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群體的意識和潛意識
關燈
小
中
大
用。
這種情境就類似催眠師對被催眠者說:&ldquo現在,你要完全注意我這個人,世界上其餘的東西完全是無趣的。
&rdquo對一個催眠師來說,說出這樣的話當然在技術上是不得當的。
它會勉強被催眠者離開他的潛意識态度,并刺激他形成有意識的對立。
催眠師要避免使被催眠者的意識思想指向他原本的意向,以避免催眠師正在操縱的這個人沉浸在被催眠者認為毫無興趣的世界中。
同時,被催眠者實際上潛意識地把自己的整個注意力集中在催眠師身上,并進入友好的關系或者移情于催眠師的态度中。
這樣,催眠的間接方法,像在诙諧中使用的許多技術程序一樣,具有抑制精神能量的某種分布,這種分布介入潛意識事件的過程與效果。
它們就像憑借凝視或敲擊的直接影響的方法一樣,最終導緻同樣的結果。
費倫茨有了一個真正的發現,當一個催眠師在開始發出入眠的指令時,他就在把自己置于被催眠者的父母的位置上。
他認為,要區分兩種催眠:一種是用好話勸誘&mdash&mdash這是以母親為模型;另一種是威脅&mdash&mdash這源起于父親。
催眠中入眠的指令恰恰意味着命令被催眠者撤回對世界的一切興趣,隻專注于催眠師這個人。
被催眠者就是這樣理解的。
睡眠的心理特征就在于撤回對外部世界的興趣,睡眠和催眠狀态之間的密切關系就是以它為基礎的。
催眠師通過采用特有的手段,喚起被催眠者一部分古老的遺留物。
這種遺留物也使得被催眠者服從他的父母,并在他與其父親的關系方面體驗到一種個人的新的生機。
這樣,被喚起的東西是極重要的且危險的人格觀念&mdash&mdash對這種人格觀念來說,隻有被動的受虐态度才是可能的,人的意志也将不得不受其支配。
單獨與他相處、&ldquo注視他的臉&rdquo,似乎是一種冒險的事情。
正是僅僅在與此同樣的方式中,才能描繪原始部落的個體成員與其原始父親的關系。
正如從其他反應中得知,個人不同程度地保持恢複這類舊情境的個人态度。
然而,說催眠不管怎樣隻是一種遊戲,一種對那些舊印象的不真實的複活,可能是不合時宜的。
要當心,在催眠中任何意志中止的嚴重後果都存在抵抗。
所以,群體形式的不可思議性特征&mdash&mdash它表現在伴随這種特征的暗示現象中&mdash&mdash可以公正地追溯到它們起源于原始部落這一事實。
這種群體的領袖仍然是可怖的原始父親,這種群體仍然希望被無限制的力量所支配,它極端地鐘情于權威。
用勒邦的話說,它渴望着服從。
原始父親是群體的典範,它以自我理想的地位支配自我。
催眠恰好可以被描述為兩個人構成的一個群體。
暗示的定義仍然是:不是以知覺和推理而是以性欲聯系為基礎的一種信任。
三、特殊群體 我們從對各種形态的群體所知的東西中可以回想起,區分不同類型的群體和它們相反的發展路線,這是可能的。
有非常短暫的群體,也有持續甚為長久的群體;有同質的群體&mdash&mdash由同一類型的個人所組成,也有異質的群體;有自然形成的群體,也有人為的群體&mdash&mdash需要外部的力量使人們集合在一起;有原始的群體,也有具有确定結構的高度組織化的群體。
但是因仍需解釋的各種理由,我們願意特别強調一下該主題的作者們往往忽略的一個區分:我是指在無領袖的群體和有領袖的群體之間的區分。
與通常的做法完全不同,我們不選擇相對簡單的群體形式作為我們的出發點,而是從高度組織化的、持續存在的和人為形成的群體出發。
這種群體結構最有趣的例子是教會、信徒團體和軍隊。
一個教會和一支軍隊就是人為形成的群體,也就是說,需要某種外部力量使它們免于解體,并阻止其結構的改變。
通常,就一個人是否想要加入這樣一個群體而論,是沒有商量或選擇餘地的。
任何離開群體的企圖,通常會遭到迫害,或嚴厲懲罰,要不就給群體附加十分明确的條件。
不過,探尋這些團體為什麼需要這種特别的保護措施問題,完全不在我們此刻的興趣之内。
我們隻被一種情形吸引,即從以上述方式防止解體的高度組織化的群體中十分清楚地觀察到某些事實,而這些事實在其他場合中是被深深隐藏着的。
在一個教會和一支軍隊中&mdash&mdash無論二者在其他方面可能多麼的不同,&ldquo有一個首領&rdquo這個幻覺對他們都有效&mdash&mdash在天主教會中是基督,在軍隊中是司令&mdash&mdash這一首領平等地愛該群體中的所有個體,一切事情都依賴于這一幻覺。
如果這個幻覺被丢棄了,隻要外部力量允許的話,那麼教會和軍隊就會解體。
基督專門闡明過這種平等的愛:&ldquo如果你略微冒犯了我的兄弟,那麼你就冒犯了我。
