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夢的狀态和感受
關燈
小
中
大
他城市的日子裡,當時我還年輕,我經常誤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聲音倍感親切,然後我仔細地記下這個時刻,并追查在這個時候我的家人是否真的叫過我的名字,或有無什麼事件發生,但是,什麼也沒有發生。
與此相應,有一次,在我忙于為一個患者看病的時候,我的一個孩子突然患病,幾乎因此死去,當時我仍沒有煩惱的預感。
到目前為止,我所遇到的患者中,沒有一個能夠證明自己的預感應驗。
我也必須承認,在最近幾年,我的一些經曆也可以用心靈感應的假設予以解釋。
很多人都堅信夢有預見性,因為人們可以用很多事實對此予以論證:在夢中出現的願望,在以後的生活中得到了滿足。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通常在夢和願望的滿足之間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被做夢的人給忽略了。
一個聰明、誠實的女患者,提供給我一個很好的關于夢的預見性的例子。
事情是這樣的:她曾經夢見自己在某條街道的某家商店裡遇見了她以前的一個朋友&mdash&mdash她的家庭醫生,第二天早上,當她來到市中心夢裡夢到的那個地方時,确實遇到了他。
在仔細詢問女患者一些問題後,我發現,在她做夢的那個早上,她并沒有回憶起來這個夢&mdash&mdash直到她出去散步并遇到這個人時才回憶起晚上的夢。
她對這樣的解釋并不反對:這種事件的發生并非神秘,隻不過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問題。
那天她走在街道上,遇到了她的家庭醫生,見過以後,她感覺到昨天晚上自己在夢裡夢到過在這個地方遇到了他。
在對她做具體的分析後,就會發現她的這個确定的感覺是如何出現的。
一般而言,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否定其真實性。
一個期待已久的在某個特殊的地方相遇,實際上等同于一種約會。
這個老家庭醫生喚起了她對以前的回憶,她通過這個醫生認識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曾經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從此以後,她和這個紳士有密切的聯系,就在做夢的那天晚上,她還在期待着他的到來,但是這位紳士并沒有來看她。
如果對這種情況做進一步分析的話,會很容易地發現,當她見到以前的這個老朋友的時候,她表現出的做過這個預見性的夢的幻想等于在說:&ldquo啊!醫生,你使我陷入過去的回憶,那個時候,如果給我們安排一個約會,我會很高興的。
&rdquo 這是&ldquo明顯偶合&rdquo,即說到某人時,他确實出現了,也是有的。
我也記起自己一次這樣的小小經曆,這或許代表了很多類似的經曆。
在我獲得了教授頭銜後的幾天&mdash&mdash在當時的專制時期,教授是有一定的權威性的,當我走到市中心的時候,我突然産生了一種童年的幻想,即想去報複一下那對夫婦。
幾個月前,這對夫婦請我去給他們的小女兒看病,這個女孩在做了一個夢後,出現了有趣的強迫症狀。
我對這個病例很感興趣,對其病因我是知道的。
但是,這對夫婦反對我給他們的女兒提供治療,而讓她轉到了一個外國權威專家那裡,這個權威專家以有效的催眠療法著稱。
我的這個報複性的幻想是:在這個權威的治療徹底失敗後,他們會再來求我進行治療,并且向我表示,他們對我的治療很有信心;等等。
然而我就會這樣回答:&ldquo是的,現在你們對我有信心了,因為現在我也是教授了。
這個頭銜并沒有改變我的能力,我當大學講師的時候,你們沒有用我,那麼我現在做了教授,你們也可以不用我。
&rdquo這時,我的幻想被一個聲音打斷,&ldquo教授,你好!&rdquo我一看,站在我面前的正是我正在想着要報複的那對夫婦。
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這并非奇迹。
