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愛欲與本能
關燈
小
中
大
。
它所涉及的東西離我們考察的問題如此遙遠,而且不能提供有用的知識,因此反對它或者肯定它都沒有用處。
我們沒有興趣分析這種原始的同一性,就像人種的原始親緣關系與遺囑檢驗法庭所需要的親屬關系證明一樣不相幹。
所有這些思辨都得不出什麼結論,因為我們無法等待其他科學為我們提供有關本能的現成理論。
如果我們想通過對心理現象的綜合考察來洞察生物學的這個基本問題,那麼目前離這一目标還相去甚遠。
讓我們充分認識犯錯誤的可能性,但是不要被我們最初采用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對立的假說的邏輯結論所吓倒(對移情神經症的分析迫使我們得出這種假說),而應該看看它是否一緻并能得到有用的結果,是否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
直接研究自戀的方式看來有些特殊的困難。
我們理解這種情況的主要手段也許仍然是對妄想癡呆症的分析。
就像可以通過移情神經症追溯性欲的本能沖動一樣,我們可以通過精神分裂症與妄想狂洞察自我的心理,而且很簡單。
為了再次弄清楚什麼是正常的,我們顯然應該根據它的改裝和誇大來研究其病理。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其他來源中獲得有關自戀的知識。
我現在依次談論這些來源,它們是對于機體疾病臆想症和兩性之間愛的研究。
在估計性欲本能對于機體疾病的影響時,我遵照了費倫奇的建議,這是他在與我交談時提出來的。
衆所周知,當一個人承受機體的痛苦和不适時,就會失去對外界事物的興趣,直到他不再在意自己的苦難。
更細緻的觀察告訴我們,他同時也撤回了對自己所愛對象的性欲沖動。
隻要他在受苦,他就停止了愛。
有關這一事實的陳詞濫調并不能阻止我們用性欲本能理論的術語去解釋它。
我們可以這樣說:得病的人把性欲沖動的發洩撤回到自我,恢複健康後又送出去&hellip&hellip這種愛的方式不管有多麼強烈,都會由于身體所受的痛苦而消失,并且突然為完全不同的情感所代替,這是喜劇作家寫得淋漓盡緻的題目。
睡眠的情況和疾病一樣,意味着以自戀的方式将性欲沖動撤回到主體,或者更确切地講,隻是滿足睡眠的願望。
夢的利己主義與此極為合拍。
對這兩種狀态,我們都有一些關于性欲沖動分配變化的例子,它們是自我變化的結果。
臆想症和機體疾病一樣表現為肉體的痛苦感覺,并一樣會對性欲沖動的分配産生影響。
臆想症同時撤回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性欲沖動(後者尤為明顯),使兩者都集中在引起患者注意的器官上。
臆想症與機體疾病的區别也很明顯:後者的痛苦感覺來自可證明的機體變化,前者則沒有這種變化。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臆想症應該與神經症過程的一般概念一緻,它也就會有機體性的變化。
那麼這種變化是在哪兒形成的呢? 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經驗,在其他神經症中也有可以和臆想症相比的肉體痛苦。
我曾經說過,我傾向于把臆想症和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歸為第三種&ldquo真性神經症&rdquo。
也許不必走得這麼遠,在其他一般神經症中也有少量的臆想症症狀。
也許我們可以在焦慮性神經症及其附屬的歇斯底裡中找到最好的例子。
這是我們熟悉的對痛苦敏感的器官原型,它可以發生某些變化,但并不算生病,這就是處于興奮狀态的生殖器。
它充血、膨脹、有分泌物,是多種感覺的機體。
我們把能夠将性興奮的刺激傳入大腦的身體部分的活動稱為性感活動。
考慮到早已習慣的有關性欲理論的結論,想到身體的某些部分,即性感帶能夠替代生殖器産生類似的行為,我們還是向前跨了一步。
