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侘”是優美之心
關燈
小
中
大
をとこさび&rdquo&ldquoうまびとさび&rdquo之類的詞,後世都不再使用了,而相比之下,&ldquo翁さび&rdquo&ldquo神さび&rdquo&ldquo秋さび&rdquo等詞,在後世卻較多地被人使用,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
我覺得,将前後兩者聯系起來看,它們之間的聯系并不是偶然的。
在後者的用法中,&ldquoさび&rdquo&ldquoさぶ&rdquo這樣的詞,與上文中所說的&ldquo寂びし&rdquo,或者帶有&ldquo老&rdquo&ldquo宿&rdquo意味的&ldquoさび&rdquo&ldquoさぶ&rdquo,其意義内涵是一脈相通的。
《千載集》有一首和歌曰:&ldquo今天早上,白菊花上覆白霜,看上去像一個老翁。
&rdquo[12]這裡的&ldquo翁さび&rdquo(像一個老翁)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顯然是從&ldquo然帶ぶ&rdquo中派生出來的,但從這個詞表現出的感情乃至所傳達的氛圍來看,它與表示&ldquo古老&rdquo&ldquo寂然&rdquo等意味的&ldquoさび&rdquo,無論如何是相通的。
關于&ldquo神さぶ&rdquo這個詞,《大言海》是這樣解釋的:①古老、尊貴、神聖;②飽經歲月;③老到。
然後,作為釋義②的例句,舉出了《源氏物語·朝顔》中的一段話&ldquo飽經歲月滄桑(かみさびにける年月)&rdquo,《源氏物語·若菜下》中的一段話&ldquo琵琶技巧已經頗為高超,常年堅持練習(かみさびにたる手づたひ年月),聽上去清幽優美&rdquo,又引《榮華物語》中的一句話&ldquo陰陽師們清朗、威嚴,都是一些飽經世故滄桑(神かみさびし)的人&rdquo。
作為第③條含義的例文,引用了《萬葉集》&ldquo長在石頭上的神杉,蒼勁枯老(神佐備て)&rdquo,還有《宇津保物語》中的&ldquo看上去是一個年邁的(かみさびたる)老者&rdquo等。
②和③本是兩個不同的詞,因同音且用法也相類似,兩個詞的意義看上去自然就交彙在了一起。
至于&ldquo秋さび&rdquo這個詞則是近世以來的用語,&ldquo秋&rdquo與&ldquoさびる&rdquo組合,就是&ldquo像秋天一樣寂寥&rdquo的意思,那麼,兩個詞在根本上就合二為一了。
以上以《大言海》的釋義為中心,簡單地介紹了俳句以外的&ldquo寂&rdquo的用例,此外本來不必再多說了。
但這裡還要從另一個方面再添一蛇足,那就是和歌方面的用例。
在和歌判詞中,在形容歌姿的時候,也常常使用&ldquo寂&rdquo這個詞。
在歌學中,這個詞或許含有特殊的審美意味,因而嚴格來說,它不是一個普通的用詞,不過這裡隻是順便提一下,以便為後文的論述作參考。
例如,在《禦裳濯河歌合》中有一組和歌,左歌是&ldquo九月殘月月影深,裾之原上無鹿蹤”右歌是&ldquo賞月時曾定姻緣,故鄉人今宵淚濕袖&rdquo。
俊成卿對左歌的判詞是&ldquo《裾之原》一首,心深,姿寂&rdquo。
另一組歌,左歌是&ldquo秋夜螢火蟲,隐約遠飛去”右歌是&ldquo秋風凄厲中,山間松樹挺&rdquo。
俊成卿的判詞是&ldquo左右兩首,歌姿皆寂,用詞聽之有趣&rdquo。
