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愛欲與本能
關燈
小
中
大
和問題本身的術語有關。
對于快樂原則,那是沒有什麼可懷疑的,自我内部的分化也有很好的臨床上的理由,但是,兩類本能的區分似乎并沒有足夠的證據,人們發現臨床分析的事實很可能就與它相矛盾。
看來這樣一個事實是存在的。
姑且不論兩類本能之間的對立,讓我們先考慮一下愛和恨的極性情況。
要發現愛欲的一個代表是沒有困難的,但我們必須感謝的是,我們在破壞性本能中找到了一個難以捉摸的死亡本能的代表,恨就可以作為它的一個代表。
現在臨床觀察表明,不僅愛總是以意想不到的規律性伴随着恨(矛盾心理),不僅在人類關系中恨常常是愛的先河,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恨會變成愛,愛也會變成恨。
假如這種變化遠不隻是一種時間上的相繼關系&mdash&mdash就是說,如果其中一方實際上變成了另一方&mdash&mdash那就顯然沒有根據像區分性本能和死亡本能那樣存在着基本的差别。
這種劃分能預測确實存在着相互對立的生理過程。
某人對同一個人先愛後恨(或者相反),因為那個人使他産生了這樣做的原因,現在這種情況顯然和我們的問題無關。
在另一種情況下,還不明顯的愛的感情,最初是用仇恨和攻擊性傾向來表現自己的,這也和我們的問題無關。
因為情況可能是,在對象&mdash&mdash貫注中的破壞性成分,在這裡勝過了性愛,隻是以後才把性愛加進去。
但我們知道神經症心理學中的幾個例子,其中有更好的基礎來假設的确發生了某種變化。
在迫害妄想狂中,病人采取一種特别的方式來防備自己,對某人産生過分強烈的同性戀。
結果,他曾最愛的那個人變成了一個迫害者,然後變成了對病人采取攻擊性的、并常常是危險沖動的對象。
這裡我們有插入一個中間階段的充分根據,在這個中間階段,愛變成了恨。
分析研究隻是到了後來才揭示,同性戀的根源和失去性欲的社會情感的根源,包括引起攻擊欲望的非常強烈的敵對情感,在克服了這些情感之後,接着就愛上了以前恨過的對象,并以他(她)自居。
這就産生了一個問題,即是否在這些事例中我們打算假定恨直接轉變成愛。
顯然這裡的變化是純内部的,對象行為上的變化對它們不起作用。
然而,通過對與妄想狂有關的這一變化過程的分析研究,我們開始了解到,可能還有另一種機制。
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一種矛盾的态度,并且這種轉變是依靠貫注的一種反應移置起作用,能量以此從性沖動中退縮回去而用來補充敵對的能量。
當克服了一種敵意的敵對态度并産生了同性戀的時候,就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敵對态度沒有任何令人滿意的前景,因此,作為一種道德标準,它被一種愛的态度取代,對此有更多的令人滿意的希望,也就是發洩的可能性。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滿意把恨直接轉變成愛的假設,這是和兩類本能之間質的區别毫不相容的。
看來在我們的分析中還應包括另外一個機制,借此就可以将愛變成恨,這樣,我們就默默地做了另一個應該受到明确闡述的假設。
我們推斷,好像在心理上,不管是在自我中,還是在本我中,存在着一種可替換的能量,它本身雖然是中立的,卻要麼和性的沖動,要麼和破壞性沖動通力合作。
這兩種本能有質的不同,并能增加它的全部貫注。
如果不假設存在這種可替換的能量,我們就無法取得進展。
唯一的問題是它來自何方,屬于什麼,表示什麼意思。
本能沖動的性質問題及其在整個變化中的持久性問題還是非常模糊的,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到解決。