我在這個寬闊、筆直,幾乎沒有什麼人的街道上走,迎面而來的正是這對夫婦。
在我們相距20米的時候,我可能偶然的一瞥,看到了他們的身影,并認出了他們,但是我将這個感覺放到了一邊,或将這個感覺消極地忽略了。
很明顯是情緒的因素在這個幻想中發揮了作用,于是就出現了這種巧合。
在某種時刻,或某個地方,我們會發現,這個地方這麼熟悉,好像我們以前到過這裡,但是經過努力回憶,發現自己以前确實沒有來過這裡。
人們在言語的表達上,将此習慣稱為&ldquo感覺&rdquo,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判斷,更确切地說是一種知覺判斷。
這些情況有其本身的特點,我們不要忘記這個事實,他無法回憶起來他想要的東西。
這個似曾相識的現象是否可以證明有前世的存在呢?當心理學家注意到這個問題後,便企圖用特殊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目前提出的解釋,在我看來,沒有一個是正确的。
他們沒有人能夠通過這個現象看到深層的東西。
據我觀察,這些心理過程可以對這種&ldquo似曾相識&rdquo&mdash&mdash潛意識幻想的現象做出解釋,但當代的心理學家仍然忽略這一點。
我認為将這種似曾相識的經驗看成幻覺是錯誤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景确實觸及了他以前曾經經曆過的東西,隻是無法将這種經曆回憶起來,因為它還沒有被意識到。
簡單地說,似曾相識的感覺與一種潛意識幻想的再現相對應。
這裡存在着的潛意識幻想,就像我們意識中産生的同種創造一樣,對于後者,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經曆中了解到。
我想對此問題應該給予認真對待,但這裡我能做的隻不過是對一個具體的&ldquo似曾相識&rdquo的例子進行分析。
在這個例子中,這種感覺是那樣的強烈和持久。
一個37歲的女士對我說,她對她在十二三歲時的一次經曆印象非常深刻。
那次是到鄉村去看她的幾個同學,當進了大院,她馬上感覺自己以前來過這裡;到客廳時,她的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她感到自己原來就知道這座房子的結構以及這座房子的隔壁是一座什麼樣的房子,并且知道在這裡會看到些什麼。
當時她想,之所以會有這種熟悉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到過這裡。
但是,詢問了父母後,這個想法卻被否定了。
這個女士并沒有從心理學方面對此予以深究,但是她認為這種感覺的出現是她的重要的情緒生活的預見,因為這些同學對她以後的生活意義重大。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到她當時的處境,就會對這一現象有另外的解釋。
在她去看望同學的時候,她知道,她的一個女同學隻有一個哥哥,當時已病得很重。
她到他們家後,也瞟了他一眼,他已經病入膏肓,她對自己說,他将不久于人世。
現在,她自己唯一的哥哥也患有重病幾個月了,在他生病期間,她不得不和她父母分開幾個星期,而和她的一個親戚待在一起。
她相信,她的哥哥會和她一起去鄉下,而且她認為這是他病愈後的第一次旅行。
但奇怪的是,她對其他的很多細節都不确定,唯獨印象深刻的是,她記得自己那一天穿着一件很特别的裙子。
了解到這些信息後,任何一個人都不難從這些暗示中得出結論:她有一個期望,這個期望就是她哥哥死去。
這一點對這個女孩的思想發生了重要的影響。
她對這個願望意識不到,而且,在她的哥哥恢複後,她又将這個思想更強烈地壓抑下來。
但是,如果情況恰恰相反,她的哥哥沒有恢複,那麼她就要穿孝服了。
她在自己同學的家裡發現了一個很類似的情景,她的哥哥也臨近死亡,事實上他不久就死了。
她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幾個月前,她本人也有同樣的經曆,但是,她并沒有回憶起來這件事。
