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意識的狀态
關燈
小
中
大
一、意識與潛意識
二、無意識的現象
一、意識與潛意識
把心理生活劃分成意識的和潛意識的,這是精神分析所依據的基本前提;精神分析不能接受意識是心理生活的實質的看法,但很樂意把意識看作是心理生活的一種屬性。
意識可以和其他屬性共存,也可以不存在。
如果我私下假定,凡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會讀這本書,我發現他們在這方面也會突然停滞不前:在這裡有了精神分析的第一個術語。
對大多數已受過哲學教育的人來說,任何還不是有意識的心理的觀念是如此令人難以置信,以至于在他們看來這似乎是荒謬的,簡直可以用邏輯一駁即倒。
因為他們從未研究過催眠術和夢的有關現象&mdash&mdash這種現象和病理現象大不相同&mdash&mdash才得出這一結論的。
因此,他們的意識心理學不能解決夢和催眠的問題。
&ldquo意識&rdquo一詞是一個建立在最直接、最可靠的知覺基礎上的純描述性的術語。
其次,經驗表明,一種心理元素一般說來不是永遠有意識的。
相反,意識狀态的特點是瞬息萬變的。
一個現在有意識的觀念在片刻之後就不再有意識,雖然在很容易産生的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再次成為有意識的。
那麼,這個觀念在中間階段究竟是什麼,我們對此還一無所知。
我們可以說它是潛伏的,它能随時成為有意識的。
假如我們說它是潛意識的,那我們就是在做一個同樣正确的描述。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潛意識一詞是與&ldquo潛伏的和能成為有意識的&rdquo相一緻的。
哲學家們無疑會反對說:&ldquo不,潛意識一詞在這裡并不适用;隻要這個觀念還處于潛伏狀态,它就根本不是一種心理元素。
&rdquo在這一點上和他們發生沖突隻會引起一場文字戰,而别無他用。
但是我們已經沿着另一條路,通過考慮心理動力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經驗,發現了&ldquo潛意識&rdquo一詞或概念。
我們被迫假定,存在着非常強大的心理過程或觀念&mdash&mdash一種數量化或實用的因素第一次在這裡得到讨論&mdash&mdash它可以在心理生活中産生日常觀念所能産生的一切作用,雖然觀念本身不能成為有意識的。
這正是精神分析論要點之所在。
由于有一定的力量和這些觀念相抗衡,這些觀念就不能成為有意識的。
否則的話,它們就能成為有意識的,于是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觀念和其他公認的心理元素究竟有多大的差别。
在精神分析技術中已經發現了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把那個抗衡的力量消除,可以使還有問題的那些觀念成為有意識的,這個事實使這一理論無可辯駁。
我們把這些觀念在成為有意識的之前所存在的狀态稱為壓抑,并且斷言産生和保持這種壓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為抵抗。
因此,我們是從壓抑理論中獲得潛意識概念的。
雖然壓抑為我們提供了潛意識的原型,但是通常的方法使之成為有意識的。
這種對心理動力學的洞察,必然影響到我們的術語和描述。
那種潛伏的、隻在描述意義上而非動力學意義上的潛意識,我們稱為前意識;而把潛意識一詞留給那種被壓抑的動力學上的潛意識。
這樣我們就有三個術語,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它們不再具有純描述意義。
前意識可能比潛意識更接近意識,既然已經把潛意識稱為心理的,那麼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潛伏的前意識也稱為心理的。
但是,與此相反的是,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和哲學家們保持一緻,卻要一緻地從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中區分出前意識和潛意識呢?哲學家也許會認為,應該把前意識和潛意識描述為&ldquo類心理的&rdquo兩種類型或兩種水準,和諧就會建立起來。
但是,在闡明二者關系的說明中,無盡的困難就會接踵而至;這樣定義的兩種心理,在幾乎每一個其他方面都和公認為心理的東西相一緻,這個重要的事實從它們或最重要的部分還不為人所知的時候起,就被迫處于一種偏見的背景中。
隻要我們不忘記,雖然在描述性意義上有兩種潛意識,但在動力學意義上則隻有一種潛意識,現在就可以舒适地着手研究這三個術語了&mdash&mdash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為便于說明,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對這種劃分不予理睬,但在另一些情況下,這種劃分就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同時人們多少已經習慣了潛意識一詞的這兩種意義,并且能把它們運用得很好。
就我所見,要避免這種意義上的不明确是不可能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劃分終究不過是一個要麼必須&ldquo肯定&rdquo,要麼必須&ldquo否定&rdquo的知覺問題,而知覺本身的行動并沒有告訴我們一件東西為什麼被知覺或不被知覺。
