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奴隸制與基督教
關燈
小
中
大
下面這個生動逼真的室内場景出現在約翰福音中。
當拿撒勒的耶稣(JesusofNazareth)被帶到耶路撒冷的大祭司面前接受訊問時,房間内在場的包括彼得,&ldquo奴隸和差役因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裡烤火,彼得也同他們一起站着烤火&rdquo。
1 當耶稣在迦百農(Capernaum)看望一個羅馬百夫長的生病的奴隸時,出現了另一個可以表現那個時代的同樣簡單真實的場景。
這個百夫長為他要耶稣到他家去的請求而感到抱歉。
他解釋說作為一名軍事長官,他已經習慣了向士兵如此發号施令,他可以命令他們何時來、到哪裡去,而士兵就按照他的命令來去。
這位百夫長還說:&ldquo我對我的奴隸也是如此,(我說)&lsquo你做這事&rsquo,他就去做。
&rdquo2 對于使徒保羅來說,奴役與自由都是日常常見之事,早已為大家接受,無需用複雜的語言表述,普通人就可以理解。
他的加拉太書是寫給居住偏遠的加拉太人的信件。
信中寫道: 你們許多人都受洗歸入基督,都已披戴上了基督。
不分猶太人、希臘人、奴隸還是自由人。
&hellip&hellip我說那承受産業的,雖然是全業的主人,但為孩童時,卻與奴隸毫無區别在監護人和管家的手下。
&hellip&hellip我們也是這樣,為孩童的時候,受管于世俗的法則。
及至時機滿足,神就派遣來他的兒子,他由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要把受律法奴役的人都贖出來,好叫我們得着兒子的名分。
&hellip&hellip從此以後,你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
既然是兒子,也就藉由神為後嗣。
&hellip&hellip所以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不是女奴的孩子,而是自由婦人的孩子。
3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役的轭挾制。
4 對于有的基督教信徒是奴隸身份的現實,保羅所做的就是将之作為客觀事實接納,但同時又要把這種接納精神化,從而使那些堅信那撒勒的耶稣就是救世主的人們相信,遭受奴役這一現實即使不能說完全不重要,也是微不足道的。
在使徒和保羅所描繪的當時生活類似的事件和場景之中,奴隸頻頻在《新約》裡出現,似乎非常不經意地夾雜在巴勒斯坦和東地中海地區的自由勞動力與仆從群體裡。
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奴隸對奴隸制度持敵視态度。
5早期基督教顯然毫無顧慮地就把奴隸與自由人平等地吸收入教,這樣做并沒有引起異教徒們的不滿。
任何皈依群體中奴隸的數量都與各個基督教堂會衆的城鎮中奴隸與自由人的比例相當。
這當然隻是一個推斷,但卻是一個合理的推斷。
我們應該接受阿道夫·哈納克(AdolfHarnack)的闡述,即認為早期教會已經認識到&ldquo奴隸問題&rdquo的觀點是不正确的。
6我們必須看到,不論在基督教最初的形成階段還是後來的發展階段,那撒勒的耶稣7、使徒與教會都毫無疑慮、毫無芥蒂地接受了同時代正在使用的勞動力體系,包括奴隸制度。
制度就擺在那兒,他們也就接受了它。
早期的基督教徒并沒嘗試糾正奴隸制度,甚至都沒有試圖解釋它。
亞裡士多德等希臘哲學家曾描述過這一制度,也考慮過它在當時經濟社會裡的作用,他們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分析了奴隸制存在的社會邏輯特點;斯多葛派學者塞内加則完全站在同情奴隸的立場上,他認為奴隸與其他人都長着相同的牙齒,他們應該得到像人一樣的待遇。
這兩種觀點都不曾出現在《新約》中。
對于保羅這樣的早期基督徒來說,奴隸是具有人格的人,他們不是經濟工具,也不是&ldquo物&rdquo&mdash&mdash不是羅馬法中的&ldquores&rdquo(物)&mdash&mdash而是帶有靈魂的男人和女人,因而如果他們皈依基督的話,他們就将被拯救。
