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流動之時間,恒常之美
關燈
小
中
大
接下來,我們要對&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的第二語義,即&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加以探讨,看看它們是如何在審美的意義上發展和轉化的。
上一章對&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的第一語義&ldquo寂寥&rdquo進行考察的時候,我們權且劃分出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是&ldquo寂寥&rdquo在某種意義上表現為感性的方面,其自身在某種程度上接近于審美的意味;另一個是&ldquo寂寥&rdquo雖然具有消極性,但可以經由某種主觀的特殊态度而獲得積極的審美意義。
在&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上的分析中,這樣的區分大緻也可以使用。
如果把&ldquo寂&rdquo的第一種語義&ldquo寂寥&rdquo作為一種抽象的東西加以看待,那麼,在空間的角度上看,它本質上就具有了收縮的意味,作為感性意味的轉化乃至演變的&ldquo單純&rdquo&ldquo樸素&rdquo&ldquo淡泊&rdquo等意味,從視覺感受的角度來看,都可以歸結為空間的範疇。
而我們現在要讨論的&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即&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等,卻是與時間的因素聯系在一起的。
不僅如此,其與上述的第一語義的&ldquo寂寥&rdquo在空間意義上的收縮、削減恰恰相反,明顯具有一種增進或積澱的意味。
要言之,&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與時間上的積澱密切關聯。
然而時間性是一種内在的感覺,其積澱的結果最終會在外部顯現出來。
這種顯現就必然有賴于空間上的對象。
不僅如此,&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等時間積澱性的體現,還需要對象在外部顯示出某種程度的磨滅和衰朽。
這樣一來,&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與第二語義之間就有了必然的内在聯系。
把第二語義的&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通過感性的、直觀的對象顯現出來,必然會成為第一語義&ldquo寂寥&rdquo所要考察的問題,而其審美價值也必然帶有消極的取向。
也就是說,第二語義作為感性而顯現的時候,其自身含有某些積極的審美價值,亦含有消極的一面,它又可以将消極的一面向積極轉化,這就使得它與第一語義相區别。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例子,大概就是金屬器物的生鏽現象,或者是植物在自然環境下的枯朽了。
此外,&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等,即便通過意義轉化而接近于積極的審美意味,但它與&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之單純、清靜、淡泊等審美範疇也是有相當區别的。
我們在辭書上可以查到&ldquo古&rdquo這個詞,解釋為&ldquo古舊&rdquo&ldquo雅緻&rdquo,還有&ldquo古雅&rdquo乃至&ldquo高古&rdquo&ldquo蒼古&rdquo等意味,這些意味很大程度上屬于審美範疇,或至少接近審美的範疇。
不過,這裡的&ldquo古雅&rdquo之類的審美意味并不像&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那樣具有單純的、感覺的、形式的審美特性。
面對眼前的一件陶器的形狀與色彩,我們即使可以直接以&ldquo古雅&rdquo觀照之、欣賞之,但其内容仍然非常錯綜複雜,絕不能僅僅歸為單純的感覺性。
相對于&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中所包含的單純、清靜、淡泊等感性的形式意義而言,毋甯說它是從一種精神的、内容的方面來顯現其審美特征的。
特别是它被當作審美賓詞被實際使用的時候,就不單是&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思,而是從根本上具備了另外的意義要素,大多混雜着第一語義中所包含的&ldquo寂靜&rdquo&ldquo閑寂&rdquo的意味。
例如,我們可以在《大言海》中看到&ldquo寂&rdquo的解釋:&ldquo舊、陳舊、經年而古。
&rdquo在《平家物語》中則有:&ldquo岩石青苔,寂之所生。
&rdquo可見,庭院中的岩石青苔之類一般的審美情趣,用&ldquo寂&rdquo這個詞同樣可解釋。
