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夢的狀态和感受
關燈
小
中
大
uo最後,特殊的心理學問題,總是不偏不倚地引導我們深入到心理學中去,因此,從根本上說,人們不能孤立地處理任何心理問題。
&rdquo 自從我開始從哲學的角度對心理病理學中的事實加以整理時起,就已習慣使用&ldquo心理能量&rdquo、&ldquo釋放&rdquo這些術語,以及把心理能量當作一種數量來處理。
在《夢的解析》裡,我曾試圖(和李普斯一樣)證實心理上真正有效的東西,本身就是潛意識的心理過程,而不是意識的内容。
隻有當我變到&ldquo心理途徑的貫注&rdquo時,我似乎才開始背離李普斯所使用的那些類比。
我所得到的關于心理能量可以沿着某些聯想途徑進行移置,以及心理過程的種種痕迹,不僅是堅不可摧的,而且是持久的經驗。
這實際上也已經向我暗示,我可以采用某種類似的方法來描繪那些未知的東西。
因此,根據我們的假設,在笑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着允許用于貫注的心理能量自由釋放的種種條件。
但是,由于笑&mdash&mdash的确不是所有的笑,但诙諧的笑卻是肯定的&mdash&mdash是一種快樂的象征,把這種快樂與先前所存在着的貫注的解除聯系起來。
如果我們發現诙諧的聽者發笑,而诙諧的創造者不發笑,這就一定表明,在聽者身上,貫注消耗皆已解除和釋放;而在诙諧建構過程中,無論是解除還是釋放都存在着種種障礙。
人們隻能通過強調聽者隻用了極少的消耗就獲得了诙諧快樂這個事實,才能更恰當地描述聽者,即诙諧的第三者的心理過程。
人們或許會說該诙諧是别人贈送給他的。
他所聽到的诙諧的詞語,必定會使他産生一種想法或一連串的思想,而巨大的内部抑制,卻反對他建構這種想法或這一連串思想。
為了使該想法或思想能夠像第一個人身上那樣自然而然地産生,他可能已經做了一番努力,或者說這樣做時,他可能已經至少使用了與這種想法的抑制、壓制或壓抑的力量相一緻的精神消耗。
不管怎麼說,他還節省了許多的心理消耗。
根據前面的讨論,我們應當說他的快樂與他的節省相稱。
對笑的機制深入的了解,導緻我們更想說:由于依靠聽覺而提出了那種被禁止的觀點,故用于抑制的貫注能量現在突然變得多餘,并得到了解除,因此,現在它很樂意被笑釋放出來。
從本質上講,以上兩種論述殊途同歸,因為被節省的消耗恰好與現在多餘的抑制相等。
後一種論述更富于啟發性,因為它準許我們說诙諧的聽者是用通過抑制貫注的解除而變得自由的心理能量來發笑的。
可以說,他用笑消耗掉了這些心理能量。
假如制造诙諧的那個人不能發笑,這就表明在诙諧創造者身上發生的東西與在第三者身上發生的東西是有差異的,而這種差異要麼在于抑制貫注的解除,要麼在于釋放抑制貫注的這種可能性。
但是就像我們馬上會看到的那樣,這兩種情況的前一種與目前所談的情況不符。
第一個人身上的抑制必須解除,否則,诙諧就不會産生,因為诙諧的形成正是為了克服那種阻力。
同時,第一個人不可能感受到這種诙諧快樂,事實上,隻能在抑制解除時才能得到這種快樂。
此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盡管第一個人感到了快樂,但他還是不能發笑,因為釋放的可能性被擾亂了。
釋放可能性的這種阻礙是産生笑的一個必要前提,它能從馬上就可以适用于某個内在心理應用中,被釋放了的貫注的心理能量中産生。
我們已經注意到了這種可能性,這的确是個好現象,而且我們也會馬上對它産生興趣。
但在诙諧的第一個人身上,還存在着另一個導緻同樣結果的條件。
極有可能的是,盡管解除了抑制,但能夠被證明的能量還是不能被釋放出來。
在诙諧的第一個人身上,诙諧工作實際上是以一種必須與某種新的心理消耗相對應的方式進行的。
這樣,第一個人自己就産生了一種解除抑制的力量,同時這種力量無疑會給他帶來極大的樂趣,甚至在傾向性诙諧中,這也會引起相當大的快樂,因為诙諧工作本身獲得的前期快樂又會進一步解除抑制。
但是诙諧工作的消耗,卻被從來自于抑制的解除所得到的快樂中扣除掉了。
這種消耗與诙諧聽者所避免的消耗是一模一樣的。
我剛才說過的話,可由下述事實加以證實:一旦要求第三者把消耗花在與诙諧有聯系的智力工作上,那麼即使在他身上,該诙諧也會喪失令人發笑的這種作用。
诙諧的引喻必須是顯而易見的,而且省略掉的東西也必須很容易就能補上。
一旦有意識的智力興趣蘇醒過來,該诙諧的作用就不可能産生。
這就是诙諧和謎語之間的一個重要差别。
總的來看,诙諧工作期間的心理,最有可能對已獲得的能量的自由釋放不利。
然而,現在還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一點。
雖然我們已經能夠更清楚地闡明第三者何以發笑,但并不能同樣說明為什麼第一個人不發笑這一問題。
然而,假若執意接受關于笑的決定因素,以及在第三者身上産生的心理過程這些觀點,那麼就可以對我們業已掌握,但尚未理解的許多獨特性,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倘若要将第三者身上的能夠釋放的、貫注的心理能量釋放出來,使之成為起促進作用的東西,那麼還有幾個必須滿足或者值得擁有的條件:(1)必須保證第三者确确實實在被這種貫注的心理消耗;(2)當貫注的心理消耗獲得自由時,有必要防止它去尋找某個其他的心理應用,而不去為運動的釋放出力;(3)如果第三者身上打算被解放出來的貫注事先得到了加強,并且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這必然是這種能量獲得自由的一個有利條件。
诙諧工作的某些特殊方法,通常都是為這些目的服務的,而且我們可以把這些特殊方法作為次要的或輔助的技巧歸到一起。
這些條件中的第一個條件,闡明了作為诙諧聽者的第三者必須具備的資格之一,就是要具備诙諧工作在第一人身上已經克服掉的那種相同的内部抑制,他必須與第一個人保持心理狀态上的和諧一緻。
對猥亵語言很敏感的人,不可能從妙趣橫生的裸露诙諧中得到任何樂趣。
那些以侮辱别人而恣意取樂的沒有教養的人,也不會理解N先生的攻擊。
所以,每個诙諧都要求有自己的聽衆,為同一個诙諧而放聲大笑,正好說明這些人的心理是絕對一緻的。
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到了可以更準确地猜測出在第三者身上發生的事情這個地步了。
