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愛欲與本能
關燈
小
中
大
本能的抑制,并且通過放棄自己特有傾向的表現,才能得到這種結果。
我們得知,這些常常不受歡迎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至少通過群體的更高&ldquo組織化&rdquo而得以避免。
但這與群體心理的基本事實相矛盾,即在原始群體中情感的強化和智力的抑制。
現在我們的興趣是指向為群體中的個體所體驗到的這種心理變化做出心理學的解釋。
雖然理性的因素并沒有包括可觀察到的現象,但在此之外,社會學和群體心理學權威給我們提供的解釋總是同樣的&mdash&mdash這些解釋被賦予不同的名稱,即魔力性的詞&ldquo暗示&rdquo。
塔爾德稱它為&ldquo模仿&rdquo。
但我們不得不同意一位作者,他主張模仿是暗示概念的引申,事實上還是暗示的一個結果(布魯格爾斯)。
勒邦把社會現象所有令人困惑的特征都追溯到兩個因素:個人的相互暗示和領袖的威信。
但是威信隻是通過它喚起暗示的能力才被承認的。
麥孤獨暫且給我們這樣的印象:他的&ldquo情緒的原始誘導&rdquo原則可能使我們不需要暗示的假設。
但進一步的考慮迫使我們感到:除去對情緒因素的決定性強調外,這種原則不過是我們所熟悉的關于&ldquo模仿&rdquo或&ldquo感染&rdquo的論點。
毫無疑問,當意識到别人情緒的信号時,身上所存在的東西往往會使我們陷入同樣的情緒。
但是我們有多少次不成功地抵抗這一過程、抵制這種情緒并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做出反應,當我們處于某一群體時,為什麼總是屈服于這種感染?我們隻好再次說,迫使服從這種傾向的東西是模仿,在我們身上誘發這種情緒的東西是群體的暗示性影響。
而且,完全除開這些,孤獨不能使我們避開暗示,我們從他以及其他作者那裡得知,群體的獨特性在于其特定的暗示感受性。
所以,我們接受這樣的觀點:暗示實際上是一種不可還原的原始現象,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個基本事實。
這也是伯恩海姆的觀點。
我在1889年曾目睹過他令人驚訝的技巧。
但是我能記得那時我就對這種粗暴的暗示感到一種壓抑的敵視。
當一個表現出不服從的病人遭到呵斥:&ldquo你在幹嗎?你在反暗示!&rdquo我就自言自語地說,這是明顯的不公正,是一種暴力行為。
如果人們試圖用暗示使這個人就範,那麼他肯定有反暗示的權利。
後來,我的抵抗集中在反對這樣的觀點上:解釋一切的暗示本身将用不着解釋。
想到這裡,我複述一則古老的謎語: 克利斯朵夫生出了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又生出了整個世界; 可是克利斯朵夫當時何處立足? 在用了大約30年回避暗示問題之後,如今我又再次探讨暗示之謎了。
我覺得在這方面的境況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我注意到,特别努力地系統闡述&ldquo暗示&rdquo這一概念,即固定在該名詞的因襲用法上(如麥孤獨),這絕非是多餘的。
因為這個詞獲得了愈來愈廣泛的用法,并且在德語中的含義也日益模糊,不久将用來表示無論什麼類型的影響,正像在英語中所表示的那樣,&ldquo警告&rdquo和&ldquo暗示&rdquo對應于我們德語中的&ldquo建議&rdquo和&ldquo鼓勵、激發&rdquo。
但是一直沒有對&ldquo暗示&rdquo的性質做出解釋,即沒有對在無适當的邏輯基礎情況下發生影響的條件做出解釋。
如果我沒意識到即将進行以完成這個特定任務為目的的詳盡探究,我是不會回避通過分析近30年的文獻來支持這一陳述的任務的。
