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安住于“寂”中,悠遊“虛實”間
關燈
小
中
大
o;以器物動心,故生&ldquo法”以風雅動心,故生&ldquo好”以自然動心,故生&ldquo創意”以&ldquo足&rdquo動心,故生&ldquo不足&rdquo之念;以禅道動心,故生&ldquo邪法&rdquo。
在這裡,作者對于&ldquo立趣&rdquo作了全面的否定,相應地,審美意識的存在也就完全失去了餘地。
該書還對&ldquo侘&rdquo本身作了說明: 夫&ldquo侘&rdquo者,即是有所不足,一切随我意&hellip&hellip獅子吼菩薩問曰:&ldquo少欲,知足,有何差别?&rdquo佛言:&ldquo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rdquo&ldquo侘&rdquo字之意,由字訓觀之,即是身處不自由而不生不自由之念,有所不足而不起不足之想,不如意而不抱不如意之感,如此則謂之&ldquo侘&rdquo&hellip&hellip故知&ldquo侘&rdquo者,不生悭貪,不生毀禁,不生嗔恚,不生懈怠,不生動亂,不生愚癡。
又,從來悭貪者變為布施,毀禁者變為持戒,嗔恚者變為忍辱,懈怠者變為精進,動亂者變為禅定,愚癡者變為智慧。
此謂六波羅蜜,能持菩薩之行,成就菩薩之名。
&ldquo波羅蜜&rdquo者,乃梵語,可譯為&ldquo到彼岸&rdquo,即為&ldquo悟道&rdquo之意。
一個&ldquo侘&rdquo字,六度行用,如何不可成為尊信受持之茶法戒度乎? 這段文字較長,但因為這是對&ldquo茶禅一味&rdquo的典型解釋,故在此加以引述。
不昧公也說過這樣的話:&ldquo&hellip&hellip是以茶皆為不足之具,故立茶道。
作為人,不知足者不謂人也&hellip&hellip以茶道之意,亦可以修身齊家,茶道為知足而做也。
&rdquo這段話也是對茶道典型的道學解釋。
這種佛教的乃至儒教的悟道心境,與俳句、茶道中審美的精神态度,在根本上也是有共通之點的,但是,我們不能把宗教立場上的說明直接看作是對&ldquo寂&rdquo&ldquo侘&rdquo的審美内涵的充分解釋,因而,即便是在茶道中,也有人反對把茶道的概念與佛教禅學結合起來加以言說。
野崎兔園在《茶道之大意辨蒙》中有這樣的話,&ldquo有人聲稱,以茶事參禅,得其妙味,曆代先賢由此而入禅門。
然利休之後,能得此妙者,聞所未聞&rdquo,又說,&ldquo參禅在于悟,而隻在口頭上聲稱去大德寺參禅,标榜悟得茶道之味,而實際卻有悖古風,把茶湯作為下飯之物,豈不可歎&rdquo,可謂一針見血。
站在&ldquo茶禅一味&rdquo的立場上,或者從普通的茶道的本意來說,諸侯、大名那樣的豪華奢侈的茶道都是應該受到排斥的;但站在藝術和趣味生活的立場上看,豪華奢侈的茶道也有不應否定的一面。
下面,我們引用《清嚴禅師茶事十六條》中的一段文字,不知是否能說明這個問題,但我認為它将有助于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清嚴禅師茶事十六條》中試圖對茶湯加以分類,在分類之前,作者先講了第一條,其中說:&ldquo若做茶湯者是大名或類似大名的達官貴人,隻要進入茶道,便是侘道人。
若所作所為有似侘道之人,雖各有身份作為,又何錯之有?&rdquo又在《達官貴人之茶湯》一節中寫道:&ldquo&hellip&hellip此乃&lsquo寂&rsquo之體,看似學習山居閑居者,而設茶湯坐席,而修茶室,砌草屋,立原木柱&hellip&hellip因乃達官貴人,設施追求華美,房屋梁柱、庭園草木乃至石壁院牆,均極盡豪華,不似山中閑居,雖無張揚,但觀之炫目。
然而,作為遊慰之事,當該如此,又有何妨?&rdquo這種看法表現了對趣味生活的理解和寬容,不過,這本書畢竟是把&ldquo大名茶&rdquo作為&ldquo侘&rdquo的最高境界,即便如此,卻也仍然表示了對遊慰之事的認可,這樣的話出自一位禅師之口是很有意思的。
