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閑寂、遊戲與自由,人間至味
關燈
小
中
大
們,已經對有關細部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闡發。
例如堀口氏指出:茶室一以貫之的根本原理就是&ldquo反對稱性&rdquo,這一看法也是基于&ldquo自由性&rdquo這一點來考慮的。
當然,非對稱性不僅表現為茶室建築上,以出雲大社為代表的日本特有的非對稱性的建築,從古代就出現了。
而且一般而言,對非對稱性的喜愛,是日本民族乃至東洋民族審美意識的一個根本特色之所在。
不過,像茶室這樣對觀照上的合理性與規則性的破壞,則更典型。
把茶室作為建築,或者作為藝術來考察的人們,往往否定它與禅宗思想的關系,或者評價較低,隻是過多地強調它與日本神社建築、神社思想的關系。
誠然,禅宗寺院及一般佛教建築那樣純粹的宗教建築,與茶室這樣的建築之間,存在着日本民族性與民族精神上的異同,但更重要的是作為建築物的根本條件與本質的不同。
作為建築樣式,兩者之間當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
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自由性,即對合理性與規則性随意加以破壞,而又不失茶道之根本精神的統一性和作為藝術觀照的諧調性,其作為茶道的一種審美本質,在精神上、思想上都與禅宗有着深刻的關系。
古來茶室都是四個半鋪席以下的、總面積不足三坪的小房間,并以壁龛與茶爐為中心,演變出近百種類型。
根據堀口氏的研究,一尺四寸方角的茶爐與寬三尺長六尺的長方形鋪席的組合,點茶席的點茶禮法分&ldquo右勝手&rdquo&ldquo左勝手&rdquo兩個種類并加以組合的并不多,而是琢磨着将地闆(闆疊)以及稱為&ldquo中闆&rdquo的闆子,分别從鋪席的中間和邊緣插入并鋪設,如此之類,便造成了平面上的非常多樣的變化,給人以平面上的豐富的視覺效果。
就鋪席而言,長寬六尺三尺的正規鋪席作二等分自不必說,此外還想出了有正規鋪席的四分之三大小的&ldquo大目疊&rdquo(又叫&ldquo台目疊&rdquo),這些鋪席、中闆、地闆、茶爐,還有客人的入口(躏口)、廚房口與壁龛之間的種種組合,都形成了複雜的設計上的變化,都說明了茶室在平面規劃方面是怎樣地富有自由自在的變化。
而更能顯示茶室建築特性的是大大小小的窗戶。
茶室中的窗戶的位置、形狀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設計,而且,在舉辦茶會時,可以利用窗簾對室内的明暗加以自由調節,對此,研究專家也有解釋,例如,重森三玲在《茶道全集》中,對茶席部分作了這樣的解說,&ldquo茶室的生命在于窗戶,明暗都由窗戶來決定。
而且,窗戶的大小、多少以及安裝的位置,都與景緻相關&rdquo,又說,&ldquo&lsquo墨迹窗&rsquo和&lsquo花明窗&rsquo都緊挨着地闆,位于點前席的對面,這些窗戶主要是為了讓主人所在的點前席顯得明亮,客人所在坐席相對暗一些,這樣就能凸顯點前席的美&rdquo。
此外還有一種&ldquo凸揚窗&rdquo的天窗,能取得特殊的光線效果。
中柱旁邊懸吊的一層或兩層的擱闆,壁龛上的種種變化,還有&ldquo水遣&rdquo&ldquo道幸&rdquo等,将茶室中的生活要求與審美要求自由自在地、微妙地統一在一起。
利休設計的茶室如今保留下來的是山崎妙喜庵的&ldquo待庵&rdquo,那裡有利休喜愛的擱闆,安在牆壁的一角,而且與上面窗口的上框故意不齊平。
這個兩層的小擱闆在茶室的一角如何發揮着引人注目的美的效果,有建築家評價說,&ldquo營造了一個獨具匠心的世界&rdquo,由此可知它也是打破規格的特殊的自由性創造。
在茶室中,人們一方面擁抱外在的自然,一方面又脫離日常的、社會的自我,沉潛于寂然不動、萬古不易的自然本質中,以涵養性情。
與此同時,在茶室的内部構造中,又特别注重人間生活及精神的自由性,并以此來造成一種特殊的審美形式。
這種寂然的、自然本質的沉潛,與人的生活及精神的自由活動之間的對立統一,使茶道具有了一種高層次的&ldquo遊戲&rdquo精神,遊曳于&ldquo虛實&rdquo之間,體驗着&ldquo虛實&rdquo的世界,茶道中的獨特的&ldquo侘寂&rdquo之美便由此而形成。
注釋 [1]堀口舍己(1895&mdash1984):最早引進現代歐洲建築形式的日本建築師之一。
