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幽默”中生出的“寂”
關燈
小
中
大
接下來,我将繼續探讨&ldquo寂&rdquo的第三語義,即&ldquo然帶&rdquo[1],與作為美學範疇的&ldquo寂&rdquo有無内在關系。
根據辭書上的解釋,&ldquo神寂&rdquo[2]&ldquo翁寂&rdquo[3]等詞中的&ldquo寂&rdquo,都是從&ldquo然帶&rdquo的意味中來的,與我們要說的&ldquo寂&rdquo在詞源上沒有任何關系,似應看作是一個另外的詞。
而我在這裡要談的問題與語言學問題無關,隻是兩個概念的内涵在理論上的關聯。
不過還是要稍稍涉及一下語言學上的問題。
據我所知,從語言學的層面看,在《萬葉集》等文獻中,帶有&ldquo寂&rdquo意味的&ldquo然帶&rdquo一詞也較多地被使用,有&ldquo少女寂&rdquo&ldquo美人寂&rdquo等用例。
但到了後世,這樣的用例就逐漸不見了,而隻是在一些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彙,例如&ldquo神寂&rdquo&ldquo翁寂&rdquo乃至&ldquo秋寂&rdquo之類的詞中,還保留着原來的構詞法,如果這個看法成立的話,那麼對于我們現在要讨論的問題,是頗有參考價值的。
因為在後世保留下來的相關詞語及構詞法中,其意味内涵大體上與我們所說的&ldquo寂&rdquo的概念的第一語義乃至第二語義是相關聯的。
例如,看看《大言海》等辭書中對&ldquo神寂&rdquo這個詞的解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現在我們脫離語言學語境,把&ldquo寂&rdquo作為一個審美概念并考察其内涵。
我認為,完全可以将&ldquo寂&rdquo的審美内涵與&ldquo然帶&rdquo的内涵聯系起來加以考察。
也就是說,我們從&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來考察其&ldquo寂寥&rdquo的審美内涵,從&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來考察&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審美内涵的時候,就會發現事物的&ldquo古&rdquo,在某種意義上指的是現象上的豐富性、充實性被逐漸磨滅,在第一語義所附帶的空間意味、第二語義所附帶的時間意味上,與審美意味産生了必然的關聯。
這一點,我們在上文曾經提到過。
但若要進一步具體來說,這種關系也是有限度的,&ldquo古&rdquo達到極端的狀态,就會帶來事物的枯朽廢滅,也就完全破壞了該事物的本質,這樣,作為審美意味的&ldquo寂&rdquo也就無所依附了。
即便是具有&ldquo古雅&rdquo之美的&ldquo寂&rdquo,假如達到了枯朽廢滅的狀态,&ldquo寂&rdquo也就無從談起了。
正如《芭蕉葉舟》中所說:&ldquo句以&lsquo寂&rsquo為上,&lsquo寂&rsquo太過,則如見骸骨。
&rdquo因此,作為&ldquo寂&rdquo存在的前提條件,就是經由&ldquo古&rdquo與&ldquo劫&rdquo的磨砺,事物本身的根本特性或曰本質更加突顯。
在這個意義上的&ldquo本質&rdquo,即事物的本然的屬性。
由此我們可以說,無論詞源上有沒有關聯,在審美的意味上,&ldquo寂&rdquo與&ldquo然帶&rdquo,其意味都有必然的聯系。
與此同時,我們在考察&ldquo然帶&rdquo的審美意味的時候,也要将一般意味與審美意味這兩者适當加以區分。
在一般意義上,我們沒有必要論述得過于詳細,因為&ldquo然帶&rdquo在帶有審美意味的場合,主要屬于狹義的&ldquo美&rdquo的範圍,尤其是與古典的美的性質相關。
在美學立場上看,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不過若從&ldquo寂&rdquo這個特殊審美範疇的角度來看,&ldquo然帶&rdquo與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直接的關系。
在西方美學中,黑格爾的&ldquo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rdquo這個定義非常有名,費肖爾[4]也大體采用了黑格爾的觀點,但在&ldquo理念&rdquo的解釋上,費肖爾與黑格爾稍有不同。
黑格爾認為,即便在個别具體的美的事物中,也表現出最高、絕對的&ldquo理念&rdquo,而費肖爾則認為,個别具體對象中的&ldquo理念&rdquo是在直接的感覺中顯現的,并由此得以在終極的意義上洞察到最高的&ldquo理念&rdquo。
根據費肖爾的看法,作為美之來源的理念,不外是每個具體對象本身的知性的理念,亦即其自身的&ldquo本質&rdquo。
因而,&ldquo美&rdquo在很多情況下具有一種類型化的傾向。
