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流動之時間,恒常之美
關燈
小
中
大
盡管這些器物與無情的自然物一樣,同樣是在物理法則支配下的生成、毀滅,但是它們又在某種意義上有着時間性的積澱,因而在&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上與&ldquo寂&rdquo的概念相契合。
由于這些器物的制作和加工都是通過人工來完成的,由此我們就能明确意識到人類生活曆史上的時間的悠久性。
當然,這些僅僅是知識上的問題,作為對象本身所具有的直觀的審美性,其古色古香之&ldquo寂&rdquo,則屬于另外一種性質的問題。
在這些器物中,客觀對象本身并不含有&ldquo生命&rdquo的因素,所以嚴格地說,我們在那裡看不到時間的積澱性。
在這個意義上,用&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對此加以解釋并不合适。
如果硬要在這個意義上加以解釋的話,那就好比我們面對一件舊衣或者一件生鏽的金屬器物,并不能從中看出任何積極的審美意味。
然而,&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的第二語義對于茶道器具之類的器物而言卻是适用的,并且也可以從中看出某種積極的審美意味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由時間的積澱所造成的某種審美現象,當它作為對象被觀照的時候,它與人類的生命就有了一種不可分割的深刻聯系。
這種聯系常常将對象及其所處的背景一起被直接觀照。
也就是說,對象作為一個客觀實體,雖然屬于一種無機的自然物,但是由于它滲透了人類的生命氣息,也就構成了生命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在這個意義上被我們所關注、所觀照。
在某種被生命化了的事物中,隻要時間性的積澱結果或價值被認可,那就意味着這些對象中存在着它與生命之間的互動關系。
在構成生命氣息這一意義上說,就是把生命的時間積澱之感轉移到沒有生命的對象中。
在這種情況下,其對象未必是像器物那樣原本由人工制作加工而成的東西,即便它是純粹的自然物,隻要它與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具有某種特别的親近性,我們同樣就可以認為其中包含了人類精神的投射。
例如,最靠近我們身邊的某些器物、庇護着我們的住宅、住宅外的庭院、庭院外的大自然,等等。
我們的生命意識便是由具體的事物、具體的主觀立場,以不同的程度在廣闊的範圍上逐漸擴大。
這樣,我們在上文中所說的第一種情形(自然物、自然現象)就與此類人工器物的情形相互重合、相互結合在一起了。
要言之,僅僅靠生命感情的移入或者生命關系的類比,來說明對象中的&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感覺,還不能完全闡明其審美意義。
單純的&ldquo古色蒼然&rdquo之類的感受未必帶有審美的意味。
我認為,為了說明這種場合中特殊的審美意味,就要更進一步從&ldquo内在的時間積澱&rdquo這一角度把精神與對象的關聯作為根本,才有可能。
而在精神與對象的關聯這個問題上,我們最常使用的是&ldquo古雅&rdquo或&ldquo高古&rdquo這樣的詞。
這些詞中的&ldquo雅&rdquo或&ldquo高&rdquo,其價值意味主要是從精神方面而來的。
同時,在任何場合中,&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都不必然地包含着&ldquo雅&rdquo和&ldquo高&rdquo這樣的價值判斷。
在人類生活中,生物學意義上的&ldquo生命&rdquo與精神意義上的&ldquo生命&rdquo是融會在一起的。
前者的重點在于考慮生命本身的價值,強調的是青春的蓬勃、壯年的強有力,這些都屬于積極的價值。
與此相對,老年的生命現象,則往往意味着一種消極的價值。
但是如果我們把着重點加以轉移,将老年的生命現象置于精神價值方面加以考慮的話,那麼由生命的記憶而加以統合的、自覺自為的生活,就由時間的積澱而形成了&ldquo古&rdquo,并在此積聚了全部的知識經驗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乃至教養和修煉上的通達境界,其結果就是把這些完全納入自我生命,并從中強調一種&ldquo主觀性&rdquo的價值。
正如齊美爾對老齡藝術家所作的分析批評那樣,其主觀性特征歸根結底都是由此而來的。
還有歌德所說的&ldquo從現象中退隐&rdquo而産生的一種靜谧、沉着,由此,一種高度積極的人的生活價值得到了确認。
這一點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任何社會中都是難以否定的事實。
這種内在的、精神意義上的人的生活價值,就是精神與肉體、内部生命與外部生命的高度融合。