(順便說一下,在《貞丈雜記》一書中,他曾對所謂&ldquo大名茶&rdquo予以口誅筆伐。
) 如上所說,悟道的境界和知足的心境就是不以貧苦為苦,并從中超脫,尋安心立命之地,得風花雪月之心。
但僅僅如此,不免消極,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這也隻能說明一種平和、安閑的心理狀态,而不能說明集中于某種特殊對象和特殊氛圍的、積極的審美意識。
假如&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的重心不在其積極的審美價值,那麼其在俳句和茶道中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很值得懷疑了。
雖然茶道之類還不能看作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在茶道中,除了美、藝術以及趣味這樣的美學問題之外,還有很多複雜的要素(道德的、修養的、社會的)。
不過我們仍可将茶道作為趣味生活的一種特殊形式來看待,對其中&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的内涵也就應該納入美學範圍加以考察。
&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所包含的消極審美意義的消極方面&mdash&mdash&ldquo寂寥&rdquo&ldquo寂寞&rdquo,進一步引申出&ldquo貧寒&rdquo&ldquo貧乏&rdquo這樣的意思,這與俳句和茶道中所體現出的積極審美意味究竟有什麼樣的關系呢?與俳句中的其他概念,例如&ldquo枝折&rdquo&ldquo細柔&rdquo一樣,它們都包含着&ldquo弱小&rdquo&ldquo無助&rdquo之類的意思,同時又與某種積極的審美價值相融合。
但盡管如此,這些概念與西方美學中的&ldquoGrazie&rdquo[2]或&ldquodasNiedliche&rdquo[3]一樣,都不能納入審美的範疇。
在&ldquo幽玄&rdquo和&ldquo物哀&rdquo中,這些意味也同樣不能獲得審美的積極價值。
也就是說,&ldquo弱小&rdquo&ldquo無助&rdquo之類的意義,無論在任何關系中,客觀上都不具備審美的條件,它們本身隻具有美的消極性。
但由于體驗者的主觀意識或者特殊傾向的不同,也可以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審美經驗。
在滑稽美學中,往往把&ldquodasNiedliche&rdquo(可愛)、&ldquodasDrollige&rdquo(可笑)、&ldquodasNaivKomische&rdquo(樸素滑稽)與&ldquo幽默&rdquo放在一起,對其間的異同加以考察,即&ldquo可憐&rdquo是&ldquo弱小&rdquo與&ldquo美&rdquo的結合,&ldquo可笑&rdquo是&ldquo可憐&rdquo與&ldquo滑稽&rdquo的結合,由此而具有了&ldquo美&rdquo的性質。
在&ldquo樸素滑稽&rdquo中,對象通過滑稽性而擁有價值,而在&ldquo幽默&rdquo中,對象不僅有滑稽性,也有審美意義。
我們可以将滑稽美學中的這種思路應用到&ldquo寂&rdquo的研究中來。
我認為上述&ldquo寂&rdquo的概念中所包含的諸要素,與&ldquo幽默&rdquo概念具有相同的構造。
也就是說,&ldquo寂&rdquo&ldquo貧乏&rdquo&ldquo無助&rdquo之類的詞,作為對某種對象之特征的描述,都屬于一種消極性的因素,但這些消極性的因素,卻可以通過我們的主觀凝視,而成為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審美因素。