在性的成分本能中,這是特别易于為觀察者所理解的,可以把屬于同一範疇的這些過程的工作,看作是正在讨論的東西。
例如,我們發現,在成分本能之間存在着某種程度的交集,還發現從某一特定的性欲來源中獲得的一個本能,可以把它的強度轉移到用來強化發自另一根源的另一個成分本能。
我們還發現,一種本能的滿足可以取代另一種本能的滿足,以及更多具有同樣性質的事實&mdash&mdash所有這一切必将鼓動我們勇于提出某些假設。
在目前的讨論中,我除了提出一種假定外别無他論,我也拿不出什麼證據。
這個觀點似乎是有道理的,即這個在自我及本我中,同樣活躍的、中立的、可移置的能量,是從自戀的力比多的貯存庫發出的,也就是說,這是個失去性能力的愛欲(總體來說,性本能看來比破壞性本能更具有可塑性,更容易轉移和移置)。
由此,我們就能很容易地繼續假設這個可移置的力比多是受快樂原則支配,以避免能量積壓和促進能量釋放的。
順便說一句,顯然,隻要發生了能量釋放,就不會計較釋放借以發生的道路。
我們知道這個特點,它是本我中全神貫注過程的特點。
在性欲貫注中發現,那裡表現了一種對象的特别冷淡,它在從分析所産生的移情中表現得特别明顯,不管分析者可能是誰,它都必然要表現出來。
最近,蘭克發表了一些很好的關于方法的實例,用這種方法能命名報複性的神經症活動的人。
這種潛意識方面的行為使人們想起了一個有關三個鄉村裁縫的喜劇故事,其中有一個裁縫必須被處以絞刑,因為村裡唯一的一個鐵匠犯了死罪。
處罰必須實施,即使處罰的并不是罪犯本人。
正是在夢的工作的研究中,我們首先在移置作用中遇見了這種由初始過程所引起的放縱情況,在那種情況下這些對象正如現在所讨論的這種情況一樣,它是釋放能量的道路。
過分講究對象的選擇和能量釋放的道路似乎成了自我的特點。
如果這個可移置的能量是失去性能力的力比多,就可以把它也描述為被升華了的能量。
因為它幫助建立了那種統一性,就統一的傾向而言,這是自我的特殊性質仍然保持着愛欲的主要目的&mdash&mdash統一和結合的目的。
假如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把思維過程在這些移置作用中加以分類,那麼,思維活動的工作能量也要從被升華了的性動機力量中得到補充。
升華作用可以通過自我的調解而有規律地發生。
自我對付本我的第一次對象&mdash&mdash貫注,是通過把從中接收的力比多納入到自身之中,并把它結合到靠認同作用産生的自我矯正中實現的。
把性欲力比多轉變為自我力比多當然包括放棄性目的,即失性欲化。
這在任何情況下,都表明了在自我和愛欲的關系中自我的一個重要功能。
自我由此從對象貫注中獲得力比多,而把自身作為唯一的戀愛對象,并使本我的力比多失去性能力或使力比多升華。
自我的工作和愛欲的目的相反,它使自身服務于相反的本能沖動。
它隻好默認另外一些本我的對象&mdash&mdash貫注,可以說,它隻好和它們攜手并進。
這似乎表示自戀理論的一種重要的擴充。
最初,所有的力比多都是在本我中積累起來的,而自我還在形成過程中,或者說它還很不健全。
這個力比多的一部分被本我釋放出來,成為性欲的對象&mdash&mdash貫注,于是,現在日益強大的自我就試圖獲得這個對象力比多,并把自身作為戀愛對象強加給自我。
自我的自戀因此被看作是次要的,這是由于力比多從戀愛對象身上撤回而獲得的。
在追溯本能沖動時,我們一再發現它們是作為愛欲的派生物來表現自己的。
要不是出于對《超越快樂原則》中所提出來的觀點的考慮,和最終為了依附于愛欲的施虐狂成分的緣故,我們就難以堅持我們基本的二元觀點。
但是,既然我們無法擺脫那種觀點,我們便被迫做出結論,死亡本能在本質上是緘默的,生命的叫喊大部分是從愛欲發出的。
生命的叫喊也是從和愛欲的鬥争中發出的。
毋庸置疑,快樂原則在同力比多&mdash&mdash把這種障礙引入生命過程的一種力量的鬥争中作為一種指南來為本我服務。