與此相對的是,人們還能夠擺出事實,即早期基督教并不反對奴隸教徒做其教友的奴隸,保羅在給腓立門的信中有關奴隸皈依者奧奈西姆斯(Onesimus)的内容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這種對奴役教友的行為不聞不問的态度一直持續到公元2世紀。
8我們從基督教的教義中可直接體會到,人們在接受了充滿希望的救贖觀念的情況下,是否受奴役就變得無所謂了。
在古代奴隸制的漫長曆史中,在基督教産生之前的世界,不同的人們在對待奴隸的細節上,有時甚至是基本原則上,都有所不同,他們使用奴隸的目的不同,給予奴隸的權利大小及種類也不盡相同。
其中一個主導性的法律和社會觀念是,對于那些自由人通常有權利參加的團體和組織,奴隸沒有權利加入。
9在早期教會的倡導下,這一傳統被徹底打破,法律身份所帶來的既定的社會差别在基督教團體中不再存在,同樣無需顧及的還有種族差别以及之前宗教信仰上的差異。
其部分原因在于基督徒相信随着不久之後的&ldquo末日審判&rdquo的到來,世界末日就将來臨。
不論原因是什麼,總之基督教徒們讓奴隸無條件地受洗,加入他們的組織。
這一事實非常重要。
然而這本身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基督教倡導同情貧苦不幸的人們,另一方面它又對奴隸制持如此無動于衷的态度。
這一點在保羅緻科林斯會衆的第一封信中就有所體現,10每個人在蒙召時是什麼身份,就仍要守住這個身份。
你在蒙召時是奴隸身份嗎?不要為此憂慮,但若有機會得到自由身,那麼就抓住這個機會。
11 在公元2世紀埃及的史料中,我們可以找到有關奴隸主基督教徒與信仰相同的奴隸之間的關系的證據。
從這些史料來看,基督教徒們仍然支持這個制度,至少可以說他們對這一制度仍保持無動于衷的态度。
不要對你的處于痛苦中的奴隸發号施令,不論他們是男是女,隻要他們跟你信仰同一個上帝。
&hellip&hellip由于個體的差别他還沒有召喚我們。
他來到那些精神上已經做好準備的人們的身邊。
奴隸們,你們要帶着謙遜和畏懼順從你們的主人,就好像你們對上帝的服從一樣。
12 這些有關奴隸主和奴隸之間關系的告誡可以推廣使用在當時所有的基督教共同體之中。
既然基督教共同體不考慮作為勞動力體系一部分的奴隸制的潛在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那麼基督教的教義裡也就不可能出現要抛棄奴隸制的觀念,更不可能形成具體的實施計劃。
由此産生了一個延續幾百年的矛盾,一方面基督教接納奴隸制度,另一方面它又倡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反基督教的作家們已經意識到基督教本身存在的這一矛盾。
異教徒們也否認他們當初做基督教徒時所堅持的平等主義觀念的合理性,他們看法的基礎在于他們的成員行為的自由以及基督教奴隸主對待奴隸的态度。
13正像異教反對者們所指出的那樣,事實上在當時,完全不認識的兩個人彼此間通信都習慣稱對方為&ldquo兄弟&rdquo(adelphos)。
勞動階層的異教徒也常常把他們葬儀以及社會行會中的成員稱呼為&ldquo兄弟”14這種用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僅僅是虛僞的禮節。
15 雖然有這些質疑的聲音,但人們仍然相信,在基督教誕生的初期,信徒成員彼此間的兄弟情誼相當深厚,這種情誼深深地影響着他們群體内部的關系。
雖然公元2&mdash3世紀反基督教的論辯極力否認上述情況,但這些論辯反而可被我們當做上述實際情況的證據。
公元後的頭三百年是基督教教徒受到普遍敵視的時期,他們對帝國法令之下不時發生的起訴事件充滿了恐懼感&mdash&mdash這些法令在不同的行省内執行;也有一些當地的政府官員被信徒們的宗教熱情所打動,并沒有真正實施這些法令。
