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愛欲與本能
關燈
小
中
大
同機制可能來自俄狄浦斯情結。
在這種情況下,它代表女孩取代她母親的敵意願望,該症狀表達了她對她父親的愛。
在一種罪惡感的影響下,緻使她替代母親的願望得以實現:&ldquo你想要成為你的母親,現在你成了&mdash&mdash無論如何,就到你的患病而言。
&rdquo這就是歇斯底裡症結構的完整機制。
或者另一方面,症狀可能與所愛的那個人的是一樣的,例如,杜拉模仿她父親的咳嗽。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隻能這樣描述這一事态:認同機制替代對象選擇而出現,對象選擇被退行到認同機制。
我們知道,認同是情緒聯系的最早而又最原始的形式,常常發生的是,在形成症狀的條件下,也就是存在退行以及潛意識機制占主導地位的地方,對象選擇就退行到認同作用&mdash&mdash自我表現為對象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認同作用中,自我有時模仿他不愛的人,有時模仿他所愛的人。
使我們驚訝的是,在這兩種情況下,認同作用是部分的并且極端有限的,僅僅從作為它的對象的人那裡汲取單一的特性。
還有第三種特别重要的症狀形成的病例。
在這種病例中,認同作用完全不考慮與被模仿的人的任何對象關系。
例如,假設一所寄宿學校的一個女生收到她暗戀着的一個人的來信,該信喚起了她的嫉妒,于是她以歇斯底裡症的發作對此做出反應。
後來,她的知道此事的一個朋友,正如我們所說,通過心理感染作用也發作了歇斯底裡症。
這種機制就是以把自己置于同樣情境的可能性或願望為基礎的認同作用機制。
其他的女孩也想有秘密的戀愛,在罪惡感的影響下,她們也在這一秘密戀愛過程中忍受着痛苦。
假設她們出現這種症狀是出于同情,那是錯誤的。
恰恰相反,同情僅僅出于認同作用。
如下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這類感染或模仿歇斯底裡症的女孩們,在預先存在的同情心顯得比通常還要少的情況下,一個人的自我在某一點上&mdash&mdash在我們的例子中是在分享相似的情感上,感知到與另一人的自我有意義的類似性。
正是在這一點上構成了認同作用,在緻病情境的影響下,認同作用被移植到一個人的自我所産生的症狀上。
這樣,這種以症狀表現出來的認同作用,就成為在兩個不得不保持壓抑的自我之間有一緻點的标志。
我們把從以上得知的東西概括如下:第一,認同作用是與對象情感聯系的原初形式;第二,認同作用是以退行的方式成為對力比多對象聯系的一種替代,正像靠對象内向投射到自我那樣;第三,認同作用可能随着對與某些個别人分享的共同性質産生任何新感覺而出現。
這種共同性質越是重要,這種部分的認同就可能變得越成功,因而它可能代表新的聯系的開端。
我們已經開始推測: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聯系就屬于這類認同作用的性質&mdash&mdash以重要的情感共同性質為基礎。
這種共同性質在于與領袖聯系的性質。
另一種懷疑會告訴我們,我們還絕沒有窮盡認同作用的問題,我們正面臨着心理學稱為&ldquo感情移入&rdquo的過程,而對我們的自我又是固有陌生的東西起着最大的作用。
但在這裡隻把自己局限于認同作用的直接情緒結果上,而将認同作用對于理智生活的意義置而不論。
精神分析研究已經偶爾觸及更困難的精神病問題,這一研究也能在某些病例&mdash&mdash這些病例并不直接給我們顯示出認同作用。
我将詳細地讨論兩個這樣的病例作為我們進一步考慮的材料。
大部分男同性戀的發生過程如下:一個年輕人在俄狄浦斯情結意義上不同尋常地長期而強烈固着于他的母親。
但最後在青春期結束之後,用某個别的性對象代替他母親的時刻到來了。
情況出現了突然的轉換:這個年輕人不是放棄母親,而是把自己與她認同,把自己轉變成母親。
