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流動之時間,恒常之美
關燈
小
中
大
感覺到在現實描寫的背後有一個深邃的背景。
假如我們隻把這一問題作為&ldquo姿&rdquo(&ldquo姿&rdquo這個詞非常暧昧,但我認為&ldquo姿&rdquo絕不等同于單純的&ldquo形式&rdquo)的問題來看待,并以此來考察其深淺濃淡,那也必然會涉及蕉門俳論中&ldquo不易·流行&rdquo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向井去來等人的俳論,過分地将&ldquo不易·流行&rdquo局限于樣式論問題的範圍内加以理解。
而服部土芳在《三冊子》中說:&ldquo無論變化、流行如何,均須牢牢立足于&lsquo誠&rsquo之姿。
&rdquo這一說法就使得與&ldquo變化流行&rdquo相對的&ldquo不易&rdquo有了頗為深刻的含義。
從這個角度看,蕉門俳人們莫衷一是的&ldquo不易·流行&rdquo其所指究竟是什麼又另當别論,但無論如何,&ldquo不易·流行&rdquo都是作為俳句藝術中的一個根本問題而被提出來的。
總之,在俳句的藝術表現中,我們常常能夠感受到,在流動不息的生命體驗之燭照下,隐含着萬古不易、亘古不變的東西。
将這兩者的微妙關系最敏銳地加以把握,就是俳句的&ldquo美&rdquo之所在,也是&ldquo寂&rdquo的根本意味之所在。
至此,&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就超越了人類&ldquo生命&rdquo與&ldquo精神&rdquo立場上的價值感情移入的範圍,通過一種形而上的實在性的預感,向一個特定的方向即&ldquo審美的意味&rdquo轉化。
至于這個過程是如何具體實現的,尚不能作純理論性的說明。
因為這屬于責于風雅之誠、達于俳句之妙谛的藝術天才的創造秘密。
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些天才俳人的傑出作品中,去感受、體味此意義上的&ldquo寂&rdquo。
對芭蕉的衆多名句加以仔細體味,我們便可以深深領悟到其中&ldquo不易·流行&rdquo的奧妙,在那鮮活的、流動的生命體驗中,感受到一種如同深淵一般靜谧的、蒼古幽寂的東西。
例如,&ldquo古老池塘啊,一隻蛙蓦然跳入,池水的聲音&rdquo&ldquo寂靜啊,蟬聲滲入青岩裡&rdquo&ldquo秋日黃昏,一隻鳥,栖于枯枝&rdquo&ldquo黃昏,白茫茫的大海,一聲鴨鳴&rdquo。
這些俳句所表現的,就是随着四季的變遷,&ldquo風雅&rdquo之魂通過那如同電光一般的、瞬間的、視覺與聽覺的體驗,捕捉到的隐藏于背後的、萬古不易的自然之&ldquo古&rdquo。
假若不以這個意義上的自然之&ldquo古&rdquo為媒介的話,那麼這種詩性體驗的生動性就不會傳達到我們的心中;反過來說,如果不以清新、生動的體驗性為媒介的話,亦無法傳達出自然之無限的幽寂古老之感。
以上,我把俳句藝術中由自然現象所觸發的生命體驗之流動性,與人類真實地把握和表現自然的必然要求相比照,從生命體驗之&ldquo流行&rdquo與大自然之&ldquo不易&rdquo的相對關系中,論述了&ldquo寂&rdquo這種特殊的審美意識的發生。
我還想指出的是,對俳句藝術的取向而言,鑒于各自不同的角度立場,還需要在審美直觀或審美表現中,克服自我對精神的執着。
對于這一點,西方美學中除了&ldquo幽默論&rdquo&ldquo浪漫的反諷論&rdquo之外,尚沒有作為一個審美意識問題加以讨論。
通常,我們的審美意識,不外是深深地沉潛于對象之中并加以靜觀。
這樣做當然無可厚非,在面對&ldquo古典的美&rdquo或者特别是&ldquodasSchöne&rdquo[2]的時候,體驗美,與沉潛于美的對象并靜觀之,兩者是完全一緻的。
和歌中&ldquo吟詠&rdquo這個詞,所要求的也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然而在狹義之&ldquo美&rdquo以外的其他類型審美範疇中,即便整個體驗過程都是靜觀性的,我們的心理意識也未必需要完全地沉潛于、埋頭于特定對象。
不過,現在我們對一般美學問題姑且不讨論,隻就俳句這一特定的審美樣式而言,正如我們曾說過,俳句作為一種藝術,倘若要捕捉生命體驗的真實,往往并不需要一面沉潛于客觀對象的感覺形态的美并凝視之,一面又時刻反省着主觀情緒并加以表現,毋甯說,為了把握主觀與客觀相交融的瞬間體驗的真實,專注于審美體驗的那個自我往往需要處于一種超越的狀态。
在這個意義上,就需要克爾凱郭爾所說的那種飄遊于一切之上、擁有否定一切的那種&ldquo眼光&rdquo。
我們說俳句與其說是&ldquo美&rdquo,不如說是&ldquo真&rdquo,原因也就在此。
