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安住于“寂”中,悠遊“虛實”間
關燈
小
中
大
dquo可笑&rdquo,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才獲得一種深意。
至少從俳句的一般本質來看,蕉風俳句趣味的&ldquo寂&rdquo常常透露出一種灑脫的精神态度,其中也含有某種意義的&ldquo可笑&rdquo的意味。
正岡子規在《歲晚閑話》中,曾對芭蕉的《過冬》這一俳句作出評論,說芭蕉的&ldquo倚靠在這房柱上,過了一冬天啊&rdquo這首俳句真是&ldquo真人氣象,實乃乾坤之寂聲&rdquo。
子規的這句話過于簡略,但無論如何他指出了芭蕉的一種特殊心境,說出了這首俳句最本質的一面,那就是以&ldquo寂&rdquo實現自我超越,同時又安住于&ldquo寂&rdquo,并享受之。
這首俳句以區區十七個字音,卻不回避&ldquo俗談平話&rdquo的語言表達,體現出了一種淡遠、潇灑的情趣,并從中流露出一種微妙的&ldquo可笑&rdquo之意。
此外,&ldquo古老池塘啊,一隻蛙蓦然跳入,池水的聲音&rdquo&ldquo秋日黃昏,一隻鳥,栖息于枯枝&rdquo&ldquo布谷鳥啊,你的啼叫,令我倍加寂寥&rdquo&hellip&hellip這些俳句中,在題材上都具有濃厚的&ldquo寂&rdquo的氣氛色調,而在整體的藝術表現的内涵上,卻又常常帶着一種淡淡的、可笑的意味。
由&ldquo寂&rdquo的概念表現出的審美内涵中,也帶上了&ldquo可笑&rdquo這一審美要素。
與芭蕉比較起來,其角的俳句在高雅性方面略遜一籌,但多了一些豁達自在。
他以其獨特的方法,從廣義上對俳句之美作了開拓。
對此,建部涼袋在其《俳仙窟》中,以稍顯誇張的故事表明了這一點。
其中有雲,&ldquo&hellip&hellip其角敞開衣襟,揚眉曰:俳句就要寫得有趣,就是要讓人喜歡。
一定要作出佳句來,為此可以不睡。
以前我給先師芭蕉翁拾柴禾的時候,就想到一定要作出&lsquo寂&rsquo之句來,故而有時有悖先師教誨,作句時言行不一,我想出過這樣一句&lsquo清晨,隔壁咳嗽聲,杜鵑鳥啼鳴&rsquo,聽起來好像說的是青樓公子的可笑事。
從前我還随便作過一首&lsquo秋日天空,掠過了尾上的杉樹&rsquo,也終究不能稱作秀逸之句&hellip&hellip&rdquo《俳仙窟》就是把從前的著名俳人都集中起來,讓他們各自作一通揚揚自得的發言。
在其角的那番話之前,還有芭蕉的一段話:&ldquo&hellip&hellip俳句者,質也。
質,文皆盛時,則如我之野逸也&hellip&hellip此道尚&lsquo寂&rsquo,少年喧嘩之聲不得入耳,何況使絲竹之聲亂耳者,則難以與花月為友。
&rdquo其角和芭蕉兩人的言論分别強調了作為&ldquo俳句之風骨&rdquo的&ldquo可笑&rdquo與&ldquo寂&rdquo兩個方面。
總而言之,俳論中的&ldquo虛實&rdquo概念至少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在&ldquo遊玩&rdquo與&ldquo認真&rdquo相對立的意義上稍加轉換,便産生了&ldquo可笑&rdquo與&ldquo寂&rdquo的對立,也就是席勒所說的&ldquo生&rdquo是&ldquoErnst&rdquo[6]的,&ldquo藝術&rdquo是&ldquoHeiter&rdquo[7]的。
對此,支考曾說過:&ldquo心知世情之變,耳聽笑玩之言,可謂俳句自在人也。
&hellip&hellip&lsquo寂靜&rsquo&lsquo可笑&rsquo乃有俳句之心者所推崇。
&rdquo又說,&ldquo所謂俳句之道,比起自由自在遊于虛實之間,更須遠離世間之俗俚,方可通達風雅之道理&rdquo。
