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夢的狀态和感受
關燈
小
中
大
一、壓抑的感覺
二、悲痛與抑郁
三、理智與失誤
四、快樂與歡笑
五、幸福與痛苦
六、良心與内疚
一、壓抑的感覺
本能沖動會經曆一種變化,就是遇到障礙,其結果是使這種沖動無效。
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沖動會進入被壓抑的階段,我們現在就對這種條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如果起作用的是一個外部刺激,那麼逃避顯然是一種合适的補救辦法,但本能是無法逃避的,因為自我無法躲避自己。
以後會發現,根據判斷做出的拒絕(譴責)是反對沖動的良好武器。
壓抑是譴責的早期階段,介于逃避與譴責之間,在進行精神分析研究之前是無法描述這個概念的。
要從理論上推導出壓抑的可能性并非易事。
為什麼本能沖動會遭受這樣的命運?顯然,它發生的必要條件是,本能若達到目的就會産生痛苦而不是快樂。
但是我們無法很好地想象這種可能性,因為不存在這樣的本能。
本能的滿足總是令人愉快的。
我們必須假設存在某些能把滿足的快樂變成痛苦的環境和過程。
為了更好地定義壓抑,我們可以讨論一些與本能有關的其他情形。
外部刺激有可能變成内部的,例如身體器官的耗損和毀壞會導緻新的長期興奮和緊張。
于是這種刺激就和本能非常相似,我們所體驗過的肉體痛苦就是這種情形。
肉體痛苦的例子很含糊,對我們的目的沒有太大的幫助。
我們假定有一種本能的刺激是得不到滿足的,例如饑餓,它保持着需要狀态并将變得更加緊迫,以緻除了采取适當的行動使其得到滿足外,别無他法。
這種情況下與壓抑毫無關系。
因此壓抑并非沖動得不到滿足而增強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的基本後果。
生物為對付環境而使用的這種自衛武器必須在其他的聯系中進行讨論。
我們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精神分析的臨床經驗中。
我們會看到受壓抑的本能完全可能得到滿足,而且這種滿足本身總是令人快樂的。
但是它與其他的要求和目的并不一緻,因此它在心理的一部分引起快樂,卻在其他部分引起痛苦。
我們看到壓抑的條件(就是避免&ldquo痛苦&rdquo的元素)将獲得比快樂更大的力量。
而且關于移情神經症的精神分析經驗迫使我們得出結論,壓抑最初并不是一種保護機制,而是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形成明顯區别後才做到這一點的。
壓抑的實質在于拒絕以及把某些東西排除在意識之外的機能。
這種關于壓抑的概念得到下述假設的補充,心理結構達到這一階段之前,本能所發生的其他變化,例如走向反面和返回主體承擔了控制本能沖動的任務。
看來,壓抑與無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必須更加深入地探索壓抑的本質,直到對心理的各種結構和從無意識分化出來的各種意識有更多的了解。
隻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并描述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注意到的壓抑的某些特點,我們甚至要不加變動地重複在其他地方說過的那些話。
我們現在有理由假設一種原始的壓抑,這是壓抑的第一階段,即拒絕代表本能的心理概念進入意識,它伴随着病态摯戀。
壓抑的第二階段是真正的壓抑,它與被壓抑的本能知覺的心理衍生物有關,或是這樣的一連串思想,它們在其他地方産生并通過聯想聯系在一起。
說到這種聯想,這些觀念經曆了與原始壓抑相同的過程。
因此真正的壓抑實際上是一種後驅逐,而且隻強調意識對于被壓抑東西的拒絕作用是錯誤的。
我們還應考慮到,最初被壓抑的東西對于它能與之建立聯系的任何東西都是有吸引力的。
如果沒有結合力,如果沒有一些已經被壓抑的東西準備同化那些被排斥到意識之外的東西,那麼壓抑的傾向就很可能不起作用。
對精神性神經症的研究使我們看到了壓抑的重要效果,由于這種影響,我們傾向于過高地估計它們的心理内容,而且容易忘記壓抑并不妨礙本能的知識繼續存在于無意識之中,并進一步組織起來,衍生和形成結構性聯系。
壓抑确實隻涉及本能代表與意識這個心理系統的關系。
精神分析表明,還有其他一些東西對于理解壓抑在精神性神經症中的影響有重要作用。
例如,它表明本能知識如果受到壓抑而不再受意識的影響,就會發展成難以覺察、極為豐富的形式。
它像真菌一樣在黑暗中分叉,并采取極端的表現形式,轉譯和揭示的意義對神經症患者不僅是陌生的,并且是恐怖的,因為它們反映了本能的、異常的、危險的力量。
本能的這種力量的錯覺是由于它在幻想中不受阻礙地發展和壓制造成實際滿足欠缺的後果。
後一種後果與壓抑有密切關系,并為我們尋找它的意義指明了方向。
然而,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壓抑禁止原始壓抑的所有衍生物進入意識的假設是不正确的。
如果這些衍生物離開被壓抑的本能知覺足夠遠,那麼不管是因為改裝的過程還是由于間接聯想的原因,都可以自由地進入意識。
我們無法給出一般性的規律,說明要使意識的抗拒失效,必要的改裝程度和遠離的程度究竟有多大。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一種微妙的平衡,我們還不知道它的作用原理,但從它的作用方式推論,這關系到無意識精神發洩的強度問題,超過這一限度就會使滿足瓦解。
因此,在每一種情況下,壓抑的行為都處于高度專門化的狀态,被壓抑的東西的每一種衍生物都有其特殊的命運,稍作改裝就會改變整個結果。
從這種關系中可以理解,人們特别偏愛的那些對象與人們最憎惡的對象起源于同樣的知覺和經驗,它們之間的差别最初隻是由于細微的變化。
确實,正如我們在物戀對象的起源中發現的那樣,原始的本能知覺可以一分為二:一部分受到壓抑,另一部分則被理想化,而這兩者是緊密相關的。
增加或減少改裝的程度會産生相反的結果,也就是說,通過條件的變化可以産生快樂與痛苦。
為了引起心理能力作用的變化,使通常引起痛苦的作用也能引起快樂,就需要特殊的機制,每當這種機制對本能知覺的壓抑起作用時,通常的排斥就廢除了。
在這些機制中唯一有待深入研究的是玩笑。
一般來講,壓抑的排除隻是暫時的,它很快就可以重新建立起來。