一般而言,假如對審美對象的印象與體驗過于強烈與豐富,反而寫不出會心之作。
即便像芭蕉那樣的天才也是如此。
芭蕉在遊覽吉野和松島的美景時寫的紀行文中發出的感歎,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在這個意義上,為了達到俳句中理想的&ldquo寂&rdquo的審美境界,其精神中特殊的藝術直覺與藝術表現在本質上必須基于審美體驗,同時亦要在某種意義上自我超越于對美的執着。
即便對醜的東西,也要超越直接的感性判斷。
因為&ldquo醜&rdquo在世界上也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通過審美性的&ldquo愛&rdquo之心,對此加以靜觀,如果這種心境是&ldquo幽默&rdquo的,那麼即便是對于美的事物,我們也需要超越直接的眷戀心,超越美醜的區别,迫近生命的真實,來表現自然與世界。
可以認為,俳句的&ldquo寂&rdquo的審美意味正是由此而形成的。
正如以上所說,俳句中意味複雜的&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是由于俳句本身的藝術表現手段的不充分,而偏重于以精神内涵的追求為主,其結果便使得其比起其他藝術來,更加帶有宗教體驗的傾向。
在茶道中,要看出這種傾向稍有困難,但在茶道的&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的理念中,都可以看到那種對&ldquo美&rdquo之執着的自我超越。
舉一個例子,澤庵禅師的《不動智神妙錄》,作為茶道文獻也很有名(本來這部書是禅師對柳生但馬守講解&ldquo劍禅一緻&rdquo之道理的,但與&ldquo禅茶一味&rdquo在道理上相通)。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見到花紅葉綠,便生凝賞之心,但不可久久盯住不放。
慈圓有歌曰:&ldquo柴戶有香花,眼睛不由盯住它,此心太可怕。
&rdquo花兒無心而開,我心卻被花兒所吸引,不可自拔,此乃遺憾之事。
無論所見所聞,皆不可止于一處。
此事最為要緊。
此正如高濱虛子所說,&ldquo和歌是煩惱的文學,俳句是悟道的文學&rdquo。
注釋 [1]康拉德·費德勒:德國哲學家,被稱為&ldquo藝術學之父&rdquo。
[2]dasSchöne:德文,意為&ldquo美&rdquo&ldquo美麗的&rdquo。
假如我們隻把這一問題作為&ldquo姿&rdquo(&ldquo姿&rdquo這個詞非常暧昧,但我認為&ldquo姿&rdquo絕不等同于單純的&ldquo形式&rdquo)的問題來看待,并以此來考察其深淺濃淡,那也必然會涉及蕉門俳論中&ldquo不易·流行&rdquo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向井去來等人的俳論,過分地将&ldquo不易·流行&rdquo局限于樣式論問題的範圍内加以理解。
而服部土芳在《三冊子》中說:&ldquo無論變化、流行如何,均須牢牢立足于&lsquo誠&rsquo之姿。
&rdquo這一說法就使得與&ldquo變化流行&rdquo相對的&ldquo不易&rdquo有了頗為深刻的含義。
從這個角度看,蕉門俳人們莫衷一是的&ldquo不易·流行&rdquo其所指究竟是什麼又另當别論,但無論如何,&ldquo不易·流行&rdquo都是作為俳句藝術中的一個根本問題而被提出來的。
總之,在俳句的藝術表現中,我們常常能夠感受到,在流動不息的生命體驗之燭照下,隐含着萬古不易、亘古不變的東西。
将這兩者的微妙關系最敏銳地加以把握,就是俳句的&ldquo美&rdquo之所在,也是&ldquo寂&rdquo的根本意味之所在。
至此,&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就超越了人類&ldquo生命&rdquo與&ldquo精神&rdquo立場上的價值感情移入的範圍,通過一種形而上的實在性的預感,向一個特定的方向即&ldquo審美的意味&rdquo轉化。
至于這個過程是如何具體實現的,尚不能作純理論性的說明。
因為這屬于責于風雅之誠、達于俳句之妙谛的藝術天才的創造秘密。
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些天才俳人的傑出作品中,去感受、體味此意義上的&ldquo寂&rdquo。
對芭蕉的衆多名句加以仔細體味,我們便可以深深領悟到其中&ldquo不易·流行&rdquo的奧妙,在那鮮活的、流動的生命體驗中,感受到一種如同深淵一般靜谧的、蒼古幽寂的東西。
例如,&ldquo古老池塘啊,一隻蛙蓦然跳入,池水的聲音&rdquo&ldquo寂靜啊,蟬聲滲入青岩裡&rdquo&ldquo秋日黃昏,一隻鳥,栖于枯枝&rdquo&ldquo黃昏,白茫茫的大海,一聲鴨鳴&rdquo。
