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愛與依戀
關燈
小
中
大
的。
若不引入一個新的假設,我就無法繼續考慮這些問題。
據我們所知,超我産生于把父親作為榜樣的一種認同作用。
每一種這類認同作用本質上都是失性欲化的,或是升華了的。
現在看來,好像當這種轉變發生時,同時會出現一種本能的解離。
升華之後,性成分再也沒有力量把以前和它結合的全部破壞性成分都結合起來,這些成分以傾向于攻擊性和破壞性的形式被釋放。
這種解離就是理想&mdash&mdash它的獨裁的&ldquo你必須&hellip&hellip&rdquo所展示的一般嚴厲性和殘酷性的根源。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強迫性神經症。
這裡的情況就不同了。
把愛變成攻擊性雖未受到自我力量的影響,卻是在本我中産生的一種攻擊性的結果。
但是,這個過程已超出本我,擴展到了超我,超我現在增加了對清白的自我的殘暴統治。
但是,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和在抑郁症的情況下一樣,通過認同作用占有了力比多的自我便受到超我的懲罰。
超我是用以前曾和力比多混合在一起的攻擊性來懲罰自我的。
我們關于自我的觀點趨向清晰,它的各種關系也變得日漸明了了。
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自我的力量和弱點。
自我依靠它和知覺系統的關系而以時序來安排心理過程,使它們服從于&ldquo現實檢驗&rdquo。
通過引入這種思維過程,自我就保持了一種動力釋放的延遲,并控制着運動的通路。
當然,後一職能與其說是事實問題,不如說是形式問題。
就行動而論,自我的地位就像君主立憲的地位一樣,沒有他的批準,什麼法律也無法通過。
但是,他對國會提出的任何議案行使否決權之前都會猶豫不決。
起源于外部的一切生活經驗豐富了自我,本我對它來說則是另一個外部世界,自我力圖使本我處于自己的統治之下。
它把力比多從本我中撤回,并把本我的對象&mdash&mdash貫注轉變成自我結構。
在超我的幫助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來說還不清楚,但是它利用了貯藏在本我中的過去時代的經驗。
本我的内容借以深入自我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直接的,另一條是借助于自我理想的引導。
對許多心理活動來說,它所走的後一條路可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自我從接受本能到控制它們,從服從本能到抑制它們,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在這個成就中,自我理想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确,它有一部分是反對本我的那種本能過程的一種反相作用。
精神分析是使自我把它對本我的統治向前更推進一步的一個工具。
但是,從其他觀點來看,我們把這同一個自我看做是受三個主人的支使,因此,便面臨三種不同的危險。
這三種危險分别來自外界,來自本我的力比多和來自超我的嚴厲性。
因為焦慮是一種從危險中退縮的表示,所以就有和這三種危險相應的三種焦慮。
就像居住在邊疆的人一樣,自我試圖做世界和本我之間的媒介,它要使本我遵照世界的要求去做,并通過肌肉的活動,使世界适應本我的要求。
實際上它的行為就像用分析進行治療的醫生一樣,由于它适應外界的力量而把自己作為一個力比多對象提供給本我,目的在于使本我的力比多依附于它。
它不僅是本我的夥伴,而且是向主人求愛的一個順從的奴隸。
隻要有可能,自我就試圖和本我友好相處。
它用前意識的文飾作用把本我的潛意識要求掩蓋起來,甚至當它事實上仍然冷酷無情時,它也假裝出本我對現實的命令表示順從。
它給本我和現實的沖突披上了僞裝。
如若可能,它也會給超我的沖突披上僞裝。
自我對兩類本能的态度并不是公正的。
通過它的認同作用和升華作用,對本我的死亡本能掌握力比多是個幫助,但這樣做會給它帶來成為死亡本能的對象和滅亡的對象的危險。
為了能以這種方式給以幫助,它隻好用力比多來充斥自身。
這樣,自我就成為愛欲的代表,并且從那時起就要求活下去和被人所愛。
但是,既然自我的升華作用導緻對本能的解離和對超我中攻擊性本能的解釋,那麼,自我對力比多的鬥争則面臨着受虐待和死亡的危險。
