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結語
關燈
小
中
大
代的古代世界中已經出現了這種觀念,它正是斯多葛派學說的一條教義。
然而在基督教的世人皆兄弟的觀念中也增加了一種新元素,即基督教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所有相信基督的人都是一個家庭的成員,這個家庭中的父親就是上帝。
正因為有了這一觀念,基督教中人與上帝之間也就形成了一種跨越種族或身份的親密關系。
這在異教崇拜裡是沒有的。
6 3.基督教宣稱所有人生來平等,這是其成員關系的一個顯著特征。
它類似于更早期的社會團體所遵循的原則,也類似于帝國時代盛行的隸農組織以及手工業行會所持的方針。
基督教的創新在于對這種平等因素的強調。
職業行會中的平等指的是橫向同等級人的平等,而基督教則跨越了不同等級,将卑賤的人與富有的人聯合在一起。
所有受洗加入基督教的人,包括奴隸,都通過這一标志性的舉動平等地參與到神的救贖計劃之中。
4.基督教強調一系列謙和的品德,包括順從、聽話、謙卑、忍耐,通過這些宣傳,這一宗教賦予了奴隸階級一種新的生活力量和态度。
根據威廉·李奇(WilliamLecky)的說法,這些品德都是&ldquo卑躬屈膝&rdquo的品質,與羅馬共和國時代公民的那些&ldquo美德&rdquo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李奇看來,羅馬共和國時代的&ldquo美德&rdquo所強調的是高貴的舉止、自立的精神、意志力、困境中的忍耐力,等等。
基督教教義中所強調的這些品德使得被奴役者感到了一種道德尊嚴,因而有助于歐洲社會奴隸制的逐步瓦解,到14世紀,這一制度幾乎完全退出了歐洲地區。
7在之後的時代,奴隸制的擴展滿足了美洲對于馴服的勞動力的需求,因而我認為,美洲的奴隸制現象并沒有構成對李奇的觀點的威脅。
5.基督教一直在強調其宗教表述中超自然的、有感染力的、神秘主義的因素,這對于那些處在古代社會經濟與社會底層的人們來說非常具有誘惑力,有助于他們接受這種新的宗教信仰。
8 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秘因素對于整個奴隸體系的最終崩潰确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影響必然是緩慢發生的。
這些神秘因素之所以削弱了奴隸制度,是因為奴隸主要和他們的奴隸一同參加彌撒和聖祭禮這樣具有象征意義的宗教活動。
在基督教共同體中,共通的宗教情感的分享對于打破奴隸制所帶來的階級之間的藩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神上的平等從最初開始就體現在基督教的信仰和組織中。
9 正是上述這些植根于基督教本身的特點和行為方式,推動了基督教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從最初對奴隸制的接受轉變成倫理上的普遍否定。
在考察基督教信仰對反對奴隸制所起到的作用時,雖然這些内在因素非常重要,但它們也沒有可能将奴隸制從&ldquo有組織的基督教&rdquo的外部組織力量中剝離出去。
6.對于基督教所表達的世人在本質上皆平等的觀念,其最初的萌芽可追溯到前基督教的宗教崇拜以及異教哲學之中。
然而這些宗教和哲學都沒有發展出後來基督教那樣的組織結構,正是通過這些組織,基督教的信仰在西方世界擴展開來,這種擴展既指地域上的權力擴張,又指權力的中央集權化。
雖然也有宗派主義的負面影響,但積極的傳教活動還是宣揚傳播了基督教的教義。
于是當反奴隸制運動的時機到來時,在基督教所有的宗派中都形成了可以攻擊奴隸制的組織。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基督教并沒有将其反對奴隸制的内在理念變成公開的反對奴隸制殘酷現實的鬥争,這是我們必須承認和面對的事實。
這隻能被解釋為時間以及條件的不成熟。
這個問題在查士丁尼之後的每一段曆史時期都有其複雜性,因而我們要想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把研究對象隻限定在希臘羅馬時期地中海世界的奴隸制度上。
在《觀念的冒險》(AdventuresofIdeas)一書中,作者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概述了道德上反對奴隸制的觀念的興起和發展,從這個觀念的誕生一直考察到它在廢奴運動中達到頂峰為止。
他對于古代奴隸制持嚴厲批判的态度。
他大膽而正确地給出了反對奴隸制情感的道德基礎的發展脈絡。
他認為這種道德觀念開始于柏拉圖所倡導的人類靈魂最為重要的觀點,之後又長時間在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下得到進一步發展。
