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意識的狀态

關燈
在後面的讨論裡,我們還會提出更有說服力的論據。

     按照前意識與無意識觀念的區别,我們就會離開分類的領域而形成一種有關心理行為的機能和動态關系的觀點。

    我們發現,一種前意識的活動進入意識并沒有什麼困難,而無意識的活動隻能保持自身狀态,被排除在意識之外。

     我們現在并不知道這兩種形式的心理行為究竟是一樣的,還是從它們産生時起就有根本性的區别,但是我們可以問,為什麼它們會在心理活動的過程中變得不同?對于後一個問題,精神分析給出了明确的回答。

    無意識活動的産物進入意識并非絕對不可能,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

    當我們自己想做到這一點時,就會明顯地産生一種被拒絕的感覺,必須将其克服;當它在病人身上産生時,我們毫無疑問地會發現它的迹象,我們把它稱為抗拒。

     無意識的觀念是一種被排斥在意識之外的活力,有一種力量反對它們被意識接受,但并不排斥其他的觀念,即前意識的觀念。

    精神分析毫不懷疑,對無意識觀念的抗拒是由它們内容所包含的傾向引起的。

    于是得到了可以用我們現階段知識來描述的最有希望的理論。

    在構成心理活動的過程中,無意識是一個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階段。

    每一種心理行為一開始都是無意識的,它或者保持這種狀态,或者發展成意識,這取決于它是否受到阻礙。

    前意識與無意識活動之間的區别并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在拒絕産生後出現的。

    隻有在這之後,前意識觀念與無意識觀念之間的差别才有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前者可以出現在意識中,并且在任何時候都能重新出現,後者則做不到這一點。

    對這種意識與無意識活動之間的假設關系可以做一個粗略而恰當的類比,就是通常照相中的顯像。

    照相的第一階段是沖洗&ldquo底片&rdquo,每一張照片都要進行&ldquo底片處理&rdquo,有些相片拍得好,就可以進行&ldquo正片處理&rdquo,最後洗出相片來。

     但是,前意識與無意識活動的區别,以及認識到存在着将它們分離的障礙,并不是對心理生活進行精神分析研究的最後或者最重要的結果。

    有一種大部分正常人都會具備的心理産物,它與精神錯亂産生的最粗野的症狀之間有明顯的類似性,在這裡,哲學家并不比精神錯亂者更加理智。

    我說的是夢,精神分析是以對夢的分析為基礎的。

    對夢的解析是所有新興科學中,到目前為止所做的最複雜的工作。

    有一種最普通的夢的形式可以描述如下:白天的心理活動引起了一連串的思想,其中有些保持着活性,逃避了為睡眠做心理準備的一般壓制。

    晚上,這一串思想成功地找到了與無意識傾向之間的聯系,這種傾向甚至在做夢者的童年就出現了,但往往是受壓抑的,被排斥在意識之外。

    借助于無意識的幫助,這些思想、這些白天心理活動的殘迹又複活了,并且以夢的形式出現在意識之中。

    這時發生了三件事: (1)這種思想發生了變化,披上了僞裝,發生了改變,代表了伴随它的無意識部分。

     (2)這些思想在它們不應該出現的時刻出現在了意識之中。

     (3)部分無意識出現在意識中,它們除了采用這種方式成為意識之外别無他法。

     我們學會了發現&ldquo殘餘思想&rdquo的技巧,即夢中的潛伏思想,把它們與夢的顯像進行比較,就可以知道它們發生的變化以及産生的形式。

     在夢中的潛伏思想與我們正常的意識活動的産物沒有什麼不同,它們可以稱作前意識的思想,在清醒時的某些時刻也可以被意識到。

    但是通過晚上與無意識的傾向聯系在一起,它們就變得與後者相像了,盡管它是無意識思想的條件,并且服從于控制無意識活動的規律。

    這使我們有機會學到我們用思辨或者從其他的經驗信息來源無法猜想到的東西,就是與有意識活動截然不同的無意識活動的規律。

    詳細總結一下無意識的特點,可以使我們在深入研究夢的形成過程中學到有關它們的更多知識。

     然而這種要求連一半也沒有得到滿足,對于這裡所得到的結果進行解釋,如果不能深入到夢的分析的最複雜的問題中去,那麼是很困難的。

    但是我在結束讨論前想指出,要理解無意識的變化和過程,就要靠精神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夢。

     無意識初看起來隻是一種心理活動的神秘性質。

    這表明,這種行為是心理範疇的一部分,我們通過其他方面了解了它的性質,它屬于心理活動的系統,值得我們充分注意。

    無意識的指示價值遠比它作為一種特性重要。

    有迹象揭示了這樣一種系統,它的某些部分是由意識不到的個别行為構成的。

    因為需要一個更好的不太含糊的術語,所以我們稱這種系統為&ldquo無意識&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