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她對這個地方的似曾相識之感,如這個環境、這座房子、這座花園等,自己又成為這個&ldquo虛假探索&rdquo的受害者。
從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對哥哥死的期望還沒有從她的幻想欲望中消除,她希望自己成為家裡唯一的孩子。
後來,她患有嚴重的恐怖性神經症,害怕失去自己的父母,這種症狀的潛意識根源也是同一個内容。
我的一次類似的&ldquo似曾相識&rdquo的短暫經曆,也可以追溯到當時的這種情緒的聚集。
&ldquo在這種情況下,也喚起了我原來形成的改良自己處境的幻想欲望。
&rdquo關于這種似曾相識的現象,我們認為費倫茨博士的解釋是值得考慮的。
在這個問題上他寫道:&ldquo就我自己的情況而言,和其他人一樣,我深信,有無數的似曾相識的經曆,都可以追溯到潛意識的幻想,在當時的情景中,人們又潛意識地聯想到了這種幻想。
我的一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雖然不同于其他人,但是,實際上也是其他人的翻版。
這種感覺經常出現,後來發現,這種感覺來源于他以前做的一個夢,而這個夢的内容他早就忘掉了。
由此可見,似曾相識不僅可以源于白日夢,同樣也可源于夜間夢。
&rdquo 後來,我發現格拉靳特也對這個現象做出過解釋,他的解釋和我的觀點極為相似。
1922年我曾寫過一篇短文來論述另一種很類似于似曾相識的現象,這便是&ldquo似曾談及&rdquo,即患者在前來治療時,幻想着自己已經報告過那些很感興趣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患者主觀上堅信,他在很久以前就說過這些記憶材料,醫生則很确定地說他并沒有講過,并肯定地告訴患者他一定是記錯了。
對這種有趣的失誤的解釋,可能是這樣的:這個患者在說明這個材料上有壓力,因此他便試圖将這些材料說出來,但是,他并沒有真的說出來。
在治療的時候,他将原來的這種記憶當成了已經發生的事情,這樣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另一種類似的情況,其機制可能是一樣的,費倫茨将此稱為&ldquo信以為真&rdquo的失誤。
我們相信,我們會遺忘、誤置或丢失一些事情、事物,但是有時我們卻堅信自己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并認為事情本來就如此。
例如,一個女患者又返回到醫生的家裡,說她是回來取傘的,因為她将傘丢在了這裡,但是這個醫生發現,傘就在她的手裡。
這個失誤的發生顯然與一個沖動有關,這個沖動便是,她想将這把傘放到這裡。
由此可見,&ldquo信以為真&rdquo的失誤與真正的動作相對應。
這正如人們所言:這太便宜了,因此便想回報一下。
最近,我将名字遺忘例子的一個分析報告給一個學哲學的同事看,他馬上反駁說:&ldquo這很有意思,但是,我對名字的遺忘則不是如此。
&rdquo對我的觀點,當然不能用如此簡單的方式予以拒駁,我不認為這個同事以前曾對名字的遺忘這種現象進行過分析,也不能說他對名字的遺忘現象的解釋完全不同。
然而,他的這個說法涉及了一個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即關于這些失誤、偶然行為的解釋是僅适用于個别情況,還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如果僅适用于個别情況,那麼其條件是什麼?是否還有其他的解釋呢?對此問題的回答很困難,或使我進退維谷。
但是,我要聲明一點,我們所報告的這種聯系絕非少數,每次對自己或患者做實驗的時候,在這些例子中都會明顯地看出這些聯系,或者說我們的看法是有基礎的,是站得住腳的。
當然,如果你沒有發現這種隐藏的思想也是不足為怪的,因為在你設法找到這些思想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内在的抗拒。
同理,我們也不可能對自己或患者的夢都做出解釋,為了證明這個理論具有普遍性,隻要你用這樣的方法去尋找這些隐藏的聯系就足夠了。