為了應付危險和困境,基督教共同體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因而所有的共同體成員都感到他們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于是在這一時期,奴隸身份還是自由身份都成為無須顧慮的情況。
在這種形勢下,基督教的教義中也就不容易出現譴責奴隸制的内容。
公元4世紀,基督教這種新興的宗教信仰迅速取得了與異教崇拜同樣的宗教寬容,到了公元5&mdash6世紀則成為帝國僧侶體系中最受優待的宗教系統。
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如何兼容過去的生活習慣這一問題擺在了教會面前,而且作為一個龐大的機構組織,教會還要承擔起對其成員的責任。
從埃及的紙草文獻中,我們發現了一手的證據,證明教會使用了怎樣的方式方法吸收包容那些過去長期存在于行省生活中的宗教儀式以及巫術與祈禱祭祀體系。
16 為了順應過去的生活習慣,與奴隸制相關的基督教思想必然經曆一系列改變。
在一片陶器碎片上就記叙了這樣的一個例子,其内容是有關施洗約翰為耶稣洗禮的故事。
這塊陶片應該出自上埃及的一座寺院,兩位傑出的紙草文獻學家哈羅德·貝爾(HaroldI.Bell)男爵和威廉·舒博爾都把陶片的時間認定為公元6世紀。
在記叙了耶稣受洗故事的主要内容之後,陶片還記叙了馬太福音的片段,17但這段記叙對約翰所說的話還有所增加,其中反映了基督教看待奴隸制的态度變化。
在這個陶片記載的版本中,約翰認為他應該受耶稣的洗禮,而不是反過來為耶稣洗禮。
&ldquo難道主人要在奴隸之下,牧羊人在他的羊群之下嗎?造物主怎麼能在他的創造者之下呢?&rdquo18這裡所暗示出的奴隸低于其主人的意思與早期基督教教義中奴隸和主人沒有差别的說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公元3世紀上半期早期共同體成員的理念中,奴隸與主人還是平等的。
這體現在希波裡圖斯(Hippolytus)&mdash&mdash羅馬的長老、持教會分裂論的主教&mdash&mdash對耶稣受洗的讨論之中。
在他的叙述裡出現了受洗故事中的所有反問句式,如同上述陶片上出現的一樣&mdash&mdash羊群與牧羊人,造物主以及奴隸。
19 一方面是這些關于耶稣受洗的不同記叙所反映出的基督教對奴隸制的态度變化;另一方面是作為後戴克裡先時代的特征而得到特别強調的、對自由人和奴隸勞動力的相對地位具有影響作用的平等化趨勢,這兩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事實上,基督教看待奴隸制的态度變化并不符合當時社會的普遍發展趨勢,這個趨勢既表現在民事立法中,也表現在傾向于提高奴隸地位的教會法當中。
在剛剛過去的二百年裡,人們試圖解釋清楚從戴克裡先時代到查士丁尼時代的涉及到奴隸制的法案的混亂情況,這些嘗試一般來講都基于一個确信的命題,即基督教在創立之初就公開宣揚其作為普世宗教的平等主義立場,那麼最後它不可避免地就一定要摧毀奴隸制度。
而那些更早接觸羅馬帝國奴隸情況的現代作家,他們或是熱情地投身于廢奴運動本身,或是在之後仍然被這場運動所感染而處于無法自拔的狀态之中。
拉貝·特魯(l'AbbéThérou)的小冊子就是在這樣的反奴隸制熱情中創作出來的。
他對基督教投入了強烈的熱忱,認為基督教對維護成員平等觀念貢獻巨大,使人們不再相信奴隸制的整個體系。
在他看來,如果不是蠻族入侵延誤了進程,整個奴隸制的結構都會坍塌。
20同一書裡還有德國著名神學教授約翰·亞當·穆勒(JohannAdamMoehler)的一篇論文,其論調與上一篇的看法基本一緻。
穆勒把奴隸制的起源歸因于人類的堕落,把奴隸制在後戴克裡先時代相對較為溫和的發展歸因于基督教内在的強大道德力量。
按照穆勒的觀點,基督對人類的愛打碎了曾使兄弟間彼此壓迫的奴隸制枷鎖。
21 大概10年之後,查理·施密特(CharlesSchmidt)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出現了異教徒關于奴隸制的思想,這個做法在當時不同尋常。
然而,施密特最終還是得出了與其前輩們大體相同的結論。