在受到超我的攻擊之苦,甚至屈從于這種攻擊的情況下,自我所遭受的命運就像原生動物被自己創造的裂變物所毀滅一樣。
從道德的觀點來看,在超我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似乎是同一種裂變物。
在這種從屬關系中,其中有自我的存在,和超我有關的關系或許是最有趣的。
自我是焦慮的真正住所。
由于受到三方面的威脅,自我通過從危險知覺或從本我的同樣危險的過程中收回自己的貫注,并把它作為焦慮排放出來,從而使逃避反射得到發展。
後來由于引入了保護性貫注(恐懼症的機制),而取代了這個原始的反應。
自我所害怕的東西,不論是來自外界,還是來自力比多的危險都無法詳加說明,一方面,我們隻知道它具有推翻和消滅的性質,但無法用精神分析來把握,自我隻是服從快樂原則的警告;另一方面,我們還能說明,在自我害怕超我的背後究竟隐藏着什麼,自我害怕的是良心。
後來成為自我理想的更優越的存在曾用閹割來威脅自我,這種對閹割的恐懼可能就是後來對良心的恐懼所聚焦的核心。
正是這種恐懼作為良心的恐懼而被保留下來。
&ldquo每一種恐懼最終都是對死亡的恐懼&rdquo,這個言過其實的警句幾乎毫無意義,無論怎麼說都是不合理的。
在我看來,正好相反,把害怕死亡和害怕外界對象(現實性焦慮)及神經症的力比多焦慮區分開來是完全正确的。
這給精神分析提出了一個難題,因為死亡是一個具有消極内容的抽象概念,對此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與潛意識有關的東西。
看來害怕死亡的機制隻能是自我大量放棄它的自戀力比多貫注,就是放棄自身,正如在自我感覺焦慮的另一些情況下,自我放棄某個外部對象那樣。
我相信對死亡的恐懼與自我和超我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我們知道對死亡的恐懼隻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和焦慮得到發展的其他情境完全相似,這就是說,作為一種對外部危險的反應和作為一種内部的過程。
在抑郁症中,對死亡的恐懼隻有一種解釋:自我之所以放棄自己,是因為它感到自己受到超我的仇恨和迫害,而不是被超我所愛。
因此,在自我看來,活着就意味着被愛&mdash&mdash為超我所愛。
這裡,超我又一次作為本我的代表而出現。
超我實現的是保護和拯救的功能,這是和早期由父親實現,而後來則由天意或命運實現的功能相同的。
但是,當自我發現自己處在一種真正的極端危險中,而它認為自己無法憑借自己的力量來脫離這種危險時,必然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它發現自己被一切保護力量所抛棄,隻有死路一條。
另外,這種情境又和出生時所經曆的第一次很大的焦慮狀态,以及嬰幼兒時期那種渴望的焦慮&mdash&mdash由于和起保護作用的母親相分離而引起的焦慮,是一樣的。
這些考慮使我們能把對死亡的恐懼,像對良心的恐懼一樣,視為對閹割恐懼的一種發展。
負罪感在神經症中的重大意義使我們可以想象,通常的神經症焦慮在很嚴重的情況下,往往被自我與超我之間産生的焦慮所強化。
我們最終再回到本我上來。
本我沒有辦法向自我表示愛或恨,也還不能說它想要什麼,因為它還沒有達到統一的意志。
愛欲和死亡的本能在本我内部進行着鬥争,我們已經發現一組本能是用什麼樣的武器來抵禦另一組本能的。
我們可以把本我描述給受那些緘默的、卻受強大的死亡本能支配的愛欲,死亡本能渴望處于平靜狀态,而且讓愛欲這個挑撥離間的家夥也處于平靜狀态(受快樂原則的慫恿)。
但是,或許這樣就會低估愛欲所起的作用。
二、依戀與興趣 現在,讓我們把興趣轉向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導緻女孩對母親的這種強烈依戀消亡的呢?這種依戀的通常命運是:它注定要讓位于女孩對父親的依戀。
這裡偶然發現了一個引導我們進一步研究的事實:發展中的這一步驟并不僅僅包含對象的簡單變化。
對母親的疏遠是伴随着敵意的,對母親的依戀以仇恨告終。
這種仇恨可能變得非常顯著而且終其一生,它可能在以後得到精心的過度補償,通常它的一部分被克服,而另一部分則會保持。
我們聽到了一長串對母親的譴責和抱怨,這些譴責和抱怨被認為證明了孩子的敵對情感;這些譴責和抱怨的有效性有很大差異,其中一些顯然是屬于文飾作用的,敵對的真正根源有待于發現。
如果在此了解精神分析研究的一切細節,我會産生很大的興趣。
