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夢的終極解密
關燈
小
中
大
一、自我和本我
二、超我和自我
一、自我和本我
病理學的研究把我們的興趣完全集中到被壓抑的方面。
&ldquo自我&rdquo這個詞在其本來意義上也可能是潛意識的,我們就希望更多地了解自我。
到目前為止,從事研究唯一的指導是區分意識和潛意識的不同特點,最後我們卻發現這個性質本身的意義就不明确。
現在我們的一切知識都總是和意識密切相連的。
也就是說,潛意識的知識也隻有使它成為意識的知識後才能獲得。
這是怎樣成為可能的呢?當我們說&ldquo使它成為意識&rdquo的時候,這是什麼意思呢?它是如何發生的呢? 就此而言,我們已經知道在這一方面必需的出發點是什麼。
意識是心理結構的外表。
也就是說,人們已把它作為一種能劃歸到空間上最靠近外部世界的系統了。
從外部和内部&mdash&mdash我們稱為感覺和情感,獲得的一切知覺從一開始就是意識的。
但它是怎樣在思維過程的名義下和我們可以模糊地、不确切地概括起來的那些内部過程聯系起來呢?它們代表心理能量的移置,而這種能量在付諸于行動的過程中,就在結構内部的某個地方獲得了。
它們是向着允許意識發展的外表前進呢,還是意識向着它們走來?這顯然是當一個人開始嚴肅地采用心理生活的空間概念,或心理地形學的概念時所遇到的困難之一。
這兩種可能性同樣都是不可想象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有第三種可能性。
潛意識觀念和前意識觀念之間的真正差别就在于:前者是從未被認識到的某種材料中産生出來的,後者則另外和言語表象聯系着。
這是為前意識和無意識系統,而不是為它們和意識的關系,找到一個明顯标記的第一次嘗試。
于是把&ldquo一件事情怎樣成為意識的呢?&rdquo這個問題說成&ldquo一件事情怎樣成為前意識的呢?&rdquo就可能更有利,且答案就會是:&ldquo通過與之相應的言語表象建立聯系而成的。
&rdquo 這些言語表象就是記憶痕迹,它們一度曾經是知覺。
像一切記憶痕迹一樣,它們是可以再次成為意識的。
在進一步論述其性質之前,我們開始認識到一個新的發現,即隻有那些曾經是意識知覺的東西才能成為意識,從内容(情感除外)産生的任何東西,要想成為意識,必須努力把自己轉變成外部知覺:這可以通過記憶痕迹的形式來實現。
我們把記憶痕迹想象為包含在直接與前意識&mdash意識知覺系統相連的系統中,這樣,關于記憶痕迹的精力貫注就可以很快地擴展到後一系統的成分上,這裡立刻使我想起了幻覺,想起了這個事實,即最生動的記憶總是可以從幻覺中又能從外部知覺中區分出來的。
但是我們還将發現,當一個記憶恢複時,記憶系統中的精力貫注仍将有效,當全神貫注不僅從記憶痕迹向前意識知覺的成分擴展,而且完全越過了它時,就會産生一種不能從知覺中區分開來的幻覺。
言語痕迹主要是從聽覺中獲得的,這樣就可以說,前意識系統有一個特殊的感覺源。
言語表象的視覺成分是第二位的,是通過閱讀獲得的,可以把它先放在一邊,除了聾啞人之外,那些起輔助作用的詞的感覺運動表象也是這樣的。
一個詞的實質畢竟是被聽見的那個詞的記憶痕迹。
我們絕不要為了簡化而被引入歧途,以緻忘記了視覺記憶痕迹的重要性&mdash&mdash那些(和語詞不同的)東西的重要性,或者否認通過視覺痕迹的恢複,思維過程就能成為意識的。
在許多人看來,這似乎是一種适當的方法。
在沃倫冬克的觀察中,研究夢和前意識幻想就能向我們提供這種視覺思維的特殊性質的觀念。
我們知道,成為意識的一般說來隻是具體的思維主題,但卻不能對這個使思維具有獨特特點的主題&mdash&mdash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做出視覺的反映。
因此,圖像思維隻是成為意識的一種很不完全的形式。
在某種程度上,它比言語思維更接近于潛意識過程,而且毫無疑問在個體發生和種系發生上都比後者更加古老。
如果本身就是潛意識的東西借以成為前意識的方法,那麼對于被壓抑的東西怎樣才能成為前意識的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做出如下回答:通過分析工作來提供前意識的中間聯系就可以做到。