從這個角度看,在《萬葉集》出現的&ldquo貴人寂&rdquo&ldquo少女寂&rdquo之類的詞,其意思是&ldquo貴人然&rdquo&ldquo少女然&rdquo(像貴人的樣子、像少女的樣子),指的是貴人或少女顯示出了本然的姿态。
在這裡,&ldquo然帶&rdquo就是其對象帶有本然的性質,在這個意義上,就自然地強調了一種類型性。
當然,所謂&ldquo本質&rdquo,有待于個性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具有。
從理論上說,每個人之個性的發現,都要通過&ldquo然帶&rdquo,然而對人之個性的明确而自覺的認識,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需要在人的精神與思維水平發展到一定高度才有可能實現。
在日本古代,&ldquo然帶&rdquo這個詞所意味的&ldquo本質&rdquo,僅僅是指類型化的普遍的本質。
這種一般意義上的&ldquo然帶&rdquo,是形成古典美的重要條件。
人類乃至一般的動物作為一種&ldquo本質&rdquo的自然存在,在外在感覺方面呈現出的旺盛的生命特征,正體現于從青年到壯年時期肉體上的最佳狀态中。
(因而古希臘的雕刻藝術也喜歡表現這種姿态,并以此呈現古典之美。
)假如僅在這個意義上看待&ldquo然帶&rdquo所包含的&ldquo本質&rdquo,那它還隻不過是一般的審美條件而已;而從特定的意義上來看,這個條件與作為特殊之美的外在表現的&ldquo寂&rdquo,可以說是不相容的。
毋甯說,&ldquo然帶&rdquo所具有的類型化的普遍本質,是作為審美概念的&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與第二語義形成的重要條件。
&ldquo然帶&rdquo這個詞所含有的某種意味,是作為特殊審美概念的&ldquo寂&rdquo得以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一點我們必須加以注意。
這就是我們站在審美意味的特殊性的觀點上對&ldquo然帶&rdquo所作的解釋。
在&ldquo古典美&rdquo中,普遍的&ldquo本質&rdquo或&ldquo理念&rdquo是在對象的外在感覺層面上積極呈現出來的,兩者之間是和諧統一的。
不過,我們也要考慮到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由于對象種類的不同,由于某種意義上的消極關系,也可能存在與此相反的情形,即在事物的&ldquo本質&rdquo及其&ldquo外在感覺的呈現&rdquo之間,其&ldquo本質&rdquo的一方朝着我們的精神進一步傾斜。
在這種情況下,&ldquo本質&rdquo的意義及其側重點多少會有不同,而不單是&ldquo本質&rdquo與&ldquo外在感覺&rdquo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因而,&ldquo本質&rdquo乃至&ldquo理念&rdquo與&ldquo古典美&rdquo,其間的意義内涵也是有所差異的。
這裡我們使用了&ldquo古典美&rdquo這個詞,很自然地會想起黑格爾所說的&ldquo古典的藝術&rdquo向&ldquo浪漫的藝術&rdquo發展演變,以及精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化的相關論述。
我們現在所說的,與黑格爾所說的并不是同一個問題,因而在此不必對黑格爾的觀點過多引述,但還是需要簡單一提。
黑格爾認為,在古希臘為代表的古典藝術中,其神性的拟人主義還有許多局限與缺陷,到了基督教産生之後的浪漫藝術的階段,就變成了更加純粹化、更加徹底的拟人主義。
在他看來,古典藝術中,本來對立的範疇如&ldquo精神與自然&rdquo&ldquo普遍與特殊&rdquo&ldquo無限與有限&rdquo之類,僅僅是在外在的、妥協的意義上達成了調和與統一,從&ldquo精神&rdquo本身的立場上來看,神性與人性的關系尚不充分和徹底;而在基督教的&ldquo精神&rdquo與&ldquo自然&rdquo、&ldquo神&rdquo與&ldquo人&rdquo之間的關系中,通過否定之否定,&ldquo自然&rdquo與&ldquo人&rdquo才真正從&ldquo精神&rdquo的内部、從&ldquo神&rdquo之中産生出來。
在這個意義上,兩種藝術的根本精神是不同的&hellip&hellip 黑格爾的這種思考方法固然并不能直接運用于我們的研究,但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似乎可以把&ldquo然帶&rdquo這個概念放在&ldquo古典&rdquo,放在&ldquo浪漫&rdquo的意義上加以思考。
随着在外在感覺上完全充分展開并發揮其美感,事物的&ldquo本質&rdquo(生命)也随着時間(&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和空間(&ldquo寂寥&rdquo)的作用,其外在感覺上的飽滿性與豐富性逐漸衰退、凋落,但這并不意味着審美意義的破壞,可以此為契機,将本質性的重點朝着精神的方面移動,使我們再次感覺到内在&ldquo本質性&rdquo與外在&ldquo感覺性&rdquo在某種意義上的背離。
