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爐冬扇——松尾芭蕉
關燈
小
中
大
山屋,拾人所未拾之蝕栗。
第四,寫戀情盡得風流。
從前西施舉袖掩面,如今《虛栗》仿佛依照黃金照西施之美鑄造了小紫[2];寫上陽人[3]閨中,地錦爬上了衣架;寫下層民家小女,長于深閨未見世面,出嫁之後卻緻婆媳相争;寫寺中小僧,不舍歌舞伎少年之情[4]。
似這樣,就如同将白樂天之詩改寫為日本假名,誠為初學者示得門徑。
本書的語言富有節律,虛實相間,猶如寶鼎煉句,于龍泉陶冶文字。
此書非他人之寶,而為作者之寶,後人必欲盜之。
天和三年[5]癸亥仲夏日,芭蕉 注釋 [1]《虛栗》:芭蕉弟子寶井其角的俳諧集。
[2]小紫:當時江戶吉原的妓女名。
《虛栗》卷下有寶井其角的付句&ldquo以黃金鑄小紫&rdquo。
[3]上陽人:出典白居易《上陽白發人》,指被皇帝冷落的宮女。
[4]當時歌舞伎男性少年演員與寺院小僧常被其他男子作為男色(同性戀)對象,故如此言。
[5]天和三年:公元1683年。
《笈之小文》[1](二則) 一 百骸九竅[2]之中有物,權自名為風羅坊[3]。
風羅者,因其柔弱,仿佛風吹即破的薄衣一般。
此人好狂句[4]已久,以此伴其終生。
有時因倦怠而欲放棄,有時發奮自勵以欲出人頭地,有時則内心彷徨猶疑,不能自安。
也曾打算在世上博取名利以求立身,但唯埋頭俳諧,此外一事無成。
有時又想作學問以解惑,然而也為俳諧所累,到頭來無能無藝,身無長物,隻此俳諧一事而已。
西行之于和歌,宗祇之于連歌,雪舟[5]之于繪畫,利休之于茶道,雖各有所能,其貫道者,一也。
他們皆追求風雅,順應造化,以四時為友。
所見者無處不是花,所思者無處不是月。
若不把尋常之物視為花,則若夷狄;若心中無花,則類鳥獸。
故應出夷狄而離鳥獸,順造化而歸于造化。
&hellip&hellip[6] 二 說到紀行文學,紀貫之、鴨長明、阿佛尼[7],皆善文筆而盡其情。
我隻有步其後塵,未能有所長進,以我等的淺智少才,如何能及!&ldquo是日雨降,午間轉晴,此處長有松樹,彼處有一條河&rdquo之類的描寫,任何人都可為之,若無&ldquo黃奇蘇新&rdquo[8]的才能,則無須寫成文章。
但将各處風景留于心中,山館、野亭之旅愁,過後可作話題;或為聊天之便,将難以忘懷之處,前前後後,皆寫于此,猶似醉者之呓語,夢者之谵言,敬希姑妄聽之。
注釋 [1]《笈之小文》:芭蕉俳諧紀行文集,寫于貞享四年(1687年),在作者去世後十五年(1709年)出版。
[2]出典《莊子·齊物論》:&ldquo百骸、九竅、六藏,赅而存焉。
&rdquo [3]風羅坊:芭蕉的别号。
[4]狂句:俳諧的别稱,帶有自嘲意味。
[5]雪舟(1420&mdash1506):全名雪舟等楊,俗姓小田。
室町時代後期的畫僧,日本傳統水墨畫的集大成者,被後人譽為&ldquo畫聖&rdquo,1956年被确定為世界文化名人。
[6]此處一段略而不譯,約合漢字四百字。
[7]阿佛尼(1222?&mdash1283):鐮倉時代中期歌人,著有《十六夜日記》等。
[8]黃奇蘇新:&ldquo黃&rdquo指黃庭堅,&ldquo蘇&rdquo即蘇轼。
《三聖圖》贊 留心于風流,随四季之變,萬物吟詠不盡,多如海濱之沙。
述其情,而感物興哀[1]者,乃詩歌之聖。
故而文明時代,其道大興,聖者之言,而為今日圭臬。
雖因其誠實[2],不易為今人所模仿賞玩,然風雅之流行,猶如時世推移變化,永無止境,隻能尊而順之。
許六愛好此道,不辭辛勞,為宗祇、宗鑒、守武三聖,揮筆作圖,我特借此添一拙句,唯願俳諧之道流傳萬古而已。
芭蕉拜。