又,在《慈照院殿禦自歌合》中有一組歌,左歌是&ldquo佐保川深,三笠山高,對神靈起誓”右歌是&ldquo從神代留存下的,住吉老松,樹梢仍在經風吹&rdquo。
俊成的判詞是&ldquo右歌雲&lsquo樹梢仍在經風吹&rsquo,高聳、寂寥、搖曳之狀,栩栩如生&rdquo。
這樣的例子,此外還可以找到若幹。
其次是與&ldquo寂&rdquo相近似的&ldquoわび&rdquo(侘)。
它主要作為茶道的一個特殊概念而被使用,在俳句中也時常可以看到。
根據《大言海》的解釋,&ldquoわび&rdquo是&ldquoうらうぶ&rdquo(心侘)之略。
&ldquo侘&rdquo字,《離騷注》中的解釋:&ldquo侘,立也,傺住也,言憂思失意,住而不能前也。
&rdquo具體又作了這樣的解釋:①失志、絕望、落魄,悲觀度日、束手無策,窘迫、煩憂;②悲傷、茫然、沮喪;③寂寞、無助、無聊度日;④憂心忡忡、困惑、痛苦思念;⑤零落、無奈;⑥困難、為難;⑦離群索居、遠離塵嚣。
[13]其中,①~⑥條是一般語義,其語義實則大同小異,并沒有特别值得我們注意的。
最後的第⑦條含義則是從以上含義中轉化引申出來的特殊意味。
關于名詞形的&ldquoわび&rdquo,《大言海》的解釋是①痛苦、煩憂;②以閑居為樂,轉指閑居的處所;③雅緻、樸素、寂、閑寂三種含義。
其中第③條含義,則引用了芭蕉的一段話來作說明:&ldquo梅花之侘、櫻花之興,應時而開,也令人有新異之感。
&rdquo這裡,第②③條含義是從基本義中引申出來的特殊用法,而第③條,作為客觀的美的賓詞,與&ldquo寂&rdquo的含義幾乎一緻。
以上,我們對&ldquo寂&rdquo與&ldquo侘&rdquo在語言學上的類緣關系,及其在俳句、茶道中的特殊意義與運用,作了大體的概觀,這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審美範疇&ldquo寂&rdquo及其内涵的必要準備。
在以上介紹的辭書的釋義中,有一些已經涉及了審美範疇的問題,但反過來看,俳人、茶人在其文章中所使用的這些詞未必都具有特定的審美内涵,有時候隻是在極為通常的意義上使用的。
我們要知道,對該詞所使用的不同場合加以嚴格區分是相當困難的。
這兩個概念含有審美判斷的意味,在俳句和茶道這一特殊的藝術與趣味生活的領域裡,大緻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在狹義上,&ldquo寂&rdquo與&ldquo侘&rdquo是對客觀審美對象的審美性格加以規定的概念;第二,在廣義上使用,把重點置于主觀的精神領域,是俳句與茶道趣味的主導概念,或者說是藝術生活中的一種理想概念。
在第一種情況下,這兩個概念的含義由俳句、茶道的特殊趣味或審美意識所賦予,它們與俳句、茶道的關系如影随形,但其核心含義還是接近于普通語義。
而在第二種場合中,這兩個概念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發展,由此形成了微妙不可言說的含義。
先說第一種情況。
芭蕉的文集中,在第一意義上使用的&ldquo寂&rdquo與&ldquo侘&rdquo并不多見。
據我管見所及,在《田舍句合》的第十九卷中有兩首俳句,左歌是&ldquo晚秋陣雨在我晾衣服的地方,畫出了一棵瘦松的圖案”右歌是&ldquo蝸牛的空殼,都快變成風筝了&rdquo。
對這兩首俳句,芭蕉的判詞是&ldquo《和歌三體》有言:秋冬之歌細硬而枯幹,《晚秋陣雨瘦松》一首,寂也;《蝸牛空殼》一首,亦寂也。