但是,對這類現象的觀察,使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壓抑的一些更為深入的性質上去。
正如我們所闡述的那樣,它不僅是可變的、專門化的,而且是非常活潑的。
不能把壓抑的過程看得一成不變,它的結果也不是永恒的,好像活的生物一經殺死就不能複活;相反,壓抑需要持續地耗費能量,一旦這種能量中斷,壓抑的維持就會受到威脅,就需要采取新的壓抑行為。
我們可以設想,被壓抑的東西,不斷受到來自意識的拉力,平衡則靠相反方向的持續壓力來保持。
然而保持壓抑就必須持久地消耗能量,而經濟地解除它則意味着節約。
壓抑的活動性有時也表現在睡眠時的心理特點中,隻有睡眠才使做夢成為可能。
醒來時,夢中受到壓抑的精神發洩就再次産生。
最後,我們不能忘記,歸根結底,當我們說一種本能沖動被壓抑時,我們隻說出了它極少的一些性質。
隻要不對壓抑抱有成見,就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發現沖動。
它可以是不活動的,也就是說以非常低的能量發洩,或者發洩的程度(以及由此産生的活動能力)是可以變化的。
被壓抑的本能的衍生物隻要有少量的能量,就可以不受壓抑,雖然就它的内容性質而言,會引起與意識控制之間的沖突。
對于這種沖突,量的因素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一旦一個念頭的冒犯超過一定量的限度,這種沖突便成為現實,正是這種觀念的活化導緻它受壓抑&hellip&hellip 迄今為止,我們讨論了對本能知覺的壓抑,由此我們懂得了,一種觀念或者一組觀念是以一定的附屬于本能的心理能量(性欲本能、興趣)進行發洩的。
臨床的觀察迫使我們進一步分解那些迄今為止被認為是統一體的東西,因為它告訴我們,除觀念外,還應該考慮其他的本能知覺,這些其他元素所受的壓抑與觀念所受的壓抑完全不同。
我們用情感負荷這個術語來表示心理知覺中的其他元素,它代表本能中脫離觀念的那一部分,并根據它的量找到相稱的表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作為情感而被知覺觀察。
在描述壓抑時,我們從這一點出發就可以知道受壓抑的觀念的命運,它們脫離了依附于觀念的本能能量而受到壓抑&hellip&hellip一般來講,本能的概念化知覺受到壓抑會産生下述影響:如果它以前存在于意識之中,就會從意識中消失;如果它正要進入意識,就會退回去&hellip&hellip 我們粗略地考察通過精神分析所做的觀察,可以看到在本能知覺中的定量因素的命運可以是下列三種之一:要麼本能完全被壓抑,找不到任何痕迹;要麼以僞裝的情感出現,帶有一種特殊的情調;要麼轉變成為焦慮。
對于後兩種可能性,我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向情感的轉化上,特别是轉化成焦慮,這是屬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情感,是本能可能發生的一種變化。
如果我們把觀察局限于它對本能知覺的概念部分作用的結果,那麼就會發現一般的壓抑會産生一種替身形成,這種替身形成的機制是什麼呢?我們是否必須在這兒區分幾種機制呢?而且,我們知道,壓抑會留下症狀。
也許我們可以把替身形成與症狀形成看成一緻的過程。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形成替身的機制是否與壓抑一緻呢?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那樣,兩者很可能大相徑庭,即壓抑本身無法形成替身和症狀,但是後者構成了恢複被壓抑的東西的标記,它們存在于不同的過程之中。
看來在考察壓抑的機制之前最好先考察一番形成替身與形成症狀的機制,我可以預言:①壓抑的機制實際上與替身形成的機制不一緻;②有許多不同的替身形成機制;③不同的壓抑機制至少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收回能量的發洩(如果關系到性欲本能,那就是撤回性欲本能)。
我所談的隻限于這三種知名的精神性神經症的形式,我要用一些例子來說明這裡引進的概念如何在壓抑的研究中獲得應用。
我要在焦慮性歇斯底裡症中選擇一個例子,對它進行透徹的分析。
這是一種動物恐懼症,是屈服于壓抑的本能的沖動,是對父親的性欲沖動的态度與對他的恐懼的結合。
受到壓抑之後,這種沖動就在意識中消失了,父親不會作為性欲沖動的對象出現在意識中。
我們發現替代他而處于相應地位的是某種動物,它們程度不等地适合于成為恐懼的對象。
概念元素形成替身的方式是沿着一連串聯系的觀念遷移,這些觀念是以某種特殊方式确定的。
定量的元素并沒有消失,而是轉化成了焦慮。
其結果是以對狼的恐懼來代替對父愛的要求。
當然,這裡所采用的方法即使對最簡單的精神性神經症病例也不足以提供完整的解釋,總有其他的觀點需要考慮。
動物恐懼症中的壓抑極不成功。
它所做的不過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排除一種觀念,并用其他觀念代替它。
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因此神經症的努力遠沒有結束,而是進入&ldquo第二階段運動&rdquo,可以說它要達到直接的、更加重要的目的。
于是為了逃避一些東西以防止焦慮的爆發,就形成了真正的恐懼症。
更加專門的研究将使我們能夠理解這種機制,恐懼症通過它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們考慮到真正轉換性歇斯底裡的情形,就會導緻關于壓抑的完全不同的觀點。
這裡最突出的一點是它不可能使情感負荷完全消失,于是病人表現出夏爾科所謂的&ldquo歇斯底裡冷漠&rdquo的症狀。
本能知覺的概念性内容完全來源于意識。
替身形成&mdash&mdash這裡表現為症狀,會有過度的神經支配(在典型的情況下是身體的神經支配),有時呈現感覺的特點,有時呈現運動的特點,或者興奮,或者抑制。
對被壓抑的本能知覺作更細緻的觀察,證明了過度神經支配的區域會吸收全部的精神發洩,就像凝縮的過程一樣。
當然這些論述并沒有囊括轉換性歇斯底裡的全部機制;特别要考慮退化的因素,它在其他關系中是被肯定的&hellip&hellip在轉換性歇斯底裡中,像在焦慮性歇斯底裡中那樣,壓抑的過程最後會形成症狀,不需要進入&ldquo第二階段運動&rdquo,或者嚴格地講,不需要無限多的&ldquo運動&rdquo。