我們可以把性感活動看成是所有器官都具有的一種性質,于是可以說,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同程度地受這種性質的影響。
器官中性感帶的變化有可能與自我的性欲沖動發洩的變化相互平行。
在這些例子裡可能包含着對臆想症的最終解釋,以及它如何像真正的器官疾病那樣影響性欲沖動的分配。
我在這裡想進一步探讨妄想癡呆症的機制,并把那些似乎值得考慮的概念做一番總結。
在我看來,妄想癡呆症與移情神經症之間的差别在于環境。
前者由于挫折使性欲本能不再依附于幻想中的對象,而是返回到自我,誇大狂就是對這大量的性欲本能的控制,它相當于幻想創造的内傾性,可以在移情神經症中看到。
妄想癡呆的臆想症類似于移情神經症的焦慮,是心理器官這種努力的失敗引起的。
我們知道,神經症的焦慮可以通過心理的&ldquo功能轉換&rdquo解除,例如轉化反動形成和防禦形成(恐懼症)。
妄想癡呆症中的相應過程是努力複原,該病最明顯的特征也由此産生。
妄想癡呆症也常伴随有部分性欲沖動脫離對象的現象,雖然并非一定。
因此,我們可以在臨床中區分三組現象: (1)代表正常狀态或神經症殘餘的現象(殘迹現象); (2)代表病态過程(性欲沖動脫離對象,進一步是誇大狂、臆想症、情感障礙和每一種退化); (3)代表複原的努力。
在第三組現象中,性欲沖動在歇斯底裡(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癡呆症)或強迫性神經症(妄想狂)後再次依附于對象,并在與原來不同的層次和條件之下産生新的性欲沖動的發洩。
這種方式的移情神經症與相應的正常自我形成之間的差異,使我們最深刻地洞察了心理器官的結構。
研究自戀的第三種方式是觀察人們在戀愛時千差萬别的行為。
大多是這樣:性欲沖動的對象首先隐藏在自我的性欲沖動之後,因而在考慮兒童(成人也如此)的對象選擇時,我們首先注意到,他從得到滿足的經驗裡選擇自己的性對象。
最初體驗到的自發性欲滿足與服務于保存自我的生命機能相聯系。
這種性本能得到自我本能的支持,隻是到了後來才不依賴于它們。
即使這樣,我們也能從這一點上看到原來的依賴關系,即對兒童進行撫養、關懷和保護的人成為他最初的性對象。
也就是說,他最初的性對象是他的母親或者替代母親的人。
我們把這種類型和對象選擇根源稱作依賴型,與它并列的還有第二種類型,我們雖然沒有設想它的存在,但精神分析的研究卻揭示了出來。
我們發現,特别是那些性欲本能的發展受到過障礙的人,就像倒錯和同性戀一樣,在選擇自己所愛的對象時可以用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母親作為模型。
他們明确地把自己作為戀愛的對象來追求,這種選擇對象的類型可以叫作自戀。
這并不意味着可以根據他們對象的選擇究竟符合依賴型還是自戀型,把人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類。
我們甯可假設兩種類型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雖然有所偏重。
我們認為,人原來有兩個性對象:自己與照料自己的女人,因而我們主張每個人都有原始的自戀。
它可以長期左右人的對象選擇。
進一步把男人和女人進行比較。
在對象選擇的類型方面,男女有着根本的差别,雖然這些差别不太普遍。
完全的依賴型對象戀是男人的特點,它表現為性崇拜。
這無疑源自童年的原始自戀,而現在轉移到了性愛對象上。
這種性崇拜是愛的特殊狀态的根源,是神經強迫的暗示狀态,可以追溯到自我傾注于所愛對象的性欲本能的枯竭。
在女人中最常見的類型有不同的過程,這也許是純粹的真實的女性類型。
随着青春期的發展,女性器官成熟起來(在這之前它一直處于潛伏狀态),引起原始自戀的強化,不利于真正對象戀及其伴随物性崇拜的發展。
在女人中産生了一定的自信(特别是在變得漂亮時),補償了她在選擇對象方面的社會限制。
