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愛欲與本能
關燈
小
中
大
一、我和自我
二、性本能與自我本能
三、自我認同的作用
四、自我欣賞與自戀
一、我和自我
我們已經懂得,性欲本能的沖動如果與主體的文化和倫理思想發生沖突,就注定會受到緻命的壓抑。
這絕不是說,這些個人隻具有這些思想的理智知識。
我們認為,他承認這些思想是運用自己的标準,并且接受它們對自己提出的要求。
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壓抑源自自我,或者更确切地說,它來自自我的自尊心。
一個人熱衷的,或者在頭腦中精心構造的印象、經驗、沖動和欲望有可能受到别人極度義憤的否定,甚至在沒有進入意識之前就被窒息了。
然而這兩者之間的區别,即壓抑的條件因素很容易用性欲本能理論的術語來表達。
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确立理想是根據自己對現實自我的估量,其他人未必有這種理想。
從自我來看,形成理想是産生壓抑的條件。
這種理想自我會引起自愛,這是現實自我童年時喜愛的。
于是自戀替代了新的理想自我,它和嬰兒的自我一樣,相信自己是完美的化身。
隻要涉及性欲本能,人們便一再表現出難以放棄曾經享受過的滿足。
他不願失去自己童年時自戀的完美;如果随着他的成長,受到别人告誡的幹擾并喚醒對自己的批判,就會尋求恢複早年的理想自我形式的完美,這種完美後來被剝奪了。
他向自己表明,好像他的理想隻是失去的童年自戀的替代物,童年時,他的理想是自己。
這啟示我們,應該考察理想形成與升華之間的關系。
升華是一個與性欲沖動的對象有關的過程,是把本能引向不同于性滿足和遠離性滿足的目标,在這個過程中強調了對于性欲目标的偏離。
理想化是一種與對象有關的過程,對象通過這一過程在心理中被誇大和提高了,但性質并未改變。
理想化可以發生在自我的性欲沖動中,也可以發生在性欲沖動的對象中,例如對一個對象的性崇拜是對他的一種理想化。
升華是與本能有關的過程,理想化與對象有關,這兩個概念并不相同。
理想自我的形成往往與升華混淆,不利于人們清楚地理解它們。
一個人用自戀換取對高度的理想自我的崇拜并不一定是在性欲本能升華之後産生的。
的确,理想自我需要這種升華,但是它不能強迫升華,升華仍然是一種特殊的過程,它可以受到理想的促進,但是它的實現卻不依賴于這類刺激。
就在神經症中,我們發現了在理想自我的發展與原始性欲本能升華方式之間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緊張。
一般來講,要使理想主義者相信自己性欲本能隐藏地點的欠妥遠比在這方面要求不高的普通人困難得多。
而且,理想自我和升華的形成與神經症病因有完全不同的關系。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理想的形成加強了對自我的要求,是最有利于形成壓抑的因素。
升華則是一種方法,通過它可以達到自我的要求而不受壓抑。
如果我們發現在心理中有一種特殊的情況,能使我們看到自戀的滿足得到理想自我的保障,理想自我不斷地監視現實自我并用理想衡量它,我們不必奇怪。
如果這樣的情況存在,我們絕不會還沒有發現它;實際上,所謂的良心就具有這些性質。
認識這種情況使我們能夠理解所謂的&ldquo觀察妄想&rdquo,或者更正确地講,是&ldquo被觀察的妄想&rdquo。
這在妄想症中是顯著的症狀,可以說是一種孤立的疾病形式,或者穿插在移情神經症中。
這種病人抱怨他們的所有想法都為人所知,他們的活動受到注意和監視。
這種心理結構的機能用第三人稱的聲音不斷談論病人:&ldquo她現在又往那兒想了&rdquo,&ldquo現在他要出去了&rdquo&hellip&hellip這種抱怨是有道理的,它說明了一種能力的存在,它注意、發現和批評我們所有的意圖。