然後為自己尋找能取代他的自我的對象&mdash&mdash給這個對象以他從母親那裡體驗到的愛和關懷。
這是一個經常發生的過程。
它能像人們喜歡的那樣經常被證實,并且完全不依賴任何有關這種突然動機的假設。
這種認同作用的一個驚人的特征是其豐富的範圍:它按迄今一直作為對象的模範來重新塑造自我的一個重要特性。
在此過程中,對象本身被抛棄&mdash&mdash被保留在潛意識中的意義上,這是超出此刻讨論之外的問題。
與被抛棄或失去的對象認同,作為對于那一對象的替代&mdash&mdash将對象内向投射于自我,這的确不再使我們感到驚奇。
這類過程有時在小孩那裡可以直接觀察得到。
不久前,在《國際精神分析雜志》上發現過這類觀察報告:一個不幸失去一隻小貓的兒童直截了當地宣稱,現在自己就是那隻小貓,并因此在地上到處爬行,不在桌上吃飯;等等。
對象的内向投射的另一個例子,由分析憂郁症所提供。
我們把真實的或情感上的失去所愛的對象看作是憂郁症最顯著的、令人興奮的原因。
這些病例的主導特征是對自我殘酷的自貶,并與無情的自我批評和痛苦的自我責備結合在一起。
分析表明,這種蔑視和這些責備說到底指向對象,代表着我向對象的報複。
對象的陰影落在了自我身上,正如我在别處所說的那樣。
在這裡,對象的内向投射無疑一目了然。
但是這些憂郁症也向我們顯示某些别的東西,這可能對我們後面的讨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它們向我們表明,自我被劃分成兩半,其中的一半反對另一半。
這另一半被内向投射所改變,并包含着失去的對象。
但是如此殘酷行事的另一半也不是不為我們所知。
它包含着自我之内的良心和批判能力,甚至在正常時刻對自我持批判态度&mdash&mdash盡管絕不是那麼無情和不公正。
在先前的場合,曾驅使我們做出這樣的假設:在我們的自我中形成了某種這樣的能力,使自己從自我中分離出來,并與它們發生沖突,我們稱為&ldquo自我理想&rdquo。
按其功能可以把自我觀察、道德良心、夢的稽查以及壓抑的主要影響歸咎于自我理想。
我們說過,它是幼稚的自我從中享受自足的原始自戀的後續;它從環境的影響那裡逐漸收集環境施加給自我,而自我又總是不能達到的各種要求。
于是,當一個男人不能被自我本身所滿足時,仍然可能在從自我分化出來的自我理想中找到滿足。
正如進一步表明的那樣,在觀察的妄想中,這種能力的瓦解變得更明顯了,因而顯露了它在優勢力量(尤其是父親)的影響方面的根源。
這種自我理想和真實自我之間的距離的大小是因人而異的,就許多人而言,自我内部的這種分化并不比兒童大多少。
但是在我們能利用這一材料理解群體的力比多組織之前,必須說明對象和自我之間相互關系的某些其他例子。
四、自我欣賞與自戀 &ldquo自戀&rdquo這個詞原來是臨床術語,由奈克在1899年開始采用,指一種人對待自己的身體就像對待有性關系的對象的身體一樣。
他可以通過注視、撫摸、玩弄自己的身體而體驗到一種性的快樂,直至達到完全的滿足。
自戀發展到這種程度,就具有了倒錯的意義,它吸收了主體的全部性生活,因此當我們處理它的時候,可想而知會遇到在研究一切倒錯時看到的類似現象。
使那些從事精神分析觀察的人感到驚訝的是,自戀态度的孤立特點可以在許多有其他異常行為的人身上看到,例如薩德格所說的同性戀。
總之自戀有一種性欲本能的特征,可以在更加廣泛的範圍内考慮它。
它在人的正常的性發展過程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從這種意義上講,自戀并不是倒錯,而是利己主義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種性欲沖動的補充,可以說是每一個生物都具有的手段。
當我們企圖使自己有關精神分裂症的知識符合性欲本能理論的基礎假說時,就會有一種壓力迫使我們承認自戀是原始的和正常的。
妄想癡呆症病人有兩個基本特征:誇大狂和失去對外界(人和事物)的興趣&hellip&hellip一個患有歇斯底裡或者強迫性神經症的病人隻要發病就會摒棄與現實的聯系。