然硬要論高下優劣,則以右為上&rdquo。
上文已經說過,《大言海》在解釋&ldquo侘&rdquo的特殊用法的時候,舉出了芭蕉的&ldquo梅花之侘、櫻花之興&rdquo一句,這句話出自《續之原句合》結尾處的一段文字,但這不能直接作為&ldquo寂&rdquo的用例。
芭蕉那首有名的&ldquo寂靜啊,蟬聲滲入青岩裡&rdquo所表現的情景,在《奧州小道》中有如下描寫:&ldquo岩石層疊而為山,松柏曆經歲月,土石飽經風雨,長滿青苔的岩石上建有一個小院落,門扉緊閉,悄然無聲。
沿着溪岸,爬上岩石,參拜佛閣,漸見佳景,心地寂寞而澄明。
&rdquo這樣的描寫與體驗,與上述那首&ldquo寂靜啊,蟬聲滲入青岩裡&rdquo所表現出的審美情趣,都是對&ldquo寂&rdquo概念很好的說明。
同樣地,在《奧州小道》中有一段記述深夜參拜氣比明神的文字:&ldquo神社前寂靜無聲,月光從松樹間灑落下來,仿佛在眼前鋪上了一層白砂糖。
&rdquo這裡的&ldquo寂靜無聲&rdquo并非特指俳句的意味。
除上述外,還沒有見到特别值得注意的例子。
至于作為形容詞&ldquo寂寥&rdquo的用例,則見于芭蕉的《嵯峨日記》中的一段文字:&ldquo今日别無他人,依然寂寞,乃信筆亂寫一段,&lsquo居喪者以悲為主,飲酒者以樂為主,憂愁而居者以愁為主,徒然而居者以徒然為主’西行上人有雲,&lsquo無寂寞者無憂&rsquo&hellip&hellip餘曾寫有一首俳句,曰,&lsquo布谷鳥啊,你的啼叫,令我倍加寂寥&rsquo,此乃我獨居某寺時所吟詠也。
&rdquo這裡的&ldquo寂寥&rdquo形容的乃是一種心情。
在各務支考的各種俳論著作中,屢屢使用&ldquo風雅之寂&rdquo這個詞組。
這個意義上的&ldquo寂&rdquo則屬于我上文中區分出的第二種意義,指的是一種廣而深的審美内涵。
不過,&ldqu
我覺得,将前後兩者聯系起來看,它們之間的聯系并不是偶然的。
在後者的用法中,&ldquoさび&rdquo&ldquoさぶ&rdquo這樣的詞,與上文中所說的&ldquo寂びし&rdquo,或者帶有&ldquo老&rdquo&ldquo宿&rdquo意味的&ldquoさび&rdquo&ldquoさぶ&rdquo,其意義内涵是一脈相通的。
《千載集》有一首和歌曰:&ldquo今天早上,白菊花上覆白霜,看上去像一個老翁。
&rdquo[12]這裡的&ldquo翁さび&rdquo(像一個老翁)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顯然是從&ldquo然帶ぶ&rdquo中派生出來的,但從這個詞表現出的感情乃至所傳達的氛圍來看,它與表示&ldquo古老&rdquo&ldquo寂然&rdquo等意味的&ldquoさび&rdquo,無論如何是相通的。
關于&ldquo神さぶ&rdquo這個詞,《大言海》是這樣解釋的:①古老、尊貴、神聖;②飽經歲月;③老到。
然後,作為釋義②的例句,舉出了《源氏物語·朝顔》中的一段話&ldquo飽經歲月滄桑(かみさびにける年月)&rdquo,《源氏物語·若菜下》中的一段話&ldquo琵琶技巧已經頗為高超,常年堅持練習(かみさびにたる手づたひ年月),聽上去清幽優美&rdquo,又引《榮華物語》中的一句話&ldquo陰陽師們清朗、威嚴,都是一些飽經世故滄桑(神かみさびし)的人&rdquo。