對母親的責怪,追溯其最早的根源,是母親給兒童太少的奶水&mdash&mdash這被解釋為兒童因喪失愛而反對母親。
在我們的家庭中,現在就存在着這種責怪。
母親經常沒有足夠的營養提供給她們的孩子,并且僅僅滿足于給孩子喂幾個月、半年或九個月的奶。
而在原始的民族中,母親哺乳孩子的時間長達兩三年。
通常為孩子哺乳的奶媽的形象會與母親相融合。
在這種融合尚未出現時,對母親的這種責怪就會轉變為另一種責怪&mdash&mdash責怪母親把熱心喂養她們的奶媽過早地辭退了。
不過,無論這些事件的真實情況原本怎樣,兒童對母親的責怪經常都會被證明為是不合理的。
相反,兒童對最早期的營養的需求似乎是貪得無厭的,他似乎從未克服失去母乳的痛苦。
如果對那個已經能跑會說卻還吮吸母乳的原始人的孩子進行精神分析,其結果表明他們對母親也有同樣的責怪,對此我不會感到驚訝。
被毒死的恐懼也可能與斷乳有關。
毒藥是使人生病的物品,或許兒童把他們早期疾病的病因也歸結到這種挫折上。
相當程度的智力教育是相信偶然之事的先決條件。
原始人和未受教育的人,無疑還有兒童,都能夠給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一個理由,甚至今天在人類的某個階層中,人們還相信一個人的死亡必與被他人(最可能是醫生)殺害有關。
一個神經病患者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死亡的通常反應,是把引起死亡的責任歸結到自己。
當嬰兒室中出現了另一個嬰兒,他就爆發了對母親的另一種譴責。
如有可能,這種譴責就與口欲挫折保持了某種關系:母親不能或不會給這個孩子提供更多的奶水,因為她需要為新生兒準備營養。
如果兩個孩子年齡如此接近,以緻第一個孩子的奶水受到第二個孩子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對母親的這種譴責就獲得了一個真實的基礎。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兒童并不會因為年幼而注意不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即使他隻比新生兒大11個月。
兒童對闖入者和競争者所妒忌的不僅僅在哺乳方面,還包括母愛的所有方
若不引入一個新的假設,我就無法繼續考慮這些問題。
據我們所知,超我産生于把父親作為榜樣的一種認同作用。
每一種這類認同作用本質上都是失性欲化的,或是升華了的。
現在看來,好像當這種轉變發生時,同時會出現一種本能的解離。
升華之後,性成分再也沒有力量把以前和它結合的全部破壞性成分都結合起來,這些成分以傾向于攻擊性和破壞性的形式被釋放。
這種解離就是理想&mdash&mdash它的獨裁的&ldquo你必須&hellip&hellip&rdquo所展示的一般嚴厲性和殘酷性的根源。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強迫性神經症。
這裡的情況就不同了。
把愛變成攻擊性雖未受到自我力量的影響,卻是在本我中産生的一種攻擊性的結果。
但是,這個過程已超出本我,擴展到了超我,超我現在增加了對清白的自我的殘暴統治。
但是,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和在抑郁症的情況下一樣,通過認同作用占有了力比多的自我便受到超我的懲罰。
超我是用以前曾和力比多混合在一起的攻擊性來懲罰自我的。
我們關于自我的觀點趨向清晰,它的各種關系也變得日漸明了了。
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自我的力量和弱點。
自我依靠它和知覺系統的關系而以時序來安排心理過程,使它們服從于&ldquo現實檢驗&rdquo。
通過引入這種思維過程,自我就保持了一種動力釋放的延遲,并控制着運動的通路。
當然,後一職能與其說是事實問題,不如說是形式問題。
就行動而論,自我的地位就像君主立憲的地位一樣,沒有他的批準,什麼法律也無法通過。
但是,他對國會提出的任何議案行使否決權之前都會猶豫不決。
起源于外部的一切生活經驗豐富了自我,本我對它來說則是另一個外部世界,自我力圖使本我處于自己的統治之下。
它把力比多從本我中撤回,并把本我的對象&mdash&mdash貫注轉變成自我結構。
在超我的幫助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來說還不清楚,但是它利用了貯藏在本我中的過去時代的經驗。