在支考的俳論中,此種意義的&ldquo虛實&rdquo常常和另外意義的&ldquo虛實&rdquo混同使用,以緻造成了很多歧義和含混。
在茶道方面,&ldquo虛實&rdquo概念又是怎樣運用的?《宗關公自筆案詞之寫》中有如下一段話:&ldquo茶道乃人生之慰藉,不為世間俗理所囿,皆為虛成之事,須知外立其虛,内充其實。
如此,茶道則立。
若一味沉溺于趣味,茶道則走入歧途。
&hellip&hellip以上并非講道理,隻論由虛而入實,其&lsquo實&rsquo者,人人心中皆有之也。
&rdquo 其次,是&ldquo虛實&rdquo的第二語義。
在假象與實在相對立的意義上,所謂&ldquo虛&rdquo主要是指藝術的表現和審美對象的假定性、非現實性;&ldquo實&rdquo則與&ldquo虛&rdquo相對,指現實生活的立場(實踐與道德的立場)。
當然,從廣義上說,這些意味也可以包含在第一語義中,但第一語義與第二語義之間未必總是一緻的。
就俳句而言,相對于支考的多義而又含糊的&ldquo虛實論&rdquo,露川所主張的&ldquo居于實,而遊于虛&rdquo恐怕就是這個意義上的&ldquo虛實&rdquo。
&ldquo虛實在于皮膜之間&rdquo等說法,實際上指的是感覺的&ldquo假象&rdquo與觀念的(知識的)&ldquo實在&rdquo之間的關系。
關于&ldquo虛實&rdquo的第三語義,正如我在上文中所說的,它是基于一種審美反諷的觀念論立場來考慮虛實關系的,在這個意義上,自我在本質上要不斷飄遊于世界的&ldquo假象&rdquo與&ldquo實在&rdquo之間,遊走于&ldquo否定&rdquo與&ldquo肯定&rdquo之間。
從審美的反諷立場上說,認識論立場上的&ldquo觀念&rdquo與&ldquo實在&rdquo,或&ldquo假象&rdquo與&ldquo實在&rdquo的對立,其關系要倒轉過來,即&ldquo假象&rdquo成為&ldquo實在&rdquo,而&ldquo實在&rdquo則成為&ldquo假象&rdquo。
對于深入風雅之道,并在其間見出安身立命之境地的人們而言,充滿窮苦、困乏的現實世界是&ldquo虛&rdquo,而在其安身立命的境界中,那種自由自在之心又将自我投射到客觀中,于是這種境界也就變成了&ldquo實&rdquo。
由此也可以說,是将醜惡的現實世界自由地加以抹殺,達到一種&ldquo所見者無不是花,所思者無不是月&rdquo那樣的境界。
然而,這種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又與大徹大悟的宗教意味的解脫有所不同。
歸根結底,仍然是有着難以擺脫的空虛和深深的寂寞,因此又不得不通過風雅之道在虛實之間遊移。
芭蕉是一個典型的将一生&ldquo系于此道&rdquo的人,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在《幻住庵記》寫道:&ldquo樂天破五髒之神,老杜詩苦太瘦生,其間賢愚文質,雖不盡同,然皆生于虛幻之世間。
&rdquo 注釋 [1]西行(1118&mdash1190):俗名佐藤義清,出家後被稱&ldquo西行&rdquo。
平安時代後期至鐮倉時代初期的武士、歌人。
[2]Grazie:德文,意為&ldquo優雅&rdquo。
[3]dasNiedliche:德文,意為&ldquo可愛&rdquo。
[4]立普斯:西奧多·立普斯(1851&mdash1914)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德國&ldquo移情派&rdquo美學主要代表人物。
[5]Constellation:德文,星座。
[6]Ernst:德文,意為&ldquo嚴肅的&rdquo&ldquo莊嚴的&rdquo。