但是分析表明,他并沒有切斷與人或事物的性聯系。
他仍然在幻想中保持這種聯系,也就是說,一方面他在記憶中找到想象的對象來代替實際的對象,或者把兩者糅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不再采取行動使自己與實際對象發生關系。
隻有在這種條件下,我們采用&ldquo性欲本能的内向性&rdquo這個術語才是合理的,否則就應該用妄想癡呆這個詞。
榮格則不加區别地運用它。
患者實際上好像是從外部世界撤回性欲沖動,而沒有在幻想中以其他東西來代替它們。
這種過程似乎有次級過程使性欲沖動重新指向一個對象,一部分努力是要恢複原來的對象。
新的問題産生了:在精神分裂症裡,性欲本能離開外部對象後的命運如何呢?在這些情況下的誇張性質提供了一個線索。
誇張無疑要消耗性欲沖動的對象。
性欲本能離開外部世界指向自我,就會導緻自戀狀态。
誇大狂本身并不是新東西,相反,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這是對早已存在的情況的誇張與抱怨。
性欲本能理論的這一發展在我看來是合乎情理的,它得到了第三方面的支持,即我們對原始民族及兒童心理活動所做的觀察和形成的概念。
我們在原始民族發現的特征,如果單獨出現的話,都與誇大狂相似,即過高地估計願望和心理過程的力量,認為&ldquo思想萬能&rdquo,相信語言的神奇力量,以及把處理外部世界的方法,即&ldquo魔術&rdquo般的技能看成是這些誇張前提的合乎邏輯的應用。
在根本沒有關于本能的任何理論能夠幫助我們辨清方向時,我們可以或隻能提出一種假說,然後根據它的邏輯結論否定或肯定它。
關于在性本能與其他本能,即自我本能之間存在基本差别的假說,除了在分析移情神經症時極為有用外,還有一些地方也支持這種假說。
首先,我承認,如果隻有前一種考慮,這種假說并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完全有可能是相同的能量在心理中起作用,隻是借由對對象的發洩才轉化為性欲沖動。
但是,與這兩個概念差别對應的首先是饑餓與愛之間的區别,它是如此之大。
其次,從生物學角度看也支持這種觀點。
個體實際上是雙重的存在:他一方面服從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被拴在一條鍊上,完全違背自己的意志,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意志。
個體把性欲看成目的之一,但是從另一種觀點看,他又依賴于細胞原生質,他為此付出能量,得到的報酬則是快樂。
這是以非生命物來開動的生命之車,就好像遺産的繼承人,他暫時擁有一筆财産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性本能與自我本能的區别隻不過反映了個體的雙重機能。
再次,我們必須回顧一下心理學中所有暫時性的想法,總有一天會建立在有機結構的基礎上。
有可能是特殊的物質和化學過程控制了性欲的作用,并使個體生命得以延續。
當我們用心理的特殊能力代替特殊的化學物質時,我們就想到了這種可能性。
因為我想使心理學擺脫那些嚴格來講是其他領域的東西,比如生物學的東西,所以我想在這裡說明,将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分開的假說,即性欲本能理論。
沒有什麼心理學的基礎,但是從本質上講,得到了生物學事實的支持。
如果精神分析的工作能夠提出有關本能的更有價值的假說,那麼我完全可以放棄目前的假說。
可惜的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生這樣的事。
當我們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時,就有可能會發現,性能量,即性欲沖動隻是對心理起作用的一般能量分化的産物。
