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女性意識的覺醒
關燈
小
中
大
由這樣說,這兩個階段的大部分内容都遺留到了婦女的未來發展中,而且在發展過程中沒有任何一種内容是被完全克服的。
但深情的前俄狄浦斯情結對婦女的未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該階段為獲得某些特征做好了準備,這些特征使她後來發揮了性功能方面的作用,并完成了她無可逃避的社會職責。
也正是在這種認同中,她獲得了對男人的吸引力,并使男人對母親的俄狄浦斯情結暴發為狂熱的激情。
但是,常常發生的情況卻是,隻有男人的兒子才獲得了男人自己渴望的一切。
人們得到的印象是:在心理學上,男人的愛和女人的愛有階段上的不同。
婦女可能被認為缺少公正感,這種情況無疑與忌妒在其心理生活中的支配作用有關。
因為對公正的要求就是對忌妒的修正,而且規定了使人能夠摒棄忌妒的條件。
我們還認為婦女對社會的興趣比男人小,而且她們升華本能的能力也弱于男人。
前種情況無疑來自那種确屬所有性關系特征的反社會性質而且家庭也反對家庭成員包含在更複雜的組織中,升華的能力造成了最大的個體差異。
另外,我禁不住要提到一種在精神分析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印象:一個30歲左右的男人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個年輕的、有點不成熟的個體,我們希望能充分利用精神分析為他揭示發展的可能性。
然而,同齡婦女卻常常因其心理上的僵化和不變性而使我們吃驚。
她的力比多已固定在最後的位置上,似乎難以為其他狀态所更換。
她沒有别的道路通向進一步的發展,似乎整個過程都已完成了,此後再不易接受影響了&mdash&mdash的确,在通往女性氣質的艱難發展中,她似乎已耗盡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可能性。
作為治療者,我們對這種事态感到遺憾,盡管我們通常解釋患者的神經症沖突治愈了她的精神失調。
以上就是關于女性氣質的内容,它們當然是不完善,也是不全面的,而且聽起來有時很不順耳。
但不要忘記,對婦女所做的描述,僅僅限于她們的性質是由其性功能決定的這一點上。
這種影響的确是很深遠的,但我們不要忽視,個體的婦女可以作為人生活于其他領域。
如果想對女性氣質了解更多,就去研究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求助詩人,或等待科學提供更深更首尾一緻的信息。
二、女性氣質 從整個曆史來看,人們對女性氣質的性質這個謎一籌莫展。
當遇到一個人時,人們所做的第一個區分是:&ldquo男人或女人。
&rdquo并且習慣于以毫不猶豫的确定性進行區分。
在這點上,解剖學有同樣的确定性,而且并不比人們更深刻。
男人的性産物,即精子及其載體是雄性的;相應地,卵巢和含有卵巢的有機體是雌性的。
在兩性中,絕對為性功能服務的器官形成了。
它們可能起源于相同的(遺傳的)性傾向,進而發展為兩種不同的形式。
此外,兩性的其他器官、體形和組織,都顯示了個體性别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穩定,而且它的程度也是可變的,這些就是所謂的第二性征。
其次,科學會告訴人們某種與人們期望相悖,并且可能擾亂人們情感的事情。
它使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下述事實:男人性器官的某些部分也會在女人身體上出現,盡管是以一種發育不全的狀态出現,反之也一樣。
這種觀點把上述情況視為雙性特征的表現,仿佛一個個體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又始終既是男人又是女人&mdash&mdash僅僅是某一種性别比另一種性别更明顯而已。
然後,要求熟悉這樣一種觀點:個體身上男性成分與女性成分相混合的比例,具有相當大的波動性。
因為一個人身上所呈現的隻能是一種性産物&mdash&mdash或者是卵細胞,或者是精液,除非是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中,人們會懷疑上述成分的決定性意義,并推斷出構成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的東西是解剖學所無法控制的、不為人知的特征。
或許,心理學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人們習慣于把&ldquo男性的&rdquo和&ldquo女性的&rdquo作為心理品質來使用,并且以同樣的方式把雙性特征的概念引入心理活動之中。
因此,我們談到某個人時,無論是男是女,就說他在這個方面表現為男性的,而在另一個方面表現為女性的。
很快就會發現,這種說法隻是對解剖學或習俗的讓步,不能給予&ldquo男性的&rdquo和&ldquo女性的&rdquo這兩個概念以任何新的内涵,這種區别不是心理學上的區别。
人們說到&ldquo男性的&rdquo時,通常意指&ldquo主動的”而說到&ldquo女性的&rdquo時,通常意指&ldquo被動的&rdquo。
這種關系确實是存在的。
男人的性細胞是積極活動的,它尋找女人的性細胞,而後者即卵子則是靜止的,它被動地等待着。
這種基本的性生物體的行為的确是性交中性個體行為的原型。
男人為了性交目的而追求女人,占有她并進入她的體内。
但就心理學而言,這種說法恰好把男性氣質的特征變成為攻擊性因素。