[7]Heiter:德文,意為&ldquo生動活潑的&rdquo&ldquo明朗的&rdquo。
至少從俳句的一般本質來看,蕉風俳句趣味的&ldquo寂&rdquo常常透露出一種灑脫的精神态度,其中也含有某種意義的&ldquo可笑&rdquo的意味。
正岡子規在《歲晚閑話》中,曾對芭蕉的《過冬》這一俳句作出評論,說芭蕉的&ldquo倚靠在這房柱上,過了一冬天啊&rdquo這首俳句真是&ldquo真人氣象,實乃乾坤之寂聲&rdquo。
子規的這句話過于簡略,但無論如何他指出了芭蕉的一種特殊心境,說出了這首俳句最本質的一面,那就是以&ldquo寂&rdquo實現自我超越,同時又安住于&ldquo寂&rdquo,并享受之。
這首俳句以區區十七個字音,卻不回避&ldquo俗談平話&rdquo的語言表達,體現出了一種淡遠、潇灑的情趣,并從中流露出一種微妙的&ldquo可笑&rdquo之意。
此外,&ldquo古老池塘啊,一隻蛙蓦然跳入,池水的聲音&rdquo&ldquo秋日黃昏,一隻鳥,栖息于枯枝&rdquo&ldquo布谷鳥啊,你的啼叫,令我倍加寂寥&rdquo&hellip&hellip這些俳句中,在題材上都具有濃厚的&ldquo寂&rdquo的氣氛色調,而在整體的藝術表現的内涵上,卻又常常帶着一種淡淡的、可笑的意味。
由&ldquo寂&rdquo的概念表現出的審美内涵中,也帶上了&ldquo可笑&rdquo這一審美要素。
與芭蕉比較起來,其角的俳句在高雅性方面略遜一籌,但多了一些豁達自在。
他以其獨特的方法,從廣義上對俳句之美作了開拓。
對此,建部涼袋在其《俳仙窟》中,以稍顯誇張的故事表明了這一點。
其中有雲,&ldquo&hellip&hellip其角敞開衣襟,揚眉曰:俳句就要寫得有趣,就是要讓人喜歡。
一定要作出佳句來,為此可以不睡。
以前我給先師芭蕉翁拾柴禾的時候,就想到一定要作出&lsquo寂&rsquo之句來,故而有時有悖先師教誨,作句時言行不一,我想出過這樣一句&lsquo清晨,隔壁咳嗽聲,杜鵑鳥啼鳴&rsquo,聽起來好像說的是青樓公子的可笑事。
從前我還随便作過一首&lsquo秋日天空,掠過了尾上的杉樹&rsquo,也終究不能稱作秀逸之句&hellip&hellip&rdquo《俳仙窟》就是把從前的著名俳人都集中起來,讓他們各自作一通揚揚自得的發言。
在其角的那番話之前,還有芭蕉的一段話:&ldquo&hellip&hellip俳句者,質也。
質,文皆盛時,則如我之野逸也&hellip&hellip此道尚&lsquo寂&rsquo,少年喧嘩之聲不得入耳,何況使絲竹之聲亂耳者,則難以與花月為友。
&rdquo其角和芭蕉兩人的言論分别強調了作為&ldquo俳句之風骨&rdquo的&ldquo可笑&rdquo與&ldquo寂&rdquo兩個方面。
總而言之,俳論中的&ldquo虛實&rdquo概念至少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在&ldquo遊玩&rdquo與&ldquo認真&rdquo相對立的意義上稍加轉換,便産生了&ldquo可笑&rdquo與&ldquo寂&rdquo的對立,也就是席勒所說的&ldquo生&rdquo是&ldquoErnst&rdquo[6]的,&ldquo藝術&rdquo是&ldquoHeiter&rdquo[7]的。
對此,支考曾說過:&ldquo心知世情之變,耳聽笑玩之言,可謂俳句自在人也。
&hellip&hellip&lsquo寂靜&rsquo&lsquo可笑&rsquo乃有俳句之心者所推崇。
&rdquo又說,&ldquo所謂俳句之道,比起自由自在遊于虛實之間,更須遠離世間之俗俚,方可通達風雅之道理&rdquo。
在支考的俳論中,此種意義的&ldquo虛實&rdquo常常和另外意義的&ldquo虛實&rdquo混同使用,以緻造成了很多歧義和含混。