&rdquo對于該教會的個體成員來說,基督處于仁慈長兄的地位,他是他們的替代父親,對個體施加的所有要求都源于基督的這種愛。
教會貫穿着一種民主傾向,因為特别的理由是在基督面前人人平等,每人都平等地享有他的愛。
基督教團體和家庭之間的相似性形成了,信徒們以基督的名義互稱弟兄,也就是說,通過基督對他們所施的愛而成為弟兄。
毫無疑問,把每一個個體與基督連接起來的紐帶,也就是把他們彼此連接起來的紐帶的原因。
同樣的情況也适用于軍隊。
司令是一個父親,他平等地愛所有士兵,因此,他們彼此成為同志。
軍隊在結構上不同于由一系列這樣的群體組成的教會。
每一個指揮官似乎就是他所屬軍團的司令和父親,甚至班裡的每一個士兵也是如此。
的确,在教會中也建立了相似的等級系統,但從群體原則上看,它在教會中不起同樣的作用,因為基督比人間的司令官對個人更理解、更關懷。
關于軍隊的力比多結構的這種理解恰好會遭到反駁。
其反駁的根據是,像人們的祖國、民族的榮譽等那樣的觀念&mdash&mdash它們在組合軍隊過程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mdash&mdash在這一概念中沒有地位。
我們的回答是,這是群體聯系的不同例子,而不再是這樣一種簡單的例子。
因為偉大的将軍像恺撒、華倫斯泰或拿破侖的例子表明,這樣的觀念對一支軍隊的存在并不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此刻将觸及主導觀念,替代一個領袖的可能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忽視軍隊中的這種力比多因素&mdash&mdash即使它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不僅是理論上的疏忽,而且也有實際上的危害。
正像日耳曼科學那樣非心理學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可能不得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這種結果。
我們知道,劫掠德國軍隊的戰争神經症,被認為是個人對要求他在軍隊中起作用的一種反抗。
根據西麥爾的意見,可以認為
這種情境就類似催眠師對被催眠者說:&ldquo現在,你要完全注意我這個人,世界上其餘的東西完全是無趣的。
&rdquo對一個催眠師來說,說出這樣的話當然在技術上是不得當的。
它會勉強被催眠者離開他的潛意識态度,并刺激他形成有意識的對立。
催眠師要避免使被催眠者的意識思想指向他原本的意向,以避免催眠師正在操縱的這個人沉浸在被催眠者認為毫無興趣的世界中。
同時,被催眠者實際上潛意識地把自己的整個注意力集中在催眠師身上,并進入友好的關系或者移情于催眠師的态度中。
這樣,催眠的間接方法,像在诙諧中使用的許多技術程序一樣,具有抑制精神能量的某種分布,這種分布介入潛意識事件的過程與效果。
它們就像憑借凝視或敲擊的直接影響的方法一樣,最終導緻同樣的結果。
費倫茨有了一個真正的發現,當一個催眠師在開始發出入眠的指令時,他就在把自己置于被催眠者的父母的位置上。
他認為,要區分兩種催眠:一種是用好話勸誘&mdash&mdash這是以母親為模型;另一種是威脅&mdash&mdash這源起于父親。
催眠中入眠的指令恰恰意味着命令被催眠者撤回對世界的一切興趣,隻專注于催眠師這個人。
被催眠者就是這樣理解的。
睡眠的心理特征就在于撤回對外部世界的興趣,睡眠和催眠狀态之間的密切關系就是以它為基礎的。
催眠師通過采用特有的手段,喚起被催眠者一部分古老的遺留物。
這種遺留物也使得被催眠者服從他的父母,并在他與其父親的關系方面體驗到一種個人的新的生機。
這樣,被喚起的東西是極重要的且危險的人格觀念&mdash&mdash對這種人格觀念來說,隻有被動的受虐态度才是可能的,人的意志也将不得不受其支配。
單獨與他相處、&ldquo注視他的臉&rdquo,似乎是一種冒險的事情。
正是僅僅在與此同樣的方式中,才能描繪原始部落的個體成員與其原始父親的關系。
正如從其他反應中得知,個人不同程度地保持恢複這類舊情境的個人态度。
然而,說催眠不管怎樣隻是一種遊戲,一種對那些舊印象的不真實的複活,可能是不合時宜的。
要當心,在催眠中任何意志中止的嚴重後果都存在抵抗。
所以,群體形式的不可思議性特征&mdash&mdash它表現在伴随這種特征的暗示現象中&mdash&mdash可以公正地追溯到它們起源于原始部落這一事實。