在第三種情感裡顯示了壓抑完全不同的方面,我們提到它是為了在強迫性神經症裡進行比較。
這裡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應該把被壓抑的本能知覺看成什麼,是性欲本能還是敵意的傾向。
産生這種懷疑是因為強迫性神經症是以退化為前提的,由這種倒行施虐的傾向代替溫柔的傾向。
這是一種對受到壓抑的愛人的敵意沖動。
這種壓抑功能的早期階段的作用完全不同于以後的作用。
這種壓抑是完全成功的,概念性的内容被排斥了,情感也消失了。
就像形成替身一樣,在自我中産生了變化,内心變得更為敏感,這很難說是一種症狀。
在這裡,替身形成與症狀形成是不一緻的。
我們也從這裡學到了一些有關壓抑機制的知識。
壓抑必然會引起性欲沖動的撤回,若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它就會采取反動形成的方式,即加強對立面。
于是在這裡替身形成有着與壓抑相同的機制,并且從根本上講是與壓抑一緻的,從時間和内容上講,與症狀形成又有所不同。
很可能是由于矛盾情緒的關系而使整個過程成為可能,在這種關系中,施虐的沖動是注定要受到壓抑的。
但是,最初成功的壓抑是無法保持的,在以後的過程中,它的失敗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
矛盾的情緒通過反動形成而産生了壓抑,它也構成了被壓抑的東西能成功地再度突破的關鍵點,消失的情感毫無損耗地轉變為對社會的恐怖、意識的痛苦或自我譴責。
拒絕的念頭為其他替身所代替,通常是轉移到某些微不足道或者不引人注目的東西上去。
把觀念排斥到意識之外的狀況會頑固地保持着,它能保證避免采取行動,防止沖動表現為運動。
于是,在強迫性神經症中,壓抑功能的最終形式是一種毫無結果、沒有休止的掙紮。
二、悲痛與抑郁 我們已經闡明,夢可以作為自戀心理障礙的正常原型。
我們認為,設法把正常的悲傷感情與悲痛中的表現進行比較,會使我們對于抑郁的本質有所洞察。
這次我們必須預先提出某種警告,不要對這種結果期望過高。
即使在描述性精神病學中,抑郁的定義也是不明确的,它可以采取不同的臨床形式(其中有些更像是機體的疾病而不是心理疾病),肯定不能把它們歸于一類。
除了每個觀察者都能得到的印象以外,我們在這裡所用的材料限于很少的病例,它們的心理發生性質是沒有争議的。
任何要求我們的結論具有普遍正确性的主張最後都要放棄,因此,我們用這樣的想法來安慰自己,以我們今天處理病例的研究方法,很難發現什麼東西不是典型的,即使不是整個一類失常,至少一小組失常也是典型的。
抑郁和悲痛間的關系為兩種情況的一般描述所證實。
而且不管是否有可能排除生活中引起它們的外部影響,這種激發的原因被證明對于兩者都是相同的。
悲痛一般是對失去所愛的人的反應,或者是失去某種抽象的東西,如祖國、自由、理想等。
同樣的影響在有些人身上則發展為抑郁而不是悲痛。
因此,我們可以設想他有一種不健全的病理素質。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悲傷意味着大大偏離正常的生活态度,但是我們永遠不會認為這是一種病态而對悲傷的人進行藥物治療。
我們确信,過一段時間病人就可以克服它,因而我們認為對悲傷的任何幹預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
抑郁的顯著特點是深深痛苦的沮喪,患者失去了對外在世界的興趣,失去了愛的能力,抑制了所有的活動,降低了自尊感,以至于最終成為自我譴責和自我辱罵,達到頂端時則是在妄想中期望自己受到懲罰。
考慮到在悲傷中也會出現同樣的迹象,那麼這種描述就會更加明了。
在悲傷中人們不會陷入自以為是,但其他特點是相同的。
深度的悲痛是對失去愛人的反應,包含着與悲傷同樣的痛苦感情。
它失去了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因為無法使死者複生;它失去了接受新的戀愛對象&mdash&mdash這意味着替代悲痛的對象的能力。
每一個主動的努力産生的轉變,與死亡的想法沒有關系。
很容易看到,自我的這種壓抑和限制是悲痛特有的表現,它排除了其他的目的或興趣。
因為我們如此清楚地知道如何解釋它,在我們眼裡這種态度才不是病态的。
我們認為隻要作一番比較就可以把悲傷的性質稱為痛苦。
當我們用心理學的術語定義痛苦時,也許可以提供例證來證明這種比較的合理性。
那麼在形成悲痛時,究竟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我并不認為以下表述有什麼牽強附會的地方。
現實的檢驗表明,愛的對象不再存在,這就需要把所有的性欲本能從它依附的對象上收回。
反抗這種要求當然就會引起鬥争,這一點是可以普遍觀察到的,人們永遠不會自願放棄性欲本能的形态,甚至在替代物已經向他招手時仍是如此。
這種鬥争可以激烈到脫離現實,使對象在幻覺中繼續成為精神病患者的願望。
正常的結果是尊重現實重獲勝利。
但是它不會一下子就屈服,而是通過大量消耗時間和發洩能量逐步實現的。
在這段時間裡,失去的對象仍然在心中存在,把性欲本能與對象束縛在一起的每一個單獨記憶和希望都提出來,并得到過度的發洩,于是性欲本能與對象脫離了,這個逐步執行現實命令的過程,其本質是妥協。
它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很難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痛苦在我們看來似乎很自然,然而事實是,悲痛的功能完成以後,自我又變得自由和不受抑制了。
現在讓我們把從悲傷那裡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抑郁上來。
在同一類情形中,很明顯,抑郁也是失去愛人時可能産生的反應。
當失去的對象帶有更多的理想色彩時,這種激發的原因就無法覺察到了。
對象也許實際上并沒有死亡,隻是不再成為愛的對象了(例如一個被遺棄的新娘)。
在其他情況下,有理由得出結論,失去的東西是可以體驗到的,但是無法清楚地認識到失去了什麼;而且可以更加容易地假設,病人無法有意識地感覺到究竟失去了什麼。
的确,很有可能病人意識到失去會引起抑郁,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對象,但是并不知道那些對象所象征的東西。
這意味着抑郁以某種方式與無意識的失去所愛對象有關。
這與悲痛不同,在悲痛中并沒有失去什麼無意識的東西。