在茶道方面,&ldquo虛實&rdquo概念又是怎樣運用的?《宗關公自筆案詞之寫》中有如下一段話:&ldquo茶道乃人生之慰藉,不為世間俗理所囿,皆為虛成之事,須知外立其虛,内充其實。
如此,茶道則立。
若一味沉溺于趣味,茶道則走入歧途。
&hellip&hellip以上并非講道理,隻論由虛而入實,其&lsquo實&rsquo者,人人心中皆有之也。
&rdquo 其次,是&ldquo虛實&rdquo的第二語義。
在假象與實在相對立的意義上,所謂&ldquo虛&rdquo主要是指藝術的表現和審美對象的假定性、非現實性;&ldquo實&rdquo則與&ldquo虛&rdquo相對,指現實生活的立場(實踐與道德的立場)。
當然,從廣義上說,這些意味也可以包含在第一語義中,但第一語義與第二語義之間未必總是一緻的。
就俳句而言,相對于支考的多義而又含糊的&ldquo虛實論&rdquo,露川所主張的&ldquo居于實,而遊于虛&rdquo恐怕就是這個意義上的&ldquo虛實&rdquo。
&ldquo虛實在于皮膜之間&rdquo等說法,實際上指的是感覺的&ldquo假象&rdquo與觀念的(知識的)&ldquo實在&rdquo之間的關系。
關于&ldquo虛實&rdquo的第三語義,正如我在上文中所說的,它是基于一種審美反諷的觀念論立場來考慮虛實關系的,在這個意義上,自我在本質上要不斷飄遊于世界的&ldquo假象&rdquo與&ldquo實在&rdquo之間,遊走于&ldquo否定&rdquo與&ldquo肯定&rdquo之間。
從審美的反諷立場上說,認識論立場上的&ldquo觀念&rdquo與&ldquo實在&rdquo,或&ldquo假象&rdquo與&ldquo實在&rdquo的對立,其關系要倒轉過來,即&ldquo假象&rdquo成為&ldquo實在&rdquo,而&ldquo實在&rdquo則成為&ldquo假象&rdquo。
對于深入風雅之道,并在其間見出安身立命之境地的人們而言,充滿窮苦、困乏的現實世界是&ldquo虛&rdquo,而在其安身立命的境界中,那種自由自在之心又将自我投射到客觀中,于是這種境界也就變成了&ldquo實&rdquo。
由此也可以說,是将醜惡的現實世界自由地加以抹殺,達到一種&ldquo所見者無不是花,所思者無不是月&rdquo那樣的境界。
然而,這種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又與大徹大悟的宗教意味的解脫有所不同。
歸根結底,仍然是有着難以擺脫的空虛和深深的寂寞,因此又不得不通過風雅之道在虛實之間遊移。
芭蕉是一個典型的将一生&ldquo系于此道&rdquo的人,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在《幻住庵記》寫道:&ldquo樂天破五髒之神,老杜詩苦太瘦生,其間賢愚文質,雖不盡同,然皆生于虛幻之世間。
&rdquo 注釋 [1]西行(1118&mdash1190):俗名佐藤義清,出家後被稱&ldquo西行&rdquo。
平安時代後期至鐮倉時代初期的武士、歌人。
[2]Grazie:德文,意為&ldquo優雅&rdquo。
[3]dasNiedliche:德文,意為&ldquo可愛&rdquo。
[4]立普斯:西奧多·立普斯(1851&mdash1914)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德國&ldquo移情派&rdquo美學主要代表人物。
[5]Constellation:德文,星座。
[6]Ernst:德文,意為&ldquo嚴肅的&rdquo&ldquo莊嚴的&rdquo。
[7]Heiter:德文,意為&ldquo生動活潑的&rdquo&ldquo明朗的&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