意識可以和其他屬性共存,也可以不存在。
如果我私下假定,凡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會讀這本書,我發現他們在這方面也會突然停滞不前:在這裡有了精神分析的第一個術語。
對大多數已受過哲學教育的人來說,任何還不是有意識的心理的觀念是如此令人難以置信,以至于在他們看來這似乎是荒謬的,簡直可以用邏輯一駁即倒。
因為他們從未研究過催眠術和夢的有關現象&mdash&mdash這種現象和病理現象大不相同&mdash&mdash才得出這一結論的。
因此,他們的意識心理學不能解決夢和催眠的問題。
&ldquo意識&rdquo一詞是一個建立在最直接、最可靠的知覺基礎上的純描述性的術語。
其次,經驗表明,一種心理元素一般說來不是永遠有意識的。
相反,意識狀态的特點是瞬息萬變的。
一個現在有意識的觀念在片刻之後就不再有意識,雖然在很容易産生的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再次成為有意識的。
那麼,這個觀念在中間階段究竟是什麼,我們對此還一無所知。
我們可以說它是潛伏的,它能随時成為有意識的。
假如我們說它是潛意識的,那我們就是在做一個同樣正确的描述。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潛意識一詞是與&ldquo潛伏的和能成為有意識的&rdquo相一緻的。
哲學家們無疑會反對說:&ldquo不,潛意識一詞在這裡并不适用;隻要這個觀念還處于潛伏狀态,它就根本不是一種心理元素。
&rdquo在這一點上和他們發生沖突隻會引起一場文字戰,而别無他用。
但是我們已經沿着另一條路,通過考慮心理動力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經驗,發現了&ldquo潛意識&rdquo一詞或概念。
我們被迫假定,存在着非常強大的心理過程或觀念&mdash&mdash一種數量化或實用的因素第一次在這裡得到讨論&mdash&mdash它可以在心理生活中産生日常觀念所能産生的一切作用,雖然觀念本身不能成為有意識的。
這正是精神分析論要點之所在。
由于有一定的力量和這些觀念相抗衡,這些觀念就不能成為有意識的。
否則的話,它們就能成為有意識的,于是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觀念和其他公認的心理元素究竟有多大的差别。
在精神分析技術中已經發現了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把那個抗衡的力量消除,可以使還有問題的那些觀念成為有意識的,這個事實使這一理論無可辯駁。
我們把這些觀念在成為有意識的之前所存在的狀态稱為壓抑,并且斷言産生和保持這種壓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為抵抗。
因此,我們是從壓抑理論中獲得潛意識概念的。
雖然壓抑為我們提供了潛意識的原型,但是通常的方法使之成為有意識的。
這種對心理動力學的洞察,必然影響到我們的術語和描述。
那種潛伏的、隻在描述意義上而非動力學意義上的潛意識,我們稱為前意識;而把潛意識一詞留給那種被壓抑的動力學上的潛意識。
這樣我們就有三個術語,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它們不再具有純描述意義。
前意識可能比潛意識更接近意識,既然已經把潛意識稱為心理的,那麼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潛伏的前意識也稱為心理的。
但是,與此相反的是,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和哲學家們保持一緻,卻要一緻地從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中區分出前意識和潛意識呢?哲學家也許會認為,應該把前意識和潛意識描述為&ldquo類心理的&rdquo兩種類型或兩種水準,和諧就會建立起來。
但是,在闡明二者關系的說明中,無盡的困難就會接踵而至;這樣定義的兩種心理,在幾乎每一個其他方面都和公認為心理的東西相一緻,這個重要的事實從它們或最重要的部分還不為人所知的時候起,就被迫處于一種偏見的背景中。
隻要我們不忘記,雖然在描述性意義上有兩種潛意識,但在動力學意義上則隻有一種潛意識,現在就可以舒适地着手研究這三個術語了&mdash&mdash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為便于說明,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對這種劃分不予理睬,但在另一些情況下,這種劃分就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同時人們多少已經習慣了潛意識一詞的這兩種意義,并且能把它們運用得很好。
就我所見,要避免這種意義上的不明确是不可能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劃分終究不過是一個要麼必須&ldquo肯定&rdquo,要麼必須&ldquo否定&rdquo的知覺問題,而知覺本身的行動并沒有告訴我們一件東西為什麼被知覺或不被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