以簡明群體心理學的目的作為替代,我試圖使用力比多的概念,這一概念在研究精神神經症時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
力比多是取自情緒理論的一種表述。
我們用這一名詞稱呼那些與包含在&ldquo愛&rdquo這一詞之下的一切東西有關的本能能量&mdash&mdash以量的大小來考慮這一能量。
我們用&ldquo愛&rdquo一詞所指的東西的核心,自然就是以性結合為目的的&ldquo性愛&rdquo。
但是,我們并不把在&ldquo愛&rdquo這一名稱中所共有的東西分離開來,例如&ldquo自愛&rdquo以及對父母和兒童的愛、友愛和對整個人類的愛,還有對具體對象和抽象觀念的奉獻。
我的根據在于這一事實:精神分析研究告訴我們,所有這些傾向都是同樣的本能沖動的表現:在兩性關系中,這些沖動迫切地趨向結合;但在其他場合中,它們離開了這一目标,或者避免實現這一目标,盡管它們總是保持着它們原初的本性,足以使得它們的身份成為可認識的(諸如在渴望親近和自我犧牲那樣的特性中)。
于是我們的意見是,語言在創造具有多種用法的&ldquo愛&rdquo一詞的過程中,已經行使着完全合理的部分統一。
我們頂多不過是把它也當作我們科學讨論和解釋的基礎。
當精神分析做出這一結論時,它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似乎它是荒謬絕倫的發明活動的罪過。
然而它在這種&ldquo寬泛&rdquo的意義上看待愛,并沒有做出獨創性的東西。
在其起源、作用和與性愛的關系方面,哲學家柏拉圖的&ldquo愛的本能&rdquo恰好與&ldquo愛力&rdquo即精神分析的力比多吻合。
正如納赫曼佐思和普菲斯特爾已詳細表明的那樣:當使徒保羅在他著名的《哥林多書》中贊美&ldquo愛&rdquo至高無上時,他肯定是在同樣&ldquo寬泛&rdquo的意義上理解它。
但這隻是表明,人們不總是嚴肅地對待他們的偉大思想家,即使當他們極力聲稱尊崇偉大思想家的時候亦是如此。
于是精神分析把這些&ldquo愛的本能&rdquo稱作&ldquo性本能&rdquo,并根據它們的起源将之稱為占有。
大多數&ldquo有教養的&rdquo人把這一術語當成是一種侮辱,并用&ldquo泛性論&rdquo的責難作為報複來攻擊精神分析。
把&ldquo性&rdquo當作是對人性的抑制和恥辱的任何人,将随意地使用更文雅的詞&ldquo愛的本能&rdquo和&ldquo愛欲的&rdquo。
我自己本可以從一開始就這樣做,這樣會使自己免遭更多的敵對。
但我不想這樣做,因為我不願意向怯懦屈服。
人們絕不能說清楚這種屈服可能會把你引向何方,人們首先在用詞上屈服,然後一點點地在實質上也屈服。
我看不出羞于談性有什麼好處。
希臘語&ldquo愛的本能&rdquo,就是為了婉轉地避免這種冒犯,最終不過是我們德語詞&ldquo愛&rdquo的翻版。
我仍用如下假定來試試我們的運氣:愛的關系也構成群體心理的本質。
讓我們記着,權威們并沒有論及任何這樣的關系,與這種關系相一緻的東西顯然被隐藏在暗示的屏障後面。
我們的假設一開始就從當下流行的兩種思想那裡得到了支持。
首先,一個群體顯然被某種力量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的本質除了歸之于把世界上的一切結合在一起的愛的本能外,還能更好地歸之于什麼别的力量嗎?其次,如果一個人放棄了他在群體中的獨特性,讓群體的其他成員通過暗示影響他,那麼給人的印象是:他的确是這樣,因為他感到有必要與其他成員融洽而不是對立&mdash&mdash以至于他也許畢竟是&ldquo為了愛他們&rdquo。
二、性本能與自我本能 我們已經說過,假如把心靈分為本我、超我和自我,而這種區分代表我們知識的進步的話,就應該能更徹底地了解心理内部的動态關系,并且更加清楚地描述它們。