如果生命真受費希納的恒定原則支配,它就會不斷地向死亡滑去。
但是水平的下降受到延誤,新的緊張就像本能的需要所表明的那樣,被愛欲的要求、性本能的要求所引進。
這就是說,受快樂原則&mdash&mdash&ldquo痛苦&rdquo知覺,所支配的本我以各種方式來防止這些緊張。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盡可能快地遵照非性欲的要求去做,努力滿足直接的性傾向。
但是,它進一步并且以一種更全面的形式這樣做了。
這種形式與一個把一切成分的要求都納入其中的特殊的滿足形式有關&mdash&mdash通過釋放性欲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說是性緊張飽和的管理者。
在性活動中,性欲物質的排放在某種程度上是和軀體及物質的分離相一緻的。
這就說明了在死亡和追求完全的性滿足之間的相似性,也說明了死亡和某些低等動物的交配活動相一緻這個事實。
這些生物在再生産活動中死亡,因為當愛欲通過滿足過程而被排除之後,死亡本能就可放手實現它的目的了。
最後,自我通過使某些力比多為本身及其目的升華,在它對緊張加以控制的工作中幫助了本我。
三、自我認同的作用 認同作用是精神分析已知的與另一人情感聯系的最早表現形式。
它在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作用。
小男孩會表現出對他父親的特别興趣:他願意像父親一樣長大,并成為像他那樣的人,而且處處想要取代他的地位。
我們可以簡單地說,他把他父親當作典範。
這種行為與對他父親(以及對一般男性)的被動的或女性化的态度毫無關系。
恰恰相反,它是典型的男子氣。
它非常适合俄狄浦斯情結,它有助于為這種情緒開辟道路。
在與他父親這種認同的同時或稍後,男孩開始按依戀(情感依戀)形式形成向他母親真正的對象貫注。
因而他顯示出兩種心理上不同的聯系:對母親直接的性對象貫注與當作模範的父親的認同。
二者沒有任何相互影響或幹擾地并存一段時間。
作為不可阻擋地向心理生活的統一化發展的結果,它們最終合為一體,正常的俄狄浦斯情結就源于它們的融合。
小男孩注意到,父親橫阻在他和母親之間。
于是,他對父親的認同就帶有敵意的色彩,并等同于這樣一種願望:取代他父親。
事實上,認同作用從一開始就是矛盾的。
它能如此容易地轉變成一種柔情的表達&mdash&mdash就像轉變成排除某人的願望一樣。
它就像力比多組織最早的口欲期的衍生物一樣行動&mdash&mdash我們渴望和珍視的對象通過吃而被同化,并以此消滅對象本身。
正如我們所知,食人者仍然處于這個水準,他對他的敵人具有吞食的情感,但隻是吞食他所喜歡的人。
與父親認同的随後發展容易被忽視。
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俄狄浦斯情結發生了轉向,父親被當作是一種女性氣質的對象&mdash&mdash性本能直接要求滿足的對象。
在此過程中,與父親的認同就成為與父親對象聯系的前驅。
同樣的情況,經必要的替換,也适用于女嬰。
與父親認同和選擇父親作為對象之間的區别,容易用公式陳述出來。
在前一種情況下,一個人的父親就是這個人想要成為的對象;在後一種情況下,父親就是這個人想要占有的對象。
也就是說,這種區别依賴于這種聯系是依附于自我的主體還是客體。
因此,在形成任何性對象選擇之前,前一類聯系就已經是可能的了。
但要對這種區别做出清晰的心理玄學表征是相當困難的。
我們僅僅能看出,認同機制就是努力模仿被視作模範的人來塑造一個人自己的自我。
讓我們從認同作用相當複雜的聯系入手,解決出現在神經症症狀的結構中的認同作用。
假設一個小女孩産生了與她母親同樣的痛苦症狀,例如,同樣令人苦惱的咳嗽。