靠着這種融合,老年的外部生命或外在面貌也自然地被延長、被彰顯了,并且将其價值與感情,朝着具有時間積澱的廣義的&ldquo生命&rdquo,朝着感性的直觀現象,加以移入和投射。
這樣一來,由于和人的&ldquo生命&rdquo有了特别的關聯,本來隻在&ldquo生命&rdquo中才有其意義的時間性的積澱,亦即&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就廣泛地擴展到了自然物與非生命的世界。
同樣的原因,伴随着&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這些意味的自覺的、精神性的、價值感情的無意識地移入,便促使&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向審美意義轉化。
于是,&ldquo高古&rdquo&ldquo古雅&rdquo這類概念也就由此産生。
不過,正如我們曾在上一章中所說,在實際的對象性的觀照中,&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即&ldquo寂寥&rdquo&ldquo閑寂&rdquo等,其審美意義常常與空間感緊密聯系在一起,這裡無須再作重複的說明。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們的生活裡,即便從老齡者的外觀中,也常常可以發現一種&ldquo寂寥&rdquo的意味(正如&ldquo顔色憔悴&rdquo&ldquo形容枯槁&rdquo這類詞形容的那樣)。
以上我們是站在純理論的立場,分别在&ldquo寂&rdquo概念的第一語義和第二語義上,來說明這兩種語義向審美意味轉化的依據與原理,在這個過程中,兩方都不可忽視和偏頗。
假若意識不到這一點,對&ldquo寂&rdquo這個包含着極其複雜、微妙内容的概念,我們就無法加以正确的闡明。
例如《平家物語》中描寫的&ldquo岩石青苔,寂之所生&rdquo那樣的情景,藤原家隆的和歌吟詠的&ldquo海岸青松,年年歲歲寂所生,松上有鶴鳴&rdquo,表現的無疑都是&ldquo寂&rdquo的第一與第二語義相渾融的意境,但在根本上,不妨說還是以第二語義即&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為基調的。
假如我們對&ldquo寂&rdquo所包含的審美内容作片面的理解,那就不僅會使&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狹隘化,還有可能使俳句、茶道這樣的特殊藝術形式中的&ldquo寂&rdquo所具有的審美意味遭到忽略。
實際上,在以上的舉例中,雖然表面上也使用了&ldquo寂&rdquo這個詞,但從整體的審美意蘊上看,毋甯說與&ldquo幽玄&rdquo的審美範疇更為接近些。
至此,我們有必要變換一下角度
由于這些器物的制作和加工都是通過人工來完成的,由此我們就能明确意識到人類生活曆史上的時間的悠久性。
當然,這些僅僅是知識上的問題,作為對象本身所具有的直觀的審美性,其古色古香之&ldquo寂&rdquo,則屬于另外一種性質的問題。
在這些器物中,客觀對象本身并不含有&ldquo生命&rdquo的因素,所以嚴格地說,我們在那裡看不到時間的積澱性。
在這個意義上,用&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對此加以解釋并不合适。
如果硬要在這個意義上加以解釋的話,那就好比我們面對一件舊衣或者一件生鏽的金屬器物,并不能從中看出任何積極的審美意味。
然而,&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的第二語義對于茶道器具之類的器物而言卻是适用的,并且也可以從中看出某種積極的審美意味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由時間的積澱所造成的某種審美現象,當它作為對象被觀照的時候,它與人類的生命就有了一種不可分割的深刻聯系。
這種聯系常常将對象及其所處的背景一起被直接觀照。
也就是說,對象作為一個客觀實體,雖然屬于一種無機的自然物,但是由于它滲透了人類的生命氣息,也就構成了生命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在這個意義上被我們所關注、所觀照。
在某種被生命化了的事物中,隻要時間性的積澱結果或價值被認可,那就意味着這些對象中存在着它與生命之間的互動關系。
在構成生命氣息這一意義上說,就是把生命的時間積澱之感轉移到沒有生命的對象中。
在這種情況下,其對象未必是像器物那樣原本由人工制作加工而成的東西,即便它是純粹的自然物,隻要它與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具有某種特别的親近性,我們同樣就可以認為其中包含了人類精神的投射。
例如,最靠近我們身邊的某些器物、庇護着我們的住宅、住宅外的庭院、庭院外的大自然,等等。
我們的生命意識便是由具體的事物、具體的主觀立場,以不同的程度在廣闊的範圍上逐漸擴大。