它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被觀察的妄想呈現一種受壓抑的形式,從而揭示了這種機能的産生過程和病人反抗它的理由。
雙親批評的影響(通過聲音的媒介而傳遞)促使一個人形成理想自我,而良心對此保持警覺,時間的推移又使它得到強化。
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和所有其他人(同胞、公衆的意見)訓練和教育孩子。
大量的性欲在本能和本質上是同性的,并且以這種方式參與自戀式理想自我的形成,從中得到發洩與滿足。
良心的建立首先體現了家長的批評,然後是社會的批評。
在第一種情況下,當外部産生了要求和禁止,并由此發展出壓抑的傾向時,就會發生上述過程。
疾病又把病人帶入好像有無數的人在對他說話的情景,于是良心就倒退地重現。
但是對于檢察官的反抗,出自人們(與他的疾病的基本特點一緻)為了使自己擺脫所有這些影響的欲望,一開始是擺脫父母的影響,也出自為擺脫因那些影響而撤回對同性的性欲沖動的欲望,于是良心在他面前就表現為一種倒退的形式,就像來自外部的敵意影響。
妄想症的悲哀也表明,在良心自我批判的深處,與自我觀察是一樣的,并以它為基礎。
這種心理活動替代了良心機能,并為内省服務,這種内省靠智力對材料進行探究,與形成思辨系統的妄想症的特征有關。
我們可以在這裡回顧一下自己的發現,夢的形成受到檢察官的影響,它迫使夢中思想發生改變。
我們并不把這種檢察官描述成一種特殊的力、一種實體。
我們選擇這一術語是為了談論這種控制自我的壓抑傾向的一個特殊方面,即它們對于夢中思想的态度。
我們進一步深入考察自我的結構就會再度認識在理想自我和良心的動态表述中的夢的檢察官。
如果這位檢察官甚至在睡眠時也處于一定程度的警覺狀态,我們就可以理解它的活動&mdash&mdash自我觀察和自我批判&mdash&mdash影響了夢的内容,例如這樣的思想:&ldquo現在他已經困得不能再想了&hellip&hellip現在他醒了。
&rdquo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進入正常人和神經症病人的自尊問題的讨論。
自尊的感情就像是對自我的估量。
究竟是哪些成分形成了這種估量并沒有什麼關系。
我們所具有的,或者我們所做到的一切,以及為經驗所确證的萬能的原始感情的殘餘都有助于提高自尊。
在進行應用性本能與自我本能的區别時,我們必須清楚,自尊與自戀的性欲本能有密切的聯系。
在這點上我們得到兩個基本事實的支持:自尊在妄想癡呆中被誇大,而在移情神經症中被貶低。
在性關系中,不為人所愛時就會削弱自尊的感情,為人所愛時又會使這種感情得到加強。
我們已經說過,被人愛是自戀式對象選擇的目的和尋求的滿足。
而且,人們很容易觀察到,性欲本能沖動對象的發洩并不會提高自尊,依賴于所愛對象的結果是削弱這種感情。
愛的人是謙卑的,愛上别人就喪失部分自戀,并由所愛對象來代替。
在所有這些方面,自尊的感情似乎保留了與性生活中自戀因素之間的關系。
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無能,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去愛,便會造成心理或身體的障礙,極大地降低自尊心。
在我看來,這是産生低人一等感覺的根源之一,移情神經症病人常遭受這種痛苦并向我們抱怨。
但是這種感情的主要根源在于自我的枯竭,在于撤回了大量的性欲本能沖動的發洩,也就是說移情神經症病人由于不再受控制的性欲傾向使自我受到損害。
自尊與自發性欲(性欲本能沖動的對象發洩)之間的關系可以做如下表述: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性欲發洩是&ldquo自我和諧&rdquo的,與自我傾向一緻;第二種則相反,那些發洩受到壓抑。