因此,一方面,意識就保持在原位;但另一方面,潛意識則不上升到意識中。
鑒于外部知覺和自我之間的關系是相當清楚的,而内部知覺和自我之間的關系則需要做特别的研究,它再次引起了一種懷疑,即把整個意識歸屬于一個前意識知覺&mdash&mdash意識的外表系統&mdash&mdash是否真有道理。
内部知覺産生過程感覺,而過程感覺是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當然也是從心理結構的最深層産生的。
關于這些感覺和情感我們所知甚少,我們所知道的關于它們的最好例子還是那些屬于快樂、痛苦系列的東西。
它們比從外部産生的知覺更主要、更基本,甚至當意識蒙不清時它們也能産生。
我曾在别處對其偉大的經濟學意義及其心理玄學的基礎表示過我的觀點。
這些感覺就像外部知覺一樣是多層次的,它們可能同時來自不同的地方,并可能因此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性質。
快樂性質的感覺并不具有任何内在推動性的特點,而&ldquo痛苦&rdquo的感覺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這種性質。
後者促進變化,促進釋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ldquo痛苦&rdquo解釋為提高能量貫注,把快樂解釋為降低能量貫注的原因。
假設我們把在快樂和&ldquo痛苦&rdquo形式下成為意識的東西,描述為在心理事件過程中的一種量和質&ldquo都尚未确定的成分&rdquo,那麼問題就會是,該成分是否能在它實際所在的地方成為意識的,或者是否必須先把它轉換到前意識知覺系統中。
臨床經驗提供了對後者有利的證據,它向我們表明這個&ldquo未确定的成分&rdquo的舉動就像一個被壓抑的沖動。
如果自我不注意強制,它就會施加内驅力。
直到對該強制産生抵抗,釋放行動被阻止,這個&ldquo未确定的成分&rdquo才能迅速成為&ldquo痛苦&
&ldquo自我&rdquo這個詞在其本來意義上也可能是潛意識的,我們就希望更多地了解自我。
到目前為止,從事研究唯一的指導是區分意識和潛意識的不同特點,最後我們卻發現這個性質本身的意義就不明确。
現在我們的一切知識都總是和意識密切相連的。
也就是說,潛意識的知識也隻有使它成為意識的知識後才能獲得。
這是怎樣成為可能的呢?當我們說&ldquo使它成為意識&rdquo的時候,這是什麼意思呢?它是如何發生的呢? 就此而言,我們已經知道在這一方面必需的出發點是什麼。
意識是心理結構的外表。
也就是說,人們已把它作為一種能劃歸到空間上最靠近外部世界的系統了。
從外部和内部&mdash&mdash我們稱為感覺和情感,獲得的一切知覺從一開始就是意識的。
但它是怎樣在思維過程的名義下和我們可以模糊地、不确切地概括起來的那些内部過程聯系起來呢?它們代表心理能量的移置,而這種能量在付諸于行動的過程中,就在結構内部的某個地方獲得了。
它們是向着允許意識發展的外表前進呢,還是意識向着它們走來?這顯然是當一個人開始嚴肅地采用心理生活的空間概念,或心理地形學的概念時所遇到的困難之一。
這兩種可能性同樣都是不可想象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有第三種可能性。
潛意識觀念和前意識觀念之間的真正差别就在于:前者是從未被認識到的某種材料中産生出來的,後者則另外和言語表象聯系着。
這是為前意識和無意識系統,而不是為它們和意識的關系,找到一個明顯标記的第一次嘗試。
于是把&ldquo一件事情怎樣成為意識的呢?&rdquo這個問題說成&ldquo一件事情怎樣成為前意識的呢?&rdquo就可能更有利,且答案就會是:&ldquo通過與之相應的言語表象建立聯系而成的。
&rdquo 這些言語表象就是記憶痕迹,它們一度曾經是知覺。
像一切記憶痕迹一樣,它們是可以再次成為意識的。