但是這種說法沒有什麼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它代表女孩取代她母親的敵意願望,該症狀表達了她對她父親的愛。
在一種罪惡感的影響下,緻使她替代母親的願望得以實現:&ldquo你想要成為你的母親,現在你成了&mdash&mdash無論如何,就到你的患病而言。
&rdquo這就是歇斯底裡症結構的完整機制。
或者另一方面,症狀可能與所愛的那個人的是一樣的,例如,杜拉模仿她父親的咳嗽。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隻能這樣描述這一事态:認同機制替代對象選擇而出現,對象選擇被退行到認同機制。
我們知道,認同是情緒聯系的最早而又最原始的形式,常常發生的是,在形成症狀的條件下,也就是存在退行以及潛意識機制占主導地位的地方,對象選擇就退行到認同作用&mdash&mdash自我表現為對象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認同作用中,自我有時模仿他不愛的人,有時模仿他所愛的人。
使我們驚訝的是,在這兩種情況下,認同作用是部分的并且極端有限的,僅僅從作為它的對象的人那裡汲取單一的特性。
還有第三種特别重要的症狀形成的病例。
在這種病例中,認同作用完全不考慮與被模仿的人的任何對象關系。
例如,假設一所寄宿學校的一個女生收到她暗戀着的一個人的來信,該信喚起了她的嫉妒,于是她以歇斯底裡症的發作對此做出反應。
後來,她的知道此事的一個朋友,正如我們所說,通過心理感染作用也發作了歇斯底裡症。
這種機制就是以把自己置于同樣情境的可能性或願望為基礎的認同作用機制。
其他的女孩也想有秘密的戀愛,在罪惡感的影響下,她們也在這一秘密戀愛過程中忍受着痛苦。
假設她們出現這種症狀是出于同情,那是錯誤的。
恰恰相反,同情僅僅出于認同作用。
如下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這類感染或模仿歇斯底裡症的女孩們,在預先存在的同情心顯得比通常還要少的情況下,一個人的自我在某一點上&mdash&mdash在我們的例子中是在分享相似的情感上,感知到與另一人的自我有意義的類似性。
正是在這一點上構成了認同作用,在緻病情境的影響下,認同作用被移植到一個人的自我所産生的症狀上。
這樣,這種以症狀表現出來的認同作用,就成為在兩個不得不保持壓抑的自我之間有一緻點的标志。
我們把從以上得知的東西概括如下:第一,認同作用是與對象情感聯系的原初形式;第二,認同作用是以退行的方式成為對力比多對象聯系的一種替代,正像靠對象内向投射到自我那樣;第三,認同作用可能随着對與某些個别人分享的共同性質産生任何新感覺而出現。
這種共同性質越是重要,這種部分的認同就可能變得越成功,因而它可能代表新的聯系的開端。
我們已經開始推測: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聯系就屬于這類認同作用的性質&mdash&mdash以重要的情感共同性質為基礎。
這種共同性質在于與領袖聯系的性質。
另一種懷疑會告訴我們,我們還絕沒有窮盡認同作用的問題,我們正面臨着心理學稱為&ldquo感情移入&rdquo的過程,而對我們的自我又是固有陌生的東西起着最大的作用。
但在這裡隻把自己局限于認同作用的直接情緒結果上,而将認同作用對于理智生活的意義置而不論。
精神分析研究已經偶爾觸及更困難的精神病問題,這一研究也能在某些病例&mdash&mdash這些病例并不直接給我們顯示出認同作用。
我将詳細地讨論兩個這樣的病例作為我們進一步考慮的材料。
大部分男同性戀的發生過程如下:一個年輕人在俄狄浦斯情結意義上不同尋常地長期而強烈固着于他的母親。
但最後在青春期結束之後,用某個别的性對象代替他母親的時刻到來了。
情況出現了突然的轉換:這個年輕人不是放棄母親,而是把自己與她認同,把自己轉變成母親。
然後為自己尋找能取代他的自我的對象&mdash&mdash給這個對象以他從母親那裡體驗到的愛和關懷。