他認為,基督教&ldquo福音觀念的神秘而溫柔的氣息&rdquo帶來了公
當拿撒勒的耶稣(JesusofNazareth)被帶到耶路撒冷的大祭司面前接受訊問時,房間内在場的包括彼得,&ldquo奴隸和差役因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裡烤火,彼得也同他們一起站着烤火&rdquo。
1 當耶稣在迦百農(Capernaum)看望一個羅馬百夫長的生病的奴隸時,出現了另一個可以表現那個時代的同樣簡單真實的場景。
這個百夫長為他要耶稣到他家去的請求而感到抱歉。
他解釋說作為一名軍事長官,他已經習慣了向士兵如此發号施令,他可以命令他們何時來、到哪裡去,而士兵就按照他的命令來去。
這位百夫長還說:&ldquo我對我的奴隸也是如此,(我說)&lsquo你做這事&rsquo,他就去做。
&rdquo2 對于使徒保羅來說,奴役與自由都是日常常見之事,早已為大家接受,無需用複雜的語言表述,普通人就可以理解。
他的加拉太書是寫給居住偏遠的加拉太人的信件。
信中寫道: 你們許多人都受洗歸入基督,都已披戴上了基督。
不分猶太人、希臘人、奴隸還是自由人。
&hellip&hellip我說那承受産業的,雖然是全業的主人,但為孩童時,卻與奴隸毫無區别在監護人和管家的手下。
&hellip&hellip我們也是這樣,為孩童的時候,受管于世俗的法則。
及至時機滿足,神就派遣來他的兒子,他由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要把受律法奴役的人都贖出來,好叫我們得着兒子的名分。
&hellip&hellip從此以後,你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
既然是兒子,也就藉由神為後嗣。
&hellip&hellip所以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不是女奴的孩子,而是自由婦人的孩子。
3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役的轭挾制。
4 對于有的基督教信徒是奴隸身份的現實,保羅所做的就是将之作為客觀事實接納,但同時又要把這種接納精神化,從而使那些堅信那撒勒的耶稣就是救世主的人們相信,遭受奴役這一現實即使不能說完全不重要,也是微不足道的。
在使徒和保羅所描繪的當時生活類似的事件和場景之中,奴隸頻頻在《新約》裡出現,似乎非常不經意地夾雜在巴勒斯坦和東地中海地區的自由勞動力與仆從群體裡。
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奴隸對奴隸制度持敵視态度。
5早期基督教顯然毫無顧慮地就把奴隸與自由人平等地吸收入教,這樣做并沒有引起異教徒們的不滿。
任何皈依群體中奴隸的數量都與各個基督教堂會衆的城鎮中奴隸與自由人的比例相當。
這當然隻是一個推斷,但卻是一個合理的推斷。
我們應該接受阿道夫·哈納克(AdolfHarnack)的闡述,即認為早期教會已經認識到&ldquo奴隸問題&rdquo的觀點是不正确的。
6我們必須看到,不論在基督教最初的形成階段還是後來的發展階段,那撒勒的耶稣7、使徒與教會都毫無疑慮、毫無芥蒂地接受了同時代正在使用的勞動力體系,包括奴隸制度。
制度就擺在那兒,他們也就接受了它。
早期的基督教徒并沒嘗試糾正奴隸制度,甚至都沒有試圖解釋它。
亞裡士多德等希臘哲學家曾描述過這一制度,也考慮過它在當時經濟社會裡的作用,他們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分析了奴隸制存在的社會邏輯特點;斯多葛派學者塞内加則完全站在同情奴隸的立場上,他認為奴隸與其他人都長着相同的牙齒,他們應該得到像人一樣的待遇。
這兩種觀點都不曾出現在《新約》中。
對于保羅這樣的早期基督徒來說,奴隸是具有人格的人,他們不是經濟工具,也不是&ldquo物&rdquo&mdash&mdash不是羅馬法中的&ldquores&rdquo(物)&mdash&mdash而是帶有靈魂的男人和女人,因而如果他們皈依基督的話,他們就将被拯救。