前者,即性欲本能所采取的方式可以被自我所接受,愛在自我的所有其他活動中都占有地位。
愛采取渴望和剝奪的形式降低自尊,但是被人愛,得到愛的報償、占有被愛對象,又會使它提高。
當性欲本能被壓抑時,性欲發洩會使自我産生耗盡之感,不能得到愛的滿足,隻有從對象撤回性欲本能才能重新充實自我。
性欲本能從對象回到自我,轉變為自戀,就會恢複快樂的愛。
相比之下,一種實際的快樂之愛與那種無法區分性欲沖動的對象和自我的性欲沖動之原始條件相對應。
自我的發展如果偏離了原始自戀,則會竭力去恢複它。
這種偏離是由性欲本能轉移到從外部加入的理想自我而引起的,并滿足對這種理想的依戀。
與此同時,自我産生了性欲沖動的對象發洩,并由于發洩和理想自我的形成而變得枯竭。
通過對象愛的滿足和滿足自己的理想,它會再度被充實。
第一部分自尊是原始的,是童年自戀的殘餘;第二部分來自為經驗所證實的無限權力(理想自我的滿足);第三部分來自對性欲沖動對象的滿足。
理想自我通過對性欲沖動對象的滿足添加了一些條件,因為它通過檢查機制拒絕了那些與自己不一緻的東西。
如果沒有形成這類理想,那麼所談到的性欲傾向就不會發生倒錯的形式的變化。
就像在童年一樣,性欲傾向再度成為自己的理想,這是人們努力想得到的快樂。
愛的狀态就是自我的性欲沖動過多地流向對象,這種狀态有能力擺脫壓抑并糾正倒錯。
它把性欲對象誇大到理想性欲的地位。
因為,當愛是依賴型或者對象型時,這種狀态會從童年的愛的條件得到滿足,我們可以說隻要這種條件得到滿足,愛就能理想化。
理想性欲可以成為理想自我的有趣附屬品。
隻要自戀的滿足遇到了實際的障礙,理想性欲就可以成為替代物來滿足。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一度愛着自己(與選擇對象的自戀型一緻),但後來又不愛了,或者愛的人具有許多優點是他根本沒有的。
我們可以做出與前面類似的描述:誰具有以自我作為依戀的理想所缺乏的優點,誰就可以成為愛的對象。
這種辦法對于神經症具有特别的意義,他們的自我由于過度的對象發洩而耗盡,因而無法成為自己的理想自我。
于是他借着在對象上大量消耗性欲本能以形成自戀,即按照自戀型選擇性欲理想,使對象具有自己所沒有的優點。
這是用愛來治療,而在一般情況下他傾向于分析的治療。
的确,他無法相信其他的治療機制:他往往對治療抱有這種期望,并把這些期望寄托在醫生身上。
病人若沒有能力愛,則很自然就成為這種治療方法的障礙,這種無能是因為受到了過度的壓抑。
通過治療,他部分地擺脫了壓抑,這通常會産生意想不到的結果:他為了選擇愛的對象而放棄進一步的治療,希望與愛人的共同生活能使他恢複。
如果這樣并不會使他過分依賴他所需要的幫助者而産生危險,我們就可以對這種結果感到滿意。
理想自我對于理解群體心理學極為重要,它除了具有個體的一面外,還有社會的一面,它可以是一個家庭、一個階級或者一個民族的共同理想。
它不僅結合了自戀的性欲本能,也有相當數量的對同性的性欲本能,這種性欲本能以同樣方式返回到自我。
不滿就是由于這種理想釋放對同性性欲本能未能得到滿足,從而轉變成為犯罪感(對團體的恐懼)。
本來這是懼怕雙親的懲罰,或者更确切地講,是恐懼失去他們的愛。
現在,雙親為無數同胞所代替。
這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麼妄想症往往由自我的創傷引起,由自我理想所要求的滿足受到挫折而引起;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理想形成與升華在理想自我中的一緻性,升華的破壞有可能使理想轉變為妄想癡呆障礙。
我們是從如下基本事實出發的:群體中的個體通過群體的影響而常常在他的心理活動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