嚴格地講,女人愛戀自己的程度可以與男人愛她們的程度相比。
她們并不需要在愛别人的方向上發展,隻需要被人所愛。
男人的傾心滿足了這種條件。
必須承認,這種類型的女人對人類的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女人對于男人具有極大的魅力,這不僅是因為美的緣故(一般來講她們是非常美的),還因為某種有趣的心理因素。
看來非常明顯,一個人的自戀對于已經放棄了部分自戀并尋找戀愛對象的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一個兒童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自戀、自信和難以接近,就好像有些動物的魅力在于它們對我們漠不關心,例如貓和受寵的大動物。
的确,在文學作品中,即使重犯和幽默家也會因為自戀自大而引起我們的興趣。
他們自以為無所不能,而這樣會減低他們自我的重要性。
這就像是我們忌妒他們,因為他們有能力保持一種得天獨厚的心理狀态,我們自己卻已經抛棄了這種無懈可擊的性欲本能地位。
但是自戀型女人的巨大魅力也有負面影響,情人的不滿、對女人愛情的懷疑,以及對她那種高深莫測性格的抱怨,有很大一部分都根源于對象選擇類型之間的這種不一緻。
也許再肯定一下并不是多餘的,在這種有關性生活的女性形式的描述中,我絲毫沒有貶低女性的意思。
此外我還知道,這種不同的發展路線對應于高度複雜的生物聯系中的不同機能。
而且我要承認,有無數的女性是以男性的類型來愛的,其特點是她們發展了對性對象的崇拜。
即使那些對男人冷淡的自戀型女人,也有達到完全的對象愛的方式。
在她們所生的孩子身上,作為異己的對象,她們可以慷慨地從自戀變成對象愛。
其他女人則不必等到有孩子才可以從(次要的)自戀發展成為對象愛。
在青春期之前,她們就有類似于男人的感情,并在某種程度上沿着男性的路線發展。
當她們的性成熟之後,這種傾向有所減弱,但她們仍然保留那種對男性理想的渴望,這實際上是她們一度具有的男孩性格的殘迹。
對導緻對象選擇的途徑做簡短的總結,可得出如下看法。
一個人可能愛的對象有兩種類型: (1)按照自戀型 ①他自身(實際的他); ②過去的他; ③将來的他; ④曾經是他自己一部分的某人。
(2)按照依賴型 ①傾心的女人; ②保護自己的男人。
這些替身是依次相繼的。
對第一種類型中的第三種替身,我們将在以後的讨論中加以闡述。
自戀的對象選擇對于男人同性戀的意義必須在其他關系中加以評述。
我們所設想的兒童原始自戀,形成了我們關于性欲本能理論的一種假說,對此直接的觀察要比從其他考慮中推導出來更不容易把握。
如果我們考察慈愛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态度,我們隻能認為這是他們早已抛棄的自戀的複活或重現。
衆所周知,他們感情的特點是崇拜,這是我們早已知道的自戀在對象選擇上的特點的明确迹象。
于是,他們把兒童看成十全十美的,掩飾和遺忘兒童的缺點,這是清醒的觀察無法贊同的。
這種傾向的确與兒童性欲的否定聯系在一起,而且他們總是懷疑通過培養而學到的東西對兒童是否有利,雖然他們自己被迫尊重這些東西,但現在則在兒童身上恢複了對自己早已放棄的特權的要求。
兒童在有些地方比雙親更為優越,他們不會屈從于被認為是控制生活的必要性。
疾病、死亡、克制自己的享樂,用意志控制自己對他們都不起作用,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不理會自然和社會規律,他實際上是創造的中心。
正如我們自己曾經幻想自己是&ldquo孩子陛下&rdquo一樣,他要滿足自己雙親從未實現的夢想和願望,要成為一個替代自己父親的偉人和英雄,或者娶一位公主來勉強作為母親的補償。
在自戀中地位最薄弱的是自我的不朽性,它受到現實的無情攻擊,隻有在兒童身上才會感到安全。
雙親的愛是如此動人,從根本上講如此富有孩子氣,它隻不過是雙親自戀的再生,雖然已經轉化為對象戀,它表明了這種自戀性質的持久。