本我的内容借以深入自我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直接的,另一條是借助于自我理想的引導。
對許多心理活動來說,它所走的後一條路可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自我從接受本能到控制它們,從服從本能到抑制它們,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在這個成就中,自我理想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确,它有一部分是反對本我的那種本能過程的一種反相作用。
精神分析是使自我把它對本我的統治向前更推進一步的一個工具。
但是,從其他觀點來看,我們把這同一個自我看做是受三個主人的支使,因此,便面臨三種不同的危險。
這三種危險分别來自外界,來自本我的力比多和來自超我的嚴厲性。
因為焦慮是一種從危險中退縮的表示,所以就有和這三種危險相應的三種焦慮。
就像居住在邊疆的人一樣,自我試圖做世界和本我之間的媒介,它要使本我遵照世界的要求去做,并通過肌肉的活動,使世界适應本我的要求。
實際上它的行為就像用分析進行治療的醫生一樣,由于它适應外界的力量而把自己作為一個力比多對象提供給本我,目的在于使本我的力比多依附于它。
它不僅是本我的夥伴,而且是向主人求愛的一個順從的奴隸。
隻要有可能,自我就試圖和本我友好相處。
它用前意識的文飾作用把本我的潛意識要求掩蓋起來,甚至當它事實上仍然冷酷無情時,它也假裝出本我對現實的命令表示順從。
它給本我和現實的沖突披上了僞裝。
如若可能,它也會給超我的沖突披上僞裝。
自我對兩類本能的态度并不是公正的。
通過它的認同作用和升華作用,對本我的死亡本能掌握力比多是個幫助,但這樣做會給它帶來成為死亡本能的對象和滅亡的對象的危險。
為了能以這種方式給以幫助,它隻好用力比多來充斥自身。
這樣,自我就成為愛欲的代表,并且從那時起就要求活下去和被人所愛。
但是,既然自我的升華作用導緻對本能的解離和對超我中攻擊性本能的解釋,那麼,自我對力比多的鬥争則面臨着受虐待和死亡的危險。
在受到超我的攻擊之苦,甚至屈從于這種攻擊的情況下,自我所遭受的命運就像原生動物被自己創造的裂變物所毀滅一樣。
從道德的觀點來看,在超我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似乎是同一種裂變物。
在這種從屬關系中,其中有自我的存在,和超我有關的關系或許是最有趣的。
自我是焦慮的真正住所。
由于受到三方面的威脅,自我通過從危險知覺或從本我的同樣危險的過程中收回自己的貫注,并把它作為焦慮排放出來,從而使逃避反射得到發展。
後來由于引入了保護性貫注(恐懼症的機制),而取代了這個原始的反應。
自我所害怕的東西,不論是來自外界,還是來自力比多的危險都無法詳加說明,一方面,我們隻知道它具有推翻和消滅的性質,但無法用精神分析來把握,自我隻是服從快樂原則的警告;另一方面,我們還能說明,在自我害怕超我的背後究竟隐藏着什麼,自我害怕的是良心。
後來成為自我理想的更優越的存在曾用閹割來威脅自我,這種對閹割的恐懼可能就是後來對良心的恐懼所聚焦的核心。
正是這種恐懼作為良心的恐懼而被保留下來。
&ldquo每一種恐懼最終都是對死亡的恐懼&rdquo,這個言過其實的警句幾乎毫無意義,無論怎麼說都是不合理的。
在我看來,正好相反,把害怕死亡和害怕外界對象(現實性焦慮)及神經症的力比多焦慮區分開來是完全正确的。
這給精神分析提出了一個難題,因為死亡是一個具有消極内容的抽象概念,對此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與潛意識有關的東西。
看來害怕死亡的機制隻能是自我大量放棄它的自戀力比多貫注,就是放棄自身,正如在自我感覺焦慮的另一些情況下,自我放棄某個外部對象那樣。
我相信對死亡的恐懼與自我和超我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我們知道對死亡的恐懼隻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和焦慮得到發展的其他情境完全相似,這就是說,作為一種對外部危險的反應和作為一種内部的過程。
在抑郁症中,對死亡的恐懼隻有一種解釋:自我之所以放棄自己,是因為它感到自己受到超我的仇恨和迫害,而不是被超我所愛。
因此,在自我看來,活着就意味着被愛&mdash&mdash為超我所愛。
這裡,超我又一次作為本我的代表而出現。