對前一天做的一個夢進行解釋的時候,你可能感覺非常曲折,難以理解,但往往在一個星期或一個月以後,你會揭示其秘密。
因為在這一段時間裡,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反面的力量減少了,這樣你的解釋就容易了。
這也适用于對失誤和症狀行為的解釋,在前面舉的那個讀誤的例子中,我有機會看到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最初我對這種失誤無法解釋,但是當我對這種壓抑思想的興趣消失後,情況卻明朗起來。
隻要這種痛苦&mdash&mdash我的弟弟比我獲得教授頭銜的時間早,依然存在,我對這個讀誤的分析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但是,當我發現這一點并不能說明他比我優秀時,我便突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當然,我們也不能這樣認為:這種持續時間的分析都是由于這個機制,而非所揭示出的心理機制所緻。
如果對這種假設并沒有得到反面材料,人們就準備相信對失誤和症狀行為,這些可能是發生在正常人身上的行為的其他解釋,這樣便使這種假設失去了現實價值。
也正是同一種心理力量使人們産生了一些秘密,并促使自己去探究這個秘密,最後對此做出解釋。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略這個事實:僅僅通過其本身的力量,壓抑的思想和沖動尚無法通過失誤和症狀行為獲得表現。
因為,在此情況下,這種一邊倒的可能性,就其神經機制而言,必然是孤立的。
而這一點正好被壓抑的思想利用,據此使人們的意識有所感覺,即僅僅是想讓人們有所意識。
在言語失誤的情況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企圖确定的是,造成這種失誤産生的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系。
如果我們将這些失誤和症狀行為産生的原因,區分為潛意識的動機和心理&mdash物理聯系,那麼就出現了一個公開的問題:在正常人的範圍内,是否還有其他的因素,像潛意識這樣的因素,并取代潛意識,能夠說明這些失誤的産生。
但對此問題的回答并非我的任務。
盡管在精神分析關于失誤的一般觀點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我也不想誇大這種差異,我甯可将自己的注意力轉向那些差異不明顯的例子上。
對于那些簡單的、不引人注意的口誤和筆誤而言,僅僅是一種壓縮,或少了一個詞,缺少一個字母&mdash&mdash這是不會有什麼複雜的解釋的。
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我們必須堅信:對意識的某種幹擾僅僅是表明它的存在,但是,我們說不清楚這種幹擾來自哪裡,其目的是什麼。
事實上,這除了說明它的存在外,并沒有其他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語音的相似、相接近的心理聯想對失誤的作用,對這個事實我們從來沒有争辯過。
一個合理的科學要求是,對那些尚未解釋的口誤和筆誤,應該依據那些有明确分析的例子,依據那些通過分析得出相應結論的例子。
四、快樂與歡笑 我們獲得快樂這一目的,應當被看作是诙諧工作足夠的動機。
但一方面不能排除别的動機,也參與了诙諧産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考慮到某些衆所周知的經驗,必須提出诙諧的主觀決定因素這個普遍問題。
有兩個事實特别促使我們這樣做。
雖然诙諧工作是從心理過程中得到快樂的絕妙方法,但是很明顯,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這一方法,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诙諧。