它所涉及的東西離我們考察的問題如此遙遠,而且不能提供有用的知識,因此反對它或者肯定它都沒有用處。
我們沒有興趣分析這種原始的同一性,就像人種的原始親緣關系與遺囑檢驗法庭所需要的親屬關系證明一樣不相幹。
所有這些思辨都得不出什麼結論,因為我們無法等待其他科學為我們提供有關本能的現成理論。
如果我們想通過對心理現象的綜合考察來洞察生物學的這個基本問題,那麼目前離這一目标還相去甚遠。
讓我們充分認識犯錯誤的可能性,但是不要被我們最初采用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對立的假說的邏輯結論所吓倒(對移情神經症的分析迫使我們得出這種假說),而應該看看它是否一緻并能得到有用的結果,是否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
直接研究自戀的方式看來有些特殊的困難。
我們理解這種情況的主要手段也許仍然是對妄想癡呆症的分析。
就像可以通過移情神經症追溯性欲的本能沖動一樣,我們可以通過精神分裂症與妄想狂洞察自我的心理,而且很簡單。
為了再次弄清楚什麼是正常的,我們顯然應該根據它的改裝和誇大來研究其病理。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其他來源中獲得有關自戀的知識。
我現在依次談論這些來源,它們是對于機體疾病臆想症和兩性之間愛的研究。
在估計性欲本能對于機體疾病的影響時,我遵照了費倫奇的建議,這是他在與我交談時提出來的。
衆所周知,當一個人承受機體的痛苦和不适時,就會失去對外界事物的興趣,直到他不再在意自己的苦難。
更細緻的觀察告訴我們,他同時也撤回了對自己所愛對象的性欲沖動。
隻要他在受苦,他就停止了愛。
有關這一事實的陳詞濫調并不能阻止我們用性欲本能理論的術語去解釋它。
我們可以這樣說:得病的人把性欲沖動的發洩撤回到自我,恢複健康後又送出去&hellip&hellip這種愛的方式不管有多麼強烈,都會由于身體所受的痛苦而消失,并且突然為完全不同的情感所代替,這是喜劇作家寫得淋漓盡緻的題目。
睡眠的情況和疾病一樣,意味着以自戀的方式将性欲沖動撤回到主體,或者更确切地講,隻是滿足睡眠的願望。
夢的利己主義與此極為合拍。
對這兩種狀态,我們都有一些關于性欲沖動分配變化的例子,它們是自我變化的結果。
臆想症和機體疾病一樣表現為肉體的痛苦感覺,并一樣會對性欲沖動的分配産生影響。
臆想症同時撤回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性欲沖動(後者尤為明顯),使兩者都集中在引起患者注意的器官上。
臆想症與機體疾病的區别也很明顯:後者的痛苦感覺來自可證明的機體變化,前者則沒有這種變化。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臆想症應該與神經症過程的一般概念一緻,它也就會有機體性的變化。
那麼這種變化是在哪兒形成的呢? 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經驗,在其他神經症中也有可以和臆想症相比的肉體痛苦。
我曾經說過,我傾向于把臆想症和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歸為第三種&ldquo真性神經症&rdquo。
也許不必走得這麼遠,在其他一般神經症中也有少量的臆想症症狀。
也許我們可以在焦慮性神經症及其附屬的歇斯底裡中找到最好的例子。
這是我們熟悉的對痛苦敏感的器官原型,它可以發生某些變化,但并不算生病,這就是處于興奮狀态的生殖器。
它充血、膨脹、有分泌物,是多種感覺的機體。
我們把能夠将性興奮的刺激傳入大腦的身體部分的活動稱為性感活動。
考慮到早已習慣的有關性欲理論的結論,想到身體的某些部分,即性感帶能夠替代生殖器産生類似的行為,我們還是向前跨了一步。