通常,第三者必須在自己身上建立起那種第一個人的诙諧已經克服了的同一抑制,以便他一聽到這個诙諧,這種抑制的準備狀态就會強迫或自動地覺醒過來。
我必須把它看作是一種與軍事動員相類似的真正消耗。
而且就在同一時刻,它就被确認為多餘的或過期的,因此,它常常還在萌生狀态時就被笑釋放了出來。
使自由釋放成為可能的第二個條件&mdash&mdash阻止被釋放的能量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使用,似乎比第一個條件要重要得多。
當诙諧中所表達的那些思想,使聽者産生種種非常激動人心的想法時,此條件從理論上解釋了诙諧作用的這種不确定性。
在這種情況下,诙諧的目的與控制聽者的那個思維領域是相符還是相悖,這個問題,将決定他是否仍注意诙諧的過程。
然而,具有更大理論意義的是一組輔助诙諧技巧。
它們顯然是想把聽者的注意力從诙諧過程中引開,以便使該過程可以自動地向前發展。
我之所以慎重地使用&ldquo自動地&rdquo這個詞,而不用&ldquo無意識地&rdquo,是因為後者很有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
這隻不過是一個在人們聽到诙諧時,阻止增加的注意貫注去注意心理過程的問題,而且通過使用這些輔助技巧,我們就可以正确地設想,正是注意貫注在監督和重新使用以及被釋放的貫注的心理能量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似乎很難避免在内心應用這些早已變得多餘的貫注,因為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總習慣于通過釋放,在不失去貫注的心理能量的情況下,把這些貫注從一條途徑轉換到另一條途徑上去。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诙諧使用了下列方法。
首先,它們盡量使其表達簡潔,目的是給注意力暴露較少的攻擊點。
其次,它們嚴格按照簡明易懂的條件辦事,因為一旦它們需要在兩個不同的思維途徑之間進行選擇的智力工作,就會由于不可避免的思維消耗和注意力喚醒而危及诙諧的效果。
除此之外,诙諧還通過在诙諧的表達方式中,增添某些可以引起聽者注意的東西,以便在此期間,抑制的貫注及其釋放就可以毫無阻礙地解放出來。
這個目的可以通過省略诙諧中的用詞來達到,而且诙諧還促使我們去填補這些空白,這樣我們就不會去注意诙諧的過程了。
在此,事實上那些吸引人們注意力的謎語技巧,常被用來為诙諧工作服務。
特别是在某些傾向性诙諧中發現,那些被用來當作幌子的東西在這方面效果更佳。
那些詭辯的幌子通過采取分配任務的方式,從而成功地達到了吸引注意力的目的。
當我們還在納悶這個答案還有什麼不妥之處時,我們就已經在笑了。
我們的注意力不知不覺間被吸引了過去,同時獲得了解放的抑制貫注也就成功地釋放出來了。
那些打着滑稽幌子的诙諧的情況也是如此,在這些诙諧中,滑稽對诙諧技巧也起到了輔助作用。
滑稽的幌子用多種方式來提高诙諧的效果,它不僅通過吸引注意力來使诙諧過程的自動性成為可能,而且還通過把滑稽的釋放先發送出來以促進诙諧的釋放。
在此,滑稽所起的作用與行賄的前期快樂所起的作用十分相似。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某些诙諧完全放棄那些普通的诙諧方法所産生的前期快樂,而隻把滑稽用做前期快樂了。
在诙諧技巧中,特别是移置作用和荒誕表現,除了它們的其他限制性條件之外,它們也常常導緻對诙諧過程的自動性過程極為有利的注意力的分散。
我們已經做過這樣的推測,而且以後将會看得更清楚,在分散注意力的條件下,已經在诙諧聽者身上發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心理過程的特征。
關于這一點,我們仍然可以了解許多其他的東西。
首先,盡管通過分析研究,我們能夠發現笑的原因,但是我們很少知道在诙諧中我們為什麼要笑。
這種笑實際上是通過疏遠自己清醒的注意,而使之成為可能的自動過程的結果。
其次,我們也能夠理解诙諧的特點,就是隻有當它們新奇時,隻有當它們使聽者感到詫異時,它們才能把自己的全部力量作用到聽者身上。
诙諧的這個特點(它決定了诙諧是短命的,并促使人們不斷去創造新的诙諧),顯然應歸功于下述事實:正是這個使人詫異或者出人意料的性質,暗示着它隻能成功一次。
當我們重複诙諧時,被喚醒了的記憶就會把注意力引回到首次聽到這個诙諧時的情境中去。
從這一點我們就了解人們為什麼總是想把曾經聽到過的诙諧,告訴給還沒有聽到過的人。
因為他或許能夠從這個诙諧給聽者留下的印象中,重新獲得由于缺乏新奇感,而早已消失了的那部分樂趣。
而且還很可能是一種類似的動機,驅使該诙諧的創作者把他的诙諧講給他人聽。
在第三個條件裡,我将提出旨在增加獲得釋放的分量和将會增加诙諧效果的诙諧工作的一些輔助性技巧方法。
不過,這次我不是把它們作為必要的條件,而是作為對诙諧過程起促進作用的東西提出來的。
的确,這些技巧主要是用來引起人們對诙諧的注意的,但它們又通過既吸引注意力又抑制其活動來減弱這種效果。
引起興趣所産生困惑的一切事物,都在這兩方面發生作用,胡說和矛盾說法尤其如此,而且最典型的是&ldquo觀念的對比&rdquo。
一些權威人士曾認為&ldquo觀念的對比&rdquo是诙諧的基本特征,但我認為,它隻是加強诙諧效果的一種手段。
所有使人感到迷茫的東西,都在聽者身上喚起一種李普斯稱為&ldquo精神郁積&rdquo的能量分布情況。
同時,毫無疑問,他還可以正确地假設這種釋放力量的大小,是随着先前郁積量的多少而發生變化的。
雖然李普斯的解釋并未專指诙諧,而是泛指滑稽,但是我們仍可以認為,诙諧中的這種抑制貫注的釋放,可能也是借助郁積的增加這種手段以同樣的方式得到增加的。
現在,我們開始明白,诙諧的目的總的說來是由兩種目的決定的。
第一種目的是使在第一個人身上建構诙諧成為可能,第二種目的是保證诙諧在第三個人身上盡可能産生最大的、令人愉快的作用。
诙諧的這一個雙面特征,保護着它的原有快樂領域,不受批判性理智的攻擊,與前期快樂機制一起,同屬于這些目的的第一種。
而本節所列舉的那些條件所引起的诙諧技巧的更複雜之處,其産生則看在诙諧的第三者的面上。
這樣,诙諧本身就是一個同時為兩個主子服務的兩面派。
诙諧中一切旨在獲得快樂的東西,都是為第三者設計的,仿佛在第一個人身上那許多不可克服的内在抑制,使他無法獲取快樂似的。
