo模式化&rdquo[189]一說,就是套用前人句作的模式,例如,将古人的&ldquo竿子太長易觸物&rdquo改為&ldquo刀鞘太長觸拉門&rdquo,或者改為&ldquo手杖太短不及地&rdquo之類。

    這種模式化的歌句沒有創意。

    不過,如果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則又當别論。

     (一八) 我認為:歌句有&ldquo句勢&rdquo,正如&ldquo文&rdquo有&ldquo文勢&rdquo,&ldquo語&rdquo有&ldquo語勢&rdquo一樣。

    例如我的一句: 連連綿綿雨淋淋, 洋洋灑灑如齑粉。

    [190] 先師對此評論說:&ldquo這裡有一個&lsquo勢&rsquo的問題。

    為什麼不把&lsquo連連綿綿雨淋淋&rsquo改成&lsquo連連綿綿雨如注&rsquo呢?&rdquo我回答說:&ldquo這裡用&lsquo如&rsquo字感覺有所不通。

    &rdquo先師說:&ldquo古人不也用過&lsquo憂愁何如我&rsquo嗎?!&rdquo (一九) 我認為,歌句是有&ldquo姿&rdquo的。

    例如: 山雞唧唧求佳偶, 為伊消得身體瘦。

    [191] 初稿是&ldquo山雞唧唧求佳偶,為伊落得身體衰&rdquo。

    先師說:&ldquo去來呀,你不明白句要有&lsquo句姿&rsquo嗎?相同的意思,如果這樣來寫,&lsquo姿&rsquo就出來了。

    &rdquo于是我就修改成現在這樣。

     支考認為:所謂&ldquo風姿&rdquo,就是如此,而以前在說&ldquo風姿&rdquo的時候,是将&ldquo風姿&rdquo與&ldquo風情&rdquo分開的。

    支考的說法很容易使人理解。

    [192] (二○) 我認為:歌句是有&ldquo語路&rdquo的,&ldquo語路&rdquo就是句子的節奏語感。

    &ldquo語路&rdquo應該像盤子中滾動的珠玉,以流暢無礙為上;又像風兒吹拂柳枝,以優雅為佳。

    如果像那溝壑中流淌的污水,左擋右突,渾濁滞澀,則為下劣。

     此外,連句的一卷中,一、兩句有雕琢之痕,尚無妨,但雕琢過甚妨礙&ldquo語路&rdquo則不好。

    此種機巧,不入正流。

     (二一)&mdash(三六)(存目)[193] (三七) 野明問:&ldquo俳句中的&lsquo寂&rsquo是什麼?&rdquo 我答曰: &ldquo寂&rdquo指的是連句的一種色調,并非指&ldquo閑寂&rdquo之句。

    例如,老将身披盔甲上戰場,或者身穿绫羅綢緞赴宴,但他的老者之風是處處可以顯示的,&ldquo寂&rdquo無論是在熱鬧的句子,還是在寂靜的句子中都存在。

    茲舉一例: 白首老夫妻, 櫻花樹下兩相依, 親密無間隙。

    [194] 先師在評論此句時說:&ldquo&lsquo寂&rsquo色濃郁,尤為可喜。

    &rdquo (三八) 野明問:&ldquo句之&lsquo位&rsquo是什麼?&rdquo 我答曰: 茲舉一句加以說明&mdash&mdash 夏夜門難尋, 唯見卯花[195]攀牆根, 斷處應是門。

    [196] 先師對此評論說:&ldquo句之位的處理,非同尋常。

    &rdquo 我認為,此句隻能說&ldquo位&rdquo非同尋常,而不能說&ldquo位&rdquo有多高。

    歸根結底,&ldquo句位&rdquo在于位格要高。

    在一首俳諧中,陷于說理,或者比附,或者兩物對照,一般都屬于下位。

     (三九) 野明問:&ldquo俳諧的&lsquo枝折&rsquo[197]&lsquo細柔&rsquo[198]是何意?&rdquo 我答曰: &ldquo枝折&rdquo指的不是那種哀憐之句,&ldquo細柔&rdquo也不是指纖細柔弱之句。