一般說來,隻有極少數人是诙諧的,而且他們都以&ldquo機智&rdquo著稱。
在這裡,更确切地說,是在原來的心理&ldquo技能&rdquo領域裡,&ldquo機智&rdquo似乎是一種特殊的能力。
同時它仿佛完全不依賴于諸如智力、想象力和記憶等其他技能就能出現。
所以,在這些&ldquo機智的&rdquo人們身上,必須假定有一種特殊的遺傳的性質,或者有一種允許或喜愛诙諧活動的心理決定因素。
我們隻能間或從理解某一诙諧開始,再成功地發展到了解诙諧創造者内心的主觀決定因素。
隻有在很偶然的情況下,我們開始用來研究诙諧技巧的诙諧事例,才會使我們了解它的主觀決定因素。
任何熟悉詩人傳記的人都會記得,在漢堡,海涅有一位名叫赫爾·海厄辛斯的叔叔。
作為這個家族中最富有的人,他對海涅的一生影響很大。
畢竟,海涅也是這個家族的一員,同時我們也知道他非常想和這位叔叔的一個女兒結婚,雖然他的堂妹拒絕了他的求婚,但是他的叔叔也總是視他為親戚,對他相當客氣,他在漢堡的那些有錢的表兄弟還從未正眼看過他。
我還記得一個嫁進海涅家族的老姑媽給我講過的一個故事。
當她年輕漂亮時,在一次家宴上,她發現坐在自己身邊的是一個令人讨厭,而且其他人也都鄙視的人。
她覺得自己應該毫無理由地對他親近友好些。
在多年以後,她才知道那位不拘小節,為大家所忽視了的堂兄弟就是詩人赫恩裡奇·海涅。
有很多證據可以表明,在他的青年時代和以後的許多年裡,海涅忍受了闊親戚們的許多冷遇。
這個诙諧正是從這種主觀感受的土壤中産生出來的。
人們或許會猜想,在這個偉大的嘲弄者的其他诙諧中,也有類似的主觀決定因素,但據我所知,再也沒有另一個例子能如此令人信服地說明這一點。
因此,想對這些個人決定因素的性質,進行更明确的解釋并非易事。
的确,大體說來,我們一開始就無意給每一個诙諧的起源都規定如此複雜的決定因素。
而且其他名流們創作的诙諧,也很難闡述這些個人主觀決定因素的性質。
事實上,我們的印象是:诙諧工作的主觀決定因素與神經症疾患的主觀決定因素,并非沒有關系。
絕大多數诙諧,特别是那些新産生的與當時所發生的事情有關的诙諧,都是在不知作者姓名的情況下流傳開的。
人們都想知道這些诙諧究竟是由什麼樣的人創造的。
如果醫生有機會結識這些盡管在其他方面并不很出色,但隻有在他們那個圈子裡以诙諧聞名,而且被公認是創造了許多絕妙的诙諧的人之一,那麼,他也許會驚奇地發現此人是一個人格分裂者,并有神經症的傾向。
不過,由于文字證據不足,我們無法假設,這種神經症的素質是否是诙諧形成的一個常見或必要的主觀條件。
诙諧的創造者發現很難直接表達自己的批評或攻擊,因此,他不得不轉而求助于迂回的途徑。
決定或偏愛诙諧工作的其他主觀因素,則非常明顯。
産生單純性诙諧的動機往往是顯示一個人的聰明,表現自己的一種強烈沖動&mdash&mdash一種與性領域裡的露陰癖幾近相同的本能。
存在着許多其抑制均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态中的遺傳這一事實,這為有傾向性诙諧的産生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
因此,一個人性欲結構中的某些單個成分,可能表現為诙諧建構的動機。
一切淫穢诙諧都使人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這些诙諧創造者身上,隐匿着一種裸露癖的傾向。
在他們的那些性欲裡,明顯存在着強烈的施虐狂成分,但隻有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受到抑制的人們,才最富有攻擊性的、有傾向性的诙諧。
使研究诙諧的主觀決定因素成為必要的第二個事實是,沒有人僅滿足于自己诙諧,把诙諧傳達給他人的這種沖動與诙諧工作密不可分。
實際上,這種沖動非常強烈,以至于它常常無視重重疑慮而成功地傳達了诙諧。
在滑稽當中,雖然也給人帶來樂趣,但不是強制的。
如果一個人碰巧看到了某個滑稽性的東西,他可以獨自欣賞它,然而,诙諧必須被傳達。
顯然,當一個人想起一個诙諧時,構造該诙諧的心理過程并沒有結束:這裡還存在着某個試圖通過傳達這個诙諧來結束建構該诙諧有未知過程的東西。