因此,我們就有這樣一種印象:第三者對于诙諧的完成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盡管我們已經能夠洞悉在第三者身上這種過程的性質,但在第一個人身上與之相對應的過程似乎仍很模糊,令人費解。
在我們提出的兩個問題&ldquo為什麼我們不能因自己講的诙諧而笑&rdquo和&ldquo為什麼我們總想把自己的诙諧講給别人聽&rdquo中,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無法回答第一個問題。
我們隻能猜測在這兩個有待解釋的事實之間存在着一種密切的聯系。
我們之所以不得不把自己的诙諧講給他人聽,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能因它們而發笑。
從我們對在第三者身上存在着的、獲得快樂和釋放快樂的種種條件的深入了解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在第一個人身上,釋放的條件是不充足的,另外,獲得快樂的那些條件也并未完全滿足。
既然如此,我們便可以通過對發笑者的印象這種間接途徑,獲得我們自己不能笑的笑聲,并以此來彌補我們的快樂,這一點是無可争辯的。
正如迪加所說的,我們笑了。
笑是心理狀态中極富感染力的表達方式之一。
當我把笑話講給另一個人聽而使他大笑時,其實我也在利用他使我自己發笑。
實際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講笑話的人開始時表情很嚴肅,後來也随着聽者一塊溫和地笑了起來。
因此,把我的诙諧講給别人聽,便可以達到幾個目的。
首先,可以從客觀上肯定诙諧工作已獲得了成功。
其次,通過另一個人對我的反應,滿足我自己的快樂。
最後,如果我重複的不是我自己創作的诙諧,它就可以彌補由于該诙諧缺乏新奇感而失去的樂趣。
總的說來,節省隻是一個避免心理消耗的問題,其中包括最大限度地限制語詞的使用和思想序列的建立,即使在那個階段,我們也一再告誡自己簡潔或精煉都不足以制造诙諧。
诙諧的簡潔是一種特殊的簡潔&mdash&mdash&ldquo诙諧的&rdquo簡潔。
的确,文字遊戲和思想遊戲所産生的原有快樂,隻不過是從消耗的節省中獲得的,但随着遊戲發展成诙諧,節省的傾向也必須改變自己的目标,因為不管是使用同一語詞,還是避免用新的方法把觀點聯合起來,都可能會有矛盾,但當和我們花在智力活動上的巨大消耗相比較時,它都算不了什麼。
或許我可以冒昧地把這種心理節省和一個貿易公司之間做一個比較,隻要後者的交易額很小,那麼其良策就是壓低消耗,并且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費用。
于是,節省就會步消耗之後塵而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後來,營業額增加了,管理費用的重要性就會降低。
此時,如果交易額和利潤能得到足夠的增加,消耗總數的增加就無關緊要了。
縮減管理費用将顯得過于節儉,而且對公司也極為不利。
不過,如果想當然地認為消耗巨大,那就沒有什麼節省的餘地了,這種想法也不對。
因此,總想節約開支的經驗将會在各種具體的事務上節省開支。
假如一件工作能夠以比以前更小的代價完成,不管節省的錢和總消耗比較起來如何的微乎其微,他也會感到心滿意足。
在複雜紛繁的精神事務中,細節方面的節省,以一種極其類似的形式保留着一種快樂的根源,我們可以從日常發生的事情中看出這一點。
一個過去常用煤氣燈照明而現在改用電燈照明的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當他開燈時,他都會體驗到一種明顯的快樂。
隻要此時此刻他還記得為了點燃煤氣燈而必須完成的那些複雜的工作,這種樂趣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同樣,由诙諧所産生的心理抑制中消耗的節省,盡管與我們的心理消耗相比微不足道,仍給我們保留着一種快樂根源,因為我們節省了一種我們常常習慣于花費掉的,而且我們這一次也準備好要花費掉的獨特的消耗。
這個消耗因素,正是人們為了使自己處于最突出的地位,而期待和準備的那個因素。
剛才考慮過的那種局部性節省,肯定會給我們帶來瞬間的快樂,但隻要此時此刻所節省的東西能夠應用于另一個場合,它就不會産生一種持久性解脫。
隻有在能夠避免這種處理方法應用于其他場合時,這種特定的節省,才能轉換成一般的心理消耗的解脫。
這樣,由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了诙諧的心理過程,解脫因素就取代了節省,顯然是前者給了我們快樂感,在第一個人身上的诙諧過程,通過解除抑制和減少局部消耗來産生快樂。
不過,直到經過最初介入的第三者從中撮合,直到它通過釋放而得到普遍的解脫,這種快樂才會停止。
五、幸福與痛苦 如果在這些痛苦的壓力下,人們習慣于改變他們對幸福的要求,就如同快樂原則受到外界影響實際上變成了更有節制的現實原則一樣;如果人們認為僅僅擺脫了不幸或受得住痛苦的打擊,自己就是幸福的;如果一般說來避免痛苦的任務使獲得快樂的任務降到次要位置上,那麼這些都是不足為奇的。
思考追求幸福的實現,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徑:所有這些途徑都已受到各種處世哲學的推薦,并被人們所采用。
無節制地滿足一切需要是最動人心魄的生活方式。
但是,這意味着把享樂置于謹慎之前,這樣做很快就會帶來惡果。
其他以避免不快為主要目的的方式,由于它們所關注的不快根源不同而有所差異。
有些方式是極端的,有些是适中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同時從幾個角度解決問題,避免由人際關系所産生的痛苦的最容易的保護措施是自動離群索居。
這個途徑所帶來的幸福顯而易見是靜谧的幸福。
面對可怕的外部世界,如果你想單槍匹馬地保護自己,你就隻能躲開它。
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好的途徑,即成為人類集團的一分子,然後,借助科學指導下的技術,向自然發起攻擊,使它服從人的意志,那麼你就是在與大家一起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工作。
但是,躲避痛苦的最有趣的方式,是對自己的有機體本身施加影響。