我們發現,在悲傷中,自我的抑制狀态和興趣喪失完全可以用悲痛的吸收功能加以解釋。
在抑郁中,未知的喪失也是同類因素内部作用的結果,這相當于抑郁性抑制。
隻是抑郁的抑制在我們看來有些不解,因為我們看不到是什麼把它完全吸收了。
因此,抑郁表現出一些在悲傷中所沒有的東西&mdash&mdash陷入極度的自責,極度自我匮乏。
悲傷時,世界變得貧乏空虛,抑郁時,則是自我變得貧乏空虛。
在我們看來,病人自我表現為毫無價值,無法做任何努力,在道義上是卑鄙的。
他譴責自己、侮辱自己,希望自己被抛棄、被懲罰;他在每個人面前貶低自己,并且憐憫自己的親屬與自己這個沒有價值的人聯系在一起。
他并沒有意識到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變化,隻是把自我批判擴展到過去,宣稱他從來就不比現在更好些。
這種妄想式的自我貶低主要是道義上的,它是在心理特征明顯的失眠、厭食、抛棄本能之後形成的,這種本能維持着每一種生物的生命。
用科學和治療的方法反對病人的自我譴責是無效的。
他在有些地方的确是對的,并且說出了他所思考的東西,對于他的某些說法,我們應該立即表示同意。
正如他所說的,他實際上失去了興趣,無法去愛,無法做任何事,但是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這是次要的,是内部痛苦消耗了自我的結果,對此我們一無所知,隻能與悲痛的功能進行比較。
在其他的一些自責中,他似乎也有道理,隻是他洞察真理的目光比一般人更苛刻。
當他為自責而煩惱的時候,他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渺小的、自私自利的、卑鄙的、沒有主見的人,是一個隻想揭露自己本性缺陷的人。
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也許是他非常接近于自知,我們隻是感到奇怪,為什麼一個人在發現這類真理之前會得病。
毫無疑問,每當一個人在别人面前堅持或者表達出這種有關自己的看法,就像哈姆雷特譴責自己和所有的人一樣,那麼他就是一個病人,不管他所講的是真理還是多少有些歪曲。
我們不難看出在自我貶低及其真實評價之間沒有相應關系。
一個出色的、有能力的、有良心的婦女在産生抑郁之後不會把自己說得比無用的人更好些,但她們比那些我們沒法誇獎的人更容易得病。
最後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抑郁的行為并非都和一個熱衷于悔恨與自責的正常人的行為一樣。
正常人的特征首先是羞恥,這在他身上并沒有,或者至少是迹象甚微。
甚至可以說,在抑郁症中占主要地位的恰恰是相反的迹象,即堅持對别人談論自己,并因暴露自己而感到快樂。
因此,最本質的東西不在于抑郁病人苦惱的自我貶低是否合理,而在于他正确地描述了自己悲哀的心理狀态。
他失去了自尊,并且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去做。
我們的确面臨着一個矛盾,它提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與悲傷的類比使我們得出結論,抑郁所承受的損失是一個對象,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失去的正是他本人。
在論述這種矛盾之前,先讓我們談論一下抑郁有助于構成自我的論點。
我們看到在這種條件下,自我的一部分如何與另一部分發生矛盾,我們要批判地評價它,把它視為一個對象。
我們懷疑心中批判的成分是從自我分裂出來的,也可以表明它在其他情況下是獨立的,并為進一步的觀察所證實。
我們會發現,把這種情況與自我的其他部分相區别是有道理的。
于是我們承認這是一種通常稱為良心的心理能力。
我們将會發現其他的證據,表明它也會獨立地緻病。
在抑郁的臨床描述中,對自己的道德不滿遠不是最突出的特點。
自我批判很少涉及機體的疾病、醜陋、孱弱,在這些毛病中,病人害怕或者承認貧困的思想尤為突出。
有一種觀察,一點都不難進行,它可以提供對于上述矛盾的解釋。
如果一個人耐心地聽完抑郁病人各種各樣的自我譴責,他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往往反對自己最甚的說法根本不适用于病人自己,但是隻要稍加變動就可以适用于另一個人,這人是病人所愛的、愛過的或者應該愛的人。
每當人們考慮事實時,都會肯定這種假設。
于是我們就掌握了臨床描述的關鍵,可以認為自責就是責備所愛的對象,他已經轉移到了病人的自我之中。
一個婦女大喊大叫,可憐她的丈夫和自己這樣窮的人結合在一起,實際上她是責備丈夫在某種意義上是貧窮的。
在這種轉移中也會混雜着真正的自我責備,這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把這些強加在自己身上是因為有助于僞裝其他東西,使人無法識别真實狀态。
他們因為在現實沖突中所蘊含的&ldquo為了&rdquo和&ldquo反對&rdquo,而使他們失去所愛的對象。
于是病人的行為也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他們的抱怨實際上是在合法的意義上抗議世界,因為他們貶抑自己時所說的一切,從根本上講都和其他人有關,所以他們既不感到羞恥也不把自己遮掩起來。
他們遠沒有顯示出對于周圍人的謙恭與屈從,無價值的人本來就隻配這樣做。
相反,他們總是制造麻煩,不斷地侵犯别人,行為舉止像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這一切之所以可能,僅僅是因為在他們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仍然是來自反抗的态度,這種心理通過一定的過程轉變為抑郁的懊悔。
一旦認識到這一點,重構這一過程就沒有困難了。
首先存在着對象選擇,性欲本能使自己依戀于某人,後來由于與所愛的人有關的實際傷害和失望,這種對象關系變得不确定了。
其結果并不是正常地從這個對象撤回性欲本能沖動,并将其轉移到新的對象上去,而是轉移到别的東西上去,這需要各種條件。
事實證明對象發洩的抗拒能力很小,從而被抛棄了,但是撤回到自我的、已自由的性欲本能并沒有指向其他的對象。
它并沒有應用幾種可能方式中的任何一種,隻是确立了自我與被抛棄對象之間的同一性。
這樣,對象的影子就落到了自我身上,後者就像被遺棄的對象一樣受到心理上的批判。