這條脈絡既清楚又令人贊歎。
10 對于懷特海教授來說,
然而在基督教的世人皆兄弟的觀念中也增加了一種新元素,即基督教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所有相信基督的人都是一個家庭的成員,這個家庭中的父親就是上帝。
正因為有了這一觀念,基督教中人與上帝之間也就形成了一種跨越種族或身份的親密關系。
這在異教崇拜裡是沒有的。
6 3.基督教宣稱所有人生來平等,這是其成員關系的一個顯著特征。
它類似于更早期的社會團體所遵循的原則,也類似于帝國時代盛行的隸農組織以及手工業行會所持的方針。
基督教的創新在于對這種平等因素的強調。
職業行會中的平等指的是橫向同等級人的平等,而基督教則跨越了不同等級,将卑賤的人與富有的人聯合在一起。
所有受洗加入基督教的人,包括奴隸,都通過這一标志性的舉動平等地參與到神的救贖計劃之中。
4.基督教強調一系列謙和的品德,包括順從、聽話、謙卑、忍耐,通過這些宣傳,這一宗教賦予了奴隸階級一種新的生活力量和态度。
根據威廉·李奇(WilliamLecky)的說法,這些品德都是&ldquo卑躬屈膝&rdquo的品質,與羅馬共和國時代公民的那些&ldquo美德&rdquo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李奇看來,羅馬共和國時代的&ldquo美德&rdquo所強調的是高貴的舉止、自立的精神、意志力、困境中的忍耐力,等等。
基督教教義中所強調的這些品德使得被奴役者感到了一種道德尊嚴,因而有助于歐洲社會奴隸制的逐步瓦解,到14世紀,這一制度幾乎完全退出了歐洲地區。
7在之後的時代,奴隸制的擴展滿足了美洲對于馴服的勞動力的需求,因而我認為,美洲的奴隸制現象并沒有構成對李奇的觀點的威脅。
5.基督教一直在強調其宗教表述中超自然的、有感染力的、神秘主義的因素,這對于那些處在古代社會經濟與社會底層的人們來說非常具有誘惑力,有助于他們接受這種新的宗教信仰。
8 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秘因素對于整個奴隸體系的最終崩潰确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影響必然是緩慢發生的。
這些神秘因素之所以削弱了奴隸制度,是因為奴隸主要和他們的奴隸一同參加彌撒和聖祭禮這樣具有象征意義的宗教活動。
在基督教共同體中,共通的宗教情感的分享對于打破奴隸制所帶來的階級之間的藩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神上的平等從最初開始就體現在基督教的信仰和組織中。
9 正是上述這些植根于基督教本身的特點和行為方式,推動了基督教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從最初對奴隸制的接受轉變成倫理上的普遍否定。
在考察基督教信仰對反對奴隸制所起到的作用時,雖然這些内在因素非常重要,但它們也沒有可能将奴隸制從&ldquo有組織的基督教&rdquo的外部組織力量中剝離出去。
6.對于基督教所表達的世人在本質上皆平等的觀念,其最初的萌芽可追溯到前基督教的宗教崇拜以及異教哲學之中。
然而這些宗教和哲學都沒有發展出後來基督教那樣的組織結構,正是通過這些組織,基督教的信仰在西方世界擴展開來,這種擴展既指地域上的權力擴張,又指權力的中央集權化。
雖然也有宗派主義的負面影響,但積極的傳教活動還是宣揚傳播了基督教的教義。
于是當反奴隸制運動的時機到來時,在基督教所有的宗派中都形成了可以攻擊奴隸制的組織。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基督教并沒有将其反對奴隸制的内在理念變成公開的反對奴隸制殘酷現實的鬥争,這是我們必須承認和面對的事實。
這隻能被解釋為時間以及條件的不成熟。
這個問題在查士丁尼之後的每一段曆史時期都有其複雜性,因而我們要想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把研究對象隻限定在希臘羅馬時期地中海世界的奴隸制度上。
在《觀念的冒險》(AdventuresofIdeas)一書中,作者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概述了道德上反對奴隸制的觀念的興起和發展,從這個觀念的誕生一直考察到它在廢奴運動中達到頂峰為止。
他對于古代奴隸制持嚴厲批判的态度。
他大膽而正确地給出了反對奴隸制情感的道德基礎的發展脈絡。
他認為這種道德觀念開始于柏拉圖所倡導的人類靈魂最為重要的觀點,之後又長時間在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下得到進一步發展。
這條脈絡既清楚又令人贊歎。
10 對于懷特海教授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