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從戴克裡先到查士丁尼:有關奴隸制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夠懲罰他們。
庇護他們有許多種方式。
一些人參與到他們非正義的行動中,這些人給予了他們庇護;另一些人雖然沒有參與到他們的行動中&hellip&hellip 紙草文書到此中斷。
27同時代紙草文書記錄中偶爾出現的片段足以表明當時政府分崩離析的趨勢。
公元202年,生活在俄克喜林庫斯諾姆的一位富有的埃及人出錢購買了一塊地産,地産收入可能用于幫助同諾姆裡的鄰居們應付接管地方事務所帶來的必要開銷,而這種接管都是政府強制的行為。
28從公元216年開始,來自法尤姆的證據表明人們不堪這種強制體系所帶來的重負而選擇逃走,而上層官員則用寬大赦免的政策誘惑他們回來完成他們的地方強制義務。
29 這場行政體系坍塌的漸進性在埃及表現得非常明顯。
30而在帝國的其他地區,在公元3世紀中間50年&ldquo士兵皇帝&rdquo的統治之下,局勢的發展狀态更為嚴重,發展的節奏也大大加快。
行省所供養的軍隊互相之間不斷的紛争所導緻的經濟損失無法估計,這裡要強調的重點在于必然發生的勞動力變遷情況。
&ldquo變遷&rdquo在此指的是:一方面,面對政府最新制定的嚴苛制度,勞動力群體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勞動力内部奴隸與自由人之間的構成比例也發生了變化。
就拜占庭早期奴隸制曆史來說,戴克裡先有關最高價格與工資的著名敕令&ldquo戴克裡先商品價格敕令&rdquo(edictumDiocletianidepretiisrerumvenalium)構成了該時代勞動力資源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研究出發點。
31公元301年這條敕令得以頒布,其公開的目的是抑制食品以及工業品價格的上漲,尤其是在那些帝國軍隊不得不駐紮的地區。
32過去學者們曾對存留下來的殘片進行讨論,卡爾·布舍爾(KarlBücher)相信,被主人出租出去完成指定工作的奴隸和獲釋奴都可以獲得工資報酬,某些技術工人還會以計件方式收到報酬。
33布舍爾誇大了羅馬帝國時期奴隸勞動力在手工業中的普遍程度,因而得出上述結論。
他的這個觀點立刻就遭到反駁,34而且在很長時間以前就已被熟悉古代曆史事實的大多數學者抛棄了。
在戴克裡先頒布的法令中,關于奴隸問題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迄今為止從發現的所有殘片來看,并沒有出現有關奴隸交易最高價格的記載,也沒有迹象表明奴隸勞動力、獲釋奴和自由勞動力在日工資或計件工資上有任何差别。
殘片中提及奴隸的唯一詞語隻是一個不完整的形式andrapod-,它出現在一段涉及銀器制造的文字中。
這個不完整的詞語很可能是一個形容詞,35但它在此的具體含義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最高價格與工資的敕令中所蘊含的涉及到奴隸制的信息有如下幾項:(1)如果奴隸主簽訂合同出租了奴隸的勞動,那麼奴隸要獲得與做同樣工作的獲釋奴或自由工匠相等的工資收入;(2)埃托雷·奇科蒂直到學術生涯的後期都一直堅持他最初的觀點,認為戴克裡先有關出售貨物價格的敕令說明了當時&ldquo雇傭勞動力&rdquo(相對于奴隸勞動力)的活躍與優勢地位。
36假如奴隸勞動力相對于雇傭勞動力來說沒有出現數量銳減的現象,那麼對于手工業生産中的勞動力價格,戴克裡先的經濟顧問們就不會特意區别自由人和被奴役者的身份。
對戴克裡先敕令的研究表明,帝國時代曾占據重要地位的奴隸制度此時日漸萎縮,之後偶爾出現的迹象又進一步證明這種萎縮一直在不斷發生。
在公元4世紀&mdash5世紀帝國的大工場裡肯定還存在着奴隸勞動力,但就多數情況來說,政府的工場工匠都是法律意義上的自由人身份。
37再後來,為了給公元327年的人口普查做準備,君士坦丁大帝立法規定農業上所使用的奴隸隻能在同一行省内出售。
38這個條款所限制的對象隻是農業奴隸,因此這就提醒我們,這個法令頒布的主要目的并非隻是為人口普查鋪平道路。
因為如果隻出于上述考慮,那麼城市和鄉村裡的手工業奴隸也應該被包括進來。
這個法令似乎在暗示,當時農業上奴隸勞動力的數量不夠充足,因此農業奴隸要被留在那些對于整體食物供應來說非常重要的行省内。
君士坦丁于公元332年10月30日頒布了一道著名敕令,規定&ldquo隸農&rdquo要永遠依附在他們所登記注冊的地産之上。
這也說明除了在一些最大的土地主領地範圍内,普通的鄉村裡已不再擁有大規模的奴隸群體。