通過這種方式,對象的失去就轉變為自我的失去,在自我與愛人之間的沖突就轉變為自我批判能力與由于上述認同作用造成的自我之間的分裂。
考慮到這種過
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沖動會進入被壓抑的階段,我們現在就對這種條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如果起作用的是一個外部刺激,那麼逃避顯然是一種合适的補救辦法,但本能是無法逃避的,因為自我無法躲避自己。
以後會發現,根據判斷做出的拒絕(譴責)是反對沖動的良好武器。
壓抑是譴責的早期階段,介于逃避與譴責之間,在進行精神分析研究之前是無法描述這個概念的。
要從理論上推導出壓抑的可能性并非易事。
為什麼本能沖動會遭受這樣的命運?顯然,它發生的必要條件是,本能若達到目的就會産生痛苦而不是快樂。
但是我們無法很好地想象這種可能性,因為不存在這樣的本能。
本能的滿足總是令人愉快的。
我們必須假設存在某些能把滿足的快樂變成痛苦的環境和過程。
為了更好地定義壓抑,我們可以讨論一些與本能有關的其他情形。
外部刺激有可能變成内部的,例如身體器官的耗損和毀壞會導緻新的長期興奮和緊張。
于是這種刺激就和本能非常相似,我們所體驗過的肉體痛苦就是這種情形。
肉體痛苦的例子很含糊,對我們的目的沒有太大的幫助。
我們假定有一種本能的刺激是得不到滿足的,例如饑餓,它保持着需要狀态并将變得更加緊迫,以緻除了采取适當的行動使其得到滿足外,别無他法。
這種情況下與壓抑毫無關系。
因此壓抑并非沖動得不到滿足而增強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的基本後果。
生物為對付環境而使用的這種自衛武器必須在其他的聯系中進行讨論。
我們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精神分析的臨床經驗中。
我們會看到受壓抑的本能完全可能得到滿足,而且這種滿足本身總是令人快樂的。
但是它與其他的要求和目的并不一緻,因此它在心理的一部分引起快樂,卻在其他部分引起痛苦。
我們看到壓抑的條件(就是避免&ldquo痛苦&rdquo的元素)将獲得比快樂更大的力量。
而且關于移情神經症的精神分析經驗迫使我們得出結論,壓抑最初并不是一種保護機制,而是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形成明顯區别後才做到這一點的。
壓抑的實質在于拒絕以及把某些東西排除在意識之外的機能。
這種關于壓抑的概念得到下述假設的補充,心理結構達到這一階段之前,本能所發生的其他變化,例如走向反面和返回主體承擔了控制本能沖動的任務。
看來,壓抑與無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必須更加深入地探索壓抑的本質,直到對心理的各種結構和從無意識分化出來的各種意識有更多的了解。
隻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并描述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注意到的壓抑的某些特點,我們甚至要不加變動地重複在其他地方說過的那些話。
我們現在有理由假設一種原始的壓抑,這是壓抑的第一階段,即拒絕代表本能的心理概念進入意識,它伴随着病态摯戀。
壓抑的第二階段是真正的壓抑,它與被壓抑的本能知覺的心理衍生物有關,或是這樣的一連串思想,它們在其他地方産生并通過聯想聯系在一起。
說到這種聯想,這些觀念經曆了與原始壓抑相同的過程。
因此真正的壓抑實際上是一種後驅逐,而且隻強調意識對于被壓抑東西的拒絕作用是錯誤的。
我們還應考慮到,最初被壓抑的東西對于它能與之建立聯系的任何東西都是有吸引力的。
如果沒有結合力,如果沒有一些已經被壓抑的東西準備同化那些被排斥到意識之外的東西,那麼壓抑的傾向就很可能不起作用。
對精神性神經症的研究使我們看到了壓抑的重要效果,由于這種影響,我們傾向于過高地估計它們的心理内容,而且容易忘記壓抑并不妨礙本能的知識繼續存在于無意識之中,并進一步組織起來,衍生和形成結構性聯系。
壓抑确實隻涉及本能代表與意識這個心理系統的關系。
精神分析表明,還有其他一些東西對于理解壓抑在精神性神經症中的影響有重要作用。
例如,它表明本能知識如果受到壓抑而不再受意識的影響,就會發展成難以覺察、極為豐富的形式。
它像真菌一樣在黑暗中分叉,并采取極端的表現形式,轉譯和揭示的意義對神經症患者不僅是陌生的,并且是恐怖的,因為它們反映了本能的、異常的、危險的力量。
本能的這種力量的錯覺是由于它在幻想中不受阻礙地發展和壓制造成實際滿足欠缺的後果。
後一種後果與壓抑有密切關系,并為我們尋找它的意義指明了方向。
然而,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壓抑禁止原始壓抑的所有衍生物進入意識的假設是不正确的。
如果這些衍生物離開被壓抑的本能知覺足夠遠,那麼不管是因為改裝的過程還是由于間接聯想的原因,都可以自由地進入意識。
我們無法給出一般性的規律,說明要使意識的抗拒失效,必要的改裝程度和遠離的程度究竟有多大。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一種微妙的平衡,我們還不知道它的作用原理,但從它的作用方式推論,這關系到無意識精神發洩的強度問題,超過這一限度就會使滿足瓦解。
因此,在每一種情況下,壓抑的行為都處于高度專門化的狀态,被壓抑的東西的每一種衍生物都有其特殊的命運,稍作改裝就會改變整個結果。
從這種關系中可以理解,人們特别偏愛的那些對象與人們最憎惡的對象起源于同樣的知覺和經驗,它們之間的差别最初隻是由于細微的變化。
确實,正如我們在物戀對象的起源中發現的那樣,原始的本能知覺可以一分為二:一部分受到壓抑,另一部分則被理想化,而這兩者是緊密相關的。
增加或減少改裝的程度會産生相反的結果,也就是說,通過條件的變化可以産生快樂與痛苦。
為了引起心理能力作用的變化,使通常引起痛苦的作用也能引起快樂,就需要特殊的機制,每當這種機制對本能知覺的壓抑起作用時,通常的排斥就廢除了。
在這些機制中唯一有待深入研究的是玩笑。
一般來講,壓抑的排除隻是暫時的,它很快就可以重新建立起來。
但是,對這類現象的觀察,使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壓抑的一些更為深入的性質上去。
正如我們所闡述的那樣,它不僅是可變的、專門化的,而且是非常活潑的。
