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關燈
中國的政策&mdash鴉片貿易&mdash該國白銀的流出&mdash廣州的變化&mdash林則徐欽差&mdash英國政府采取的政策&mdash遠征的計劃&mdash與中國的貿易 過去的很多年裡,那些熟悉中國、能判斷事态狀況的人,注意到了盤旋于英國與天朝政府上空的風暴,由于中國對我們的蔑視和侮辱的态度,目前風暴終于爆發了。

     兩國間的商貿關系迄今已存在了200餘年,曾因受到中國的猜忌而多次暫時中斷;但是,長期以來,一些商業公司壟斷了與中國的貿易,盡管憤怒,然而它們的利益自然使它們在失去利益前選擇屈服&mdash&mdash一種被視作貶抑的而被迫遵從的做法。

     中英關系建立在對雙方都有利的基礎上,中國人并非不了解與英國的貿易,使他們的國庫湧來了源源不斷的财富。

    基于現有的觀念,人們認為中國政府内部某種程度上,和我們自己在印度的相似。

    中國現在的統治者,對外國人可能對民衆的任何影響都十分戒備,他們的制度必須要讓臣民對所有外國的動向和感情盡可能一無所知;因此,&ldquo當一位中國人離開了中華,在海外各國漫遊,如果有過的話,他很少會被允許重返故土&rdquo。

    [1]因為他們知道,臣民對外界的任何了解,很可能對他們的政府所奉行的體制都是緻命的。

    他們認為防止微小的創新,是對更大的颠覆的可靠屏障。

    例如,他們的船隻、戰争與農業器具,與幾百年前他們祖先使用的一樣,構造同樣不科學&mdash&mdash事情所以如此,并非由于缺乏人才或能力,而是由于統治者反複灌輸的系統性愚昧。

     為了滿足人民的民族&ldquo虛榮&rdquo感,中國将&ldquo外面的國家&rdquo即&ldquo蠻夷&rdquo的觀念深入他們心裡,這是中國所有政策的重大目的。

    為達到此目的,他們在與外國的所有交往中都持誇大之詞。

    比如在他們的公文或法令中,聲稱我們的貿易對他們國家并無多大的重要性。

    隻要政府持續的如此說教,他們的頭腦就會沉溺于民族虛榮心,所以現行的制度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一旦貿易完全停止,數百萬人會因此失業。

    然後,當貧窮和饑餓在大地上驚人地蔓延開來,為什麼的問題就會被提出。

    那個詞一旦被說出,就将是當今王朝覆滅的信号。

     把中國人想象成堕落的種族,在強加的不應得的鞭撻下逆來順受,是錯誤的。

    事實是,長期以來,雖然軍事權力掌握在滿族人手中,文官職位和地方長官卻掌握在本地人手中。

    當今的統治者可能握有對人民的統治權,他們隻把人民視作賞罰的對象;但是一旦災難和不幸降臨到他們身上,目前虛弱的政府的倒台将是必然的結果。

     中國人有句老話的意思是:&ldquo一群暴民遠比一群野獸更危險。

    &rdquo他們對這些大衆的治理方式是推崇道德示範。

    地方的管理人員被要求不要幹涉鄉村的管理,因為他們認為相對于讓民衆自我管理,幹預往往會導緻麻煩。

     廣州有一個令人驚奇的例子。

    幾年前,第一次爆發了對鴉片貿易的反對。

    人們拒絕讓士兵搜查他們的房屋,他們結夥或組成行會,在街上設置路障。

    政府立即做出讓步,軍隊也當即不再進一步努力。

     差不多20年前,皇帝自己在北京的宮中遇到一夥暴徒的襲擊,暴徒進入了宮内,迫使皇帝向自己的護衛尋求保護。

    這表明帝國的權力基礎并不比其他東方國家更穩固。

    無論任何時候,當民衆認識到他們的力量後,帝國的統治基礎就可能被民衆破壞。

     自從1780年開始,鴉片貿易就已經存在,但直到1820年才引起政府的注意。

    當時一位總督禁止其入河,然而其繼任者巧妙地批評了這一行動,不贊成驅逐的方法。

     他認為,随時的控制和疏導,比時常采取措施,徒勞地禁止鴉片輸入更好。

     即便是最狂熱的支持者,也不能否認毒品具有使人道德敗壞的作用。

    但如何禁止毒品輸入,是中國政治家還沒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很可能最終接受其為&ldquo必要之惡&rdquo,而任其自然。

     印度鴉片的三大産地是馬爾瓦、巴特納和貝那拉斯,後面兩個地方的毒品完全壟斷在東印度公司手中。

    然而,假如他們将來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