我們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自我特别容易受知覺的影響,換句話說,知覺對自我就像本能對本我一樣具有同樣的意義。
同時,自我和本我一樣也容易受本能的影響,事實上自我隻是本我的一個經過特殊變化的部分。
最近我曾提出一種關于本能的觀點,在這裡我将繼續把它作為進一步讨論的基礎。
根據這個觀點,我們不得不區分出兩類本能,其中之一就是愛欲或性本能,這是迄今為止更引人注目和更易于研究的。
它不僅包括不受禁律制約的性本能本身,和具有升華作用的沖動或由此派生的受目的制約的沖動,而且包括自我保存本能。
必須把這種本能分配給自我,在我們的分析工作之初,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使之與性的對象本能相對立。
而第二類本能則不那麼容易下定義。
最後,我們開始把施虐狂作為第二類本能的代表。
出于受生物學支持的理論的考慮,一方面,我們假定存在着一個死亡本能,它的任務是把有機的生命帶回到無機物狀态。
另一方面,我們假定愛欲的目的在于把裡面分散着的生物物質微粒愈來愈廣泛地結合起來,從而使生命複雜化,因此,它的目的當然就是保存生命。
既然這兩種本能都緻力于重建一種由于生命的出現而受到幹擾的狀态,那麼,照此行事,這兩種本能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就都是保守的。
生命的出現因此被看作是生命繼續的原因,同時,也被看作是走向死亡的原因;而生命本身則是這種傾向的沖突與和解。
生命的起源問題仍将是一個宇宙論的問題,對生命的目的和目标的問題就會做出二元論的回答。
基于這種觀點,一種特殊的生理過程将和兩類本能之一發生聯系。
這兩種本能在每一個小生命實體中,雖然是在大小不等的實體中,卻都是活躍的。
這樣,某一個實體就可以成為愛欲的主要代表。
這種假設并未清楚地顯示出,這兩類本能相互融合或混合的方式,但這種有規律的、非常廣泛發生的現象,卻是我們的概念所必需的一個假設。
看來,由于把單細胞機體結合成多細胞的生命形式,單個細胞的死亡本能就可以成功地得到抵消,破壞性沖動就能借助于一個特殊器官而轉向外部世界。
這個特殊的器官似乎是肌肉組織。
而死亡的本能,作為一個指向外部世界和其他活的機體的破壞性本能,似乎就會表明自己的意思&mdash&mdash雖然可能隻是部分的表明。
我們一旦承認了兩類本能相互融合的概念,就把&ldquo解離&rdquo它們,基本上是完全解離它們的可能性強加于我們。
性本能的施虐狂部分,是本能融合服務于一個有用目的的典型事例。
施虐狂促使它自身獨立的這種性反常行為,則是典型的解離,雖然不是絕對完全的解離。
從這一點上,我們獲得了以前在這一方面未曾考慮過的一系列事實的一個新觀點。
我們發現,出于發洩的目的,破壞性本能習慣上是為愛欲服務的。
猜想癫痫病發作就是本能解離的一個産物和症狀。
我們開始理解,本能的解離和死亡本能的明顯出現,是許多嚴重的神經症,如強迫性神經症,最值得注意的表現。
為了做出迅速的概括,我們可以假設,力比多退行的實質,就在于本能的解離,相反的話,就會像從早期階段向發育完全的生殖器階段的進展,與受增加性成分的制約一樣。
在神經症的身體素質中往往有異常強烈的日常矛盾心理,是否不應被看作是一種解離的産物。
然而,矛盾心理是這樣一種基本現象,它更能代表一種不完全的本能融合狀态。
顯然,現在應該把興趣轉向詢問,在我們假定存在着的結構&mdash&mdash自我、超我和本我,與兩類本能之間,是否有什麼指導性的聯系可循。
再者,支配心理過程的快樂原則,是否能表明它和兩類本能及我們在心理上做的這些分化有什麼固定的聯系。
但是,在讨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清除一種懷疑,它