總之,所有的痛苦都隻不過是感覺,隻有感覺到了,它才存在,而且隻有當我們的有機體受到某些方式的調節後,我們才能感覺到。
在這些具有影響的方法中,最殘酷也是最有效的是化學方法&mdash&mdash麻醉作用。
我想誰也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機制,但事實是,有些異樣物質一旦出現在血液或人體組織中,就會直接引起快感。
這些異樣物質還可以改變控制我們感覺能力的條件,使我們感受不到不快的沖動。
這兩種影響不僅同時出現,而且休戚相關。
但是,在身體的化學結構中,也一定存在着具有相同影響的物質。
因為,我們至少知道一種病症,即躁狂症,在沒有施用任何麻醉藥物時,就出現了與醉狀相同的情況。
除此之外,在正常的精神生活中,還存在着在比較容易釋放的快樂與比較不易釋放的快樂這兩者之間的擺動,與這種擺動相對應的是接受不快的程度的減少或增加。
令人深感遺憾的是,今天的科學研究還不能解釋精神過程的這種中毒情況。
在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中,麻醉媒介大有益處。
它所起的作用受到了高度的贊賞,個體和各個氏族都在他們對原欲的有效利用中,給予它特定的地位。
我們之所以感謝這種媒介,不僅是因為它能即刻産生快樂,而且還因為它滿足了我們強烈要求擺脫外界的渴望。
因為,人們知道在這種&ldquo解憂物&rdquo的幫助下,他們就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躲開現實的壓力,在自己的世界裡找到具有更好的感受條件的避難地。
衆所周知,正是麻醉物的這一特點也決定了它們的危險性和傷害性。
在某種情況下,它們應該對大量能量的浪費負責,這些能量原本是可以用來改善人類命運的。
我們神經器官的複雜結構也接受所有其他的影響。
正如本能的滿足給予我們幸福一樣,如果外界讓我們挨餓,我們也會感到劇烈的痛苦。
因此,人們可能想要通過影響本能沖動來擺脫一部分痛苦。
這種防備痛苦的方式不再是對感覺器官施加影響,而是要掌握我們的需要的内在根源。
這種防備痛苦的方式是扼殺本能,就像東方處世哲學所說的和瑜伽術所實行的一樣。
如果這種方法成功了,主體實際上也就放棄了其他一切活動,他已經犧牲了他的生活。
通過另一種途徑,他又一次獲得了靜谧的幸福。
如果我們的目的不過分,隻是要控制我們的本能生活,我們可以采用同樣的途徑。
在這種情況下,控制因素是較高的心理機制,它們都已經服從于現實原則。
在這裡,滿足的目的絕對沒有放棄,但是對痛苦的防備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因為在本能處于依附地位的情況下,就像在本能不受節制的情況下一樣,人們是不會很強烈地感到不滿的。
與此相對,享樂的可能性當然也就減少了。
通過滿足沒有受到自我控制的、不馴服的本能沖動所産生的幸福感,相對來說比通過滿足受到自我控制的本能所帶來的幸福感更強烈。
反常本能的不可抵抗性,而且一般來說可能也包括被禁物的吸引力,在這裡得到一個簡潔的解釋。
另一種躲避痛苦的辦法是轉移原欲。
我們的神經器官是允許這種轉移的。
通過這種轉移,原欲的作用就獲得了很大的靈活性。
現在的任務是用上述方法使原欲本能的目的發生變化,讓它們不再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挫折。
這就要借助于本能的升華。
如果人們能增加心理和腦力活動所産生的快樂,他們就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這時,命運對他們也就無可奈何了。
藝術家從創作和塑造他幻想中的東西得到快樂,科學家在解決問題或是發現真理中感到快樂。
這類滿足有一種特性,總有一天,我們能夠用心理玄學的語言說明它。
現在,我們隻能概括地說,這些滿足看來&ldquo更好和更高級&rdquo。
但是,它們與滿足粗野的原始的本能沖動相比,就顯得很微弱了。
它不能震撼我們的肉體。
這種方法的弱點是不能廣泛應用的,它隻适用于某些人。
它的先決條件是具有特殊的性格和能力,從實際角度講,它是陽春白雪。
即使那些确實具有這些條件的少數人,這種方法也不能使他們完全免于痛苦。
它不是能抵擋命運之箭的不可刺透的盾牌,而且當痛苦的根源在人們自己的肉體上時,它必然就失去了作用。
雖然這種方法已經很清楚地表明,它旨在讓人們從内部的、心理的方面尋找滿足來獨立于外部世界,但是下一種方法則更加明确地表明了這些特征。
在這種方法中,人們與現實的關系進一步松弛了:滿足産生于幻想。
人們不認為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幹擾了享受,而是很欣賞幻想。
處于依靠想象所獲得的這些滿足之巅的是對藝術品的欣賞:由于藝術家的作用,即使沒有進行創作的人也可以獲得這種欣賞。
受到藝術影響的人,不可能把藝術作為快樂的來源和生活的慰藉的價值看得過高。
盡管如此,藝術産生的微弱的麻醉作用還是使我們暫時地擺脫了生活的壓力。
不過,它并不能使我們忘卻現實的痛苦。
另外一種方法所起的作用更有力、更徹底。
它把現實看作是唯一的敵人,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人是不可能在其中生活的。
所以,如果人們要得到幸福,就必須斷絕與現實的一切聯系。
隐士便無視現實的世界,并可能斷絕了與它的來往。
但是,人們可能做得更多,可能試圖再創造現實世界,建立另一個世界來取代原來的世界。
在那裡,現實世界中最不堪忍受的東西被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所希望的東西。
但是,無論誰踏上了這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并且絕對蔑視現實,他都注定一無所獲,因為這是一條規律。
他在現實面前太渺小了。
他瘋狂了,找不到一個幫助他實現他的妄想的人。
然而可以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某一個方面表現得像一個患妄想狂的人,通過建立一個希望來糾正他所不能容忍的那部分現實,并把這種妄想納入現實。
相當多的人都想要通過以妄想再造現實來獲得穩定的幸福,預防痛苦。
這種做法是很普通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人類的宗教應該屬于這類群衆性的妄想。
