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安住于“寂”中,悠遊“虛實”間
關燈
小
中
大
,到茶具的種種色彩造型等外觀的東西,都表現出濃重的感受性的意味,這是衆所周知的。
我們在有關辭書中也可以查到,茶道中常用的&ldquo侘&rdquo這個詞,其基本的語義中已經包含了&ldquo貧&rdquo的意思。
在此,我們順便将上文中一直略而未提的茶道文獻中所見的&ldquo寂&rdquo,作一簡單的介紹,以便作為參考。
首先,我們看看《松平不昧傳》所收錄的《茶道心得五條》中的第一條,其中有雲:&ldquo茶道無論如何應以清純潔淨為本。
&rdquo(見《茶道全集·一·古今茶說集》)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卻從感性方面說出了&ldquo寂&rdquo所包含的積極的審美意味。
《怡溪和尚茶說》(出處不明)中有雲:&ldquo凡茶道,皆不可追求場面華美、諸種茶具的完好,應以清靜淡泊、物外之幽趣為本義。
&rdquo這裡所謂的&ldquo物外之幽趣&rdquo與我們的論題無關,但前一句卻是對&ldquo寂&rdquo概念的很好的說明。
另外,茶道中著名人物石州公的《秘事五條》對&ldquo侘&rdquo這一概念也有說明,他寫道: 沒有外人來,隻有身邊侍從者、志同道合者集于一室,談古論今,雪天中互問寒暖,以求慰藉,此間有風雅趣味在。
本人喜愛茶道,由來已久,似也不可說未臻于極緻。
我所思所想者,無非炭鬥水瓢之事。
在荒蕪寂寥的民家土屋中,造就了&ldquo侘&rdquo之風姿,類似于顔淵的一箪食、一瓢飲,自然而形成&ldquo侘&rdquo,可謂與生俱來之&ldquo侘&rdquo,是刻意追求者所不能及。
然而宗易也使用炭鬥、坐墊,但不免過于考究,絲毫不得茶道之體,是為不倫不類。
茶道貴在自然樸素,着眼于風雅,于月夜雪朝,觀照天地,何待于美器珍皿而成? 這段文字已經對&ldquo侘&rdquo複雜的精神内容有了相當的闡發,特别是他指出瓢等茶具應樸素自然,很好地說明了&ldquo侘&rdquo和&ldquo寂&rdquo的一個側面,是饒有趣味的。
還有,川上不白也傳述過曾擁立表千家七代的名叫如心齋的人關于茶道的一段話,他說:&ldquo茶之心以淡味為宜,正如水滴,圓而不滞不流,無處不居。
淡之味,唯有以心感之。
&rdquo 在以上所提到的茶道文獻中,也有人試圖對&ldquo侘&rdquo的概念内容作進一步的具體說明,一方面他們從所謂&ldquo茶禅一味&rdquo的立場出發加以解釋,另一方面又從道德修養的立場給&ldquo侘&rdquo這一概念注入種種精神修煉的意味。
這些說明與解釋都屬于我們在上文中所區分的&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
無論他們怎樣将&ldquo侘&rdquo或&ldquo寂&rdquo的概念朝着精神方面加以引申,但畢竟還局限在宗教的乃至道德的範圍,從美學的立場上說還是十分不夠的。
從茶道發展史來看,古來的茶道名人和大師們,為了防止伴随着茶的流行而産生的茶具、設施等方面的奢侈、豪華傾向,常常強調樸素單純。
這種對樸素單純的強調未必都僅僅出于道學的意圖,在趣味問題、美的問題上,提倡單純、樸素、淡泊、清靜等感性的或者直覺的東西,并把這些帶進&ldquo侘&rdquo這一概念中,這本身也就帶有了一種審美的、積極的意義。
我們特别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這種感性的、審美的意義在極其有限的程度上,與作為審美價值的&ldquo侘&rdquo&ldquo風雅&rdquo與道學立場上的樸素節儉這幾種因素,隻是暫時達成了一種偶然的一緻而已。
這種單純樸素的意味進一步向前發展,就變成了貧寒、窮乏之類的意思。
而在貧寒、窮乏中是不可能見出積極的審美意味的。
但盡管如此,我們為了把它看成是一種審美的因素,而以他律的、宗教道德的立場強調一種精神性,那就能夠說明它具有審美價值嗎?如果不能,我們就需要借助美學原理來重新加以解釋。
這一點絕不是我本人的一種假想和設定。