我們得知,這些常常不受歡迎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至少通過群體的更高&ldquo組織化&rdquo而得以避免。
但這與群體心理的基本事實相矛盾,即在原始群體中情感的強化和智力的抑制。
現在我們的興趣是指向為群體中的個體所體驗到的這種心理變化做出心理學的解釋。
雖然理性的因素并沒有包括可觀察到的現象,但在此之外,社會學和群體心理學權威給我們提供的解釋總是同樣的&mdash&mdash這些解釋被賦予不同的名稱,即魔力性的詞&ldquo暗示&rdquo。
塔爾德稱它為&ldquo模仿&rdquo。
但我們不得不同意一位作者,他主張模仿是暗示概念的引申,事實上還是暗示的一個結果(布魯格爾斯)。
勒邦把社會現象所有令人困惑的特征都追溯到兩個因素:個人的相互暗示和領袖的威信。
但是威信隻是通過它喚起暗示的能力才被承認的。
麥孤獨暫且給我們這樣的印象:他的&ldquo情緒的原始誘導&rdquo原則可能使我們不需要暗示的假設。
但進一步的考慮迫使我們感到:除去對情緒因素的決定性強調外,這種原則不過是我們所熟悉的關于&ldquo模仿&rdquo或&ldquo感染&rdquo的論點。
毫無疑問,當意識到别人情緒的信号時,身上所存在的東西往往會使我們陷入同樣的情緒。
但是我們有多少次不成功地抵抗這一過程、抵制這種情緒并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做出反應,當我們處于某一群體時,為什麼總是屈服于這種感染?我們隻好再次說,迫使服從這種傾向的東西是模仿,在我們身上誘發這種情緒的東西是群體的暗示性影響。
而且,完全除開這些,孤獨不能使我們避開暗示,我們從他以及其他作者那裡得知,群體的獨特性在于其特定的暗示感受性。
所以,我們接受這樣的觀點:暗示實際上是一種不可還原的原始現象,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個基本事實。
這也是伯恩海姆的觀點。
我在1889年曾目睹過他令人驚訝的技巧。
但是我能記得那時我就對這種粗暴的暗示感到一種壓抑的敵視。
當一個表現出不服從的病人遭到呵斥:&ldquo你在幹嗎?你在反暗示!&rdquo我就自言自語地說,這是明顯的不公正,是一種暴力行為。
如果人們試圖用暗示使這個人就範,那麼他肯定有反暗示的權利。
後來,我的抵抗集中在反對這樣的觀點上:解釋一切的暗示本身将用不着解釋。
想到這裡,我複述一則古老的謎語: 克利斯朵夫生出了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又生出了整個世界; 可是克利斯朵夫當時何處立足? 在用了大約30年回避暗示問題之後,如今我又再次探讨暗示之謎了。
我覺得在這方面的境況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我注意到,特别努力地系統闡述&ldquo暗示&rdquo這一概念,即固定在該名詞的因襲用法上(如麥孤獨),這絕非是多餘的。
因為這個詞獲得了愈來愈廣泛的用法,并且在德語中的含義也日益模糊,不久将用來表示無論什麼類型的影響,正像在英語中所表示的那樣,&ldquo警告&rdquo和&ldquo暗示&rdquo對應于我們德語中的&ldquo建議&rdquo和&ldquo鼓勵、激發&rdquo。
但是一直沒有對&ldquo暗示&rdquo的性質做出解釋,即沒有對在無适當的邏輯基礎情況下發生影響的條件做出解釋。
如果我沒意識到即将進行以完成這個特定任務為目的的詳盡探究,我是不會回避通過分析近30年的文獻來支持這一陳述的任務的。
以簡明群體心理學的目的作為替代,我試圖使用力比多的概念,這一概念在研究精神神經症時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