與此相對的是,人們還能夠擺出事實,即早期基督教并不反對奴隸教徒做其教友的奴隸,保羅在給腓立門的信中有關奴隸皈依者奧奈西姆斯(Onesimus)的内容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這種對奴役教友的行為不聞不問的态度一直持續到公元2世紀。
8我們從基督教的教義中可直接體會到,人們在接受了充滿希望的救贖觀念的情況下,是否受奴役就變得無所謂了。
在古代奴隸制的漫長曆史中,在基督教産生之前的世界,不同的人們在對待奴隸的細節上,有時甚至是基本原則上,都有所不同,他們使用奴隸的目的不同,給予奴隸的權利大小及種類也不盡相同。
其中一個主導性的法律和社會觀念是,對于那些自由人通常有權利參加的團體和組織,奴隸沒有權利加入。
9在早期教會的倡導下,這一傳統被徹底打破,法律身份所帶來的既定的社會差别在基督教團體中不再存在,同樣無需顧及的還有種族差别以及之前宗教信仰上的差異。
其部分原因在于基督徒相信随着不久之後的&ldquo末日審判&rdquo的到來,世界末日就将來臨。
不論原因是什麼,總之基督教徒們讓奴隸無條件地受洗,加入他們的組織。
這一事實非常重要。
然而這本身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基督教倡導同情貧苦不幸的人們,另一方面它又對奴隸制持如此無動于衷的态度。
這一點在保羅緻科林斯會衆的第一封信中就有所體現,10每個人在蒙召時是什麼身份,就仍要守住這個身份。
你在蒙召時是奴隸身份嗎?不要為此憂慮,但若有機會得到自由身,那麼就抓住這個機會。
11 在公元2世紀埃及的史料中,我們可以找到有關奴隸主基督教徒與信仰相同的奴隸之間的關系的證據。
從這些史料來看,基督教徒們仍然支持這個制度,至少可以說他們對這一制度仍保持無動于衷的态度。
不要對你的處于痛苦中的奴隸發号施令,不論他們是男是女,隻要他們跟你信仰同一個上帝。
&hellip&hellip由于個體的差别他還沒有召喚我們。
他來到那些精神上已經做好準備的人們的身邊。
奴隸們,你們要帶着謙遜和畏懼順從你們的主人,就好像你們對上帝的服從一樣。
12 這些有關奴隸主和奴隸之間關系的告誡可以推廣使用在當時所有的基督教共同體之中。
既然基督教共同體不考慮作為勞動力體系一部分的奴隸制的潛在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那麼基督教的教義裡也就不可能出現要抛棄奴隸制的觀念,更不可能形成具體的實施計劃。
由此産生了一個延續幾百年的矛盾,一方面基督教接納奴隸制度,另一方面它又倡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反基督教的作家們已經意識到基督教本身存在的這一矛盾。
異教徒們也否認他們當初做基督教徒時所堅持的平等主義觀念的合理性,他們看法的基礎在于他們的成員行為的自由以及基督教奴隸主對待奴隸的态度。
13正像異教反對者們所指出的那樣,事實上在當時,完全不認識的兩個人彼此間通信都習慣稱對方為&ldquo兄弟&rdquo(adelphos)。
勞動階層的異教徒也常常把他們葬儀以及社會行會中的成員稱呼為&ldquo兄弟”14這種用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僅僅是虛僞的禮節。
15 雖然有這些質疑的聲音,但人們仍然相信,在基督教誕生的初期,信徒成員彼此間的兄弟情誼相當深厚,這種情誼深深地影響着他們群體内部的關系。
雖然公元2&mdash3世紀反基督教的論辯極力否認上述情況,但這些論辯反而可被我們當做上述實際情況的證據。
公元後的頭三百年是基督教教徒受到普遍敵視的時期,他們對帝國法令之下不時發生的起訴事件充滿了恐懼感&mdash&mdash這些法令在不同的行省内執行;也有一些當地的政府官員被信徒們的宗教熱情所打動,并沒有真正實施這些法令。
為了應付危險和困境,基督教共同體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因而所有的共同體成員都感到他們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于是在這一時期,奴隸身份還是自由身份都成為無須顧慮的情況。
