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流動之時間,恒常之美

關燈
對&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繼續加以考察,那就是從&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一般的審美趣味的轉化,到俳句、茶道這一特殊領域為背景的美的轉化。

    在前者的視角下,&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等本來的意義僅僅在生命及精神的世界中才有可能産生;換言之,我們假定時間的積澱是在某種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世界中發生的。

    由此,我們來思考&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如何轉化為一般的積極的審美意識。

    而從這一角度來思考&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審美意味,可以有助于我們了解俳句中素材上的&ldquo寂&rdquo之美。

     當我們從這一立場出發,考察&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在俳句和茶道中的特殊審美轉化時,首先要深刻反省把自然世界與精神世界對立起來的做法。

    在純粹的自然界中,我們往往隻能思考時間的變化。

    所謂自然科學,就是以這種變化為事實依據,由因果關系來加以說明的。

    然而,&ldquo變化&rdquo這個詞的意味本身不是一個科學的問題,而是認識論或者哲學的問題。

    康德就由此把時間和因果性作為認識本身的形式或者範疇加以把握。

    從邏輯上看,所謂&ldquo變化&rdquo是同一性和排他性的一種綜合,同一事物在某種意義上持續保持其根本上的同一性,或者在某一點上成為&ldquo他&rdquo物。

    這樣一種邏輯關系被我們的思維所理解的時候,就是&ldquo時間的變化&rdquo。

    這種變化基于我們自身生命的體驗,才有可能被我們的内心具體感受并予以理解。

    這樣看來,大自然隻有在與我們的體驗相結合的時候才能顯示出時間上的變化。

    如果大自然脫離了我們的體驗,那麼這一切的變化現象全都失去了意義。

    超出了這個限度,即超出了我們所能理解的&ldquo變化&rdquo這一限度,&ldquo大自然&rdquo就是被看作一種凝固不動的、超時間的、寂靜的世界。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不單是&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而且單純的時間變化這一點,歸根結底也仍然要以生命的自覺意識為依據才能成為可能。

     在我看來,俳句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在深刻地把握自然的時間變化方面,在通過&ldquo生命&rdquo的體驗對人生加以内在的敏銳把握方面,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的任何一種文學樣式都是無可比拟的。

    &ldquo風雅之誠&rdquo,在這個意義上,就是一種迫近天地萬物之實相的特殊的精神構造。

    俳句的精髓,從根本上說,就是與綿綿不斷的&ldquo生命&rdquo的流轉相聯系,就是對不斷變化的自然加以凝視、加以表現。

    俳句作為一種詩,那種最短小的外在形式,不回避俗談平話的率直的表現方法,專注于生活與季節推移之間的緊密微妙之關系的題材取向,還有那些&ldquo呀&rdquo(や)、&ldquo咔哪&rdquo(かな)之類的感歎詞,如此之類的特殊表現方法的使用,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加以理解。

    《三冊子》中曾引用芭蕉的一段話:&ldquo乾坤之變,風雅之種也。

    靜者,不變之姿也,動者,變也。

    觀其實,則變動不居;見其靜,聆聽之實也。

    飛花落葉,觀之聽之,無有止境,鮮活生動,來去無蹤。

    &rdquo說的也是這樣的意思。

     然而,俳句是一種藝術。

    任何一種藝術,隻要以藝術表現作為自己的生命,其本質屬性中必須包含着難以擺脫的根本性矛盾。

    而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來解決和超越這一根本性矛盾,才能使藝術充分發揮其審美價值。

    就俳句而論,其藝術形态與構造非常單純,因而這種根本性的矛盾也體現得最為尖銳和鮮明。

    所謂根本性矛盾,就是生命體驗的生動性、直接性與藝術表現的客觀性、間接性之間的矛盾。

    一切藝術的真實性都必須立足于這種根本性矛盾的解決之上。

     康拉德·費德勒[1]曾經論述過&ldquo體驗性的現實&rdquo與&ldquo藝術性的直觀&rdquo之間的區别,但他卻絲毫沒有注意到這種矛盾性。

    一般而論,東方藝術特别強調體驗的内在性,有時便對這種矛盾性采取了暧昧、漠然的解決方式,但即便如此,還是深深意識到了藝術中的這一根本性矛盾的存在。

    那麼,在俳句中對這一根本性矛盾是如何解決的呢?其解決的方法,又是如何使得它在藝術上發揮獨到的審美價值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一旦弄清了俳句、茶道中獨特的&ldquo寂&rdquo這一審美概念,那麼對蕉門俳論中&ldquo不易·流行&rdquo這一核心範疇的根本意義,乃至對生命體驗的生動性、直接性與藝術表現的客觀性、間接性之間的矛盾的解決,都會迎刃而解。

     我在上文中提到,在與一切生命的體驗相隔絕的情況下,那種純粹的自然在某種意義上就有可能具有寂然不動、萬古不易的實在性。

    當然,從哲學上來說,這個問題還有許多可以讨論的餘地,但俳句不是哲學,在這一點上,它有着自己明确的世界觀。

    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到,俳句也受到佛教思想、老莊思想很大的影響,俳句所具有的&ldquo自然感情&rdquo或&ldquo世界感情&rdquo,會在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千古不易和寂然不動的東西來(這或許有一點兒無限的虛無之類的意味),并多少有意識地朝這一方向發展。

    就俳句藝術的本質而言,其一方面伴随着極易變化的生命流動并試圖由此而把握自然之姿;另一方面又有一種強烈的、形而上學的、萬古不易的、寂然不動的預感。

    俳句使用極度單純化的、精煉的藝術手法(這種單純化和精煉化,使得俳句把外在的表現手段看得極為消極),力圖把握直觀體驗中的世界的真實性。

    然而,即便是最小限度,隻要需要客觀的表現手段,那麼&ldquo體驗的現實&rdquo本身,歸根結底就不是表現内容,而往往隻是表現素材。

    盡管如此,俳句努力克服這種必然的限制,通過最大限度地表現體驗的真實性、直接性(自然的生動性),而把自然的、形而上學的、超現實的&ldquo預感&rdquo,或者說類似于&ldquo投影&rdquo的東西,隐晦地加以暗示。

     舉例來說,一種色彩在其色調達到高度飽和之後,就需要有另一種對比色來加以映照,才能使這種色調看起來更加鮮明突出。

    同樣,俳句也在追求其本有的藝術理想的時候,通過其天才俳人的無意識創造,把流動的、自然的、體驗的真實性,和與此相對的超然的、形而上學的不易性,或明或暗地加以對照。

     本來,我們在這裡是試圖把俳句審美創造體驗中極微妙深奧的東西,從理論與概念的角度加以明确說明,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對照就不能像色彩對比的那樣單純地将兩種色彩并置在一起。

    萬古不易、寂然不動的形而上學的東西,是以一種漠然的神秘的方式,隐含在那些傑出的俳句作品中的。

    它的作用就如同一個共鳴盤,使俳句中的生動現實發出更大的聲響,并加以烘托和暗示,同時它又像是将畫面加以襯托的一種陰影。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從一切傑出的俳句中,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