力比多是取自情緒理論的一種表述。
我們用這一名詞稱呼那些與包含在&ldquo愛&rdquo這一詞之下的一切東西有關的本能能量&mdash&mdash以量的大小來考慮這一能量。
我們用&ldquo愛&rdquo一詞所指的東西的核心,自然就是以性結合為目的的&ldquo性愛&rdquo。
但是,我們并不把在&ldquo愛&rdquo這一名稱中所共有的東西分離開來,例如&ldquo自愛&rdquo以及對父母和兒童的愛、友愛和對整個人類的愛,還有對具體對象和抽象觀念的奉獻。
我的根據在于這一事實:精神分析研究告訴我們,所有這些傾向都是同樣的本能沖動的表現:在兩性關系中,這些沖動迫切地趨向結合;但在其他場合中,它們離開了這一目标,或者避免實現這一目标,盡管它們總是保持着它們原初的本性,足以使得它們的身份成為可認識的(諸如在渴望親近和自我犧牲那樣的特性中)。
于是我們的意見是,語言在創造具有多種用法的&ldquo愛&rdquo一詞的過程中,已經行使着完全合理的部分統一。
我們頂多不過是把它也當作我們科學讨論和解釋的基礎。
當精神分析做出這一結論時,它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似乎它是荒謬絕倫的發明活動的罪過。
然而它在這種&ldquo寬泛&rdquo的意義上看待愛,并沒有做出獨創性的東西。
在其起源、作用和與性愛的關系方面,哲學家柏拉圖的&ldquo愛的本能&rdquo恰好與&ldquo愛力&rdquo即精神分析的力比多吻合。
正如納赫曼佐思和普菲斯特爾已詳細表明的那樣:當使徒保羅在他著名的《哥林多書》中贊美&ldquo愛&rdquo至高無上時,他肯定是在同樣&ldquo寬泛&rdquo的意義上理解它。
但這隻是表明,人們不總是嚴肅地對待他們的偉大思想家,即使當他們極力聲稱尊崇偉大思想家的時候亦是如此。
于是精神分析把這些&ldquo愛的本能&rdquo稱作&ldquo性本能&rdquo,并根據它們的起源将之稱為占有。
大多數&ldquo有教養的&rdquo人把這一術語當成是一種侮辱,并用&ldquo泛性論&rdquo的責難作為報複來攻擊精神分析。
把&ldquo性&rdquo當作是對人性的抑制和恥辱的任何人,将随意地使用更文雅的詞&ldquo愛的本能&rdquo和&ldquo愛欲的&rdquo。
我自己本可以從一開始就這樣做,這樣會使自己免遭更多的敵對。
但我不想這樣做,因為我不願意向怯懦屈服。
人們絕不能說清楚這種屈服可能會把你引向何方,人們首先在用詞上屈服,然後一點點地在實質上也屈服。
我看不出羞于談性有什麼好處。
希臘語&ldquo愛的本能&rdquo,就是為了婉轉地避免這種冒犯,最終不過是我們德語詞&ldquo愛&rdquo的翻版。
我仍用如下假定來試試我們的運氣:愛的關系也構成群體心理的本質。
讓我們記着,權威們并沒有論及任何這樣的關系,與這種關系相一緻的東西顯然被隐藏在暗示的屏障後面。
我們的假設一開始就從當下流行的兩種思想那裡得到了支持。
首先,一個群體顯然被某種力量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的本質除了歸之于把世界上的一切結合在一起的愛的本能外,還能更好地歸之于什麼别的力量嗎?其次,如果一個人放棄了他在群體中的獨特性,讓群體的其他成員通過暗示影響他,那麼給人的印象是:他的确是這樣,因為他感到有必要與其他成員融洽而不是對立&mdash&mdash以至于他也許畢竟是&ldquo為了愛他們&rdquo。
二、性本能與自我本能 我們已經說過,假如把心靈分為本我、超我和自我,而這種區分代表我們知識的進步的話,就應該能更徹底地了解心理内部的動态關系,并且更加清楚地描述它們。