我們可以把性感活動看成是所有器官都具有的一種性質,于是可以說,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同程度地受這種性質的影響。
器官中性感帶的變化有可能與自我的性欲沖動發洩的變化相互平行。
在這些例子裡可能包含着對臆想症的最終解釋,以及它如何像真正的器官疾病那樣影響性欲沖動的分配。
我在這裡想進一步探讨妄想癡呆症的機制,并把那些似乎值得考慮的概念做一番總結。
在我看來,妄想癡呆症與移情神經症之間的差别在于環境。
前者由于挫折使性欲本能不再依附于幻想中的對象,而是返回到自我,誇大狂就是對這大量的性欲本能的控制,它相當于幻想創造的内傾性,可以在移情神經症中看到。
妄想癡呆的臆想症類似于移情神經症的焦慮,是心理器官這種努力的失敗引起的。
我們知道,神經症的焦慮可以通過心理的&ldquo功能轉換&rdquo解除,例如轉化反動形成和防禦形成(恐懼症)。
妄想癡呆症中的相應過程是努力複原,該病最明顯的特征也由此産生。
妄想癡呆症也常伴随有部分性欲沖動脫離對象的現象,雖然并非一定。
因此,我們可以在臨床中區分三組現象: (1)代表正常狀态或神經症殘餘的現象(殘迹現象); (2)代表病态過程(性欲沖動脫離對象,進一步是誇大狂、臆想症、情感障礙和每一種退化); (3)代表複原的努力。
在第三組現象中,性欲沖動在歇斯底裡(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癡呆症)或強迫性神經症(妄想狂)後再次依附于對象,并在與原來不同的層次和條件之下産生新的性欲沖動的發洩。
這種方式的移情神經症與相應的正常自我形成之間的差異,使我們最深刻地洞察了心理器官的結構。
研究自戀的第三種方式是觀察人們在戀愛時千差萬别的行為。
大多是這樣:性欲沖動的對象首先隐藏在自我的性欲沖動之後,因而在考慮兒童(成人也如此)的對象選擇時,我們首先注意到,他從得到滿足的經驗裡選擇自己的性對象。
最初體驗到的自發性欲滿足與服務于保存自我的生命機能相聯系。
這種性本能得到自我本能的支持,隻是到了後來才不依賴于它們。
即使這樣,我們也能從這一點上看到原來的依賴關系,即對兒童進行撫養、關懷和保護的人成為他最初的性對象。
也就是說,他最初的性對象是他的母親或者替代母親的人。
我們把這種類型和對象選擇根源稱作依賴型,與它并列的還有第二種類型,我們雖然沒有設想它的存在,但精神分析的研究卻揭示了出來。
我們發現,特别是那些性欲本能的發展受到過障礙的人,就像倒錯和同性戀一樣,在選擇自己所愛的對象時可以用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母親作為模型。
他們明确地把自己作為戀愛的對象來追求,這種選擇對象的類型可以叫作自戀。
這并不意味着可以根據他們對象的選擇究竟符合依賴型還是自戀型,把人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類。
我們甯可假設兩種類型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雖然有所偏重。
我們認為,人原來有兩個性對象:自己與照料自己的女人,因而我們主張每個人都有原始的自戀。
它可以長期左右人的對象選擇。
進一步把男人和女人進行比較。
在對象選擇的類型方面,男女有着根本的差别,雖然這些差别不太普遍。
完全的依賴型對象戀是男人的特點,它表現為性崇拜。
這無疑源自童年的原始自戀,而現在轉移到了性愛對象上。
這種性崇拜是愛的特殊狀态的根源,是神經強迫的暗示狀态,可以追溯到自我傾注于所愛對象的性欲本能的枯竭。
在女人中最常見的類型有不同的過程,這也許是純粹的真實的女性類型。
随着青春期的發展,女性器官成熟起來(在這之前它一直處于潛伏狀态),引起原始自戀的強化,不利于真正對象戀及其伴随物性崇拜的發展。
在女人中産生了一定的自信(特别是在變得漂亮時),補償了她在選擇對象方面的社會限制。
嚴格地講,女人愛戀自己的程度可以與男人愛她們的程度相比。
她們并不需要在愛别人的方向上發展,隻需要被人所愛。