這些俳句所表現的,就是随着四季的變遷,&ldquo風雅&rdquo之魂通過那如同電光一般的、瞬間的、視覺與聽覺的體驗,捕捉到的隐藏于背後的、萬古不易的自然之&ldquo古&rdquo。
假若不以這個意義上的自然之&ldquo古&rdquo為媒介的話,那麼這種詩性體驗的生動性就不會傳達到我們的心中;反過來說,如果不以清新、生動的體驗性為媒介的話,亦無法傳達出自然之無限的幽寂古老之感。
以上,我把俳句藝術中由自然現象所觸發的生命體驗之流動性,與人類真實地把握和表現自然的必然要求相比照,從生命體驗之&ldquo流行&rdquo與大自然之&ldquo不易&rdquo的相對關系中,論述了&ldquo寂&rdquo這種特殊的審美意識的發生。
我還想指出的是,對俳句藝術的取向而言,鑒于各自不同的角度立場,還需要在審美直觀或審美表現中,克服自我對精神的執着。
對于這一點,西方美學中除了&ldquo幽默論&rdquo&ldquo浪漫的反諷論&rdquo之外,尚沒有作為一個審美意識問題加以讨論。
通常,我們的審美意識,不外是深深地沉潛于對象之中并加以靜觀。
這樣做當然無可厚非,在面對&ldquo古典的美&rdquo或者特别是&ldquodasSchöne&rdquo[2]的時候,體驗美,與沉潛于美的對象并靜觀之,兩者是完全一緻的。
和歌中&ldquo吟詠&rdquo這個詞,所要求的也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然而在狹義之&ldquo美&rdquo以外的其他類型審美範疇中,即便整個體驗過程都是靜觀性的,我們的心理意識也未必需要完全地沉潛于、埋頭于特定對象。
不過,現在我們對一般美學問題姑且不讨論,隻就俳句這一特定的審美樣式而言,正如我們曾說過,俳句作為一種藝術,倘若要捕捉生命體驗的真實,往往并不需要一面沉潛于客觀對象的感覺形态的美并凝視之,一面又時刻反省着主觀情緒并加以表現,毋甯說,為了把握主觀與客觀相交融的瞬間體驗的真實,專注于審美體驗的那個自我往往需要處于一種超越的狀态。
在這個意義上,就需要克爾凱郭爾所說的那種飄遊于一切之上、擁有否定一切的那種&ldquo眼光&rdquo。
我們說俳句與其說是&ldquo美&rdquo,不如說是&ldquo真&rdquo,原因也就在此。
一般而言,假如對審美對象的印象與體驗過于強烈與豐富,反而寫不出會心之作。
即便像芭蕉那樣的天才也是如此。
芭蕉在遊覽吉野和松島的美景時寫的紀行文中發出的感歎,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在這個意義上,為了達到俳句中理想的&ldquo寂&rdquo的審美境界,其精神中特殊的藝術直覺與藝術表現在本質上必須基于審美體驗,同時亦要在某種意義上自我超越于對美的執着。
即便對醜的東西,也要超越直接的感性判斷。
因為&ldquo醜&rdquo在世界上也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通過審美性的&ldquo愛&rdquo之心,對此加以靜觀,如果這種心境是&ldquo幽默&rdquo的,那麼即便是對于美的事物,我們也需要超越直接的眷戀心,超越美醜的區别,迫近生命的真實,來表現自然與世界。
可以認為,俳句的&ldquo寂&rdquo的審美意味正是由此而形成的。
正如以上所說,俳句中意味複雜的&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是由于俳句本身的藝術表現手段的不充分,而偏重于以精神内涵的追求為主,其結果便使得其比起其他藝術來,更加帶有宗教體驗的傾向。
在茶道中,要看出這種傾向稍有困難,但在茶道的&ldquo寂&rdquo或&ldquo侘&rdquo的理念中,都可以看到那種對&ldquo美&rdquo之執着的自我超越。
舉一個例子,澤庵禅師的《不動智神妙錄》,作為茶道文獻也很有名(本來這部書是禅師對柳生但馬守講解&ldquo劍禅一緻&rdquo之道理的,但與&ldquo禅茶一味&rdquo在道理上相通)。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見到花紅葉綠,便生凝賞之心,但不可久久盯住不放。
慈圓有歌曰:&ldquo柴戶有香花,眼睛不由盯住它,此心太可怕。
&rdquo花兒無心而開,我心卻被花兒所吸引,不可自拔,此乃遺憾之事。
無論所見所聞,皆不可止于一處。
此事最為要緊。
此正如高濱虛子所說,&ldquo和歌是煩惱的文學,俳句是悟道的文學&rdquo。
注釋 [1]康拉德·費德勒:德國哲學家,被稱為&ldquo藝術學之父&rdquo。
[2]dasSchöne:德文,意為&ldquo美&rdquo&ldquo美麗的&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