不能把壓抑的過程看得一成不變,它的結果也不是永恒的,好像活的生物一經殺死就不能複活;相反,壓抑需要持續地耗費能量,一旦這種能量中斷,壓抑的維持就會受到威脅,就需要采取新的壓抑行為。
我們可以設想,被壓抑的東西,不斷受到來自意識的拉力,平衡則靠相反方向的持續壓力來保持。
然而保持壓抑就必須持久地消耗能量,而經濟地解除它則意味着節約。
壓抑的活動性有時也表現在睡眠時的心理特點中,隻有睡眠才使做夢成為可能。
醒來時,夢中受到壓抑的精神發洩就再次産生。
最後,我們不能忘記,歸根結底,當我們說一種本能沖動被壓抑時,我們隻說出了它極少的一些性質。
隻要不對壓抑抱有成見,就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發現沖動。
它可以是不活動的,也就是說以非常低的能量發洩,或者發洩的程度(以及由此産生的活動能力)是可以變化的。
被壓抑的本能的衍生物隻要有少量的能量,就可以不受壓抑,雖然就它的内容性質而言,會引起與意識控制之間的沖突。
對于這種沖突,量的因素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一旦一個念頭的冒犯超過一定量的限度,這種沖突便成為現實,正是這種觀念的活化導緻它受壓抑&hellip&hellip 迄今為止,我們讨論了對本能知覺的壓抑,由此我們懂得了,一種觀念或者一組觀念是以一定的附屬于本能的心理能量(性欲本能、興趣)進行發洩的。
臨床的觀察迫使我們進一步分解那些迄今為止被認為是統一體的東西,因為它告訴我們,除觀念外,還應該考慮其他的本能知覺,這些其他元素所受的壓抑與觀念所受的壓抑完全不同。
我們用情感負荷這個術語來表示心理知覺中的其他元素,它代表本能中脫離觀念的那一部分,并根據它的量找到相稱的表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作為情感而被知覺觀察。
在描述壓抑時,我們從這一點出發就可以知道受壓抑的觀念的命運,它們脫離了依附于觀念的本能能量而受到壓抑&hellip&hellip一般來講,本能的概念化知覺受到壓抑會産生下述影響:如果它以前存在于意識之中,就會從意識中消失;如果它正要進入意識,就會退回去&hellip&hellip 我們粗略地考察通過精神分析所做的觀察,可以看到在本能知覺中的定量因素的命運可以是下列三種之一:要麼本能完全被壓抑,找不到任何痕迹;要麼以僞裝的情感出現,帶有一種特殊的情調;要麼轉變成為焦慮。
對于後兩種可能性,我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向情感的轉化上,特别是轉化成焦慮,這是屬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情感,是本能可能發生的一種變化。
如果我們把觀察局限于它對本能知覺的概念部分作用的結果,那麼就會發現一般的壓抑會産生一種替身形成,這種替身形成的機制是什麼呢?我們是否必須在這兒區分幾種機制呢?而且,我們知道,壓抑會留下症狀。
也許我們可以把替身形成與症狀形成看成一緻的過程。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形成替身的機制是否與壓抑一緻呢?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那樣,兩者很可能大相徑庭,即壓抑本身無法形成替身和症狀,但是後者構成了恢複被壓抑的東西的标記,它們存在于不同的過程之中。
看來在考察壓抑的機制之前最好先考察一番形成替身與形成症狀的機制,我可以預言:①壓抑的機制實際上與替身形成的機制不一緻;②有許多不同的替身形成機制;③不同的壓抑機制至少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收回能量的發洩(如果關系到性欲本能,那就是撤回性欲本能)。
我所談的隻限于這三種知名的精神性神經症的形式,我要用一些例子來說明這裡引進的概念如何在壓抑的研究中獲得應用。
我要在焦慮性歇斯底裡症中選擇一個例子,對它進行透徹的分析。
這是一種動物恐懼症,是屈服于壓抑的本能的沖動,是對父親的性欲沖動的态度與對他的恐懼的結合。
受到壓抑之後,這種沖動就在意識中消失了,父親不會作為性欲沖動的對象出現在意識中。
我們發現替代他而處于相應地位的是某種動物,它們程度不等地适合于成為恐懼的對象。
概念元素形成替身的方式是沿着一連串聯系的觀念遷移,這些觀念是以某種特殊方式确定的。
定量的元素并沒有消失,而是轉化成了焦慮。
其結果是以對狼的恐懼來代替對父愛的要求。
當然,這裡所采用的方法即使對最簡單的精神性神經症病例也不足以提供完整的解釋,總有其他的觀點需要考慮。
動物恐懼症中的壓抑極不成功。
它所做的不過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排除一種觀念,并用其他觀念代替它。
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因此神經症的努力遠沒有結束,而是進入&ldquo第二階段運動&rdquo,可以說它要達到直接的、更加重要的目的。
于是為了逃避一些東西以防止焦慮的爆發,就形成了真正的恐懼症。
更加專門的研究将使我們能夠理解這種機制,恐懼症通過它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們考慮到真正轉換性歇斯底裡的情形,就會導緻關于壓抑的完全不同的觀點。
這裡最突出的一點是它不可能使情感負荷完全消失,于是病人表現出夏爾科所謂的&ldquo歇斯底裡冷漠&rdquo的症狀。
本能知覺的概念性内容完全來源于意識。
替身形成&mdash&mdash這裡表現為症狀,會有過度的神經支配(在典型的情況下是身體的神經支配),有時呈現感覺的特點,有時呈現運動的特點,或者興奮,或者抑制。
對被壓抑的本能知覺作更細緻的觀察,證明了過度神經支配的區域會吸收全部的精神發洩,就像凝縮的過程一樣。
當然這些論述并沒有囊括轉換性歇斯底裡的全部機制;特别要考慮退化的因素,它在其他關系中是被肯定的&hellip&hellip在轉換性歇斯底裡中,像在焦慮性歇斯底裡中那樣,壓抑的過程最後會形成症狀,不需要進入&ldquo第二階段運動&rdquo,或者嚴格地講,不需要無限多的&ldquo運動&rdquo。
在第三種情感裡顯示了壓抑完全不同的方面,我們提到它是為了在強迫性神經症裡進行比較。
這裡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應該把被壓抑的本能知覺看成什麼,是性欲本能還是敵意的傾向。