不用說,具有妄想的人是永遠不會這樣來認識妄想的。
我沒有列舉出人們努力獲得
&rdquo 自從我開始從哲學的角度對心理病理學中的事實加以整理時起,就已習慣使用&ldquo心理能量&rdquo、&ldquo釋放&rdquo這些術語,以及把心理能量當作一種數量來處理。
在《夢的解析》裡,我曾試圖(和李普斯一樣)證實心理上真正有效的東西,本身就是潛意識的心理過程,而不是意識的内容。
隻有當我變到&ldquo心理途徑的貫注&rdquo時,我似乎才開始背離李普斯所使用的那些類比。
我所得到的關于心理能量可以沿着某些聯想途徑進行移置,以及心理過程的種種痕迹,不僅是堅不可摧的,而且是持久的經驗。
這實際上也已經向我暗示,我可以采用某種類似的方法來描繪那些未知的東西。
因此,根據我們的假設,在笑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着允許用于貫注的心理能量自由釋放的種種條件。
但是,由于笑&mdash&mdash的确不是所有的笑,但诙諧的笑卻是肯定的&mdash&mdash是一種快樂的象征,把這種快樂與先前所存在着的貫注的解除聯系起來。
如果我們發現诙諧的聽者發笑,而诙諧的創造者不發笑,這就一定表明,在聽者身上,貫注消耗皆已解除和釋放;而在诙諧建構過程中,無論是解除還是釋放都存在着種種障礙。
人們隻能通過強調聽者隻用了極少的消耗就獲得了诙諧快樂這個事實,才能更恰當地描述聽者,即诙諧的第三者的心理過程。
人們或許會說該诙諧是别人贈送給他的。
他所聽到的诙諧的詞語,必定會使他産生一種想法或一連串的思想,而巨大的内部抑制,卻反對他建構這種想法或這一連串思想。
為了使該想法或思想能夠像第一個人身上那樣自然而然地産生,他可能已經做了一番努力,或者說這樣做時,他可能已經至少使用了與這種想法的抑制、壓制或壓抑的力量相一緻的精神消耗。
不管怎麼說,他還節省了許多的心理消耗。
根據前面的讨論,我們應當說他的快樂與他的節省相稱。
對笑的機制深入的了解,導緻我們更想說:由于依靠聽覺而提出了那種被禁止的觀點,故用于抑制的貫注能量現在突然變得多餘,并得到了解除,因此,現在它很樂意被笑釋放出來。
從本質上講,以上兩種論述殊途同歸,因為被節省的消耗恰好與現在多餘的抑制相等。
後一種論述更富于啟發性,因為它準許我們說诙諧的聽者是用通過抑制貫注的解除而變得自由的心理能量來發笑的。
可以說,他用笑消耗掉了這些心理能量。
假如制造诙諧的那個人不能發笑,這就表明在诙諧創造者身上發生的東西與在第三者身上發生的東西是有差異的,而這種差異要麼在于抑制貫注的解除,要麼在于釋放抑制貫注的這種可能性。
但是就像我們馬上會看到的那樣,這兩種情況的前一種與目前所談的情況不符。
第一個人身上的抑制必須解除,否則,诙諧就不會産生,因為诙諧的形成正是為了克服那種阻力。
同時,第一個人不可能感受到這種诙諧快樂,事實上,隻能在抑制解除時才能得到這種快樂。
此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盡管第一個人感到了快樂,但他還是不能發笑,因為釋放的可能性被擾亂了。
釋放可能性的這種阻礙是産生笑的一個必要前提,它能從馬上就可以适用于某個内在心理應用中,被釋放了的貫注的心理能量中産生。
我們已經注意到了這種可能性,這的确是個好現象,而且我們也會馬上對它産生興趣。
但在诙諧的第一個人身上,還存在着另一個導緻同樣結果的條件。
極有可能的是,盡管解除了抑制,但能夠被證明的能量還是不能被釋放出來。
在诙諧的第一個人身上,诙諧工作實際上是以一種必須與某種新的心理消耗相對應的方式進行的。
這樣,第一個人自己就産生了一種解除抑制的力量,同時這種力量無疑會給他帶來極大的樂趣,甚至在傾向性诙諧中,這也會引起相當大的快樂,因為诙諧工作本身獲得的前期快樂又會進一步解除抑制。
但是诙諧工作的消耗,卻被從來自于抑制的解除所得到的快樂中扣除掉了。
這種消耗與诙諧聽者所避免的消耗是一模一樣的。
我剛才說過的話,可由下述事實加以證實:一旦要求第三者把消耗花在與诙諧有聯系的智力工作上,那麼即使在他身上,該诙諧也會喪失令人發笑的這種作用。
诙諧的引喻必須是顯而易見的,而且省略掉的東西也必須很容易就能補上。
一旦有意識的智力興趣蘇醒過來,該诙諧的作用就不可能産生。
這就是诙諧和謎語之間的一個重要差别。
總的來看,诙諧工作期間的心理,最有可能對已獲得的能量的自由釋放不利。
然而,現在還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一點。
雖然我們已經能夠更清楚地闡明第三者何以發笑,但并不能同樣說明為什麼第一個人不發笑這一問題。
然而,假若執意接受關于笑的決定因素,以及在第三者身上産生的心理過程這些觀點,那麼就可以對我們業已掌握,但尚未理解的許多獨特性,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倘若要将第三者身上的能夠釋放的、貫注的心理能量釋放出來,使之成為起促進作用的東西,那麼還有幾個必須滿足或者值得擁有的條件:(1)必須保證第三者确确實實在被這種貫注的心理消耗;(2)當貫注的心理消耗獲得自由時,有必要防止它去尋找某個其他的心理應用,而不去為運動的釋放出力;(3)如果第三者身上打算被解放出來的貫注事先得到了加強,并且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這必然是這種能量獲得自由的一個有利條件。
诙諧工作的某些特殊方法,通常都是為這些目的服務的,而且我們可以把這些特殊方法作為次要的或輔助的技巧歸到一起。
這些條件中的第一個條件,闡明了作為诙諧聽者的第三者必須具備的資格之一,就是要具備诙諧工作在第一人身上已經克服掉的那種相同的内部抑制,他必須與第一個人保持心理狀态上的和諧一緻。
對猥亵語言很敏感的人,不可能從妙趣橫生的裸露诙諧中得到任何樂趣。
那些以侮辱别人而恣意取樂的沒有教養的人,也不會理解N先生的攻擊。
所以,每個诙諧都要求有自己的聽衆,為同一個诙諧而放聲大笑,正好說明這些人的心理是絕對一緻的。
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到了可以更準确地猜測出在第三者身上發生的事情這個地步了。
通常,第三者必須在自己身上建立起那種第一個人的诙諧已經克服了的同一抑制,以便他一聽到這個诙諧,這種抑制的準備狀态就會強迫或自動地覺醒過來。
我必須把它看作是一種與軍事動員相類似的真正消耗。
而且就在同一時刻,它就被确認為多餘的或過期的,因此,它常常還在萌生狀态時就被笑釋放了出來。