39 學術巨擘馬克斯·韋伯曾根據帕拉狄烏斯(Palladius)的一段文字作出說明,與我上面所闡述的結論針鋒相對。
40韋伯解釋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帝國晚期大領主保留着他們自己的奴隸工匠,這些奴隸包括木匠、鐵匠、陶工,他們為領主的領地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工産品。
然而在這段所引用的帕拉狄烏斯的文字中,沒有任何迹象說明此處所指的工匠是奴隸身份。
另一方面芬蘭學者赫爾曼·古梅魯斯也指出,在帝國早期,地産上的奴隸工匠并不包括受過專門培訓的工業人員,地産所需要的工業産品都從鄰近的城鎮購得。
在帕拉狄烏斯所處的4世紀,上述購買工業品的情況仍很普遍。
據我們所知,帕拉狄烏斯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瓦羅和科盧梅拉的叙述。
就上面這段文字來說,他的叙述是否基于上述兩位作家并沒有差别,因為帕拉狄烏斯生活的時代與較早之前的時期一樣,農具等類似的物品都要從城鎮購買。
41 注釋 1見第十九章。
2Oertel,Freidrich,inCAH12∶237,253. 3有關Wallon分析奴隸勞動力與自由勞動力相比人數同比嚴重下降的情況,見他的L'esclavage3∶110&mdash116。
Meyer,Eduard,DieSklavereiimAltertum,49,Dresden,ZahnundJaensch,1898,(=KleinSchriften2∶212,Halle,Niemeyer,1924);Lot,Ferdinand,Theendoftheancientworld,80,NewYork,Knopf,1931;Segrè,Angelo,TheByzantineColonate,Traditio5∶108,1947中都同意上述觀點。
而且所有19世紀的重要學者,不論其所使用的是傳統式的學術方法還是中世紀研究的最新曆史方法,他們都接受這一觀點。
4Wallon,L'esclavage3∶361&mdash362. 5Allard,Paul,LesesclavesChrétiens,6thed.,429,Paris,Lecoffre,1914. 6同上,432&mdash440。
有關Allard基本觀點的總體評價,參見Verlinden,Charles,L'esclavagedan
庇護他們有許多種方式。
一些人參與到他們非正義的行動中,這些人給予了他們庇護;另一些人雖然沒有參與到他們的行動中&hellip&hellip 紙草文書到此中斷。
27同時代紙草文書記錄中偶爾出現的片段足以表明當時政府分崩離析的趨勢。
公元202年,生活在俄克喜林庫斯諾姆的一位富有的埃及人出錢購買了一塊地産,地産收入可能用于幫助同諾姆裡的鄰居們應付接管地方事務所帶來的必要開銷,而這種接管都是政府強制的行為。
28從公元216年開始,來自法尤姆的證據表明人們不堪這種強制體系所帶來的重負而選擇逃走,而上層官員則用寬大赦免的政策誘惑他們回來完成他們的地方強制義務。
29 這場行政體系坍塌的漸進性在埃及表現得非常明顯。
30而在帝國的其他地區,在公元3世紀中間50年&ldquo士兵皇帝&rdquo的統治之下,局勢的發展狀态更為嚴重,發展的節奏也大大加快。
行省所供養的軍隊互相之間不斷的紛争所導緻的經濟損失無法估計,這裡要強調的重點在于必然發生的勞動力變遷情況。
&ldquo變遷&rdquo在此指的是:一方面,面對政府最新制定的嚴苛制度,勞動力群體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勞動力内部奴隸與自由人之間的構成比例也發生了變化。
就拜占庭早期奴隸制曆史來說,戴克裡先有關最高價格與工資的著名敕令&ldquo戴克裡先商品價格敕令&rdquo(edictumDiocletianidepretiisrerumvenalium)構成了該時代勞動力資源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研究出發點。
31公元301年這條敕令得以頒布,其公開的目的是抑制食品以及工業品價格的上漲,尤其是在那些帝國軍隊不得不駐紮的地區。
32過去學者們曾對存留下來的殘片進行讨論,卡爾·布舍爾(KarlBücher)相信,被主人出租出去完成指定工作的奴隸和獲釋奴都可以獲得工資報酬,某些技術工人還會以計件方式收到報酬。
33布舍爾誇大了羅馬帝國時期奴隸勞動力在手工業中的普遍程度,因而得出上述結論。
他的這個觀點立刻就遭到反駁,34而且在很長時間以前就已被熟悉古代曆史事實的大多數學者抛棄了。