他的情感傾向會變得格外強烈,而他的智力顯著降低。
這兩個過程顯然是向接近于該群體其他成員的方向發展的,隻是通過取消對每一個人特有
這絕不是說,這些個人隻具有這些思想的理智知識。
我們認為,他承認這些思想是運用自己的标準,并且接受它們對自己提出的要求。
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壓抑源自自我,或者更确切地說,它來自自我的自尊心。
一個人熱衷的,或者在頭腦中精心構造的印象、經驗、沖動和欲望有可能受到别人極度義憤的否定,甚至在沒有進入意識之前就被窒息了。
然而這兩者之間的區别,即壓抑的條件因素很容易用性欲本能理論的術語來表達。
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确立理想是根據自己對現實自我的估量,其他人未必有這種理想。
從自我來看,形成理想是産生壓抑的條件。
這種理想自我會引起自愛,這是現實自我童年時喜愛的。
于是自戀替代了新的理想自我,它和嬰兒的自我一樣,相信自己是完美的化身。
隻要涉及性欲本能,人們便一再表現出難以放棄曾經享受過的滿足。
他不願失去自己童年時自戀的完美;如果随着他的成長,受到别人告誡的幹擾并喚醒對自己的批判,就會尋求恢複早年的理想自我形式的完美,這種完美後來被剝奪了。
他向自己表明,好像他的理想隻是失去的童年自戀的替代物,童年時,他的理想是自己。
這啟示我們,應該考察理想形成與升華之間的關系。
升華是一個與性欲沖動的對象有關的過程,是把本能引向不同于性滿足和遠離性滿足的目标,在這個過程中強調了對于性欲目标的偏離。
理想化是一種與對象有關的過程,對象通過這一過程在心理中被誇大和提高了,但性質并未改變。
理想化可以發生在自我的性欲沖動中,也可以發生在性欲沖動的對象中,例如對一個對象的性崇拜是對他的一種理想化。
升華是與本能有關的過程,理想化與對象有關,這兩個概念并不相同。
理想自我的形成往往與升華混淆,不利于人們清楚地理解它們。
一個人用自戀換取對高度的理想自我的崇拜并不一定是在性欲本能升華之後産生的。
的确,理想自我需要這種升華,但是它不能強迫升華,升華仍然是一種特殊的過程,它可以受到理想的促進,但是它的實現卻不依賴于這類刺激。
就在神經症中,我們發現了在理想自我的發展與原始性欲本能升華方式之間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緊張。
一般來講,要使理想主義者相信自己性欲本能隐藏地點的欠妥遠比在這方面要求不高的普通人困難得多。
而且,理想自我和升華的形成與神經症病因有完全不同的關系。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理想的形成加強了對自我的要求,是最有利于形成壓抑的因素。
升華則是一種方法,通過它可以達到自我的要求而不受壓抑。
如果我們發現在心理中有一種特殊的情況,能使我們看到自戀的滿足得到理想自我的保障,理想自我不斷地監視現實自我并用理想衡量它,我們不必奇怪。
如果這樣的情況存在,我們絕不會還沒有發現它;實際上,所謂的良心就具有這些性質。
認識這種情況使我們能夠理解所謂的&ldquo觀察妄想&rdquo,或者更正确地講,是&ldquo被觀察的妄想&rdquo。
這在妄想症中是顯著的症狀,可以說是一種孤立的疾病形式,或者穿插在移情神經症中。
這種病人抱怨他們的所有想法都為人所知,他們的活動受到注意和監視。
這種心理結構的機能用第三人稱的聲音不斷談論病人:&ldquo她現在又往那兒想了&rdquo,&ldquo現在他要出去了&rdquo&hellip&hellip這種抱怨是有道理的,它說明了一種能力的存在,它注意、發現和批評我們所有的意圖。
它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被觀察的妄想呈現一種受壓抑的形式,從而揭示了這種機能的産生過程和病人反抗它的理由。