當我們把眼光轉到俳句方面,就會發現在俳句所描寫的貧寒窮乏的境地中,實際上也附帶着一種積極的審美意義。
例如&ldquo給火爐添茶,亦有侘之心&rdquo,又如&ldquo霜天旅寝中,裹着蚊帳禦寒涼&rdquo之類。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明&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中所含有的審美成分,還屬于一個嶄新的話題。
與上述作為感性意味的單純、樸素、淡泊、清靜等因素一樣,&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自身的積極的審美意味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具備了的。
這樣的情形不隻限于俳句方面,在《清嚴禅詩茶事十六條》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下面一段話,說從前有一位&ldquo侘&rdquo茶道人,從達官貴人到一般平民百姓,都慕名來訪,這并非因為道人的茶道手藝高超,也不是因為他那裡有什麼好茶,而是因為這個道人内心非常清雅,&ldquo此人乃至&lsquo侘&rsquo之人,所居之處&lsquo侘&rsquo,所目視者&lsquo侘&rsquo,凡事皆&lsquo侘&rsquo,故衆人慕名而至&rdquo。
又說,從前在粟田有一位名叫善次的人,他是一個徹底的&ldquo侘&rdquo者,一天到晚隻以飲茶為樂,到頭來隻剩了一口生鏽的小鍋,此外身無長物。
這裡所提到的&ldquo侘&rdquo的概念,帶有濃厚的安身立命的宗教色彩。
無論是在茶道還是俳句中,從根本上說,&ldquo寂&rdquo或者&ldquo侘&rdquo都與一種&ldquo悟&rdquo的境界結合在一起,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把&ldquo寂&rdquo&ldquo侘&rdquo的審美意味與宗教乃至道德的意味混為一談。
換言之,就是不能把作為審美态度的&ldquo寂&rdquo&ldquo侘&rdquo,與體現大徹大悟的宗教心境這兩者混同起來。
在茶道方面,古來就有&ldquo茶禅一味&rdquo這個詞,但是在這個立場上所說的&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的概念帶有宗教的悟道精神,也帶有孔子所贊賞的顔回的那種道德上的知足。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僅僅如此,還不能對&ldquo寂&rdquo和&ldquo侘&rdquo作出充分的說明。
以下,我們從宗教和道德的角度對茶道中的&ldquo侘&rdquo這一概念稍加探讨。
在茶道方面,《宗旦遺書·茶禅同一味》或稱《茶禅錄》,是一部解釋茶與禅關系的有名的書,該書大量引用佛典語錄,從茶道的各個方面來闡述&ldquo茶禅一味&rdquo的道理。
根據作者的說法,關于茶與禅的關系,從一休禅師開始就強調:&ldquo點茶印照禅意,為衆生觀自己心法而成茶道&rdquo,又說&ldquo把玩奇貨珍寶,嗜好酒食,建造茶室,玩賞庭院樹石,皆違背茶道原意&hellip&hellip點茶全憑禅法,功夫在于了解自性&rdquo。
這就完全把茶道看作禅道修行的一種途徑了,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茶道審美的乃至藝術上的意義。
該書的《茶意之事》一章對這種主張作了更徹底的發揮,作者寫道: 茶意即是禅意,故禅意之外無茶意,不知禅味便不知茶味。
然而世俗以為,所謂茶意,要立一個&ldquo趣&rdquo字。
&hellip&hellip趣到之處,由善業惡業之因,而生有情之物,所謂&ldquo六趣&rdquo之妄論,蓋指此也。
故佛法将&ldquo動心&rdquo列為第一破戒,不動心者乃禅定之要,凡事立&ldquo趣&rdquo而行,是為禅茶所極厭惡。
&hellip&hellip凡有趣者,皆執着于物,皆動心,皆思慮作為。
