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結語

關燈
迄今為止仍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有待回答。

    這個問題源自于一種觀點,研修早期教會發展史的學生以及特别關注羅馬帝國最後幾百年奴隸制狀況的學者常常都堅持這一觀點,即基督教的教義導緻奴隸制瓦解,這一情況可能發生于公元6世紀,即使不是公元6世紀,也一定最終發生于某個有利于這一情況發生的時間點。

    人們在讨論19世紀廢奴運動能夠獲得最終成功的諸多原因時,常常都強調一些現實的推動因素,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對廢奴運動發展有影響的一系列社會思潮變化常常都有基督教的推動作用。

     如果我們接受上述說法,那麼問題也就出現了。

    首先,在基督教的教義中到底存在哪些内在的要素?這些要素是基督教本身自帶的還是借鑒得來的?其次,在基督教後來的權力結構中,哪些因素使人們産生了一種觀念,即基督教的教義、基督教的生活方式以及基督教的組織結構最終必須要摧毀奴隸制度?因為我們已充分認識到,基督教與它曾經超越的其他宗教形式一樣,都繼承了業已存在的奴隸制度,而且如同之前的異教崇拜一樣毫無争議地接受了這種制度。

    1這個問題還有另一層面也需要我們關注。

    如果基督教思想從其源頭耶稣的教導開始就包含着與奴隸制不相容的觀念,以至于最終達到非得打破人類社會這一制度不可的程度,那麼這個必然發生的結果為何晚于耶稣布道一千八百年之久? 随之而來的是一個次要問題,内容有關于奴隸貿易。

    為何早期教會的教父們,如同之前的那些曾思考過奴隸制以及奴隸命運的異教作家一樣,對奴隸交易完全不關心?事實上這個小問題可能已經有了一個答案。

    教父們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發表評論,是因為這個問題是從現代才開始出現的,它來自于對黑色陰影的恐懼,時常伴随在非洲到美洲橫跨&ldquo中間航道&rdquo(themiddlepassage)的奴隸運輸體系中。

    這是一段呈三角形線路的航程&mdash&mdash首先從現在美國的東北海岸開始直至西非,然後是&ldquo中間航道&rdquo&mdash&mdash從非洲到南北美洲販賣奴隸的港口,最後返程回到出發的家鄉口岸。

    與條件極其惡劣的&ldquo中間航道&rdquo相比,古代奴隸運輸的狀況相對可以忍受。

    旅程的距離和時間都相對較短。

    路上提供給奴隸的食物雖然可能既不好也不太充足,但我們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沒有發現對此的抱怨,當然這并不足以說明太多問題。

    盡管有上述對比,盡管在運輸方面古代的情況更好些,但在基督教的文學作品裡仍然有一些抗議奴隸貿易或反對人們參與其中的内容。

    而在希臘語和拉丁語的異教作品中,從事奴隸貿易的人通常都遭到鄙視。

     即使是漫不經心的讀者也會注意到,早期基督教的領袖們并非完全懷着喜悅的心情接受了既有的奴隸制度。

    2這種模棱兩可的感受表現在尼撒的格裡高利所假想的他本人與一個奴隸主的對話當中。

    按照格裡高利的描述,這個奴隸主把自己看做是被奴役者的主宰,而實際上他們都是相同的種族。

    奴隸主說道:&ldquo我擁有男性奴隸和奴隸女孩,因而我就擁有(他們之間結合所産生的)家生奴隸。

    &rdquo格裡高利回答說:&ldquo難道你沒有認識到你有多麼浮誇自大嗎?&hellip&hellip(難道你沒有認識到)你是在奴役一個天生自由而掌握自身權利的人,你是在自創法律與上帝對抗,推翻了上帝基于自然而創立的法律嗎?&rdquo3上帝本身就使人類在世間受奴役。

    不管怎樣,尼撒的格裡高利連續的反诘句即使不是在挑戰奴隸制的道德合法性,那麼至少也清楚地表明了對當時奴隸制所持的反對立場。

     社會上習慣性的奴隸制實踐活動與未公開表達出來的對奴隸制的厭惡感之間存在着矛盾,有關這一矛盾的另一個例證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個例子發生于公元6世紀的埃及,是一個普通的、明顯屬于中間階層的基督教信徒所采取的法律行動。

    這個人就他家裡的一個女依附者發表了一份正式聲明,稱她不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是奴隸身份,而是一個女自由人。

    4這份聲明顯然是由一個基督教徒發出的。

    當他聽到這個名叫瑪莎的女人自稱不是一個自由人時,&ldquo由于這個原因,我出于對上帝審判的恐懼,考慮到救世主對人類的仁愛之心,發出了大聲的歎息&rdquo。

    5在文本的前一段落中,這份聲明對任何試圖将這個女人及其孩子變成奴隸的人都發出了警告,稱他們可能會&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