作為第③條含義的例文,引用了《萬葉集》&ldquo長在石頭上的神杉,蒼勁枯老(神佐備て)&rdquo,還有《宇津保物語》中的&ldquo看上去是一個年邁的(かみさびたる)老者&rdquo等。
②和③本是兩個不同的詞,因同音且用法也相類似,兩個詞的意義看上去自然就交彙在了一起。
至于&ldquo秋さび&rdquo這個詞則是近世以來的用語,&ldquo秋&rdquo與&ldquoさびる&rdquo組合,就是&ldquo像秋天一樣寂寥&rdquo的意思,那麼,兩個詞在根本上就合二為一了。
以上以《大言海》的釋義為中心,簡單地介紹了俳句以外的&ldquo寂&rdquo的用例,此外本來不必再多說了。
但這裡還要從另一個方面再添一蛇足,那就是和歌方面的用例。
在和歌判詞中,在形容歌姿的時候,也常常使用&ldquo寂&rdquo這個詞。
在歌學中,這個詞或許含有特殊的審美意味,因而嚴格來說,它不是一個普通的用詞,不過這裡隻是順便提一下,以便為後文的論述作參考。
例如,在《禦裳濯河歌合》中有一組和歌,左歌是&ldquo九月殘月月影深,裾之原上無鹿蹤”右歌是&ldquo賞月時曾定姻緣,故鄉人今宵淚濕袖&rdquo。
俊成卿對左歌的判詞是&ldquo《裾之原》一首,心深,姿寂&rdquo。
另一組歌,左歌是&ldquo秋夜螢火蟲,隐約遠飛去”右歌是&ldquo秋風凄厲中,山間松樹挺&rdquo。
俊成卿的判詞是&ldquo左右兩首,歌姿皆寂,用詞聽之有趣&rdquo。
又,在《慈照院殿禦自歌合》中有一組歌,左歌是&ldquo佐保川深,三笠山高,對神靈起誓”右歌是&ldquo從神代留存下的,住吉老松,樹梢仍在經風吹&rdquo。
俊成的判詞是&ldquo右歌雲&lsquo樹梢仍在經風吹&rsquo,高聳、寂寥、搖曳之狀,栩栩如生&rdquo。
這樣的例子,此外還可以找到若幹。
其次是與&ldquo寂&rdquo相近似的&ldquoわび&rdquo(侘)。
它主要作為茶道的一個特殊概念而被使用,在俳句中也時常可以看到。
根據《大言海》的解釋,&ldquoわび&rdquo是&ldquoうらうぶ&rdquo(心侘)之略。
&ldquo侘&rdquo字,《離騷注》中的解釋:&ldquo侘,立也,傺住也,言憂思失意,住而不能前也。
&rdquo具體又作了這樣的解釋:①失志、絕望、落魄,悲觀度日、束手無策,窘迫、煩憂;②悲傷、茫然、沮喪;③寂寞、無助、無聊度日;④憂心忡忡、困惑、痛苦思念;⑤零落、無奈;⑥困難、為難;⑦離群索居、遠離塵嚣。
[13]其中,①~⑥條是一般語義,其語義實則大同小異,并沒有特别值得我們注意的。
最後的第⑦條含義則是從以上含義中轉化引申出來的特殊意味。
關于名詞形的&ldquoわび&rdquo,《大言海》的解釋是①痛苦、煩憂;②以閑居為樂,轉指閑居的處所;③雅緻、樸素、寂、閑寂三種含義。
其中第③條含義,則引用了芭蕉的一段話來作說明:&ldquo梅花之侘、櫻花之興,應時而開,也令人有新異之感。
&rdquo這裡,第②③條含義是從基本義中引申出來的特殊用法,而第③條,作為客觀的美的賓詞,與&ldquo寂&rdquo的含義幾乎一緻。
以上,我們對&ldquo寂&rdquo與&ldquo侘&rdquo在語言學上的類緣關系,及其在俳句、茶道中的特殊意義與運用,作了大體的概觀,這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審美範疇&ldquo寂&rdquo及其内涵的必要準備。