在這種形勢下,基督教的教義中也就不容易出現譴責奴隸制的内容。
公元4世紀,基督教這種新興的宗教信仰迅速取得了與異教崇拜同樣的宗教寬容,到了公元5&mdash6世紀則成為帝國僧侶體系中最受優待的宗教系統。
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如何兼容過去的生活習慣這一問題擺在了教會面前,而且作為一個龐大的機構組織,教會還要承擔起對其成員的責任。
從埃及的紙草文獻中,我們發現了一手的證據,證明教會使用了怎樣的方式方法吸收包容那些過去長期存在于行省生活中的宗教儀式以及巫術與祈禱祭祀體系。
16 為了順應過去的生活習慣,與奴隸制相關的基督教思想必然經曆一系列改變。
在一片陶器碎片上就記叙了這樣的一個例子,其内容是有關施洗約翰為耶稣洗禮的故事。
這塊陶片應該出自上埃及的一座寺院,兩位傑出的紙草文獻學家哈羅德·貝爾(HaroldI.Bell)男爵和威廉·舒博爾都把陶片的時間認定為公元6世紀。
在記叙了耶稣受洗故事的主要内容之後,陶片還記叙了馬太福音的片段,17但這段記叙對約翰所說的話還有所增加,其中反映了基督教看待奴隸制的态度變化。
在這個陶片記載的版本中,約翰認為他應該受耶稣的洗禮,而不是反過來為耶稣洗禮。
&ldquo難道主人要在奴隸之下,牧羊人在他的羊群之下嗎?造物主怎麼能在他的創造者之下呢?&rdquo18這裡所暗示出的奴隸低于其主人的意思與早期基督教教義中奴隸和主人沒有差别的說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公元3世紀上半期早期共同體成員的理念中,奴隸與主人還是平等的。
這體現在希波裡圖斯(Hippolytus)&mdash&mdash羅馬的長老、持教會分裂論的主教&mdash&mdash對耶稣受洗的讨論之中。
在他的叙述裡出現了受洗故事中的所有反問句式,如同上述陶片上出現的一樣&mdash&mdash羊群與牧羊人,造物主以及奴隸。
19 一方面是這些關于耶稣受洗的不同記叙所反映出的基督教對奴隸制的态度變化;另一方面是作為後戴克裡先時代的特征而得到特别強調的、對自由人和奴隸勞動力的相對地位具有影響作用的平等化趨勢,這兩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事實上,基督教看待奴隸制的态度變化并不符合當時社會的普遍發展趨勢,這個趨勢既表現在民事立法中,也表現在傾向于提高奴隸地位的教會法當中。
在剛剛過去的二百年裡,人們試圖解釋清楚從戴克裡先時代到查士丁尼時代的涉及到奴隸制的法案的混亂情況,這些嘗試一般來講都基于一個确信的命題,即基督教在創立之初就公開宣揚其作為普世宗教的平等主義立場,那麼最後它不可避免地就一定要摧毀奴隸制度。
而那些更早接觸羅馬帝國奴隸情況的現代作家,他們或是熱情地投身于廢奴運動本身,或是在之後仍然被這場運動所感染而處于無法自拔的狀态之中。
拉貝·特魯(l'AbbéThérou)的小冊子就是在這樣的反奴隸制熱情中創作出來的。
他對基督教投入了強烈的熱忱,認為基督教對維護成員平等觀念貢獻巨大,使人們不再相信奴隸制的整個體系。
在他看來,如果不是蠻族入侵延誤了進程,整個奴隸制的結構都會坍塌。
20同一書裡還有德國著名神學教授約翰·亞當·穆勒(JohannAdamMoehler)的一篇論文,其論調與上一篇的看法基本一緻。
穆勒把奴隸制的起源歸因于人類的堕落,把奴隸制在後戴克裡先時代相對較為溫和的發展歸因于基督教内在的強大道德力量。
按照穆勒的觀點,基督對人類的愛打碎了曾使兄弟間彼此壓迫的奴隸制枷鎖。
21 大概10年之後,查理·施密特(CharlesSchmidt)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出現了異教徒關于奴隸制的思想,這個做法在當時不同尋常。
然而,施密特最終還是得出了與其前輩們大體相同的結論。
他認為,基督教&ldquo福音觀念的神秘而溫柔的氣息&rdquo帶來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