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安住于“寂”中,悠遊“虛實”間

關燈
當我們把&ldquo寂&rdquo和&ldquo侘&rdquo作為一個審美範疇加以考察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内容是複雜多義、模糊朦胧、難以捕捉的。

    對此加以闡釋的時候,也很容易陷入主觀性解釋的危險。

    當然,一般而論,在審美概念的解釋中,不得已會加入解釋者的主觀體驗,但即便如此,從事理論研究的人要盡可能根據各種客觀事實,将自己的印象和體驗加以省察、規範和調整,并按照一定的宗旨與方針展開考察與解釋,這樣一來,方法論就顯得特别重要了。

    那麼,這個方法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想,在對&ldquo寂&rdquo和&ldquo侘&rdquo的審美意味加以闡發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它的表層語義。

    &ldquo寂&rdquo與&ldquo侘&rdquo這兩個詞作為審美概念或審美範疇,歸根結底是合二為一的。

    因而,為方便起見,我們基本上把這兩個詞看作是同義概念,并在上文中通過辭書的引證,對其基本語義作了具體查考。

    可以看出,&ldquo寂&rdquo這個詞至少含有三個層面上的含義。

    簡言之: 第一,&ldquo寂&rdquo是&ldquo寂寥&rdquo的意思; 第二,&ldquo寂&rdquo是&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思; 第三,是&ldquo帶有&hellip&hellip意味&rdquo的意思。

     為了論述的方便,我按照順序分别稱之為&ldquo寂&rdquo概念的第一語義、第二語義、第三語義。

     根據辭書上的解釋,其中的第三語義與俳句、茶道中的&ldquo寂&rdquo,從詞源上來說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詞,這是一個語言學的問題。

    但是,在我們把&ldquo寂&rdquo作為一個美學概念進行考察的時候,也必須将第三語義納入考察範圍并作解釋。

    這樣,從這三個基本語義出發,對&ldquo寂&rdquo的審美内涵的諸要素加以分析之後,我們就要進一步将所有要素與俳句、茶道的特殊審美理念加以最終的綜合統一,站在美學的立場上,考察它們作為一種特殊的&ldquo審美範疇&rdquo逐漸形成的過程,這就是我們對這個概念加以研究的最終的歸結,也就是我們在這裡所要采取的研究方法。

     首先,我們來看&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即&ldquo寂寥&rdquo。

    與這個意味相近的有&ldquo孤寂&rdquo&ldquo孤高&rdquo&ldquo閑寂&rdquo&ldquo空寂&rdquo&ldquo寂靜&rdquo&ldquo空虛&rdquo等意思,再稍加引申,就有了單純、淡泊、清靜、樸素、清貧等意思。

    這些意思多少都有着相互的關聯,因此可以聯系在一起加以考察。

    作為一個審美範疇,&ldquo寂&rdquo之中包含的這些具有微妙差異的含義,大體上又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在客觀的或感覺性的語義中,帶有某種程度的積極意味;另一種情況則帶有一種消極性。

    這種審美因素并不是由這個詞自身體現出來的,而是在俳句或茶道的修煉中形成的,是由主觀的态度、傾向或者某種&ldquo心理構造&rdquo所體現的。

    以上兩種情況,是&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的基本義向審美意味加以引申和發展的結果。

    這種觀察視角,對于我們考察&ldquo寂&rdquo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種語義的形成,都同樣适用。

     在以上我們所列舉的、以&ldquo寂寥&rdquo的意味為中心的種種相關意味中,&ldquo孤寂&rdquo&ldquo孤高&rdquo&ldquo孤獨&rdquo這樣的意味,都與古來天才詩人及藝術家們的精神世界有着相生相伴的密切關系。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浪漫的詩人都喜歡吟詩作賦,同時又追求一種隐逸的生活取向。

    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傾向本身直接看作是一種審美意識。

    西行曾說過,沒有&ldquo寂&rdquo就沒有趣味可言。

    學習西行[1]的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記》裡也寫道:&ldquo沒有比離群索居更有趣的事情了。