超我實現的是保護和拯救的功能,這是和早期由父親實現,而後來則由天意或命運實現的功能相同的。
但是,當自我發現自己處在一種真正的極端危險中,而它認為自己無法憑借自己的力量來脫離這種危險時,必然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它發現自己被一切保護力量所抛棄,隻有死路一條。
另外,這種情境又和出生時所經曆的第一次很大的焦慮狀态,以及嬰幼兒時期那種渴望的焦慮&mdash&mdash由于和起保護作用的母親相分離而引起的焦慮,是一樣的。
這些考慮使我們能把對死亡的恐懼,像對良心的恐懼一樣,視為對閹割恐懼的一種發展。
負罪感在神經症中的重大意義使我們可以想象,通常的神經症焦慮在很嚴重的情況下,往往被自我與超我之間産生的焦慮所強化。
我們最終再回到本我上來。
本我沒有辦法向自我表示愛或恨,也還不能說它想要什麼,因為它還沒有達到統一的意志。
愛欲和死亡的本能在本我内部進行着鬥争,我們已經發現一組本能是用什麼樣的武器來抵禦另一組本能的。
我們可以把本我描述給受那些緘默的、卻受強大的死亡本能支配的愛欲,死亡本能渴望處于平靜狀态,而且讓愛欲這個挑撥離間的家夥也處于平靜狀态(受快樂原則的慫恿)。
但是,或許這樣就會低估愛欲所起的作用。
二、依戀與興趣 現在,讓我們把興趣轉向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導緻女孩對母親的這種強烈依戀消亡的呢?這種依戀的通常命運是:它注定要讓位于女孩對父親的依戀。
這裡偶然發現了一個引導我們進一步研究的事實:發展中的這一步驟并不僅僅包含對象的簡單變化。
對母親的疏遠是伴随着敵意的,對母親的依戀以仇恨告終。
這種仇恨可能變得非常顯著而且終其一生,它可能在以後得到精心的過度補償,通常它的一部分被克服,而另一部分則會保持。
我們聽到了一長串對母親的譴責和抱怨,這些譴責和抱怨被認為證明了孩子的敵對情感;這些譴責和抱怨的有效性有很大差異,其中一些顯然是屬于文飾作用的,敵對的真正根源有待于發現。
如果在此了解精神分析研究的一切細節,我會産生很大的興趣。
對母親的責怪,追溯其最早的根源,是母親給兒童太少的奶水&mdash&mdash這被解釋為兒童因喪失愛而反對母親。
在我們的家庭中,現在就存在着這種責怪。
母親經常沒有足夠的營養提供給她們的孩子,并且僅僅滿足于給孩子喂幾個月、半年或九個月的奶。
而在原始的民族中,母親哺乳孩子的時間長達兩三年。
通常為孩子哺乳的奶媽的形象會與母親相融合。
在這種融合尚未出現時,對母親的這種責怪就會轉變為另一種責怪&mdash&mdash責怪母親把熱心喂養她們的奶媽過早地辭退了。
不過,無論這些事件的真實情況原本怎樣,兒童對母親的責怪經常都會被證明為是不合理的。
相反,兒童對最早期的營養的需求似乎是貪得無厭的,他似乎從未克服失去母乳的痛苦。
如果對那個已經能跑會說卻還吮吸母乳的原始人的孩子進行精神分析,其結果表明他們對母親也有同樣的責怪,對此我不會感到驚訝。
被毒死的恐懼也可能與斷乳有關。
毒藥是使人生病的物品,或許兒童把他們早期疾病的病因也歸結到這種挫折上。
相當程度的智力教育是相信偶然之事的先決條件。
原始人和未受教育的人,無疑還有兒童,都能夠給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一個理由,甚至今天在人類的某個階層中,人們還相信一個人的死亡必與被他人(最可能是醫生)殺害有關。
一個神經病患者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死亡的通常反應,是把引起死亡的責任歸結到自己。
當嬰兒室中出現了另一個嬰兒,他就爆發了對母親的另一種譴責。
如有可能,這種譴責就與口欲挫折保持了某種關系:母親不能或不會給這個孩子提供更多的奶水,因為她需要為新生兒準備營養。
如果兩個孩子年齡如此接近,以緻第一個孩子的奶水受到第二個孩子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對母親的這種譴責就獲得了一個真實的基礎。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兒童并不會因為年幼而注意不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即使他隻比新生兒大11個月。
兒童對闖入者和競争者所妒忌的不僅僅在哺乳方面,還包括母愛的所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