我們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自我特别容易受知覺的影響,換句話說,知覺對自我就像本能對本我一樣具有同樣的意義。
同時,自我和本我一樣也容易受本能的影響,事實上自我隻是本我的一個經過特殊變化的部分。
最近我曾提出一種關于本能的觀點,在這裡我将繼續把它作為進一步讨論的基礎。
根據這個觀點,我們不得不區分出兩類本能,其中之一就是愛欲或性本能,這是迄今為止更引人注目和更易于研究的。
它不僅包括不受禁律制約的性本能本身,和具有升華作用的沖動或由此派生的受目的制約的沖動,而且包括自我保存本能。
必須把這種本能分配給自我,在我們的分析工作之初,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使之與性的對象本能相對立。
而第二類本能則不那麼容易下定義。
最後,我們開始把施虐狂作為第二類本能的代表。
出于受生物學支持的理論的考慮,一方面,我們假定存在着一個死亡本能,它的任務是把有機的生命帶回到無機物狀态。
另一方面,我們假定愛欲的目的在于把裡面分散着的生物物質微粒愈來愈廣泛地結合起來,從而使生命複雜化,因此,它的目的當然就是保存生命。
既然這兩種本能都緻力于重建一種由于生命的出現而受到幹擾的狀态,那麼,照此行事,這兩種本能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就都是保守的。
生命的出現因此被看作是生命繼續的原因,同時,也被看作是走向死亡的原因;而生命本身則是這種傾向的沖突與和解。
生命的起源問題仍将是一個宇宙論的問題,對生命的目的和目标的問題就會做出二元論的回答。
基于這種觀點,一種特殊的生理過程将和兩類本能之一發生聯系。
這兩種本能在每一個小生命實體中,雖然是在大小不等的實體中,卻都是活躍的。
這樣,某一個實體就可以成為愛欲的主要代表。
這種假設并未清楚地顯示出,這兩類本能相互融合或混合的方式,但這種有規律的、非常廣泛發生的現象,卻是我們的概念所必需的一個假設。
看來,由于把單細胞機體結合成多細胞的生命形式,單個細胞的死亡本能就可以成功地得到抵消,破壞性沖動就能借助于一個特殊器官而轉向外部世界。
這個特殊的器官似乎是肌肉組織。
而死亡的本能,作為一個指向外部世界和其他活的機體的破壞性本能,似乎就會表明自己的意思&mdash&mdash雖然可能隻是部分的表明。
我們一旦承認了兩類本能相互融合的概念,就把&ldquo解離&rdquo它們,基本上是完全解離它們的可能性強加于我們。
性本能的施虐狂部分,是本能融合服務于一個有用目的的典型事例。
施虐狂促使它自身獨立的這種性反常行為,則是典型的解離,雖然不是絕對完全的解離。
從這一點上,我們獲得了以前在這一方面未曾考慮過的一系列事實的一個新觀點。
我們發現,出于發洩的目的,破壞性本能習慣上是為愛欲服務的。
猜想癫痫病發作就是本能解離的一個産物和症狀。
我們開始理解,本能的解離和死亡本能的明顯出現,是許多嚴重的神經症,如強迫性神經症,最值得注意的表現。
為了做出迅速的概括,我們可以假設,力比多退行的實質,就在于本能的解離,相反的話,就會像從早期階段向發育完全的生殖器階段的進展,與受增加性成分的制約一樣。
在神經症的身體素質中往往有異常強烈的日常矛盾心理,是否不應被看作是一種解離的産物。
然而,矛盾心理是這樣一種基本現象,它更能代表一種不完全的本能融合狀态。
顯然,現在應該把興趣轉向詢問,在我們假定存在着的結構&mdash&mdash自我、超我和本我,與兩類本能之間,是否有什麼指導性的聯系可循。
再者,支配心理過程的快樂原則,是否能表明它和兩類本能及我們在心理上做的這些分化有什麼固定的聯系。
但是,在讨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清除一種懷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