在第一種情況下,無法推測出究竟是什麼導緻了我們傳達诙諧的沖動。
但在诙諧中,我們能看出它的另一個區别于滑稽的特性。
倘若看到了某個很滑稽的東西,我就會因為它而開懷大笑。
不過,如果我把它傳達給另一個人而使他發笑,那我也會感到高興。
事實的确如此。
但我卻不會因自己想起自己創造的诙諧而發笑,盡管該诙諧肯定會給我明顯的樂趣。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想傳達該诙諧的這種需要在某種程度上與由此産生的笑有關。
這種笑沒有在我身上出現,但在别人身上卻是相當明顯的。
那麼,我為什麼不為自己的诙諧而發笑呢?另一個人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呢? 我們首先考慮後一個問題。
在滑稽中,通常涉及兩個人:除自我之外,還有一個我可以在其身上發現某種滑稽東西的人。
如果無生命的事物對我來說是滑稽的,那是因為在我們的觀念生活中,常常出現一種拟人化現象。
這個滑稽過程就因這兩個人&mdash&mdash自我和作為對象的那個人,而得到了滿足。
除此之外,第三者也可以參與進來,但他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文字遊戲和思想遊戲的诙諧,一開始就沒有人充當對象,但在俏皮話的預備階段,假如它成功地保護了遊戲和胡說免遭理智的反對,那麼,它就需要另一個人來傳達其結果。
可是,诙諧中的第二個人并不和作為對象的那個人相對應,而是和第三者,即滑稽中的&ldquo另一個&rdquo人相對應。
在俏皮話中,诙諧工作能否完成自己的任務,似乎是由另一個人決定的,仿佛第一個人不敢确信自己在這個觀點上所做的判斷是否正确。
單純性诙諧,即那些用來加強一種思想的诙諧,也需要另一個人來檢驗它們是否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假如诙諧已經開始為暴露目的或敵意目的服務,正如在滑稽中那樣,我們可以把它說成是三個人之間的心理過程,不過第三者在此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诙諧的這種心理過程,是在第一個人(自我)和第三者(局外人)之間完成的,不像在滑稽中那樣是在自我和作為對象的那個人之間完成的。
也是在有第三者的情況下,诙諧可能會遇到樂趣刺激目的無法實現的種種主觀因素。
恰似莎士比亞在《愛的徒勞》中所說的那樣: 一個俏皮話的成功在于聽者的耳朵,而絕不是說者的舌頭&hellip&hellip 一個思想嚴肅的人,不大會承認俏皮話富有成效地幫助他獲得過言語方面的快樂這一事實。
作為俏皮話的第三者,他本人必須是快樂的或至少是超然的。
雖然在單純性诙諧和傾向性诙諧中均存在着同一種障礙,但在後者中,還有一個與诙諧正在盡力達到的目的相反的障礙。
倘若所暴露的是第三者非常尊敬的親戚,那麼他不可能因聽了一則極精彩的淫穢诙諧而發笑。
在一群牧師和教長面前,沒有人敢冒昧地把海涅的那個比喻講出來,即把天主教和新教牧師比做是零售商和經營批發貿易的雇員。
如果聽衆有&ldquo我&rdquo的反對者的忠實朋友,那麼&ldquo我&rdquo用來攻擊他的最诙諧的痛罵就不會被認為是诙諧的,而會被看成是辱罵。
同時在聽衆的頭腦中,這些最诙諧的痛罵所産生的将不是樂趣,而是憤怒。
某種程度的善意或保持中立地位,即沒有任何能夠引起反對诙諧目的的情感因素,是第三者參與完成整個诙諧過程必須具備的條件。
隻要在诙諧操作過程中沒有這些障礙,就會出現一種我們現在正在研究的現象:诙諧産生的快樂在第三者身上要比在诙諧創作者身上更為明顯,而我們必須滿足于說更&ldquo明顯&rdquo。
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往往會說聽者所獲得的快樂,也許并不比诙諧創造者所獲得的快樂更多,這自然是因為迄今為止,我們還缺乏測量和比較手段。
但我們還發現,通常在第一個人以一種緊張嚴肅的神态講完诙諧之後,聽者常用嘩然大笑來證明他們的快樂。
倘若我重複一個我曾聽到過的诙諧,但又不想破壞其效果的話,我就得在行為舉止方面跟原來說诙諧話的人一模一樣,現在的問題是,是否能夠從因诙諧而笑這個因素中,給建構诙諧的心理過程下一個結論。