這種群體的領袖仍然是可怖的原始父親,這種群體仍然希望被無限制的力量所支配,它極端地鐘情于權威。
用勒邦的話說,它渴望着服從。
原始父親是群體的典範,它以自我理想的地位支配自我。
催眠恰好可以被描述為兩個人構成的一個群體。
暗示的定義仍然是:不是以知覺和推理而是以性欲聯系為基礎的一種信任。
三、特殊群體 我們從對各種形态的群體所知的東西中可以回想起,區分不同類型的群體和它們相反的發展路線,這是可能的。
有非常短暫的群體,也有持續甚為長久的群體;有同質的群體&mdash&mdash由同一類型的個人所組成,也有異質的群體;有自然形成的群體,也有人為的群體&mdash&mdash需要外部的力量使人們集合在一起;有原始的群體,也有具有确定結構的高度組織化的群體。
但是因仍需解釋的各種理由,我們願意特别強調一下該主題的作者們往往忽略的一個區分:我是指在無領袖的群體和有領袖的群體之間的區分。
與通常的做法完全不同,我們不選擇相對簡單的群體形式作為我們的出發點,而是從高度組織化的、持續存在的和人為形成的群體出發。
這種群體結構最有趣的例子是教會、信徒團體和軍隊。
一個教會和一支軍隊就是人為形成的群體,也就是說,需要某種外部力量使它們免于解體,并阻止其結構的改變。
通常,就一個人是否想要加入這樣一個群體而論,是沒有商量或選擇餘地的。
任何離開群體的企圖,通常會遭到迫害,或嚴厲懲罰,要不就給群體附加十分明确的條件。
不過,探尋這些團體為什麼需要這種特别的保護措施問題,完全不在我們此刻的興趣之内。
我們隻被一種情形吸引,即從以上述方式防止解體的高度組織化的群體中十分清楚地觀察到某些事實,而這些事實在其他場合中是被深深隐藏着的。
在一個教會和一支軍隊中&mdash&mdash無論二者在其他方面可能多麼的不同,&ldquo有一個首領&rdquo這個幻覺對他們都有效&mdash&mdash在天主教會中是基督,在軍隊中是司令&mdash&mdash這一首領平等地愛該群體中的所有個體,一切事情都依賴于這一幻覺。
如果這個幻覺被丢棄了,隻要外部力量允許的話,那麼教會和軍隊就會解體。
基督專門闡明過這種平等的愛:&ldquo如果你略微冒犯了我的兄弟,那麼你就冒犯了我。
&rdquo對于該教會的個體成員來說,基督處于仁慈長兄的地位,他是他們的替代父親,對個體施加的所有要求都源于基督的這種愛。
教會貫穿着一種民主傾向,因為特别的理由是在基督面前人人平等,每人都平等地享有他的愛。
基督教團體和家庭之間的相似性形成了,信徒們以基督的名義互稱弟兄,也就是說,通過基督對他們所施的愛而成為弟兄。
毫無疑問,把每一個個體與基督連接起來的紐帶,也就是把他們彼此連接起來的紐帶的原因。
同樣的情況也适用于軍隊。
司令是一個父親,他平等地愛所有士兵,因此,他們彼此成為同志。
軍隊在結構上不同于由一系列這樣的群體組成的教會。
每一個指揮官似乎就是他所屬軍團的司令和父親,甚至班裡的每一個士兵也是如此。
的确,在教會中也建立了相似的等級系統,但從群體原則上看,它在教會中不起同樣的作用,因為基督比人間的司令官對個人更理解、更關懷。
關于軍隊的力比多結構的這種理解恰好會遭到反駁。
其反駁的根據是,像人們的祖國、民族的榮譽等那樣的觀念&mdash&mdash它們在組合軍隊過程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mdash&mdash在這一概念中沒有地位。
我們的回答是,這是群體聯系的不同例子,而不再是這樣一種簡單的例子。
因為偉大的将軍像恺撒、華倫斯泰或拿破侖的例子表明,這樣的觀念對一支軍隊的存在并不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此刻将觸及主導觀念,替代一個領袖的可能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忽視軍隊中的這種力比多因素&mdash&mdash即使它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不僅是理論上的疏忽,而且也有實際上的危害。
正像日耳曼科學那樣非心理學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可能不得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這種結果。
我們知道,劫掠德國軍隊的戰争神經症,被認為是個人對要求他在軍隊中起作用的一種反抗。
根據西麥爾的意見,可以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