男人的傾心滿足了這種條件。
必須承認,這種類型的女人對人類的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女人對于男人具有極大的魅力,這不僅是因為美的緣故(一般來講她們是非常美的),還因為某種有趣的心理因素。
看來非常明顯,一個人的自戀對于已經放棄了部分自戀并尋找戀愛對象的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一個兒童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自戀、自信和難以接近,就好像有些動物的魅力在于它們對我們漠不關心,例如貓和受寵的大動物。
的确,在文學作品中,即使重犯和幽默家也會因為自戀自大而引起我們的興趣。
他們自以為無所不能,而這樣會減低他們自我的重要性。
這就像是我們忌妒他們,因為他們有能力保持一種得天獨厚的心理狀态,我們自己卻已經抛棄了這種無懈可擊的性欲本能地位。
但是自戀型女人的巨大魅力也有負面影響,情人的不滿、對女人愛情的懷疑,以及對她那種高深莫測性格的抱怨,有很大一部分都根源于對象選擇類型之間的這種不一緻。
也許再肯定一下并不是多餘的,在這種有關性生活的女性形式的描述中,我絲毫沒有貶低女性的意思。
此外我還知道,這種不同的發展路線對應于高度複雜的生物聯系中的不同機能。
而且我要承認,有無數的女性是以男性的類型來愛的,其特點是她們發展了對性對象的崇拜。
即使那些對男人冷淡的自戀型女人,也有達到完全的對象愛的方式。
在她們所生的孩子身上,作為異己的對象,她們可以慷慨地從自戀變成對象愛。
其他女人則不必等到有孩子才可以從(次要的)自戀發展成為對象愛。
在青春期之前,她們就有類似于男人的感情,并在某種程度上沿着男性的路線發展。
當她們的性成熟之後,這種傾向有所減弱,但她們仍然保留那種對男性理想的渴望,這實際上是她們一度具有的男孩性格的殘迹。
對導緻對象選擇的途徑做簡短的總結,可得出如下看法。
一個人可能愛的對象有兩種類型: (1)按照自戀型 ①他自身(實際的他); ②過去的他; ③将來的他; ④曾經是他自己一部分的某人。
(2)按照依賴型 ①傾心的女人; ②保護自己的男人。
這些替身是依次相繼的。
對第一種類型中的第三種替身,我們将在以後的讨論中加以闡述。
自戀的對象選擇對于男人同性戀的意義必須在其他關系中加以評述。
我們所設想的兒童原始自戀,形成了我們關于性欲本能理論的一種假說,對此直接的觀察要比從其他考慮中推導出來更不容易把握。
如果我們考察慈愛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态度,我們隻能認為這是他們早已抛棄的自戀的複活或重現。
衆所周知,他們感情的特點是崇拜,這是我們早已知道的自戀在對象選擇上的特點的明确迹象。
于是,他們把兒童看成十全十美的,掩飾和遺忘兒童的缺點,這是清醒的觀察無法贊同的。
這種傾向的确與兒童性欲的否定聯系在一起,而且他們總是懷疑通過培養而學到的東西對兒童是否有利,雖然他們自己被迫尊重這些東西,但現在則在兒童身上恢複了對自己早已放棄的特權的要求。
兒童在有些地方比雙親更為優越,他們不會屈從于被認為是控制生活的必要性。
疾病、死亡、克制自己的享樂,用意志控制自己對他們都不起作用,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不理會自然和社會規律,他實際上是創造的中心。
正如我們自己曾經幻想自己是&ldquo孩子陛下&rdquo一樣,他要滿足自己雙親從未實現的夢想和願望,要成為一個替代自己父親的偉人和英雄,或者娶一位公主來勉強作為母親的補償。
在自戀中地位最薄弱的是自我的不朽性,它受到現實的無情攻擊,隻有在兒童身上才會感到安全。
雙親的愛是如此動人,從根本上講如此富有孩子氣,它隻不過是雙親自戀的再生,雖然已經轉化為對象戀,它表明了這種自戀性質的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