使自由釋放成為可能的第二個條件&mdash&mdash阻止被釋放的能量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使用,似乎比第一個條件要重要得多。
當诙諧中所表達的那些思想,使聽者産生種種非常激動人心的想法時,此條件從理論上解釋了诙諧作用的這種不确定性。
在這種情況下,诙諧的目的與控制聽者的那個思維領域是相符還是相悖,這個問題,将決定他是否仍注意诙諧的過程。
然而,具有更大理論意義的是一組輔助诙諧技巧。
它們顯然是想把聽者的注意力從诙諧過程中引開,以便使該過程可以自動地向前發展。
我之所以慎重地使用&ldquo自動地&rdquo這個詞,而不用&ldquo無意識地&rdquo,是因為後者很有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
這隻不過是一個在人們聽到诙諧時,阻止增加的注意貫注去注意心理過程的問題,而且通過使用這些輔助技巧,我們就可以正确地設想,正是注意貫注在監督和重新使用以及被釋放的貫注的心理能量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似乎很難避免在内心應用這些早已變得多餘的貫注,因為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總習慣于通過釋放,在不失去貫注的心理能量的情況下,把這些貫注從一條途徑轉換到另一條途徑上去。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诙諧使用了下列方法。
首先,它們盡量使其表達簡潔,目的是給注意力暴露較少的攻擊點。
其次,它們嚴格按照簡明易懂的條件辦事,因為一旦它們需要在兩個不同的思維途徑之間進行選擇的智力工作,就會由于不可避免的思維消耗和注意力喚醒而危及诙諧的效果。
除此之外,诙諧還通過在诙諧的表達方式中,增添某些可以引起聽者注意的東西,以便在此期間,抑制的貫注及其釋放就可以毫無阻礙地解放出來。
這個目的可以通過省略诙諧中的用詞來達到,而且诙諧還促使我們去填補這些空白,這樣我們就不會去注意诙諧的過程了。
在此,事實上那些吸引人們注意力的謎語技巧,常被用來為诙諧工作服務。
特别是在某些傾向性诙諧中發現,那些被用來當作幌子的東西在這方面效果更佳。
那些詭辯的幌子通過采取分配任務的方式,從而成功地達到了吸引注意力的目的。
當我們還在納悶這個答案還有什麼不妥之處時,我們就已經在笑了。
我們的注意力不知不覺間被吸引了過去,同時獲得了解放的抑制貫注也就成功地釋放出來了。
那些打着滑稽幌子的诙諧的情況也是如此,在這些诙諧中,滑稽對诙諧技巧也起到了輔助作用。
滑稽的幌子用多種方式來提高诙諧的效果,它不僅通過吸引注意力來使诙諧過程的自動性成為可能,而且還通過把滑稽的釋放先發送出來以促進诙諧的釋放。
在此,滑稽所起的作用與行賄的前期快樂所起的作用十分相似。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某些诙諧完全放棄那些普通的诙諧方法所産生的前期快樂,而隻把滑稽用做前期快樂了。
在诙諧技巧中,特别是移置作用和荒誕表現,除了它們的其他限制性條件之外,它們也常常導緻對诙諧過程的自動性過程極為有利的注意力的分散。
我們已經做過這樣的推測,而且以後将會看得更清楚,在分散注意力的條件下,已經在诙諧聽者身上發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心理過程的特征。
關于這一點,我們仍然可以了解許多其他的東西。
首先,盡管通過分析研究,我們能夠發現笑的原因,但是我們很少知道在诙諧中我們為什麼要笑。
這種笑實際上是通過疏遠自己清醒的注意,而使之成為可能的自動過程的結果。
其次,我們也能夠理解诙諧的特點,就是隻有當它們新奇時,隻有當它們使聽者感到詫異時,它們才能把自己的全部力量作用到聽者身上。
诙諧的這個特點(它決定了诙諧是短命的,并促使人們不斷去創造新的诙諧),顯然應歸功于下述事實:正是這個使人詫異或者出人意料的性質,暗示着它隻能成功一次。
當我們重複诙諧時,被喚醒了的記憶就會把注意力引回到首次聽到這個诙諧時的情境中去。
從這一點我們就了解人們為什麼總是想把曾經聽到過的诙諧,告訴給還沒有聽到過的人。
因為他或許能夠從這個诙諧給聽者留下的印象中,重新獲得由于缺乏新奇感,而早已消失了的那部分樂趣。
而且還很可能是一種類似的動機,驅使該诙諧的創作者把他的诙諧講給他人聽。
在第三個條件裡,我将提出旨在增加獲得釋放的分量和将會增加诙諧效果的诙諧工作的一些輔助性技巧方法。
不過,這次我不是把它們作為必要的條件,而是作為對诙諧過程起促進作用的東西提出來的。
的确,這些技巧主要是用來引起人們對诙諧的注意的,但它們又通過既吸引注意力又抑制其活動來減弱這種效果。
引起興趣所産生困惑的一切事物,都在這兩方面發生作用,胡說和矛盾說法尤其如此,而且最典型的是&ldquo觀念的對比&rdquo。
一些權威人士曾認為&ldquo觀念的對比&rdquo是诙諧的基本特征,但我認為,它隻是加強诙諧效果的一種手段。
所有使人感到迷茫的東西,都在聽者身上喚起一種李普斯稱為&ldquo精神郁積&rdquo的能量分布情況。
同時,毫無疑問,他還可以正确地假設這種釋放力量的大小,是随着先前郁積量的多少而發生變化的。
雖然李普斯的解釋并未專指诙諧,而是泛指滑稽,但是我們仍可以認為,诙諧中的這種抑制貫注的釋放,可能也是借助郁積的增加這種手段以同樣的方式得到增加的。
現在,我們開始明白,诙諧的目的總的說來是由兩種目的決定的。
第一種目的是使在第一個人身上建構诙諧成為可能,第二種目的是保證诙諧在第三個人身上盡可能産生最大的、令人愉快的作用。
诙諧的這一個雙面特征,保護着它的原有快樂領域,不受批判性理智的攻擊,與前期快樂機制一起,同屬于這些目的的第一種。
而本節所列舉的那些條件所引起的诙諧技巧的更複雜之處,其産生則看在诙諧的第三者的面上。
這樣,诙諧本身就是一個同時為兩個主子服務的兩面派。
诙諧中一切旨在獲得快樂的東西,都是為第三者設計的,仿佛在第一個人身上那許多不可克服的内在抑制,使他無法獲取快樂似的。
因此,我們就有這樣一種印象:第三者對于诙諧的完成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盡管我們已經能夠洞悉在第三者身上這種過程的性質,但在第一個人身上與之相對應的過程似乎仍很模糊,令人費解。