這種情況可能以各種方式出現。
認
對于快樂原則,那是沒有什麼可懷疑的,自我内部的分化也有很好的臨床上的理由,但是,兩類本能的區分似乎并沒有足夠的證據,人們發現臨床分析的事實很可能就與它相矛盾。
看來這樣一個事實是存在的。
姑且不論兩類本能之間的對立,讓我們先考慮一下愛和恨的極性情況。
要發現愛欲的一個代表是沒有困難的,但我們必須感謝的是,我們在破壞性本能中找到了一個難以捉摸的死亡本能的代表,恨就可以作為它的一個代表。
現在臨床觀察表明,不僅愛總是以意想不到的規律性伴随着恨(矛盾心理),不僅在人類關系中恨常常是愛的先河,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恨會變成愛,愛也會變成恨。
假如這種變化遠不隻是一種時間上的相繼關系&mdash&mdash就是說,如果其中一方實際上變成了另一方&mdash&mdash那就顯然沒有根據像區分性本能和死亡本能那樣存在着基本的差别。
這種劃分能預測确實存在着相互對立的生理過程。
某人對同一個人先愛後恨(或者相反),因為那個人使他産生了這樣做的原因,現在這種情況顯然和我們的問題無關。
在另一種情況下,還不明顯的愛的感情,最初是用仇恨和攻擊性傾向來表現自己的,這也和我們的問題無關。
因為情況可能是,在對象&mdash&mdash貫注中的破壞性成分,在這裡勝過了性愛,隻是以後才把性愛加進去。
但我們知道神經症心理學中的幾個例子,其中有更好的基礎來假設的确發生了某種變化。
在迫害妄想狂中,病人采取一種特别的方式來防備自己,對某人産生過分強烈的同性戀。
結果,他曾最愛的那個人變成了一個迫害者,然後變成了對病人采取攻擊性的、并常常是危險沖動的對象。
這裡我們有插入一個中間階段的充分根據,在這個中間階段,愛變成了恨。
分析研究隻是到了後來才揭示,同性戀的根源和失去性欲的社會情感的根源,包括引起攻擊欲望的非常強烈的敵對情感,在克服了這些情感之後,接着就愛上了以前恨過的對象,并以他(她)自居。
這就産生了一個問題,即是否在這些事例中我們打算假定恨直接轉變成愛。
顯然這裡的變化是純内部的,對象行為上的變化對它們不起作用。
然而,通過對與妄想狂有關的這一變化過程的分析研究,我們開始了解到,可能還有另一種機制。
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一種矛盾的态度,并且這種轉變是依靠貫注的一種反應移置起作用,能量以此從性沖動中退縮回去而用來補充敵對的能量。
當克服了一種敵意的敵對态度并産生了同性戀的時候,就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敵對态度沒有任何令人滿意的前景,因此,作為一種道德标準,它被一種愛的态度取代,對此有更多的令人滿意的希望,也就是發洩的可能性。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滿意把恨直接轉變成愛的假設,這是和兩類本能之間質的區别毫不相容的。
看來在我們的分析中還應包括另外一個機制,借此就可以将愛變成恨,這樣,我們就默默地做了另一個應該受到明确闡述的假設。
我們推斷,好像在心理上,不管是在自我中,還是在本我中,存在着一種可替換的能量,它本身雖然是中立的,卻要麼和性的沖動,要麼和破壞性沖動通力合作。
這兩種本能有質的不同,并能增加它的全部貫注。
如果不假設存在這種可替換的能量,我們就無法取得進展。
唯一的問題是它來自何方,屬于什麼,表示什麼意思。
本能沖動的性質問題及其在整個變化中的持久性問題還是非常模糊的,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到解決。
在性的成分本能中,這是特别易于為觀察者所理解的,可以把屬于同一範疇的這些過程的工作,看作是正在讨論的東西。