在《大言海》中,所有作為審美性賓詞而加以使用的&ldquo寂&rdquo,例如俳句和茶道中的&ldquo寂&rdquo,都是從&ldquo舊、陳舊、經年而古&rdquo的角度加以解釋的。
不過這隻是語言學上的解釋法,作為審美概念的&ldquo寂&rdquo,若隻從這一角度加以把握,畢竟還是片面的。
比如《平家物語》中的那句話,顯然屬于&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中的&ldquo寂靜&rdquo,甚至可以說&ldquo寂靜&rdquo是它的核心意味。
如果我們把這些混入的意義成分剔除出去,而單純地從&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來看,這些意味是與&ldquo新鮮&rdquo&ldquo生動&rdquo&ldquo未熟&rdquo等意味相對而言的,甚至可以說,是與&ldquo不安分&rdquo&ldquo淺薄&rdquo&ldquo卑俗&rdquo等意味相對而言的。
然而,在這裡,概念邏輯意義上的對立與審美意義上的對立還必須加以區分,否則從這些語義當中,是不能直接派生出屬于&ldquo寂&rdquo之第二語義的審美意味的。
從普遍的審美意識,特别是西方美學中的審美觀念來看,都把新鮮味和生動性作為美的根本條件,與此相對的則被視為美的消極價值,即醜的方面。
不過,人類的審美意識并不是由這些單純的邏輯道理來衡量的,那些活潑的生命表現固然能夠給人以無限的美感,但與此同時,我們亦可以從&ldquo宿&rdquo與&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中,在屬于&ldquo寂&rdquo的蒼老、古雅的對象中,感受到另外一層意義的深刻的審美價值。
這一點不單是東方的審美趣味,在任何語境下,事物的審美價值都源自于把一種純然的精神價值投射或移入其感性的方面。
在這個意義上,&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就具備了普遍的審美價值。
因而,在主觀的方面,它就必然伴随着一種感情移入,或者一種生動有力的想象活動。
我們從這一側面來思考&ldquo寂&rdquo的問題時,有必要暫時離開&ldquo寂&rdquo的概念本身,而對&ldquo蒼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或性質及其與審美與藝術的關系加以簡單的考察。
在西方美學中,是難以将這些意味直接視為審美要素的,但是,在具體的藝術樣式中,這些概念的重要意義也是得到确認的。
作為一般的藝術概念而言,在西方也有&ldquo古拙&rdquo(Archaique)這個詞,指的是手法、技巧方面的古拙。
在最近的美學研究中,學
上一章對&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的第一語義&ldquo寂寥&rdquo進行考察的時候,我們權且劃分出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是&ldquo寂寥&rdquo在某種意義上表現為感性的方面,其自身在某種程度上接近于審美的意味;另一個是&ldquo寂寥&rdquo雖然具有消極性,但可以經由某種主觀的特殊态度而獲得積極的審美意義。
在&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上的分析中,這樣的區分大緻也可以使用。
如果把&ldquo寂&rdquo的第一種語義&ldquo寂寥&rdquo作為一種抽象的東西加以看待,那麼,在空間的角度上看,它本質上就具有了收縮的意味,作為感性意味的轉化乃至演變的&ldquo單純&rdquo&ldquo樸素&rdquo&ldquo淡泊&rdquo等意味,從視覺感受的角度來看,都可以歸結為空間的範疇。
而我們現在要讨論的&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即&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等,卻是與時間的因素聯系在一起的。
不僅如此,其與上述的第一語義的&ldquo寂寥&rdquo在空間意義上的收縮、削減恰恰相反,明顯具有一種增進或積澱的意味。
要言之,&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與時間上的積澱密切關聯。
然而時間性是一種内在的感覺,其積澱的結果最終會在外部顯現出來。
這種顯現就必然有賴于空間上的對象。
不僅如此,&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等時間積澱性的體現,還需要對象在外部顯示出某種程度的磨滅和衰朽。
這樣一來,&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與第二語義之間就有了必然的内在聯系。
把第二語義的&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通過感性的、直觀的對象顯現出來,必然會成為第一語義&ldquo寂寥&rdquo所要考察的問題,而其審美價值也必然帶有消極的取向。