在以上介紹的辭書的釋義中,有一些已經涉及了審美範疇的問題,但反過來看,俳人、茶人在其文章中所使用的這些詞未必都具有特定的審美内涵,有時候隻是在極為通常的意義上使用的。
我們要知道,對該詞所使用的不同場合加以嚴格區分是相當困難的。
這兩個概念含有審美判斷的意味,在俳句和茶道這一特殊的藝術與趣味生活的領域裡,大緻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在狹義上,&ldquo寂&rdquo與&ldquo侘&rdquo是對客觀審美對象的審美性格加以規定的概念;第二,在廣義上使用,把重點置于主觀的精神領域,是俳句與茶道趣味的主導概念,或者說是藝術生活中的一種理想概念。
在第一種情況下,這兩個概念的含義由俳句、茶道的特殊趣味或審美意識所賦予,它們與俳句、茶道的關系如影随形,但其核心含義還是接近于普通語義。
而在第二種場合中,這兩個概念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發展,由此形成了微妙不可言說的含義。
先說第一種情況。
芭蕉的文集中,在第一意義上使用的&ldquo寂&rdquo與&ldquo侘&rdquo并不多見。
據我管見所及,在《田舍句合》的第十九卷中有兩首俳句,左歌是&ldquo晚秋陣雨在我晾衣服的地方,畫出了一棵瘦松的圖案”右歌是&ldquo蝸牛的空殼,都快變成風筝了&rdquo。
對這兩首俳句,芭蕉的判詞是&ldquo《和歌三體》有言:秋冬之歌細硬而枯幹,《晚秋陣雨瘦松》一首,寂也;《蝸牛空殼》一首,亦寂也。
然硬要論高下優劣,則以右為上&rdquo。
上文已經說過,《大言海》在解釋&ldquo侘&rdquo的特殊用法的時候,舉出了芭蕉的&ldquo梅花之侘、櫻花之興&rdquo一句,這句話出自《續之原句合》結尾處的一段文字,但這不能直接作為&ldquo寂&rdquo的用例。
芭蕉那首有名的&ldquo寂靜啊,蟬聲滲入青岩裡&rdquo所表現的情景,在《奧州小道》中有如下描寫:&ldquo岩石層疊而為山,松柏曆經歲月,土石飽經風雨,長滿青苔的岩石上建有一個小院落,門扉緊閉,悄然無聲。
沿着溪岸,爬上岩石,參拜佛閣,漸見佳景,心地寂寞而澄明。
&rdquo這樣的描寫與體驗,與上述那首&ldquo寂靜啊,蟬聲滲入青岩裡&rdquo所表現出的審美情趣,都是對&ldquo寂&rdquo概念很好的說明。
同樣地,在《奧州小道》中有一段記述深夜參拜氣比明神的文字:&ldquo神社前寂靜無聲,月光從松樹間灑落下來,仿佛在眼前鋪上了一層白砂糖。
&rdquo這裡的&ldquo寂靜無聲&rdquo并非特指俳句的意味。
除上述外,還沒有見到特别值得注意的例子。
至于作為形容詞&ldquo寂寥&rdquo的用例,則見于芭蕉的《嵯峨日記》中的一段文字:&ldquo今日别無他人,依然寂寞,乃信筆亂寫一段,&lsquo居喪者以悲為主,飲酒者以樂為主,憂愁而居者以愁為主,徒然而居者以徒然為主’西行上人有雲,&lsquo無寂寞者無憂&rsquo&hellip&hellip餘曾寫有一首俳句,曰,&lsquo布谷鳥啊,你的啼叫,令我倍加寂寥&rsquo,此乃我獨居某寺時所吟詠也。
&rdquo這裡的&ldquo寂寥&rdquo形容的乃是一種心情。
在各務支考的各種俳論著作中,屢屢使用&ldquo風雅之寂&rdquo這個詞組。
這個意義上的&ldquo寂&rdquo則屬于我上文中區分出的第二種意義,指的是一種廣而深的審美内涵。
不過,&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