例如,我們發現,在成分本能之間存在着某種程度的交集,還發現從某一特定的性欲來源中獲得的一個本能,可以把它的強度轉移到用來強化發自另一根源的另一個成分本能。
我們還發現,一種本能的滿足可以取代另一種本能的滿足,以及更多具有同樣性質的事實&mdash&mdash所有這一切必将鼓動我們勇于提出某些假設。
在目前的讨論中,我除了提出一種假定外别無他論,我也拿不出什麼證據。
這個觀點似乎是有道理的,即這個在自我及本我中,同樣活躍的、中立的、可移置的能量,是從自戀的力比多的貯存庫發出的,也就是說,這是個失去性能力的愛欲(總體來說,性本能看來比破壞性本能更具有可塑性,更容易轉移和移置)。
由此,我們就能很容易地繼續假設這個可移置的力比多是受快樂原則支配,以避免能量積壓和促進能量釋放的。
順便說一句,顯然,隻要發生了能量釋放,就不會計較釋放借以發生的道路。
我們知道這個特點,它是本我中全神貫注過程的特點。
在性欲貫注中發現,那裡表現了一種對象的特别冷淡,它在從分析所産生的移情中表現得特别明顯,不管分析者可能是誰,它都必然要表現出來。
最近,蘭克發表了一些很好的關于方法的實例,用這種方法能命名報複性的神經症活動的人。
這種潛意識方面的行為使人們想起了一個有關三個鄉村裁縫的喜劇故事,其中有一個裁縫必須被處以絞刑,因為村裡唯一的一個鐵匠犯了死罪。
處罰必須實施,即使處罰的并不是罪犯本人。
正是在夢的工作的研究中,我們首先在移置作用中遇見了這種由初始過程所引起的放縱情況,在那種情況下這些對象正如現在所讨論的這種情況一樣,它是釋放能量的道路。
過分講究對象的選擇和能量釋放的道路似乎成了自我的特點。
如果這個可移置的能量是失去性能力的力比多,就可以把它也描述為被升華了的能量。
因為它幫助建立了那種統一性,就統一的傾向而言,這是自我的特殊性質仍然保持着愛欲的主要目的&mdash&mdash統一和結合的目的。
假如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把思維過程在這些移置作用中加以分類,那麼,思維活動的工作能量也要從被升華了的性動機力量中得到補充。
升華作用可以通過自我的調解而有規律地發生。
自我對付本我的第一次對象&mdash&mdash貫注,是通過把從中接收的力比多納入到自身之中,并把它結合到靠認同作用産生的自我矯正中實現的。
把性欲力比多轉變為自我力比多當然包括放棄性目的,即失性欲化。
這在任何情況下,都表明了在自我和愛欲的關系中自我的一個重要功能。
自我由此從對象貫注中獲得力比多,而把自身作為唯一的戀愛對象,并使本我的力比多失去性能力或使力比多升華。
自我的工作和愛欲的目的相反,它使自身服務于相反的本能沖動。
它隻好默認另外一些本我的對象&mdash&mdash貫注,可以說,它隻好和它們攜手并進。
這似乎表示自戀理論的一種重要的擴充。
最初,所有的力比多都是在本我中積累起來的,而自我還在形成過程中,或者說它還很不健全。
這個力比多的一部分被本我釋放出來,成為性欲的對象&mdash&mdash貫注,于是,現在日益強大的自我就試圖獲得這個對象力比多,并把自身作為戀愛對象強加給自我。
自我的自戀因此被看作是次要的,這是由于力比多從戀愛對象身上撤回而獲得的。
在追溯本能沖動時,我們一再發現它們是作為愛欲的派生物來表現自己的。
要不是出于對《超越快樂原則》中所提出來的觀點的考慮,和最終為了依附于愛欲的施虐狂成分的緣故,我們就難以堅持我們基本的二元觀點。
但是,既然我們無法擺脫那種觀點,我們便被迫做出結論,死亡本能在本質上是緘默的,生命的叫喊大部分是從愛欲發出的。
生命的叫喊也是從和愛欲的鬥争中發出的。
毋庸置疑,快樂原則在同力比多&mdash&mdash把這種障礙引入生命過程的一種力量的鬥争中作為一種指南來為本我服務。
如果生命真受費希納的恒定原則支配,它就會不斷地向死亡滑去。