俳諧求風雅, 唯在月亮與鮮花, 虛實由心
第四,寫戀情盡得風流。
從前西施舉袖掩面,如今《虛栗》仿佛依照黃金照西施之美鑄造了小紫[2];寫上陽人[3]閨中,地錦爬上了衣架;寫下層民家小女,長于深閨未見世面,出嫁之後卻緻婆媳相争;寫寺中小僧,不舍歌舞伎少年之情[4]。
似這樣,就如同将白樂天之詩改寫為日本假名,誠為初學者示得門徑。
本書的語言富有節律,虛實相間,猶如寶鼎煉句,于龍泉陶冶文字。
此書非他人之寶,而為作者之寶,後人必欲盜之。
天和三年[5]癸亥仲夏日,芭蕉 注釋 [1]《虛栗》:芭蕉弟子寶井其角的俳諧集。
[2]小紫:當時江戶吉原的妓女名。
《虛栗》卷下有寶井其角的付句&ldquo以黃金鑄小紫&rdquo。
[3]上陽人:出典白居易《上陽白發人》,指被皇帝冷落的宮女。
[4]當時歌舞伎男性少年演員與寺院小僧常被其他男子作為男色(同性戀)對象,故如此言。
[5]天和三年:公元1683年。
《笈之小文》[1](二則) 一 百骸九竅[2]之中有物,權自名為風羅坊[3]。
風羅者,因其柔弱,仿佛風吹即破的薄衣一般。
此人好狂句[4]已久,以此伴其終生。
有時因倦怠而欲放棄,有時發奮自勵以欲出人頭地,有時則内心彷徨猶疑,不能自安。
也曾打算在世上博取名利以求立身,但唯埋頭俳諧,此外一事無成。
有時又想作學問以解惑,然而也為俳諧所累,到頭來無能無藝,身無長物,隻此俳諧一事而已。
西行之于和歌,宗祇之于連歌,雪舟[5]之于繪畫,利休之于茶道,雖各有所能,其貫道者,一也。
他們皆追求風雅,順應造化,以四時為友。
所見者無處不是花,所思者無處不是月。
若不把尋常之物視為花,則若夷狄;若心中無花,則類鳥獸。
故應出夷狄而離鳥獸,順造化而歸于造化。
&hellip&hellip[6] 二 說到紀行文學,紀貫之、鴨長明、阿佛尼[7],皆善文筆而盡其情。
我隻有步其後塵,未能有所長進,以我等的淺智少才,如何能及!&ldquo是日雨降,午間轉晴,此處長有松樹,彼處有一條河&rdquo之類的描寫,任何人都可為之,若無&ldquo黃奇蘇新&rdquo[8]的才能,則無須寫成文章。
但将各處風景留于心中,山館、野亭之旅愁,過後可作話題;或為聊天之便,将難以忘懷之處,前前後後,皆寫于此,猶似醉者之呓語,夢者之谵言,敬希姑妄聽之。
注釋 [1]《笈之小文》:芭蕉俳諧紀行文集,寫于貞享四年(1687年),在作者去世後十五年(1709年)出版。
[2]出典《莊子·齊物論》:&ldquo百骸、九竅、六藏,赅而存焉。
&rdquo [3]風羅坊:芭蕉的别号。
[4]狂句:俳諧的别稱,帶有自嘲意味。
[5]雪舟(1420&mdash1506):全名雪舟等楊,俗姓小田。
室町時代後期的畫僧,日本傳統水墨畫的集大成者,被後人譽為&ldquo畫聖&rdquo,1956年被确定為世界文化名人。
[6]此處一段略而不譯,約合漢字四百字。
[7]阿佛尼(1222?&mdash1283):鐮倉時代中期歌人,著有《十六夜日記》等。
[8]黃奇蘇新:&ldquo黃&rdquo指黃庭堅,&ldquo蘇&rdquo即蘇轼。
《三聖圖》贊 留心于風流,随四季之變,萬物吟詠不盡,多如海濱之沙。
述其情,而感物興哀[1]者,乃詩歌之聖。
故而文明時代,其道大興,聖者之言,而為今日圭臬。
雖因其誠實[2],不易為今人所模仿賞玩,然風雅之流行,猶如時世推移變化,永無止境,隻能尊而順之。
許六愛好此道,不辭辛勞,為宗祇、宗鑒、守武三聖,揮筆作圖,我特借此添一拙句,唯願俳諧之道流傳萬古而已。
芭蕉拜。
俳諧求風雅, 唯在月亮與鮮花, 虛實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