在戴克裡先頒布的法令中,關于奴隸問題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迄今為止從發現的所有殘片來看,并沒有出現有關奴隸交易最高價格的記載,也沒有迹象表明奴隸勞動力、獲釋奴和自由勞動力在日工資或計件工資上有任何差别。
殘片中提及奴隸的唯一詞語隻是一個不完整的形式andrapod-,它出現在一段涉及銀器制造的文字中。
這個不完整的詞語很可能是一個形容詞,35但它在此的具體含義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最高價格與工資的敕令中所蘊含的涉及到奴隸制的信息有如下幾項:(1)如果奴隸主簽訂合同出租了奴隸的勞動,那麼奴隸要獲得與做同樣工作的獲釋奴或自由工匠相等的工資收入;(2)埃托雷·奇科蒂直到學術生涯的後期都一直堅持他最初的觀點,認為戴克裡先有關出售貨物價格的敕令說明了當時&ldquo雇傭勞動力&rdquo(相對于奴隸勞動力)的活躍與優勢地位。
36假如奴隸勞動力相對于雇傭勞動力來說沒有出現數量銳減的現象,那麼對于手工業生産中的勞動力價格,戴克裡先的經濟顧問們就不會特意區别自由人和被奴役者的身份。
對戴克裡先敕令的研究表明,帝國時代曾占據重要地位的奴隸制度此時日漸萎縮,之後偶爾出現的迹象又進一步證明這種萎縮一直在不斷發生。
在公元4世紀&mdash5世紀帝國的大工場裡肯定還存在着奴隸勞動力,但就多數情況來說,政府的工場工匠都是法律意義上的自由人身份。
37再後來,為了給公元327年的人口普查做準備,君士坦丁大帝立法規定農業上所使用的奴隸隻能在同一行省内出售。
38這個條款所限制的對象隻是農業奴隸,因此這就提醒我們,這個法令頒布的主要目的并非隻是為人口普查鋪平道路。
因為如果隻出于上述考慮,那麼城市和鄉村裡的手工業奴隸也應該被包括進來。
這個法令似乎在暗示,當時農業上奴隸勞動力的數量不夠充足,因此農業奴隸要被留在那些對于整體食物供應來說非常重要的行省内。
君士坦丁于公元332年10月30日頒布了一道著名敕令,規定&ldquo隸農&rdquo要永遠依附在他們所登記注冊的地産之上。
這也說明除了在一些最大的土地主領地範圍内,普通的鄉村裡已不再擁有大規模的奴隸群體。
39 學術巨擘馬克斯·韋伯曾根據帕拉狄烏斯(Palladius)的一段文字作出說明,與我上面所闡述的結論針鋒相對。
40韋伯解釋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帝國晚期大領主保留着他們自己的奴隸工匠,這些奴隸包括木匠、鐵匠、陶工,他們為領主的領地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工産品。
然而在這段所引用的帕拉狄烏斯的文字中,沒有任何迹象說明此處所指的工匠是奴隸身份。
另一方面芬蘭學者赫爾曼·古梅魯斯也指出,在帝國早期,地産上的奴隸工匠并不包括受過專門培訓的工業人員,地産所需要的工業産品都從鄰近的城鎮購得。
在帕拉狄烏斯所處的4世紀,上述購買工業品的情況仍很普遍。
據我們所知,帕拉狄烏斯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瓦羅和科盧梅拉的叙述。
就上面這段文字來說,他的叙述是否基于上述兩位作家并沒有差别,因為帕拉狄烏斯生活的時代與較早之前的時期一樣,農具等類似的物品都要從城鎮購買。
41 注釋 1見第十九章。
2Oertel,Freidrich,inCAH12∶237,253. 3有關Wallon分析奴隸勞動力與自由勞動力相比人數同比嚴重下降的情況,見他的L'esclavage3∶110&mdash116。
Meyer,Eduard,DieSklavereiimAltertum,49,Dresden,ZahnundJaensch,1898,(=KleinSchriften2∶212,Halle,Niemeyer,1924);Lot,Ferdinand,Theendoftheancientworld,80,NewYork,Knopf,1931;Segrè,Angelo,TheByzantineColonate,Traditio5∶108,1947中都同意上述觀點。
而且所有19世紀的重要學者,不論其所使用的是傳統式的學術方法還是中世紀研究的最新曆史方法,他們都接受這一觀點。
4Wallon,L'esclavage3∶361&mdash362. 5Allard,Paul,LesesclavesChrétiens,6thed.,429,Paris,Lecoffre,1914. 6同上,432&mdash440。
有關Allard基本觀點的總體評價,參見Verlinden,Charles,L'esclavage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