産生這種懷疑是因為強迫性神經症是以退化為前提的,由這種倒行施虐的傾向代替溫柔的傾向。
這是一種對受到壓抑的愛人的敵意沖動。
這種壓抑功能的早期階段的作用完全不同于以後的作用。
這種壓抑是完全成功的,概念性的内容被排斥了,情感也消失了。
就像形成替身一樣,在自我中産生了變化,内心變得更為敏感,這很難說是一種症狀。
在這裡,替身形成與症狀形成是不一緻的。
我們也從這裡學到了一些有關壓抑機制的知識。
壓抑必然會引起性欲沖動的撤回,若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它就會采取反動形成的方式,即加強對立面。
于是在這裡替身形成有着與壓抑相同的機制,并且從根本上講是與壓抑一緻的,從時間和内容上講,與症狀形成又有所不同。
很可能是由于矛盾情緒的關系而使整個過程成為可能,在這種關系中,施虐的沖動是注定要受到壓抑的。
但是,最初成功的壓抑是無法保持的,在以後的過程中,它的失敗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
矛盾的情緒通過反動形成而産生了壓抑,它也構成了被壓抑的東西能成功地再度突破的關鍵點,消失的情感毫無損耗地轉變為對社會的恐怖、意識的痛苦或自我譴責。
拒絕的念頭為其他替身所代替,通常是轉移到某些微不足道或者不引人注目的東西上去。
把觀念排斥到意識之外的狀況會頑固地保持着,它能保證避免采取行動,防止沖動表現為運動。
于是,在強迫性神經症中,壓抑功能的最終形式是一種毫無結果、沒有休止的掙紮。
二、悲痛與抑郁 我們已經闡明,夢可以作為自戀心理障礙的正常原型。
我們認為,設法把正常的悲傷感情與悲痛中的表現進行比較,會使我們對于抑郁的本質有所洞察。
這次我們必須預先提出某種警告,不要對這種結果期望過高。
即使在描述性精神病學中,抑郁的定義也是不明确的,它可以采取不同的臨床形式(其中有些更像是機體的疾病而不是心理疾病),肯定不能把它們歸于一類。
除了每個觀察者都能得到的印象以外,我們在這裡所用的材料限于很少的病例,它們的心理發生性質是沒有争議的。
任何要求我們的結論具有普遍正确性的主張最後都要放棄,因此,我們用這樣的想法來安慰自己,以我們今天處理病例的研究方法,很難發現什麼東西不是典型的,即使不是整個一類失常,至少一小組失常也是典型的。
抑郁和悲痛間的關系為兩種情況的一般描述所證實。
而且不管是否有可能排除生活中引起它們的外部影響,這種激發的原因被證明對于兩者都是相同的。
悲痛一般是對失去所愛的人的反應,或者是失去某種抽象的東西,如祖國、自由、理想等。
同樣的影響在有些人身上則發展為抑郁而不是悲痛。
因此,我們可以設想他有一種不健全的病理素質。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悲傷意味着大大偏離正常的生活态度,但是我們永遠不會認為這是一種病态而對悲傷的人進行藥物治療。
我們确信,過一段時間病人就可以克服它,因而我們認為對悲傷的任何幹預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
抑郁的顯著特點是深深痛苦的沮喪,患者失去了對外在世界的興趣,失去了愛的能力,抑制了所有的活動,降低了自尊感,以至于最終成為自我譴責和自我辱罵,達到頂端時則是在妄想中期望自己受到懲罰。
考慮到在悲傷中也會出現同樣的迹象,那麼這種描述就會更加明了。
在悲傷中人們不會陷入自以為是,但其他特點是相同的。
深度的悲痛是對失去愛人的反應,包含着與悲傷同樣的痛苦感情。
它失去了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因為無法使死者複生;它失去了接受新的戀愛對象&mdash&mdash這意味着替代悲痛的對象的能力。
每一個主動的努力産生的轉變,與死亡的想法沒有關系。
很容易看到,自我的這種壓抑和限制是悲痛特有的表現,它排除了其他的目的或興趣。
因為我們如此清楚地知道如何解釋它,在我們眼裡這種态度才不是病态的。
我們認為隻要作一番比較就可以把悲傷的性質稱為痛苦。
當我們用心理學的術語定義痛苦時,也許可以提供例證來證明這種比較的合理性。
那麼在形成悲痛時,究竟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我并不認為以下表述有什麼牽強附會的地方。
現實的檢驗表明,愛的對象不再存在,這就需要把所有的性欲本能從它依附的對象上收回。
反抗這種要求當然就會引起鬥争,這一點是可以普遍觀察到的,人們永遠不會自願放棄性欲本能的形态,甚至在替代物已經向他招手時仍是如此。
這種鬥争可以激烈到脫離現實,使對象在幻覺中繼續成為精神病患者的願望。
正常的結果是尊重現實重獲勝利。
但是它不會一下子就屈服,而是通過大量消耗時間和發洩能量逐步實現的。
在這段時間裡,失去的對象仍然在心中存在,把性欲本能與對象束縛在一起的每一個單獨記憶和希望都提出來,并得到過度的發洩,于是性欲本能與對象脫離了,這個逐步執行現實命令的過程,其本質是妥協。
它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很難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痛苦在我們看來似乎很自然,然而事實是,悲痛的功能完成以後,自我又變得自由和不受抑制了。
現在讓我們把從悲傷那裡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抑郁上來。
在同一類情形中,很明顯,抑郁也是失去愛人時可能産生的反應。
當失去的對象帶有更多的理想色彩時,這種激發的原因就無法覺察到了。
對象也許實際上并沒有死亡,隻是不再成為愛的對象了(例如一個被遺棄的新娘)。
在其他情況下,有理由得出結論,失去的東西是可以體驗到的,但是無法清楚地認識到失去了什麼;而且可以更加容易地假設,病人無法有意識地感覺到究竟失去了什麼。
的确,很有可能病人意識到失去會引起抑郁,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對象,但是并不知道那些對象所象征的東西。
這意味着抑郁以某種方式與無意識的失去所愛對象有關。
這與悲痛不同,在悲痛中并沒有失去什麼無意識的東西。
我們發現,在悲傷中,自我的抑制狀态和興趣喪失完全可以用悲痛的吸收功能加以解釋。
在抑郁中,未知的喪失也是同類因素内部作用的結果,這相當于抑郁性抑制。
隻是抑郁的抑制在我們看來有些不解,因為我們看不到是什麼把它完全吸收了。