以&ldquo侘&rdquo動心,故生&ldquo奢&rdqu
我們在有關辭書中也可以查到,茶道中常用的&ldquo侘&rdquo這個詞,其基本的語義中已經包含了&ldquo貧&rdquo的意思。
在此,我們順便将上文中一直略而未提的茶道文獻中所見的&ldquo寂&rdquo,作一簡單的介紹,以便作為參考。
首先,我們看看《松平不昧傳》所收錄的《茶道心得五條》中的第一條,其中有雲:&ldquo茶道無論如何應以清純潔淨為本。
&rdquo(見《茶道全集·一·古今茶說集》)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卻從感性方面說出了&ldquo寂&rdquo所包含的積極的審美意味。
《怡溪和尚茶說》(出處不明)中有雲:&ldquo凡茶道,皆不可追求場面華美、諸種茶具的完好,應以清靜淡泊、物外之幽趣為本義。
&rdquo這裡所謂的&ldquo物外之幽趣&rdquo與我們的論題無關,但前一句卻是對&ldquo寂&rdquo概念的很好的說明。
另外,茶道中著名人物石州公的《秘事五條》對&ldquo侘&rdquo這一概念也有說明,他寫道: 沒有外人來,隻有身邊侍從者、志同道合者集于一室,談古論今,雪天中互問寒暖,以求慰藉,此間有風雅趣味在。
本人喜愛茶道,由來已久,似也不可說未臻于極緻。
我所思所想者,無非炭鬥水瓢之事。
在荒蕪寂寥的民家土屋中,造就了&ldquo侘&rdquo之風姿,類似于顔淵的一箪食、一瓢飲,自然而形成&ldquo侘&rdquo,可謂與生俱來之&ldquo侘&rdquo,是刻意追求者所不能及。
然而宗易也使用炭鬥、坐墊,但不免過于考究,絲毫不得茶道之體,是為不倫不類。
茶道貴在自然樸素,着眼于風雅,于月夜雪朝,觀照天地,何待于美器珍皿而成? 這段文字已經對&ldquo侘&rdquo複雜的精神内容有了相當的闡發,特别是他指出瓢等茶具應樸素自然,很好地說明了&ldquo侘&rdquo和&ldquo寂&rdquo的一個側面,是饒有趣味的。
還有,川上不白也傳述過曾擁立表千家七代的名叫如心齋的人關于茶道的一段話,他說:&ldquo茶之心以淡味為宜,正如水滴,圓而不滞不流,無處不居。
淡之味,唯有以心感之。
&rdquo 在以上所提到的茶道文獻中,也有人試圖對&ldquo侘&rdquo的概念内容作進一步的具體說明,一方面他們從所謂&ldquo茶禅一味&rdquo的立場出發加以解釋,另一方面又從道德修養的立場給&ldquo侘&rdquo這一概念注入種種精神修煉的意味。
這些說明與解釋都屬于我們在上文中所區分的&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
無論他們怎樣将&ldquo侘&rdquo或&ldquo寂&rdquo的概念朝着精神方面加以引申,但畢竟還局限在宗教的乃至道德的範圍,從美學的立場上說還是十分不夠的。
從茶道發展史來看,古來的茶道名人和大師們,為了防止伴随着茶的流行而産生的茶具、設施等方面的奢侈、豪華傾向,常常強調樸素單純。
這種對樸素單純的強調未必都僅僅出于道學的意圖,在趣味問題、美的問題上,提倡單純、樸素、淡泊、清靜等感性的或者直覺的東西,并把這些帶進&ldquo侘&rdquo這一概念中,這本身也就帶有了一種審美的、積極的意義。
我們特别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這種感性的、審美的意義在極其有限的程度上,與作為審美價值的&ldquo侘&rdquo&ldquo風雅&rdquo與道學立場上的樸素節儉這幾種因素,隻是暫時達成了一種偶然的一緻而已。
這種單純樸素的意味進一步向前發展,就變成了貧寒、窮乏之類的意思。
而在貧寒、窮乏中是不可能見出積極的審美意味的。
但盡管如此,我們為了把它看成是一種審美的因素,而以他律的、宗教道德的立場強調一種精神性,那就能夠說明它具有審美價值嗎?如果不能,我們就需要借助美學原理來重新加以解釋。
這一點絕不是我本人的一種假想和設定。
當我們把眼光轉到俳句方面,就會發現在俳句所描寫的貧寒窮乏的境地中,實際上也附帶着一種積極的審美意義。