在我們提出的兩個問題&ldquo為什麼我們不能因自己講的诙諧而笑&rdquo和&ldquo為什麼我們總想把自己的诙諧講給别人聽&rdquo中,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無法回答第一個問題。
我們隻能猜測在這兩個有待解釋的事實之間存在着一種密切的聯系。
我們之所以不得不把自己的诙諧講給他人聽,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能因它們而發笑。
從我們對在第三者身上存在着的、獲得快樂和釋放快樂的種種條件的深入了解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在第一個人身上,釋放的條件是不充足的,另外,獲得快樂的那些條件也并未完全滿足。
既然如此,我們便可以通過對發笑者的印象這種間接途徑,獲得我們自己不能笑的笑聲,并以此來彌補我們的快樂,這一點是無可争辯的。
正如迪加所說的,我們笑了。
笑是心理狀态中極富感染力的表達方式之一。
當我把笑話講給另一個人聽而使他大笑時,其實我也在利用他使我自己發笑。
實際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講笑話的人開始時表情很嚴肅,後來也随着聽者一塊溫和地笑了起來。
因此,把我的诙諧講給别人聽,便可以達到幾個目的。
首先,可以從客觀上肯定诙諧工作已獲得了成功。
其次,通過另一個人對我的反應,滿足我自己的快樂。
最後,如果我重複的不是我自己創作的诙諧,它就可以彌補由于該诙諧缺乏新奇感而失去的樂趣。
總的說來,節省隻是一個避免心理消耗的問題,其中包括最大限度地限制語詞的使用和思想序列的建立,即使在那個階段,我們也一再告誡自己簡潔或精煉都不足以制造诙諧。
诙諧的簡潔是一種特殊的簡潔&mdash&mdash&ldquo诙諧的&rdquo簡潔。
的确,文字遊戲和思想遊戲所産生的原有快樂,隻不過是從消耗的節省中獲得的,但随着遊戲發展成诙諧,節省的傾向也必須改變自己的目标,因為不管是使用同一語詞,還是避免用新的方法把觀點聯合起來,都可能會有矛盾,但當和我們花在智力活動上的巨大消耗相比較時,它都算不了什麼。
或許我可以冒昧地把這種心理節省和一個貿易公司之間做一個比較,隻要後者的交易額很小,那麼其良策就是壓低消耗,并且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費用。
于是,節省就會步消耗之後塵而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後來,營業額增加了,管理費用的重要性就會降低。
此時,如果交易額和利潤能得到足夠的增加,消耗總數的增加就無關緊要了。
縮減管理費用将顯得過于節儉,而且對公司也極為不利。
不過,如果想當然地認為消耗巨大,那就沒有什麼節省的餘地了,這種想法也不對。
因此,總想節約開支的經驗将會在各種具體的事務上節省開支。
假如一件工作能夠以比以前更小的代價完成,不管節省的錢和總消耗比較起來如何的微乎其微,他也會感到心滿意足。
在複雜紛繁的精神事務中,細節方面的節省,以一種極其類似的形式保留着一種快樂的根源,我們可以從日常發生的事情中看出這一點。
一個過去常用煤氣燈照明而現在改用電燈照明的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當他開燈時,他都會體驗到一種明顯的快樂。
隻要此時此刻他還記得為了點燃煤氣燈而必須完成的那些複雜的工作,這種樂趣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同樣,由诙諧所産生的心理抑制中消耗的節省,盡管與我們的心理消耗相比微不足道,仍給我們保留着一種快樂根源,因為我們節省了一種我們常常習慣于花費掉的,而且我們這一次也準備好要花費掉的獨特的消耗。
這個消耗因素,正是人們為了使自己處于最突出的地位,而期待和準備的那個因素。
剛才考慮過的那種局部性節省,肯定會給我們帶來瞬間的快樂,但隻要此時此刻所節省的東西能夠應用于另一個場合,它就不會産生一種持久性解脫。
隻有在能夠避免這種處理方法應用于其他場合時,這種特定的節省,才能轉換成一般的心理消耗的解脫。
這樣,由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了诙諧的心理過程,解脫因素就取代了節省,顯然是前者給了我們快樂感,在第一個人身上的诙諧過程,通過解除抑制和減少局部消耗來産生快樂。
不過,直到經過最初介入的第三者從中撮合,直到它通過釋放而得到普遍的解脫,這種快樂才會停止。
五、幸福與痛苦 如果在這些痛苦的壓力下,人們習慣于改變他們對幸福的要求,就如同快樂原則受到外界影響實際上變成了更有節制的現實原則一樣;如果人們認為僅僅擺脫了不幸或受得住痛苦的打擊,自己就是幸福的;如果一般說來避免痛苦的任務使獲得快樂的任務降到次要位置上,那麼這些都是不足為奇的。
思考追求幸福的實現,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徑:所有這些途徑都已受到各種處世哲學的推薦,并被人們所采用。
無節制地滿足一切需要是最動人心魄的生活方式。
但是,這意味着把享樂置于謹慎之前,這樣做很快就會帶來惡果。
其他以避免不快為主要目的的方式,由于它們所關注的不快根源不同而有所差異。
有些方式是極端的,有些是适中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同時從幾個角度解決問題,避免由人際關系所産生的痛苦的最容易的保護措施是自動離群索居。
這個途徑所帶來的幸福顯而易見是靜谧的幸福。
面對可怕的外部世界,如果你想單槍匹馬地保護自己,你就隻能躲開它。
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好的途徑,即成為人類集團的一分子,然後,借助科學指導下的技術,向自然發起攻擊,使它服從人的意志,那麼你就是在與大家一起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工作。
但是,躲避痛苦的最有趣的方式,是對自己的有機體本身施加影響。
總之,所有的痛苦都隻不過是感覺,隻有感覺到了,它才存在,而且隻有當我們的有機體受到某些方式的調節後,我們才能感覺到。
在這些具有影響的方法中,最殘酷也是最有效的是化學方法&mdash&mdash麻醉作用。
