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回到舟山

關燈
,就沒有多想。

    直到第二天,他仍然不在,屋内的人們變得不安,開始調查這位臣民的下落。

     最後一種說法流行起來,說他已經被清廷官吏抓走了,很快一位曾在廣州見過他的人證實了此事。

     士密艦長很明智地沒有向中國當局要人,而是暗示澳門的葡萄牙總督,一位英國臣民在他們的領土(中立地)被抓,他是使俘虜獲釋的合适人選。

    總督立即與關口指揮軍隊的中國清廷大人會面。

    他同意前往廣東,毫不懷疑能使斯當東先生獲釋;但是第二天,他回來時沒有帶回允諾的紳士,而是800名援軍。

    這就明顯預示着,任何拖延都将會危及澳門所有英國臣民的安全,葡萄牙人肯定不能也不願意保護他們。

    然後要達到的目标是,把中國軍隊和艦隊從他們當前毗鄰該城的位置趕走。

     關口是穿越陸地狹長地帶的高牆,将葡萄牙與中國領土分開,與澳門不足一英裡。

    海灣有9艘帆船,以及1500名集合的士兵。

    海阿新号和一艘汽船被派去襲擊,在他們炮艦齊發的掩護下,士密指揮艦隊的陸戰隊和一些孟加拉志願軍登陸。

    步槍齊射,很快把中國人從他們的位置趕跑了,兩艘帆船被船上的炮火擊沉。

    剩下的盡最大的努力到了另一邊,加入到逃跑士兵行列。

     由于這一及時的行動,一切都平靜下來,英國居民能不受幹擾地繼續進行娛樂及日常活動了。

     在重新叙述舟山的事情前,這裡我要提到一件至少表明一些中國居民品質的事情,表明了其海上居民具有閃光的品質。

    一艘名為印度奧克的運輸船于7月或8月初,從舟山被派去送探險的信,不幸在琉球(巴茲爾·霍爾艦長在他的一本書裡描述過的海島)的海岸失事。

    幸運的是,失事的船員落入了善良的當地人之手,這些土著的仁慈超過了迄今人們所有知道的。

    他們站在海灘,張開雙臂,準備歡迎他們,用自己的衣服換下他們濕淋淋的衣服,把他們帶入屋内,提供食物。

    還不止這些,他們在沙灘上找尋,盡力撿起從船上沖下來的東西,歸還給合法的擁有者。

    獲救者稱:不相信土著未經允許,侵占了被沖到海岸的船上哪怕一顆釘子。

    他們最焦慮的事情是,怎樣把剩下的船隻殘骸送回國給維多利亞女王,他們最後決定在這基礎上建造一艘帆船,送回英格蘭,正如他們曾向女王陛下承諾的。

    船在10月初進入舟山,看起來很不錯,盡管水手們已經在船尾漆上了&ldquo愚蠢&rdquo的字體。

     海陸軍當局現在已經竭盡全力,控制了舟山島,最後決定應該在内陸的幾個最合适的地點建立起前哨站。

    由于獲得了艦隊從北方帶來的供應充足的新鮮食物,部隊開始重新集結,準備過冬。

    此事發生于10月底,那時他們的健康有了改善,疾病的例子少多了,但是,哎,那些曾經得病、恢複的人數也更少了。

    受到嚴重疾病的侵襲及受氣候因素的影響,這些人很虛弱,雖然活下來了,但是很少完全康複。

    舟山缺乏有助于康複的環境;仍然能感到,他們曾露營的稻田中污濁的水的有害效果。

    這些水渠從田地流入了城鎮,在城鎮中縱橫交錯。

    然而,人們精神狀态很好,隻渴望積極服役,擺脫小病。

    為此他們急切期待我們從北方歸來,但對和平的結果感到很失望。

    他們沒什麼可以期望的,除了一個漫長而令人傷感的冬天,得不到印度或英國的任何消息,在長達三個多月的疾風季節,無法與北面通信。

     進一步軍事服役的期待結束了,軍隊中屬于印度的參謀和軍團的軍官及很多傷殘軍人,回到了他們不同的崗位&mdash&mdash一些去印度,其他人去歐洲。

     在結束叙述前,我想就安突德上校的被劫持和凱特号船員的被俘話題,做一些評論。

    盡管有這些不幸的事件,我認為絕不會廢除在白河口達成的停戰協議。

    我們在該島因疾病的悲慘處境是前一位軍官被劫持的原因;後來虛弱的船員登陸大陸的愚蠢行動,導緻了他們被俘。

    這些發生在當地中國當局尚不知我們與琦善在白河達成協議之前,那時他們自然會盡力侵擾舟山的英軍。

    但是一接到指示,他們放棄了所有進一步的騷擾。

    因此,把送還俘虜的要求作為已經承諾的前往廣州協商的必要條件,是我方的沒有正當理由的背信行為。

     在向北遠征期間,鄧達斯艦長的麥爾威厘号旗艦已經側傾,當時其三根從艉柱量起,8英尺×20英尺的龍骨,以及部分左舷、龍骨翼闆列闆完全被撕開,挂在主龍骨上。

    海軍人員推測,當它被困在港口時,一定是牢牢地卡在了兩塊岩石之間,狹窄航道裡激烈的潮汐使其偏航,從底部損害了這些巨大的木材。

    完全地複正、整修,需要10周的工作。

    在這繁重的工作期間,船上的海員們保持了健康,而與此同時,海濱的士兵卻因病而死亡。

    如果他們積極工作,而不是因戰友的死亡而消沉,他們的損失會更少些。

     兩國當局間經常互通公文,派到定海的間諜也送來俘虜安全的情報。

    [1]林欽差和廣東鄧總督都接到命令,要求火速趕往北京,去刑部接受&ldquo關于麻煩&rdquo的質詢。

    據說琦善正趕往廣州,已經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