雙親批評的影響(通過聲音的媒介而傳遞)促使一個人形成理想自我,而良心對此保持警覺,時間的推移又使它得到強化。
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和所有其他人(同胞、公衆的意見)訓練和教育孩子。
大量的性欲在本能和本質上是同性的,并且以這種方式參與自戀式理想自我的形成,從中得到發洩與滿足。
良心的建立首先體現了家長的批評,然後是社會的批評。
在第一種情況下,當外部産生了要求和禁止,并由此發展出壓抑的傾向時,就會發生上述過程。
疾病又把病人帶入好像有無數的人在對他說話的情景,于是良心就倒退地重現。
但是對于檢察官的反抗,出自人們(與他的疾病的基本特點一緻)為了使自己擺脫所有這些影響的欲望,一開始是擺脫父母的影響,也出自為擺脫因那些影響而撤回對同性的性欲沖動的欲望,于是良心在他面前就表現為一種倒退的形式,就像來自外部的敵意影響。
妄想症的悲哀也表明,在良心自我批判的深處,與自我觀察是一樣的,并以它為基礎。
這種心理活動替代了良心機能,并為内省服務,這種内省靠智力對材料進行探究,與形成思辨系統的妄想症的特征有關。
我們可以在這裡回顧一下自己的發現,夢的形成受到檢察官的影響,它迫使夢中思想發生改變。
我們并不把這種檢察官描述成一種特殊的力、一種實體。
我們選擇這一術語是為了談論這種控制自我的壓抑傾向的一個特殊方面,即它們對于夢中思想的态度。
我們進一步深入考察自我的結構就會再度認識在理想自我和良心的動态表述中的夢的檢察官。
如果這位檢察官甚至在睡眠時也處于一定程度的警覺狀态,我們就可以理解它的活動&mdash&mdash自我觀察和自我批判&mdash&mdash影響了夢的内容,例如這樣的思想:&ldquo現在他已經困得不能再想了&hellip&hellip現在他醒了。
&rdquo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進入正常人和神經症病人的自尊問題的讨論。
自尊的感情就像是對自我的估量。
究竟是哪些成分形成了這種估量并沒有什麼關系。
我們所具有的,或者我們所做到的一切,以及為經驗所确證的萬能的原始感情的殘餘都有助于提高自尊。
在進行應用性本能與自我本能的區别時,我們必須清楚,自尊與自戀的性欲本能有密切的聯系。
在這點上我們得到兩個基本事實的支持:自尊在妄想癡呆中被誇大,而在移情神經症中被貶低。
在性關系中,不為人所愛時就會削弱自尊的感情,為人所愛時又會使這種感情得到加強。
我們已經說過,被人愛是自戀式對象選擇的目的和尋求的滿足。
而且,人們很容易觀察到,性欲本能沖動對象的發洩并不會提高自尊,依賴于所愛對象的結果是削弱這種感情。
愛的人是謙卑的,愛上别人就喪失部分自戀,并由所愛對象來代替。
在所有這些方面,自尊的感情似乎保留了與性生活中自戀因素之間的關系。
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無能,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去愛,便會造成心理或身體的障礙,極大地降低自尊心。
在我看來,這是産生低人一等感覺的根源之一,移情神經症病人常遭受這種痛苦并向我們抱怨。
但是這種感情的主要根源在于自我的枯竭,在于撤回了大量的性欲本能沖動的發洩,也就是說移情神經症病人由于不再受控制的性欲傾向使自我受到損害。
自尊與自發性欲(性欲本能沖動的對象發洩)之間的關系可以做如下表述: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性欲發洩是&ldquo自我和諧&rdquo的,與自我傾向一緻;第二種則相反,那些發洩受到壓抑。
前者,即性欲本能所采取的方式可以被自我所接受,愛在自我的所有其他活動中都占有地位。
愛采取渴望和剝奪的形式降低自尊,但是被人愛,得到愛的報償、占有被愛對象,又會使它提高。