因此,抑郁表現出一些在悲傷中所沒有的東西&mdash&mdash陷入極度的自責,極度自我匮乏。
悲傷時,世界變得貧乏空虛,抑郁時,則是自我變得貧乏空虛。
在我們看來,病人自我表現為毫無價值,無法做任何努力,在道義上是卑鄙的。
他譴責自己、侮辱自己,希望自己被抛棄、被懲罰;他在每個人面前貶低自己,并且憐憫自己的親屬與自己這個沒有價值的人聯系在一起。
他并沒有意識到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變化,隻是把自我批判擴展到過去,宣稱他從來就不比現在更好些。
這種妄想式的自我貶低主要是道義上的,它是在心理特征明顯的失眠、厭食、抛棄本能之後形成的,這種本能維持着每一種生物的生命。
用科學和治療的方法反對病人的自我譴責是無效的。
他在有些地方的确是對的,并且說出了他所思考的東西,對于他的某些說法,我們應該立即表示同意。
正如他所說的,他實際上失去了興趣,無法去愛,無法做任何事,但是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這是次要的,是内部痛苦消耗了自我的結果,對此我們一無所知,隻能與悲痛的功能進行比較。
在其他的一些自責中,他似乎也有道理,隻是他洞察真理的目光比一般人更苛刻。
當他為自責而煩惱的時候,他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渺小的、自私自利的、卑鄙的、沒有主見的人,是一個隻想揭露自己本性缺陷的人。
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也許是他非常接近于自知,我們隻是感到奇怪,為什麼一個人在發現這類真理之前會得病。
毫無疑問,每當一個人在别人面前堅持或者表達出這種有關自己的看法,就像哈姆雷特譴責自己和所有的人一樣,那麼他就是一個病人,不管他所講的是真理還是多少有些歪曲。
我們不難看出在自我貶低及其真實評價之間沒有相應關系。
一個出色的、有能力的、有良心的婦女在産生抑郁之後不會把自己說得比無用的人更好些,但她們比那些我們沒法誇獎的人更容易得病。
最後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抑郁的行為并非都和一個熱衷于悔恨與自責的正常人的行為一樣。
正常人的特征首先是羞恥,這在他身上并沒有,或者至少是迹象甚微。
甚至可以說,在抑郁症中占主要地位的恰恰是相反的迹象,即堅持對别人談論自己,并因暴露自己而感到快樂。
因此,最本質的東西不在于抑郁病人苦惱的自我貶低是否合理,而在于他正确地描述了自己悲哀的心理狀态。
他失去了自尊,并且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去做。
我們的确面臨着一個矛盾,它提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與悲傷的類比使我們得出結論,抑郁所承受的損失是一個對象,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失去的正是他本人。
在論述這種矛盾之前,先讓我們談論一下抑郁有助于構成自我的論點。
我們看到在這種條件下,自我的一部分如何與另一部分發生矛盾,我們要批判地評價它,把它視為一個對象。
我們懷疑心中批判的成分是從自我分裂出來的,也可以表明它在其他情況下是獨立的,并為進一步的觀察所證實。
我們會發現,把這種情況與自我的其他部分相區别是有道理的。
于是我們承認這是一種通常稱為良心的心理能力。
我們将會發現其他的證據,表明它也會獨立地緻病。
在抑郁的臨床描述中,對自己的道德不滿遠不是最突出的特點。
自我批判很少涉及機體的疾病、醜陋、孱弱,在這些毛病中,病人害怕或者承認貧困的思想尤為突出。
有一種觀察,一點都不難進行,它可以提供對于上述矛盾的解釋。
如果一個人耐心地聽完抑郁病人各種各樣的自我譴責,他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往往反對自己最甚的說法根本不适用于病人自己,但是隻要稍加變動就可以适用于另一個人,這人是病人所愛的、愛過的或者應該愛的人。
每當人們考慮事實時,都會肯定這種假設。
于是我們就掌握了臨床描述的關鍵,可以認為自責就是責備所愛的對象,他已經轉移到了病人的自我之中。
一個婦女大喊大叫,可憐她的丈夫和自己這樣窮的人結合在一起,實際上她是責備丈夫在某種意義上是貧窮的。
在這種轉移中也會混雜着真正的自我責備,這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把這些強加在自己身上是因為有助于僞裝其他東西,使人無法識别真實狀态。
他們因為在現實沖突中所蘊含的&ldquo為了&rdquo和&ldquo反對&rdquo,而使他們失去所愛的對象。
于是病人的行為也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他們的抱怨實際上是在合法的意義上抗議世界,因為他們貶抑自己時所說的一切,從根本上講都和其他人有關,所以他們既不感到羞恥也不把自己遮掩起來。
他們遠沒有顯示出對于周圍人的謙恭與屈從,無價值的人本來就隻配這樣做。
相反,他們總是制造麻煩,不斷地侵犯别人,行為舉止像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這一切之所以可能,僅僅是因為在他們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仍然是來自反抗的态度,這種心理通過一定的過程轉變為抑郁的懊悔。
一旦認識到這一點,重構這一過程就沒有困難了。
首先存在着對象選擇,性欲本能使自己依戀于某人,後來由于與所愛的人有關的實際傷害和失望,這種對象關系變得不确定了。
其結果并不是正常地從這個對象撤回性欲本能沖動,并将其轉移到新的對象上去,而是轉移到别的東西上去,這需要各種條件。
事實證明對象發洩的抗拒能力很小,從而被抛棄了,但是撤回到自我的、已自由的性欲本能并沒有指向其他的對象。
它并沒有應用幾種可能方式中的任何一種,隻是确立了自我與被抛棄對象之間的同一性。
這樣,對象的影子就落到了自我身上,後者就像被遺棄的對象一樣受到心理上的批判。
通過這種方式,對象的失去就轉變為自我的失去,在自我與愛人之間的沖突就轉變為自我批判能力與由于上述認同作用造成的自我之間的分裂。
考慮到這種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