這樣,我們在上文中所說的第一種情形(自然物、自然現象)就與此類人工器物的情形相互重合、相互結合在一起了。
要言之,僅僅靠生命感情的移入或者生命關系的類比,來說明對象中的&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感覺,還不能完全闡明其審美意義。
單純的&ldquo古色蒼然&rdquo之類的感受未必帶有審美的意味。
我認為,為了說明這種場合中特殊的審美意味,就要更進一步從&ldquo内在的時間積澱&rdquo這一角度把精神與對象的關聯作為根本,才有可能。
而在精神與對象的關聯這個問題上,我們最常使用的是&ldquo古雅&rdquo或&ldquo高古&rdquo這樣的詞。
這些詞中的&ldquo雅&rdquo或&ldquo高&rdquo,其價值意味主要是從精神方面而來的。
同時,在任何場合中,&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都不必然地包含着&ldquo雅&rdquo和&ldquo高&rdquo這樣的價值判斷。
在人類生活中,生物學意義上的&ldquo生命&rdquo與精神意義上的&ldquo生命&rdquo是融會在一起的。
前者的重點在于考慮生命本身的價值,強調的是青春的蓬勃、壯年的強有力,這些都屬于積極的價值。
與此相對,老年的生命現象,則往往意味着一種消極的價值。
但是如果我們把着重點加以轉移,将老年的生命現象置于精神價值方面加以考慮的話,那麼由生命的記憶而加以統合的、自覺自為的生活,就由時間的積澱而形成了&ldquo古&rdquo,并在此積聚了全部的知識經驗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乃至教養和修煉上的通達境界,其結果就是把這些完全納入自我生命,并從中強調一種&ldquo主觀性&rdquo的價值。
正如齊美爾對老齡藝術家所作的分析批評那樣,其主觀性特征歸根結底都是由此而來的。
還有歌德所說的&ldquo從現象中退隐&rdquo而産生的一種靜谧、沉着,由此,一種高度積極的人的生活價值得到了确認。
這一點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任何社會中都是難以否定的事實。
這種内在的、精神意義上的人的生活價值,就是精神與肉體、内部生命與外部生命的高度融合。
靠着這種融合,老年的外部生命或外在面貌也自然地被延長、被彰顯了,并且将其價值與感情,朝着具有時間積澱的廣義的&ldquo生命&rdquo,朝着感性的直觀現象,加以移入和投射。
這樣一來,由于和人的&ldquo生命&rdquo有了特别的關聯,本來隻在&ldquo生命&rdquo中才有其意義的時間性的積澱,亦即&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的意味,就廣泛地擴展到了自然物與非生命的世界。
同樣的原因,伴随着&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這些意味的自覺的、精神性的、價值感情的無意識地移入,便促使&ldquo寂&rdquo的第二語義向審美意義轉化。
于是,&ldquo高古&rdquo&ldquo古雅&rdquo這類概念也就由此産生。
不過,正如我們曾在上一章中所說,在實際的對象性的觀照中,&ldquo寂&rdquo的第一語義,即&ldquo寂寥&rdquo&ldquo閑寂&rdquo等,其審美意義常常與空間感緊密聯系在一起,這裡無須再作重複的說明。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們的生活裡,即便從老齡者的外觀中,也常常可以發現一種&ldquo寂寥&rdquo的意味(正如&ldquo顔色憔悴&rdquo&ldquo形容枯槁&rdquo這類詞形容的那樣)。
以上我們是站在純理論的立場,分别在&ldquo寂&rdquo概念的第一語義和第二語義上,來說明這兩種語義向審美意味轉化的依據與原理,在這個過程中,兩方都不可忽視和偏頗。
假若意識不到這一點,對&ldquo寂&rdquo這個包含着極其複雜、微妙内容的概念,我們就無法加以正确的闡明。
例如《平家物語》中描寫的&ldquo岩石青苔,寂之所生&rdquo那樣的情景,藤原家隆的和歌吟詠的&ldquo海岸青松,年年歲歲寂所生,松上有鶴鳴&rdquo,表現的無疑都是&ldquo寂&rdquo的第一與第二語義相渾融的意境,但在根本上,不妨說還是以第二語義即&ldquo宿&rdquo&ldquo老&rdquo&ldquo古&rdquo為基調的。
假如我們對&ldquo寂&rdquo所包含的審美内容作片面的理解,那就不僅會使&ldquo寂&rdquo這一概念狹隘化,還有可能使俳句、茶道這樣的特殊藝術形式中的&ldquo寂&rdquo所具有的審美意味遭到忽略。
實際上,在以上的舉例中,雖然表面上也使用了&ldquo寂&rdquo這個詞,但從整體的審美意蘊上看,毋甯說與&ldquo幽玄&rdquo的審美範疇更為接近些。
至此,我們有必要變換一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