當性欲本能被壓抑時,性欲發洩會使自我産生耗盡之感,不能得到愛的滿足,隻有從對象撤回性欲本能才能重新充實自我。
性欲本能從對象回到自我,轉變為自戀,就會恢複快樂的愛。
相比之下,一種實際的快樂之愛與那種無法區分性欲沖動的對象和自我的性欲沖動之原始條件相對應。
自我的發展如果偏離了原始自戀,則會竭力去恢複它。
這種偏離是由性欲本能轉移到從外部加入的理想自我而引起的,并滿足對這種理想的依戀。
與此同時,自我産生了性欲沖動的對象發洩,并由于發洩和理想自我的形成而變得枯竭。
通過對象愛的滿足和滿足自己的理想,它會再度被充實。
第一部分自尊是原始的,是童年自戀的殘餘;第二部分來自為經驗所證實的無限權力(理想自我的滿足);第三部分來自對性欲沖動對象的滿足。
理想自我通過對性欲沖動對象的滿足添加了一些條件,因為它通過檢查機制拒絕了那些與自己不一緻的東西。
如果沒有形成這類理想,那麼所談到的性欲傾向就不會發生倒錯的形式的變化。
就像在童年一樣,性欲傾向再度成為自己的理想,這是人們努力想得到的快樂。
愛的狀态就是自我的性欲沖動過多地流向對象,這種狀态有能力擺脫壓抑并糾正倒錯。
它把性欲對象誇大到理想性欲的地位。
因為,當愛是依賴型或者對象型時,這種狀态會從童年的愛的條件得到滿足,我們可以說隻要這種條件得到滿足,愛就能理想化。
理想性欲可以成為理想自我的有趣附屬品。
隻要自戀的滿足遇到了實際的障礙,理想性欲就可以成為替代物來滿足。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一度愛着自己(與選擇對象的自戀型一緻),但後來又不愛了,或者愛的人具有許多優點是他根本沒有的。
我們可以做出與前面類似的描述:誰具有以自我作為依戀的理想所缺乏的優點,誰就可以成為愛的對象。
這種辦法對于神經症具有特别的意義,他們的自我由于過度的對象發洩而耗盡,因而無法成為自己的理想自我。
于是他借着在對象上大量消耗性欲本能以形成自戀,即按照自戀型選擇性欲理想,使對象具有自己所沒有的優點。
這是用愛來治療,而在一般情況下他傾向于分析的治療。
的确,他無法相信其他的治療機制:他往往對治療抱有這種期望,并把這些期望寄托在醫生身上。
病人若沒有能力愛,則很自然就成為這種治療方法的障礙,這種無能是因為受到了過度的壓抑。
通過治療,他部分地擺脫了壓抑,這通常會産生意想不到的結果:他為了選擇愛的對象而放棄進一步的治療,希望與愛人的共同生活能使他恢複。
如果這樣并不會使他過分依賴他所需要的幫助者而産生危險,我們就可以對這種結果感到滿意。
理想自我對于理解群體心理學極為重要,它除了具有個體的一面外,還有社會的一面,它可以是一個家庭、一個階級或者一個民族的共同理想。
它不僅結合了自戀的性欲本能,也有相當數量的對同性的性欲本能,這種性欲本能以同樣方式返回到自我。
不滿就是由于這種理想釋放對同性性欲本能未能得到滿足,從而轉變成為犯罪感(對團體的恐懼)。
本來這是懼怕雙親的懲罰,或者更确切地講,是恐懼失去他們的愛。
現在,雙親為無數同胞所代替。
這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麼妄想症往往由自我的創傷引起,由自我理想所要求的滿足受到挫折而引起;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理想形成與升華在理想自我中的一緻性,升華的破壞有可能使理想轉變為妄想癡呆障礙。
我們是從如下基本事實出發的:群體中的個體通過群體的影響而常常在他的心理活動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
他的情感傾向會變得格外強烈,而他的智力顯著降低。
這兩個過程顯然是向接近于該群體其他成員的方向發展的,隻是通過取消對每一個人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