&ldquo寂&rdquo與&ldquo幽默&rdquo作為審美範疇,其間有何理論上的關聯,在後文中我們還将有所論述,這裡隻是先強調指出:&ldquo幽默&rdquo是&ldquo
在這裡,作者對于&ldquo立趣&rdquo作了全面的否定,相應地,審美意識的存在也就完全失去了餘地。
該書還對&ldquo侘&rdquo本身作了說明: 夫&ldquo侘&rdquo者,即是有所不足,一切随我意&hellip&hellip獅子吼菩薩問曰:&ldquo少欲,知足,有何差别?&rdquo佛言:&ldquo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rdquo&ldquo侘&rdquo字之意,由字訓觀之,即是身處不自由而不生不自由之念,有所不足而不起不足之想,不如意而不抱不如意之感,如此則謂之&ldquo侘&rdquo&hellip&hellip故知&ldquo侘&rdquo者,不生悭貪,不生毀禁,不生嗔恚,不生懈怠,不生動亂,不生愚癡。
又,從來悭貪者變為布施,毀禁者變為持戒,嗔恚者變為忍辱,懈怠者變為精進,動亂者變為禅定,愚癡者變為智慧。
此謂六波羅蜜,能持菩薩之行,成就菩薩之名。
&ldquo波羅蜜&rdquo者,乃梵語,可譯為&ldquo到彼岸&rdquo,即為&ldquo悟道&rdquo之意。
一個&ldquo侘&rdquo字,六度行用,如何不可成為尊信受持之茶法戒度乎? 這段文字較長,但因為這是對&ldquo茶禅一味&rdquo的典型解釋,故在此加以引述。
不昧公也說過這樣的話:&ldquo&hellip&hellip是以茶皆為不足之具,故立茶道。
作為人,不知足者不謂人也&hellip&hellip以茶道之意,亦可以修身齊家,茶道為知足而做也。
&rdquo這段話也是對茶道典型的道學解釋。
這種佛教的乃至儒教的悟道心境,與俳句、茶道中審美的精神态度,在根本上也是有共通之點的,但是,我們不能把宗教立場上的說明直接看作是對&ldquo寂&rdquo&ldquo侘&rdquo的審美内涵的充分解釋,因而,即便是在茶道中,也有人反對把茶道的概念與佛教禅學結合起來加以言說。
野崎兔園在《茶道之大意辨蒙》中有這樣的話,&ldquo有人聲稱,以茶事參禅,得其妙味,曆代先賢由此而入禅門。
然利休之後,能得此妙者,聞所未聞&rdquo,又說,&ldquo參禅在于悟,而隻在口頭上聲稱去大德寺參禅,标榜悟得茶道之味,而實際卻有悖古風,把茶湯作為下飯之物,豈不可歎&rdquo,可謂一針見血。
站在&ldquo茶禅一味&rdquo的立場上,或者從普通的茶道的本意來說,諸侯、大名那樣的豪華奢侈的茶道都是應該受到排斥的;但站在藝術和趣味生活的立場上看,豪華奢侈的茶道也有不應否定的一面。
下面,我們引用《清嚴禅師茶事十六條》中的一段文字,不知是否能說明這個問題,但我認為它将有助于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清嚴禅師茶事十六條》中試圖對茶湯加以分類,在分類之前,作者先講了第一條,其中說:&ldquo若做茶湯者是大名或類似大名的達官貴人,隻要進入茶道,便是侘道人。
若所作所為有似侘道之人,雖各有身份作為,又何錯之有?&rdquo又在《達官貴人之茶湯》一節中寫道:&ldquo&hellip&hellip此乃&lsquo寂&rsquo之體,看似學習山居閑居者,而設茶湯坐席,而修茶室,砌草屋,立原木柱&hellip&hellip因乃達官貴人,設施追求華美,房屋梁柱、庭園草木乃至石壁院牆,均極盡豪華,不似山中閑居,雖無張揚,但觀之炫目。
然而,作為遊慰之事,當該如此,又有何妨?&rdquo這種看法表現了對趣味生活的理解和寬容,不過,這本書畢竟是把&ldquo大名茶&rdquo作為&ldquo侘&rdquo的最高境界,即便如此,卻也仍然表示了對遊慰之事的認可,這樣的話出自一位禅師之口是很有意思的。
(順便說一下,在《貞丈雜記》一書中,他曾對所謂&ldquo大名茶&rdquo予以口誅筆伐。
) 如上所說,悟道的境界和知足的心境就是不以貧苦為苦,并從中超脫,尋安心立命之地,得風花雪月之心。