我想誰也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機制,但事實是,有些異樣物質一旦出現在血液或人體組織中,就會直接引起快感。
這些異樣物質還可以改變控制我們感覺能力的條件,使我們感受不到不快的沖動。
這兩種影響不僅同時出現,而且休戚相關。
但是,在身體的化學結構中,也一定存在着具有相同影響的物質。
因為,我們至少知道一種病症,即躁狂症,在沒有施用任何麻醉藥物時,就出現了與醉狀相同的情況。
除此之外,在正常的精神生活中,還存在着在比較容易釋放的快樂與比較不易釋放的快樂這兩者之間的擺動,與這種擺動相對應的是接受不快的程度的減少或增加。
令人深感遺憾的是,今天的科學研究還不能解釋精神過程的這種中毒情況。
在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中,麻醉媒介大有益處。
它所起的作用受到了高度的贊賞,個體和各個氏族都在他們對原欲的有效利用中,給予它特定的地位。
我們之所以感謝這種媒介,不僅是因為它能即刻産生快樂,而且還因為它滿足了我們強烈要求擺脫外界的渴望。
因為,人們知道在這種&ldquo解憂物&rdquo的幫助下,他們就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躲開現實的壓力,在自己的世界裡找到具有更好的感受條件的避難地。
衆所周知,正是麻醉物的這一特點也決定了它們的危險性和傷害性。
在某種情況下,它們應該對大量能量的浪費負責,這些能量原本是可以用來改善人類命運的。
我們神經器官的複雜結構也接受所有其他的影響。
正如本能的滿足給予我們幸福一樣,如果外界讓我們挨餓,我們也會感到劇烈的痛苦。
因此,人們可能想要通過影響本能沖動來擺脫一部分痛苦。
這種防備痛苦的方式不再是對感覺器官施加影響,而是要掌握我們的需要的内在根源。
這種防備痛苦的方式是扼殺本能,就像東方處世哲學所說的和瑜伽術所實行的一樣。
如果這種方法成功了,主體實際上也就放棄了其他一切活動,他已經犧牲了他的生活。
通過另一種途徑,他又一次獲得了靜谧的幸福。
如果我們的目的不過分,隻是要控制我們的本能生活,我們可以采用同樣的途徑。
在這種情況下,控制因素是較高的心理機制,它們都已經服從于現實原則。
在這裡,滿足的目的絕對沒有放棄,但是對痛苦的防備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因為在本能處于依附地位的情況下,就像在本能不受節制的情況下一樣,人們是不會很強烈地感到不滿的。
與此相對,享樂的可能性當然也就減少了。
通過滿足沒有受到自我控制的、不馴服的本能沖動所産生的幸福感,相對來說比通過滿足受到自我控制的本能所帶來的幸福感更強烈。
反常本能的不可抵抗性,而且一般來說可能也包括被禁物的吸引力,在這裡得到一個簡潔的解釋。
另一種躲避痛苦的辦法是轉移原欲。
我們的神經器官是允許這種轉移的。
通過這種轉移,原欲的作用就獲得了很大的靈活性。
現在的任務是用上述方法使原欲本能的目的發生變化,讓它們不再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挫折。
這就要借助于本能的升華。
如果人們能增加心理和腦力活動所産生的快樂,他們就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這時,命運對他們也就無可奈何了。
藝術家從創作和塑造他幻想中的東西得到快樂,科學家在解決問題或是發現真理中感到快樂。
這類滿足有一種特性,總有一天,我們能夠用心理玄學的語言說明它。
現在,我們隻能概括地說,這些滿足看來&ldquo更好和更高級&rdquo。
但是,它們與滿足粗野的原始的本能沖動相比,就顯得很微弱了。
它不能震撼我們的肉體。
這種方法的弱點是不能廣泛應用的,它隻适用于某些人。
它的先決條件是具有特殊的性格和能力,從實際角度講,它是陽春白雪。
即使那些确實具有這些條件的少數人,這種方法也不能使他們完全免于痛苦。
它不是能抵擋命運之箭的不可刺透的盾牌,而且當痛苦的根源在人們自己的肉體上時,它必然就失去了作用。
雖然這種方法已經很清楚地表明,它旨在讓人們從内部的、心理的方面尋找滿足來獨立于外部世界,但是下一種方法則更加明确地表明了這些特征。
在這種方法中,人們與現實的關系進一步松弛了:滿足産生于幻想。
人們不認為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幹擾了享受,而是很欣賞幻想。
處于依靠想象所獲得的這些滿足之巅的是對藝術品的欣賞:由于藝術家的作用,即使沒有進行創作的人也可以獲得這種欣賞。
受到藝術影響的人,不可能把藝術作為快樂的來源和生活的慰藉的價值看得過高。
盡管如此,藝術産生的微弱的麻醉作用還是使我們暫時地擺脫了生活的壓力。
不過,它并不能使我們忘卻現實的痛苦。
另外一種方法所起的作用更有力、更徹底。
它把現實看作是唯一的敵人,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人是不可能在其中生活的。
所以,如果人們要得到幸福,就必須斷絕與現實的一切聯系。
隐士便無視現實的世界,并可能斷絕了與它的來往。
但是,人們可能做得更多,可能試圖再創造現實世界,建立另一個世界來取代原來的世界。
在那裡,現實世界中最不堪忍受的東西被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所希望的東西。
但是,無論誰踏上了這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并且絕對蔑視現實,他都注定一無所獲,因為這是一條規律。
他在現實面前太渺小了。
他瘋狂了,找不到一個幫助他實現他的妄想的人。
然而可以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某一個方面表現得像一個患妄想狂的人,通過建立一個希望來糾正他所不能容忍的那部分現實,并把這種妄想納入現實。
相當多的人都想要通過以妄想再造現實來獲得穩定的幸福,預防痛苦。
這種做法是很普通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人類的宗教應該屬于這類群衆性的妄想。
不用說,具有妄想的人是永遠不會這樣來認識妄想的。
我沒有列舉出人們努力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