例如&ldquo給火爐添茶,亦有侘之心&rdquo,又如&ldquo霜天旅寝中,裹着蚊帳禦寒涼&rdquo之類。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明&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中所含有的審美成分,還屬于一個嶄新的話題。
與上述作為感性意味的單純、樸素、淡泊、清靜等因素一樣,&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自身的積極的審美意味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具備了的。
這樣的情形不隻限于俳句方面,在《清嚴禅詩茶事十六條》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下面一段話,說從前有一位&ldquo侘&rdquo茶道人,從達官貴人到一般平民百姓,都慕名來訪,這并非因為道人的茶道手藝高超,也不是因為他那裡有什麼好茶,而是因為這個道人内心非常清雅,&ldquo此人乃至&lsquo侘&rsquo之人,所居之處&lsquo侘&rsquo,所目視者&lsquo侘&rsquo,凡事皆&lsquo侘&rsquo,故衆人慕名而至&rdquo。
又說,從前在粟田有一位名叫善次的人,他是一個徹底的&ldquo侘&rdquo者,一天到晚隻以飲茶為樂,到頭來隻剩了一口生鏽的小鍋,此外身無長物。
這裡所提到的&ldquo侘&rdquo的概念,帶有濃厚的安身立命的宗教色彩。
無論是在茶道還是俳句中,從根本上說,&ldquo寂&rdquo或者&ldquo侘&rdquo都與一種&ldquo悟&rdquo的境界結合在一起,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把&ldquo寂&rdquo&ldquo侘&rdquo的審美意味與宗教乃至道德的意味混為一談。
換言之,就是不能把作為審美态度的&ldquo寂&rdquo&ldquo侘&rdquo,與體現大徹大悟的宗教心境這兩者混同起來。
在茶道方面,古來就有&ldquo茶禅一味&rdquo這個詞,但是在這個立場上所說的&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的概念帶有宗教的悟道精神,也帶有孔子所贊賞的顔回的那種道德上的知足。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僅僅如此,還不能對&ldquo寂&rdquo和&ldquo侘&rdquo作出充分的說明。
以下,我們從宗教和道德的角度對茶道中的&ldquo侘&rdquo這一概念稍加探讨。
在茶道方面,《宗旦遺書·茶禅同一味》或稱《茶禅錄》,是一部解釋茶與禅關系的有名的書,該書大量引用佛典語錄,從茶道的各個方面來闡述&ldquo茶禅一味&rdquo的道理。
根據作者的說法,關于茶與禅的關系,從一休禅師開始就強調:&ldquo點茶印照禅意,為衆生觀自己心法而成茶道&rdquo,又說&ldquo把玩奇貨珍寶,嗜好酒食,建造茶室,玩賞庭院樹石,皆違背茶道原意&hellip&hellip點茶全憑禅法,功夫在于了解自性&rdquo。
這就完全把茶道看作禅道修行的一種途徑了,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茶道審美的乃至藝術上的意義。
該書的《茶意之事》一章對這種主張作了更徹底的發揮,作者寫道: 茶意即是禅意,故禅意之外無茶意,不知禅味便不知茶味。
然而世俗以為,所謂茶意,要立一個&ldquo趣&rdquo字。
&hellip&hellip趣到之處,由善業惡業之因,而生有情之物,所謂&ldquo六趣&rdquo之妄論,蓋指此也。
故佛法将&ldquo動心&rdquo列為第一破戒,不動心者乃禅定之要,凡事立&ldquo趣&rdquo而行,是為禅茶所極厭惡。
&hellip&hellip凡有趣者,皆執着于物,皆動心,皆思慮作為。
以&ldquo侘&rdquo動心,故生&ldquo奢&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