也就是說,第二語義作為感性而顯現的時候,其自身含有某些積極的審美價值,亦含有消極的一面,它又可以将消極的一面向積極轉化,這就使得它與第一語義相區别。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例子,大概就是金屬器物的生鏽現象,或者是植物在自然環境下的枯朽了。
此外,&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等,即便通過意義轉化而接近于積極的審美意味,但它與&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之單純、清靜、淡泊等審美範疇也是有相當區别的。
我們在辭書上可以查到&ldquo古&rdquo這個詞,解釋為&ldquo古舊&rdquo&ldquo雅緻&rdquo,還有&ldquo古雅&rdquo乃至&ldquo高古&rdquo&ldquo蒼古&rdquo等意味,這些意味很大程度上屬于審美範疇,或至少接近審美的範疇。
不過,這裡的&ldquo古雅&rdquo之類的審美意味并不像&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那樣具有單純的、感覺的、形式的審美特性。
面對眼前的一件陶器的形狀與色彩,我們即使可以直接以&ldquo古雅&rdquo觀照之、欣賞之,但其内容仍然非常錯綜複雜,絕不能僅僅歸為單純的感覺性。
相對于&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中所包含的單純、清靜、淡泊等感性的形式意義而言,毋甯說它是從一種精神的、内容的方面來顯現其審美特征的。
特别是它被當作審美賓詞被實際使用的時候,就不單是&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思,而是從根本上具備了另外的意義要素,大多混雜着第一語義中所包含的&ldquo寂靜&rdquo&ldquo閑寂&rdquo的意味。
例如,我們可以在《大言海》中看到&ldquo寂&rdquo的解釋:&ldquo舊、陳舊、經年而古。
&rdquo在《平家物語》中則有:&ldquo岩石青苔,寂之所生。
&rdquo可見,庭院中的岩石青苔之類一般的審美情趣,用&ldquo寂&rdquo這個詞同樣可解釋。
在《大言海》中,所有作為審美性賓詞而加以使用的&ldquo寂&rdquo,例如俳句和茶道中的&ldquo寂&rdquo,都是從&ldquo舊、陳舊、經年而古&rdquo的角度加以解釋的。
不過這隻是語言學上的解釋法,作為審美概念的&ldquo寂&rdquo,若隻從這一角度加以把握,畢竟還是片面的。
比如《平家物語》中的那句話,顯然屬于&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中的&ldquo寂靜&rdquo,甚至可以說&ldquo寂靜&rdquo是它的核心意味。
如果我們把這些混入的意義成分剔除出去,而單純地從&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來看,這些意味是與&ldquo新鮮&rdquo&ldquo生動&rdquo&ldquo未熟&rdquo等意味相對而言的,甚至可以說,是與&ldquo不安分&rdquo&ldquo淺薄&rdquo&ldquo卑俗&rdquo等意味相對而言的。
然而,在這裡,概念邏輯意義上的對立與審美意義上的對立還必須加以區分,否則從這些語義當中,是不能直接派生出屬于&ldquo寂&rdquo之第二語義的審美意味的。
從普遍的審美意識,特别是西方美學中的審美觀念來看,都把新鮮味和生動性作為美的根本條件,與此相對的則被視為美的消極價值,即醜的方面。
不過,人類的審美意識并不是由這些單純的邏輯道理來衡量的,那些活潑的生命表現固然能夠給人以無限的美感,但與此同時,我們亦可以從&ldquo宿&rdquo與&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中,在屬于&ldquo寂&rdquo的蒼老、古雅的對象中,感受到另外一層意義的深刻的審美價值。
這一點不單是東方的審美趣味,在任何語境下,事物的審美價值都源自于把一種純然的精神價值投射或移入其感性的方面。
在這個意義上,&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就具備了普遍的審美價值。
因而,在主觀的方面,它就必然伴随着一種感情移入,或者一種生動有力的想象活動。
我們從這一側面來思考&ldquo寂&rdquo的問題時,有必要暫時離開&ldquo寂&rdquo的概念本身,而對&ldquo蒼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或性質及其與審美與藝術的關系加以簡單的考察。
在西方美學中,是難以将這些意味直接視為審美要素的,但是,在具體的藝術樣式中,這些概念的重要意義也是得到确認的。
作為一般的藝術概念而言,在西方也有&ldquo古拙&rdquo(Archaique)這個詞,指的是手法、技巧方面的古拙。
在最近的美學研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