在進一步論述其性質之前,我們開始認識到一個新的發現,即隻有那些曾經是意識知覺的東西才能成為意識,從内容(情感除外)産生的任何東西,要想成為意識,必須努力把自己轉變成外部知覺:這可以通過記憶痕迹的形式來實現。
我們把記憶痕迹想象為包含在直接與前意識&mdash意識知覺系統相連的系統中,這樣,關于記憶痕迹的精力貫注就可以很快地擴展到後一系統的成分上,這裡立刻使我想起了幻覺,想起了這個事實,即最生動的記憶總是可以從幻覺中又能從外部知覺中區分出來的。
但是我們還将發現,當一個記憶恢複時,記憶系統中的精力貫注仍将有效,當全神貫注不僅從記憶痕迹向前意識知覺的成分擴展,而且完全越過了它時,就會産生一種不能從知覺中區分開來的幻覺。
言語痕迹主要是從聽覺中獲得的,這樣就可以說,前意識系統有一個特殊的感覺源。
言語表象的視覺成分是第二位的,是通過閱讀獲得的,可以把它先放在一邊,除了聾啞人之外,那些起輔助作用的詞的感覺運動表象也是這樣的。
一個詞的實質畢竟是被聽見的那個詞的記憶痕迹。
我們絕不要為了簡化而被引入歧途,以緻忘記了視覺記憶痕迹的重要性&mdash&mdash那些(和語詞不同的)東西的重要性,或者否認通過視覺痕迹的恢複,思維過程就能成為意識的。
在許多人看來,這似乎是一種适當的方法。
在沃倫冬克的觀察中,研究夢和前意識幻想就能向我們提供這種視覺思維的特殊性質的觀念。
我們知道,成為意識的一般說來隻是具體的思維主題,但卻不能對這個使思維具有獨特特點的主題&mdash&mdash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做出視覺的反映。
因此,圖像思維隻是成為意識的一種很不完全的形式。
在某種程度上,它比言語思維更接近于潛意識過程,而且毫無疑問在個體發生和種系發生上都比後者更加古老。
如果本身就是潛意識的東西借以成為前意識的方法,那麼對于被壓抑的東西怎樣才能成為前意識的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做出如下回答:通過分析工作來提供前意識的中間聯系就可以做到。
因此,一方面,意識就保持在原位;但另一方面,潛意識則不上升到意識中。
鑒于外部知覺和自我之間的關系是相當清楚的,而内部知覺和自我之間的關系則需要做特别的研究,它再次引起了一種懷疑,即把整個意識歸屬于一個前意識知覺&mdash&mdash意識的外表系統&mdash&mdash是否真有道理。
内部知覺産生過程感覺,而過程感覺是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當然也是從心理結構的最深層産生的。
關于這些感覺和情感我們所知甚少,我們所知道的關于它們的最好例子還是那些屬于快樂、痛苦系列的東西。
它們比從外部産生的知覺更主要、更基本,甚至當意識蒙不清時它們也能産生。
我曾在别處對其偉大的經濟學意義及其心理玄學的基礎表示過我的觀點。
這些感覺就像外部知覺一樣是多層次的,它們可能同時來自不同的地方,并可能因此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性質。
快樂性質的感覺并不具有任何内在推動性的特點,而&ldquo痛苦&rdquo的感覺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這種性質。
後者促進變化,促進釋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ldquo痛苦&rdquo解釋為提高能量貫注,把快樂解釋為降低能量貫注的原因。
假設我們把在快樂和&ldquo痛苦&rdquo形式下成為意識的東西,描述為在心理事件過程中的一種量和質&ldquo都尚未确定的成分&rdquo,那麼問題就會是,該成分是否能在它實際所在的地方成為意識的,或者是否必須先把它轉換到前意識知覺系統中。
臨床經驗提供了對後者有利的證據,它向我們表明這個&ldquo未确定的成分&rdquo的舉動就像一個被壓抑的沖動。
如果自我不注意強制,它就會施加内驅力。
直到對該強制産生抵抗,釋放行動被阻止,這個&ldquo未确定的成分&rdquo才能迅速成為&ldquo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