在這種情況下,後者(感覺性)是對前者(本質性)的一種否定
根據辭書上的解釋,&ldquo神寂&rdquo[2]&ldquo翁寂&rdquo[3]等詞中的&ldquo寂&rdquo,都是從&ldquo然帶&rdquo的意味中來的,與我們要說的&ldquo寂&rdquo在詞源上沒有任何關系,似應看作是一個另外的詞。
而我在這裡要談的問題與語言學問題無關,隻是兩個概念的内涵在理論上的關聯。
不過還是要稍稍涉及一下語言學上的問題。
據我所知,從語言學的層面看,在《萬葉集》等文獻中,帶有&ldquo寂&rdquo意味的&ldquo然帶&rdquo一詞也較多地被使用,有&ldquo少女寂&rdquo&ldquo美人寂&rdquo等用例。
但到了後世,這樣的用例就逐漸不見了,而隻是在一些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彙,例如&ldquo神寂&rdquo&ldquo翁寂&rdquo乃至&ldquo秋寂&rdquo之類的詞中,還保留着原來的構詞法,如果這個看法成立的話,那麼對于我們現在要讨論的問題,是頗有參考價值的。
因為在後世保留下來的相關詞語及構詞法中,其意味内涵大體上與我們所說的&ldquo寂&rdquo的概念的第一語義乃至第二語義是相關聯的。
例如,看看《大言海》等辭書中對&ldquo神寂&rdquo這個詞的解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現在我們脫離語言學語境,把&ldquo寂&rdquo作為一個審美概念并考察其内涵。
我認為,完全可以将&ldquo寂&rdquo的審美内涵與&ldquo然帶&rdquo的内涵聯系起來加以考察。
也就是說,我們從&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來考察其&ldquo寂寥&rdquo的審美内涵,從&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來考察&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審美内涵的時候,就會發現事物的&ldquo古&rdquo,在某種意義上指的是現象上的豐富性、充實性被逐漸磨滅,在第一語義所附帶的空間意味、第二語義所附帶的時間意味上,與審美意味産生了必然的關聯。
這一點,我們在上文曾經提到過。
但若要進一步具體來說,這種關系也是有限度的,&ldquo古&rdquo達到極端的狀态,就會帶來事物的枯朽廢滅,也就完全破壞了該事物的本質,這樣,作為審美意味的&ldquo寂&rdquo也就無所依附了。
即便是具有&ldquo古雅&rdquo之美的&ldquo寂&rdquo,假如達到了枯朽廢滅的狀态,&ldquo寂&rdquo也就無從談起了。
正如《芭蕉葉舟》中所說:&ldquo句以&lsquo寂&rsquo為上,&lsquo寂&rsquo太過,則如見骸骨。
&rdquo因此,作為&ldquo寂&rdquo存在的前提條件,就是經由&ldquo古&rdquo與&ldquo劫&rdquo的磨砺,事物本身的根本特性或曰本質更加突顯。
在這個意義上的&ldquo本質&rdquo,即事物的本然的屬性。
由此我們可以說,無論詞源上有沒有關聯,在審美的意味上,&ldquo寂&rdquo與&ldquo然帶&rdquo,其意味都有必然的聯系。
與此同時,我們在考察&ldquo然帶&rdquo的審美意味的時候,也要将一般意味與審美意味這兩者适當加以區分。
在一般意義上,我們沒有必要論述得過于詳細,因為&ldquo然帶&rdquo在帶有審美意味的場合,主要屬于狹義的&ldquo美&rdquo的範圍,尤其是與古典的美的性質相關。
在美學立場上看,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不過若從&ldquo寂&rdquo這個特殊審美範疇的角度來看,&ldquo然帶&rdquo與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直接的關系。
在西方美學中,黑格爾的&ldquo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rdquo這個定義非常有名,費肖爾[4]也大體采用了黑格爾的觀點,但在&ldquo理念&rdquo的解釋上,費肖爾與黑格爾稍有不同。
黑格爾認為,即便在個别具體的美的事物中,也表現出最高、絕對的&ldquo理念&rdquo,而費肖爾則認為,個别具體對象中的&ldquo理念&rdquo是在直接的感覺中顯現的,并由此得以在終極的意義上洞察到最高的&ldquo理念&rdquo。
根據費肖爾的看法,作為美之來源的理念,不外是每個具體對象本身的知性的理念,亦即其自身的&ldquo本質&rdquo。
因而,&ldquo美&rdquo在很多情況下具有一種類型化的傾向。
從這個角度看,在《萬葉集》出現的&ldquo貴人寂&rdquo&ldquo少女寂&rdquo之類的詞,其意思是&ldquo貴人然&rdquo&ldquo少女然&rdquo(像貴人的樣子、像少女的樣子),指的是貴人或少女顯示出了本然的姿态。
在這裡,&ldquo然帶&rdquo就是其對象帶有本然的性質,在這個意義上,就自然地強調了一種類型性。