這是一個經常發生的過程。
它能像人們喜歡的那樣經常被證實,并且完全不依賴任何有關這種突然動機的假設。
這種認同作用的一個驚人的特征是其豐富的範圍:它按迄今一直作為對象的模範來重新塑造自我的一個重要特性。
在此過程中,對象本身被抛棄&mdash&mdash被保留在潛意識中的意義上,這是超出此刻讨論之外的問題。
與被抛棄或失去的對象認同,作為對于那一對象的替代&mdash&mdash将對象内向投射于自我,這的确不再使我們感到驚奇。
這類過程有時在小孩那裡可以直接觀察得到。
不久前,在《國際精神分析雜志》上發現過這類觀察報告:一個不幸失去一隻小貓的兒童直截了當地宣稱,現在自己就是那隻小貓,并因此在地上到處爬行,不在桌上吃飯;等等。
對象的内向投射的另一個例子,由分析憂郁症所提供。
我們把真實的或情感上的失去所愛的對象看作是憂郁症最顯著的、令人興奮的原因。
這些病例的主導特征是對自我殘酷的自貶,并與無情的自我批評和痛苦的自我責備結合在一起。
分析表明,這種蔑視和這些責備說到底指向對象,代表着我向對象的報複。
對象的陰影落在了自我身上,正如我在别處所說的那樣。
在這裡,對象的内向投射無疑一目了然。
但是這些憂郁症也向我們顯示某些别的東西,這可能對我們後面的讨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它們向我們表明,自我被劃分成兩半,其中的一半反對另一半。
這另一半被内向投射所改變,并包含着失去的對象。
但是如此殘酷行事的另一半也不是不為我們所知。
它包含着自我之内的良心和批判能力,甚至在正常時刻對自我持批判态度&mdash&mdash盡管絕不是那麼無情和不公正。
在先前的場合,曾驅使我們做出這樣的假設:在我們的自我中形成了某種這樣的能力,使自己從自我中分離出來,并與它們發生沖突,我們稱為&ldquo自我理想&rdquo。
按其功能可以把自我觀察、道德良心、夢的稽查以及壓抑的主要影響歸咎于自我理想。
我們說過,它是幼稚的自我從中享受自足的原始自戀的後續;它從環境的影響那裡逐漸收集環境施加給自我,而自我又總是不能達到的各種要求。
于是,當一個男人不能被自我本身所滿足時,仍然可能在從自我分化出來的自我理想中找到滿足。
正如進一步表明的那樣,在觀察的妄想中,這種能力的瓦解變得更明顯了,因而顯露了它在優勢力量(尤其是父親)的影響方面的根源。
這種自我理想和真實自我之間的距離的大小是因人而異的,就許多人而言,自我内部的這種分化并不比兒童大多少。
但是在我們能利用這一材料理解群體的力比多組織之前,必須說明對象和自我之間相互關系的某些其他例子。
四、自我欣賞與自戀 &ldquo自戀&rdquo這個詞原來是臨床術語,由奈克在1899年開始采用,指一種人對待自己的身體就像對待有性關系的對象的身體一樣。
他可以通過注視、撫摸、玩弄自己的身體而體驗到一種性的快樂,直至達到完全的滿足。
自戀發展到這種程度,就具有了倒錯的意義,它吸收了主體的全部性生活,因此當我們處理它的時候,可想而知會遇到在研究一切倒錯時看到的類似現象。
使那些從事精神分析觀察的人感到驚訝的是,自戀态度的孤立特點可以在許多有其他異常行為的人身上看到,例如薩德格所說的同性戀。
總之自戀有一種性欲本能的特征,可以在更加廣泛的範圍内考慮它。
它在人的正常的性發展過程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從這種意義上講,自戀并不是倒錯,而是利己主義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種性欲沖動的補充,可以說是每一個生物都具有的手段。
當我們企圖使自己有關精神分裂症的知識符合性欲本能理論的基礎假說時,就會有一種壓力迫使我們承認自戀是原始的和正常的。
妄想癡呆症病人有兩個基本特征:誇大狂和失去對外界(人和事物)的興趣&hellip&hellip一個患有歇斯底裡或者強迫性神經症的病人隻要發病就會摒棄與現實的聯系。
但是分析表明,他并沒有切斷與人或事物的性聯系。