但當人們想到,在某些動物中,例如蜘蛛,雌性更強壯而且更具有攻擊性,雄性僅在性交這一個行為中才具有主動性
但深情的前俄狄浦斯情結對婦女的未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該階段為獲得某些特征做好了準備,這些特征使她後來發揮了性功能方面的作用,并完成了她無可逃避的社會職責。
也正是在這種認同中,她獲得了對男人的吸引力,并使男人對母親的俄狄浦斯情結暴發為狂熱的激情。
但是,常常發生的情況卻是,隻有男人的兒子才獲得了男人自己渴望的一切。
人們得到的印象是:在心理學上,男人的愛和女人的愛有階段上的不同。
婦女可能被認為缺少公正感,這種情況無疑與忌妒在其心理生活中的支配作用有關。
因為對公正的要求就是對忌妒的修正,而且規定了使人能夠摒棄忌妒的條件。
我們還認為婦女對社會的興趣比男人小,而且她們升華本能的能力也弱于男人。
前種情況無疑來自那種确屬所有性關系特征的反社會性質而且家庭也反對家庭成員包含在更複雜的組織中,升華的能力造成了最大的個體差異。
另外,我禁不住要提到一種在精神分析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印象:一個30歲左右的男人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個年輕的、有點不成熟的個體,我們希望能充分利用精神分析為他揭示發展的可能性。
然而,同齡婦女卻常常因其心理上的僵化和不變性而使我們吃驚。
她的力比多已固定在最後的位置上,似乎難以為其他狀态所更換。
她沒有别的道路通向進一步的發展,似乎整個過程都已完成了,此後再不易接受影響了&mdash&mdash的确,在通往女性氣質的艱難發展中,她似乎已耗盡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可能性。
作為治療者,我們對這種事态感到遺憾,盡管我們通常解釋患者的神經症沖突治愈了她的精神失調。
以上就是關于女性氣質的内容,它們當然是不完善,也是不全面的,而且聽起來有時很不順耳。
但不要忘記,對婦女所做的描述,僅僅限于她們的性質是由其性功能決定的這一點上。
這種影響的确是很深遠的,但我們不要忽視,個體的婦女可以作為人生活于其他領域。
如果想對女性氣質了解更多,就去研究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求助詩人,或等待科學提供更深更首尾一緻的信息。
二、女性氣質 從整個曆史來看,人們對女性氣質的性質這個謎一籌莫展。
當遇到一個人時,人們所做的第一個區分是:&ldquo男人或女人。
&rdquo并且習慣于以毫不猶豫的确定性進行區分。
在這點上,解剖學有同樣的确定性,而且并不比人們更深刻。
男人的性産物,即精子及其載體是雄性的;相應地,卵巢和含有卵巢的有機體是雌性的。
在兩性中,絕對為性功能服務的器官形成了。
它們可能起源于相同的(遺傳的)性傾向,進而發展為兩種不同的形式。
此外,兩性的其他器官、體形和組織,都顯示了個體性别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穩定,而且它的程度也是可變的,這些就是所謂的第二性征。
其次,科學會告訴人們某種與人們期望相悖,并且可能擾亂人們情感的事情。
它使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下述事實:男人性器官的某些部分也會在女人身體上出現,盡管是以一種發育不全的狀态出現,反之也一樣。
這種觀點把上述情況視為雙性特征的表現,仿佛一個個體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又始終既是男人又是女人&mdash&mdash僅僅是某一種性别比另一種性别更明顯而已。
然後,要求熟悉這樣一種觀點:個體身上男性成分與女性成分相混合的比例,具有相當大的波動性。
因為一個人身上所呈現的隻能是一種性産物&mdash&mdash或者是卵細胞,或者是精液,除非是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中,人們會懷疑上述成分的決定性意義,并推斷出構成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的東西是解剖學所無法控制的、不為人知的特征。
或許,心理學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人們習慣于把&ldquo男性的&rdquo和&ldquo女性的&rdquo作為心理品質來使用,并且以同樣的方式把雙性特征的概念引入心理活動之中。
因此,我們談到某個人時,無論是男是女,就說他在這個方面表現為男性的,而在另一個方面表現為女性的。
很快就會發現,這種說法隻是對解剖學或習俗的讓步,不能給予&ldquo男性的&rdquo和&ldquo女性的&rdquo這兩個概念以任何新的内涵,這種區别不是心理學上的區别。
人們說到&ldquo男性的&rdquo時,通常意指&ldquo主動的”而說到&ldquo女性的&rdquo時,通常意指&ldquo被動的&rdquo。
這種關系确實是存在的。
男人的性細胞是積極活動的,它尋找女人的性細胞,而後者即卵子則是靜止的,它被動地等待着。
這種基本的性生物體的行為的确是性交中性個體行為的原型。
男人為了性交目的而追求女人,占有她并進入她的體内。
但就心理學而言,這種說法恰好把男性氣質的特征變成為攻擊性因素。
但當人們想到,在某些動物中,例如蜘蛛,雌性更強壯而且更具有攻擊性,雄性僅在性交這一個行為中才具有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