    &ldquo枝折&rdquo指的是句之&ldquo姿&rdquo,&ldquo細柔&rdquo指的是句之&ldquo心&rdquo。

    此處仍以例句加以說明: 暗夜無喧嚣, 餘吾湖[199]上靜悄悄, 群鳥入睡否。

    [200] 先師評價說:&ldquo此句細柔。

    &rdquo又如: 秋日冷凄凄, 十團子[201]吹成小圓粒, 風刀何淩厲。

    [202] 先師評價說:&ldquo此句枝折。

    &rdquo 總體說來,&ldquo寂&rdquo&ldquo位&rdquo&ldquo細柔&rdquo&ldquo枝折&rdquo在言語文章中都很難清楚說明,在此隻舉出先師的具體評語,可由此加以揣摩。

     (四○) 先師逝世的那年,在走出深川的草庵作最後的旅行時,野坡問道:&ldquo俳諧像現在這樣寫,可以嗎?&rdquo 先師回答:&ldquo像現在這樣寫,暫時可以,但五六年後,俳風或有一變。

    &rdquo 今年,素堂托前來京都的人帶話,說道:&ldquo芭蕉翁的遺風早已澤被天下,而今俳風處在轉變之時,如君有興趣,請與我共赴歌會,迎接新風來臨,尊意如何?&rdquo 我回答說:&ldquo聞素堂先生言,喜不自禁。

    我也有此想法,幸賴先生後盾,若能興起二三新風,或許可令天下俳人一新耳目。

    然日月倥偬,物是人非,如今更無閑暇賞玩風雅,唯有抱憾而已。

    &rdquo 素堂是先師舊友,乃博學多才之士,作為俳人,早有高名。

    近年雖遠離俳壇,但或許已在醞釀新風。

    我未能呼應素堂召喚,并非出自本意也。

     注釋 [1]蓬萊:原是中國地名,&ldquo蓬萊山&rdquo指東海中的仙島,&ldquo蓬萊&rdquo又指新年期間放在壁龛上的裝飾物,又稱&ldquo蓬萊飾&rdquo。

     [2]伊勢:舊地名,今三重縣。

     [3]原文:&ldquo蓬萊に聞かばや伊勢の初だより。

    &rdquo作者松尾芭蕉。

     [4]深川:地名,芭蕉曾在此結草庵居住。

     [5]慈鎮(1155&mdash1225):又名慈圓,姓藤原,鐮倉時代的歌僧。

     [6]原文:&ldquo辛崎の松は花より朧にて。

    &rdquo作者松尾芭蕉。

     [7]其角:榎本其角(1661&mdash1707),又名寶井其角,著名俳人,&ldquo蕉門十哲&rdquo之一。

     [8]呂丸:人名,即近藤左吉。

     [9]近江:地名,今滋賀縣,境内有著名的琵琶湖。

     [10]原文:&ldquo行く春を近江の人とうをしみけり。

    &rdquo作者芭蕉。

     [11]尚白(1650&mdash1722):姓江左,江戶時代前期俳人。

     [12]丹波:舊地名,在今京都府與兵庫縣之間。

    在此似指京都。

     [13]原文:&ldquo此木戶や錠のさされて冬の月。

    &rdquo作者寶井其角。

     [14]《猿蓑》:俳諧集,向井去來、野澤凡兆編,元祿四年(1691年)刊。

    除收錄發句、連句外,還收錄了芭蕉的俳文集《幻住庵記》。

     [15]原文:&ldquoうらやましおもひ切る時貓の戀。

    &rdquo作者越智越人(1656&mdash1739?),&ldquo蕉門十哲&rdquo之一。

    此句似與&ldquo南泉斬貓&rdquo的禅宗公案有關,說的是衆僧都争着喜愛一隻貓,南泉和尚為此把貓殺掉了,了斷了衆僧的執着之心。

    此首發句的意思是:愛貓之心容易了斷,真叫人羨慕(うらやまし),而割舍戀人之情就不那麼容易了。

     [16]原文:&ldquoこがらしに二日の月のふきちるか。

    &rdquo作者山本荷兮(1648&mdash1716),芭蕉弟子,著名俳人。

     [17]原文:&ldquoこがらしの地にもおとさぬしぐれかな。

    &rdquo作者向井去來。

     [18]駕籠:日本民俗活動中的一種供着人偶的轎子。

     [19]原文:&ldquo春風にこかすな雛のかごの衆。

    &rdquo此首俳諧表現的是日本民俗活動,稱為&ldquo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