當然,所謂&ldquo本質&rdquo,有待于個性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具有。
從理論上說,每個人之個性的發現,都要通過&ldquo然帶&rdquo,然而對人之個性的明确而自覺的認識,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需要在人的精神與思維水平發展到一定高度才有可能實現。
在日本古代,&ldquo然帶&rdquo這個詞所意味的&ldquo本質&rdquo,僅僅是指類型化的普遍的本質。
這種一般意義上的&ldquo然帶&rdquo,是形成古典美的重要條件。
人類乃至一般的動物作為一種&ldquo本質&rdquo的自然存在,在外在感覺方面呈現出的旺盛的生命特征,正體現于從青年到壯年時期肉體上的最佳狀态中。
(因而古希臘的雕刻藝術也喜歡表現這種姿态,并以此呈現古典之美。
)假如僅在這個意義上看待&ldquo然帶&rdquo所包含的&ldquo本質&rdquo,那它還隻不過是一般的審美條件而已;而從特定的意義上來看,這個條件與作為特殊之美的外在表現的&ldquo寂&rdquo,可以說是不相容的。
毋甯說,&ldquo然帶&rdquo所具有的類型化的普遍本質,是作為審美概念的&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與第二語義形成的重要條件。
&ldquo然帶&rdquo這個詞所含有的某種意味,是作為特殊審美概念的&ldquo寂&rdquo得以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一點我們必須加以注意。
這就是我們站在審美意味的特殊性的觀點上對&ldquo然帶&rdquo所作的解釋。
在&ldquo古典美&rdquo中,普遍的&ldquo本質&rdquo或&ldquo理念&rdquo是在對象的外在感覺層面上積極呈現出來的,兩者之間是和諧統一的。
不過,我們也要考慮到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由于對象種類的不同,由于某種意義上的消極關系,也可能存在與此相反的情形,即在事物的&ldquo本質&rdquo及其&ldquo外在感覺的呈現&rdquo之間,其&ldquo本質&rdquo的一方朝着我們的精神進一步傾斜。
在這種情況下,&ldquo本質&rdquo的意義及其側重點多少會有不同,而不單是&ldquo本質&rdquo與&ldquo外在感覺&rdquo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因而,&ldquo本質&rdquo乃至&ldquo理念&rdquo與&ldquo古典美&rdquo,其間的意義内涵也是有所差異的。
這裡我們使用了&ldquo古典美&rdquo這個詞,很自然地會想起黑格爾所說的&ldquo古典的藝術&rdquo向&ldquo浪漫的藝術&rdquo發展演變,以及精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化的相關論述。
我們現在所說的,與黑格爾所說的并不是同一個問題,因而在此不必對黑格爾的觀點過多引述,但還是需要簡單一提。
黑格爾認為,在古希臘為代表的古典藝術中,其神性的拟人主義還有許多局限與缺陷,到了基督教産生之後的浪漫藝術的階段,就變成了更加純粹化、更加徹底的拟人主義。
在他看來,古典藝術中,本來對立的範疇如&ldquo精神與自然&rdquo&ldquo普遍與特殊&rdquo&ldquo無限與有限&rdquo之類,僅僅是在外在的、妥協的意義上達成了調和與統一,從&ldquo精神&rdquo本身的立場上來看,神性與人性的關系尚不充分和徹底;而在基督教的&ldquo精神&rdquo與&ldquo自然&rdquo、&ldquo神&rdquo與&ldquo人&rdquo之間的關系中,通過否定之否定,&ldquo自然&rdquo與&ldquo人&rdquo才真正從&ldquo精神&rdquo的内部、從&ldquo神&rdquo之中産生出來。
在這個意義上,兩種藝術的根本精神是不同的&hellip&hellip 黑格爾的這種思考方法固然并不能直接運用于我們的研究,但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似乎可以把&ldquo然帶&rdquo這個概念放在&ldquo古典&rdquo,放在&ldquo浪漫&rdquo的意義上加以思考。
随着在外在感覺上完全充分展開并發揮其美感,事物的&ldquo本質&rdquo(生命)也随着時間(&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和空間(&ldquo寂寥&rdquo)的作用,其外在感覺上的飽滿性與豐富性逐漸衰退、凋落,但這并不意味着審美意義的破壞,可以此為契機,将本質性的重點朝着精神的方面移動,使我們再次感覺到内在&ldquo本質性&rdquo與外在&ldquo感覺性&rdquo在某種意義上的背離。
在這種情況下,後者(感覺性)是對前者(本質性)的一種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