但僅僅如此,不免消極,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這也隻能說明一種平和、安閑的心理狀态,而不能說明集中于某種特殊對象和特殊氛圍的、積極的審美意識。
假如&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的重心不在其積極的審美價值,那麼其在俳句和茶道中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很值得懷疑了。
雖然茶道之類還不能看作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在茶道中,除了美、藝術以及趣味這樣的美學問題之外,還有很多複雜的要素(道德的、修養的、社會的)。
不過我們仍可将茶道作為趣味生活的一種特殊形式來看待,對其中&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的内涵也就應該納入美學範圍加以考察。
&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所包含的消極審美意義的消極方面&mdash&mdash&ldquo寂寥&rdquo&ldquo寂寞&rdquo,進一步引申出&ldquo貧寒&rdquo&ldquo貧乏&rdquo這樣的意思,這與俳句和茶道中所體現出的積極審美意味究竟有什麼樣的關系呢?與俳句中的其他概念,例如&ldquo枝折&rdquo&ldquo細柔&rdquo一樣,它們都包含着&ldquo弱小&rdquo&ldquo無助&rdquo之類的意思,同時又與某種積極的審美價值相融合。
但盡管如此,這些概念與西方美學中的&ldquoGrazie&rdquo[2]或&ldquodasNiedliche&rdquo[3]一樣,都不能納入審美的範疇。
在&ldquo幽玄&rdquo和&ldquo物哀&rdquo中,這些意味也同樣不能獲得審美的積極價值。
也就是說,&ldquo弱小&rdquo&ldquo無助&rdquo之類的意義,無論在任何關系中,客觀上都不具備審美的條件,它們本身隻具有美的消極性。
但由于體驗者的主觀意識或者特殊傾向的不同,也可以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審美經驗。
在滑稽美學中,往往把&ldquodasNiedliche&rdquo(可愛)、&ldquodasDrollige&rdquo(可笑)、&ldquodasNaivKomische&rdquo(樸素滑稽)與&ldquo幽默&rdquo放在一起,對其間的異同加以考察,即&ldquo可憐&rdquo是&ldquo弱小&rdquo與&ldquo美&rdquo的結合,&ldquo可笑&rdquo是&ldquo可憐&rdquo與&ldquo滑稽&rdquo的結合,由此而具有了&ldquo美&rdquo的性質。
在&ldquo樸素滑稽&rdquo中,對象通過滑稽性而擁有價值,而在&ldquo幽默&rdquo中,對象不僅有滑稽性,也有審美意義。
我們可以将滑稽美學中的這種思路應用到&ldquo寂&rdquo的研究中來。
我認為上述&ldquo寂&rdquo的概念中所包含的諸要素,與&ldquo幽默&rdquo概念具有相同的構造。
也就是說,&ldquo寂&rdquo&ldquo貧乏&rdquo&ldquo無助&rdquo之類的詞,作為對某種對象之特征的描述,都屬于一種消極性的因素,但這些消極性的因素,卻可以通過我們的主觀凝視,而成為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審美因素。
&ldquo寂&rdquo與&ldquo幽默&rdquo作為審美範疇,其間有何理論上的關聯,在後文中我們還将有所論述,這裡隻是先強調指出:&ldquo幽默&rdquo是&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