    &rdquo他還寫了一首俳句:&ldquo布谷鳥啊,你的啼叫,令我倍加寂寥。

    &rdquo這種心情和表達,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寂寞無聊這樣的消極性,相反,朝着一種特殊的審美意識加以積極的提升,并樂在其中。

    西行或者芭蕉那樣的心情,以及他們所表達的&ldquo寂寞&rdquo或&ldquo寂寥&rdquo本身的意味,從一般的審美觀點來看,似乎都帶有某些消極性的東西。

    芭蕉本人是否是天才的、孤獨的詩人,他在這裡是否表達了一種特殊的審美心境,抑或僅僅是表達内心的寂寞孤獨之情,對此我們不遑詳論。

    但我們可以援引芭蕉本人的文章對此加以推察。

    他在《幻住庵記》中寫道:&ldquo&hellip&hellip雖說如此,并非一味沉溺于閑寂,隐遁于山野,隻是像一個有點小病的人,身心慵懶,厭離俗世。

    &rdquo在《閑居箴》中他又說:&ldquo一慵懶之翁,平日不想與人來往,于是閉門索居,靜心安神。

    隻是在月夜雪晨,仍願有親友來訪。

    &rdquo這些話恐怕是他的最真實、最率真的表白吧。

    在茶道當中,珠光也提倡&ldquo謹敬清寂&rdquo,利休則提倡&ldquo和敬清寂&rdquo。

    &ldquo清寂&rdquo這個詞古來一直被使用,它是在&ldquo寂&rdquo之上附帶一種審美的趣味、一種審美的心境,所以才有了&ldquo清寂&rdquo一詞。

    總之,我在這裡所說的&ldquo寂&rdquo這個概念的第一語義,無論是在&ldquo寂&rdquo的本來的意義上,還是在它引申、派生的意義上,無論是在俳句,還是在茶道上,都生發出了許多審美的意味。

    不過,在這個方面,作為形容詞的&ldquo寂&rdquo和&ldquo侘&rdquo由原本的形容詞的意義而演變出審美的意味,則屬于我們所區别的第二語義或者第二個層面的問題了。

     與第二語義相對,&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ldquo寂寥&rdquo,稍加轉化後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感性狀态,而成為&ldquo寂靜&rdquo&ldquo空寂&rdquo這類對客觀對象加以感受和體驗的詞。

    而&ldquo單純&rdquo&ldquo樸素&rdquo&ldquo淡泊&rdquo&ldquo清靜&rdquo之類的感性化、具象化意味(當然,這些意味都與作為形容詞的&ldquo寂&rdquo的語義稍有遊離)的詞,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審美意義了。

    &ldquo寂寥&rdquo原本的意思,特别是它的詞根&ldquo荒&rdquo(荒ぶ)以及帶有主觀意味的&ldquo不樂&rdquo等,與&ldquo單純&rdquo&ldquo樸素&rdquo&ldquo淡泊&rdquo&ldquo清靜&rdquo似乎都沒有什麼必然性的關聯,但是我們在這裡不是去追究它們在語言學或邏輯學上的聯系,而隻是論述其在審美意味上的關聯性。

    從這個立場來說,&ldquo熱鬧&rdquo&ldquo豐富&rdquo等形容詞,其反義就是&ldquo寂寥&rdquo。

    在&ldquo單純&rdquo&ldquo清靜&rdquo的意義上,&ldquo寂寥&rdquo具備了一種審美感覺的條件。

     當然,由&ldquo寂寥&rdquo轉化、派生出來的那些感性意味的詞,在上文中隻是例舉而已。

    我要做的,至少是從這個側面,将相關含義納入&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中,并從這個側面來确認&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成為一個審美概念的可能性。

    通過這種可能性,&ldquo寂&rdquo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審美内涵,這在茶道中有着特别顯著的體現。

    從基于茶道趣味的茶室風格的建築樣式、小庭院、草庵、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