[2]躏口:茶室中特有的側身而過的窄門。
[3]坪:日本的土地面積單位,一坪等于3.3平方米。
例如堀口氏指出:茶室一以貫之的根本原理就是&ldquo反對稱性&rdquo,這一看法也是基于&ldquo自由性&rdquo這一點來考慮的。
當然,非對稱性不僅表現為茶室建築上,以出雲大社為代表的日本特有的非對稱性的建築,從古代就出現了。
而且一般而言,對非對稱性的喜愛,是日本民族乃至東洋民族審美意識的一個根本特色之所在。
不過,像茶室這樣對觀照上的合理性與規則性的破壞,則更典型。
把茶室作為建築,或者作為藝術來考察的人們,往往否定它與禅宗思想的關系,或者評價較低,隻是過多地強調它與日本神社建築、神社思想的關系。
誠然,禅宗寺院及一般佛教建築那樣純粹的宗教建築,與茶室這樣的建築之間,存在着日本民族性與民族精神上的異同,但更重要的是作為建築物的根本條件與本質的不同。
作為建築樣式,兩者之間當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
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自由性,即對合理性與規則性随意加以破壞,而又不失茶道之根本精神的統一性和作為藝術觀照的諧調性,其作為茶道的一種審美本質,在精神上、思想上都與禅宗有着深刻的關系。
古來茶室都是四個半鋪席以下的、總面積不足三坪的小房間,并以壁龛與茶爐為中心,演變出近百種類型。
根據堀口氏的研究,一尺四寸方角的茶爐與寬三尺長六尺的長方形鋪席的組合,點茶席的點茶禮法分&ldquo右勝手&rdquo&ldquo左勝手&rdquo兩個種類并加以組合的并不多,而是琢磨着将地闆(闆疊)以及稱為&ldquo中闆&rdquo的闆子,分别從鋪席的中間和邊緣插入并鋪設,如此之類,便造成了平面上的非常多樣的變化,給人以平面上的豐富的視覺效果。
就鋪席而言,長寬六尺三尺的正規鋪席作二等分自不必說,此外還想出了有正規鋪席的四分之三大小的&ldquo大目疊&rdquo(又叫&ldquo台目疊&rdquo),這些鋪席、中闆、地闆、茶爐,還有客人的入口(躏口)、廚房口與壁龛之間的種種組合,都形成了複雜的設計上的變化,都說明了茶室在平面規劃方面是怎樣地富有自由自在的變化。
而更能顯示茶室建築特性的是大大小小的窗戶。
茶室中的窗戶的位置、形狀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設計,而且,在舉辦茶會時,可以利用窗簾對室内的明暗加以自由調節,對此,研究專家也有解釋,例如,重森三玲在《茶道全集》中,對茶席部分作了這樣的解說,&ldquo茶室的生命在于窗戶,明暗都由窗戶來決定。
而且,窗戶的大小、多少以及安裝的位置,都與景緻相關&rdquo,又說,&ldquo&lsquo墨迹窗&rsquo和&lsquo花明窗&rsquo都緊挨着地闆,位于點前席的對面,這些窗戶主要是為了讓主人所在的點前席顯得明亮,客人所在坐席相對暗一些,這樣就能凸顯點前席的美&rdquo。
此外還有一種&ldquo凸揚窗&rdquo的天窗,能取得特殊的光線效果。
中柱旁邊懸吊的一層或兩層的擱闆,壁龛上的種種變化,還有&ldquo水遣&rdquo&ldquo道幸&rdquo等,将茶室中的生活要求與審美要求自由自在地、微妙地統一在一起。
利休設計的茶室如今保留下來的是山崎妙喜庵的&ldquo待庵&rdquo,那裡有利休喜愛的擱闆,安在牆壁的一角,而且與上面窗口的上框故意不齊平。
這個兩層的小擱闆在茶室的一角如何發揮着引人注目的美的效果,有建築家評價說,&ldquo營造了一個獨具匠心的世界&rdquo,由此可知它也是打破規格的特殊的自由性創造。
在茶室中,人們一方面擁抱外在的自然,一方面又脫離日常的、社會的自我,沉潛于寂然不動、萬古不易的自然本質中,以涵養性情。
與此同時,在茶室的内部構造中,又特别注重人間生活及精神的自由性,并以此來造成一種特殊的審美形式。
這種寂然的、自然本質的沉潛,與人的生活及精神的自由活動之間的對立統一,使茶道具有了一種高層次的&ldquo遊戲&rdquo精神,遊曳于&ldquo虛實&rdquo之間,體驗着&ldquo虛實&rdquo的世界,茶道中的獨特的&ldquo侘寂&rdquo之美便由此而形成。
注釋 [1]堀口舍己(1895&mdash1984):最早引進現代歐洲建築形式的日本建築師之一。
[2]躏口:茶室中特有的側身而過的窄門。
[3]坪:日本的土地面積單位,一坪等于3.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