但是水平的下降受到延誤,新的緊張就像本能的需要所表明的那樣,被愛欲的要求、性本能的要求所引進。
這就是說,受快樂原則&mdash&mdash&ldquo痛苦&rdquo知覺,所支配的本我以各種方式來防止這些緊張。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盡可能快地遵照非性欲的要求去做,努力滿足直接的性傾向。
但是,它進一步并且以一種更全面的形式這樣做了。
這種形式與一個把一切成分的要求都納入其中的特殊的滿足形式有關&mdash&mdash通過釋放性欲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說是性緊張飽和的管理者。
在性活動中,性欲物質的排放在某種程度上是和軀體及物質的分離相一緻的。
這就說明了在死亡和追求完全的性滿足之間的相似性,也說明了死亡和某些低等動物的交配活動相一緻這個事實。
這些生物在再生産活動中死亡,因為當愛欲通過滿足過程而被排除之後,死亡本能就可放手實現它的目的了。
最後,自我通過使某些力比多為本身及其目的升華,在它對緊張加以控制的工作中幫助了本我。
三、自我認同的作用 認同作用是精神分析已知的與另一人情感聯系的最早表現形式。
它在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作用。
小男孩會表現出對他父親的特别興趣:他願意像父親一樣長大,并成為像他那樣的人,而且處處想要取代他的地位。
我們可以簡單地說,他把他父親當作典範。
這種行為與對他父親(以及對一般男性)的被動的或女性化的态度毫無關系。
恰恰相反,它是典型的男子氣。
它非常适合俄狄浦斯情結,它有助于為這種情緒開辟道路。
在與他父親這種認同的同時或稍後,男孩開始按依戀(情感依戀)形式形成向他母親真正的對象貫注。
因而他顯示出兩種心理上不同的聯系:對母親直接的性對象貫注與當作模範的父親的認同。
二者沒有任何相互影響或幹擾地并存一段時間。
作為不可阻擋地向心理生活的統一化發展的結果,它們最終合為一體,正常的俄狄浦斯情結就源于它們的融合。
小男孩注意到,父親橫阻在他和母親之間。
于是,他對父親的認同就帶有敵意的色彩,并等同于這樣一種願望:取代他父親。
事實上,認同作用從一開始就是矛盾的。
它能如此容易地轉變成一種柔情的表達&mdash&mdash就像轉變成排除某人的願望一樣。
它就像力比多組織最早的口欲期的衍生物一樣行動&mdash&mdash我們渴望和珍視的對象通過吃而被同化,并以此消滅對象本身。
正如我們所知,食人者仍然處于這個水準,他對他的敵人具有吞食的情感,但隻是吞食他所喜歡的人。
與父親認同的随後發展容易被忽視。
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俄狄浦斯情結發生了轉向,父親被當作是一種女性氣質的對象&mdash&mdash性本能直接要求滿足的對象。
在此過程中,與父親的認同就成為與父親對象聯系的前驅。
同樣的情況,經必要的替換,也适用于女嬰。
與父親認同和選擇父親作為對象之間的區别,容易用公式陳述出來。
在前一種情況下,一個人的父親就是這個人想要成為的對象;在後一種情況下,父親就是這個人想要占有的對象。
也就是說,這種區别依賴于這種聯系是依附于自我的主體還是客體。
因此,在形成任何性對象選擇之前,前一類聯系就已經是可能的了。
但要對這種區别做出清晰的心理玄學表征是相當困難的。
我們僅僅能看出,認同機制就是努力模仿被視作模範的人來塑造一個人自己的自我。
讓我們從認同作用相當複雜的聯系入手,解決出現在神經症症狀的結構中的認同作用。
假設一個小女孩産生了與她母親同樣的痛苦症狀,例如,同樣令人苦惱的咳嗽。
這種情況可能以各種方式出現。
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