他仍然在幻想中保持這種聯系,也就是說,一方面他在記憶中找到想象的對象來代替實際的對象,或者把兩者糅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不再采取行動使自己與實際對象發生關系。
隻有在這種條件下,我們采用&ldquo性欲本能的内向性&rdquo這個術語才是合理的,否則就應該用妄想癡呆這個詞。
榮格則不加區别地運用它。
患者實際上好像是從外部世界撤回性欲沖動,而沒有在幻想中以其他東西來代替它們。
這種過程似乎有次級過程使性欲沖動重新指向一個對象,一部分努力是要恢複原來的對象。
新的問題産生了:在精神分裂症裡,性欲本能離開外部對象後的命運如何呢?在這些情況下的誇張性質提供了一個線索。
誇張無疑要消耗性欲沖動的對象。
性欲本能離開外部世界指向自我,就會導緻自戀狀态。
誇大狂本身并不是新東西,相反,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這是對早已存在的情況的誇張與抱怨。
性欲本能理論的這一發展在我看來是合乎情理的,它得到了第三方面的支持,即我們對原始民族及兒童心理活動所做的觀察和形成的概念。
我們在原始民族發現的特征,如果單獨出現的話,都與誇大狂相似,即過高地估計願望和心理過程的力量,認為&ldquo思想萬能&rdquo,相信語言的神奇力量,以及把處理外部世界的方法,即&ldquo魔術&rdquo般的技能看成是這些誇張前提的合乎邏輯的應用。
在根本沒有關于本能的任何理論能夠幫助我們辨清方向時,我們可以或隻能提出一種假說,然後根據它的邏輯結論否定或肯定它。
關于在性本能與其他本能,即自我本能之間存在基本差别的假說,除了在分析移情神經症時極為有用外,還有一些地方也支持這種假說。
首先,我承認,如果隻有前一種考慮,這種假說并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完全有可能是相同的能量在心理中起作用,隻是借由對對象的發洩才轉化為性欲沖動。
但是,與這兩個概念差别對應的首先是饑餓與愛之間的區别,它是如此之大。
其次,從生物學角度看也支持這種觀點。
個體實際上是雙重的存在:他一方面服從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被拴在一條鍊上,完全違背自己的意志,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意志。
個體把性欲看成目的之一,但是從另一種觀點看,他又依賴于細胞原生質,他為此付出能量,得到的報酬則是快樂。
這是以非生命物來開動的生命之車,就好像遺産的繼承人,他暫時擁有一筆财産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性本能與自我本能的區别隻不過反映了個體的雙重機能。
再次,我們必須回顧一下心理學中所有暫時性的想法,總有一天會建立在有機結構的基礎上。
有可能是特殊的物質和化學過程控制了性欲的作用,并使個體生命得以延續。
當我們用心理的特殊能力代替特殊的化學物質時,我們就想到了這種可能性。
因為我想使心理學擺脫那些嚴格來講是其他領域的東西,比如生物學的東西,所以我想在這裡說明,将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分開的假說,即性欲本能理論。
沒有什麼心理學的基礎,但是從本質上講,得到了生物學事實的支持。
如果精神分析的工作能夠提出有關本能的更有價值的假說,那麼我完全可以放棄目前的假說。
可惜的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生這樣的事。
當我們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時,就有可能會發現,性能量,即性欲沖動隻是對心理起作用的一般能量分化的産物。
但是這種說法沒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