一方面,現在我們不可能把所有已經提出過和發表過關于笑的性質的文章都考慮進來。
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一種與我們的思想方法相一緻的笑的機制的觀點。
我記得赫伯特·斯賓塞在他的《笑的生理學》一文中曾試圖對此觀點加以解釋。
在斯賓塞看來,笑是一種心理興奮的釋放現象,同時也是這種興奮的心理釋放突然遇到一種障礙的證明。
他用下面的話來描述以笑告終的心理狀态。
隻有當意識不知不覺地由大事轉向小事時,隻有還存在着我們稱為下降的不協調時,人們才會自然而然地發笑。
從某種極其類似的意義上講,法國作家們(比如迪加)把笑說成是&ldquo放松&rdquo,即一種緊張感松弛的現象。
所以,在我看來,培根提出的那個準則&mdash&mdash笑是緊張感的一種解除,比某些權威們的觀點更接近于斯賓塞的觀點。
然而,我們覺得有必要修正斯賓塞的這種觀點,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給其觀點中的某些思想,下一個更為确切的定義,同時也是為了改變它們。
我們應該說,如果先前為特殊精神道路,貫注所運用的那些心理能量的配額變得毫無用處,以至于它可以自由地釋放時,笑才會出現。
我們知道做出這種假設會招緻什麼樣&ldquo憎惡的面孔&rdquo,但為了捍衛自己,我們将冒險引用李普斯的專著《滑稽與幽默》中一句很貼切的話,從該書中可以得到除滑稽和幽默以外的許多問題的啟示。
他說:&ldq
與此相應,有一次,在我忙于為一個患者看病的時候,我的一個孩子突然患病,幾乎因此死去,當時我仍沒有煩惱的預感。
到目前為止,我所遇到的患者中,沒有一個能夠證明自己的預感應驗。
我也必須承認,在最近幾年,我的一些經曆也可以用心靈感應的假設予以解釋。
很多人都堅信夢有預見性,因為人們可以用很多事實對此予以論證:在夢中出現的願望,在以後的生活中得到了滿足。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通常在夢和願望的滿足之間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被做夢的人給忽略了。
一個聰明、誠實的女患者,提供給我一個很好的關于夢的預見性的例子。
事情是這樣的:她曾經夢見自己在某條街道的某家商店裡遇見了她以前的一個朋友&mdash&mdash她的家庭醫生,第二天早上,當她來到市中心夢裡夢到的那個地方時,确實遇到了他。
在仔細詢問女患者一些問題後,我發現,在她做夢的那個早上,她并沒有回憶起來這個夢&mdash&mdash直到她出去散步并遇到這個人時才回憶起晚上的夢。
她對這樣的解釋并不反對:這種事件的發生并非神秘,隻不過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問題。
那天她走在街道上,遇到了她的家庭醫生,見過以後,她感覺到昨天晚上自己在夢裡夢到過在這個地方遇到了他。
在對她做具體的分析後,就會發現她的這個确定的感覺是如何出現的。
一般而言,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否定其真實性。
一個期待已久的在某個特殊的地方相遇,實際上等同于一種約會。
這個老家庭醫生喚起了她對以前的回憶,她通過這個醫生認識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曾經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從此以後,她和這個紳士有密切的聯系,就在做夢的那天晚上,她還在期待着他的到來,但是這位紳士并沒有來看她。
如果對這種情況做進一步分析的話,會很容易地發現,當她見到以前的這個老朋友的時候,她表現出的做過這個預見性的夢的幻想等于在說:&ldquo啊!醫生,你使我陷入過去的回憶,那個時候,如果給我們安排一個約會,我會很高興的。
&rdquo 這是&ldquo明顯偶合&rdquo,即說到某人時,他确實出現了,也是有的。
我也記起自己一次這樣的小小經曆,這或許代表了很多類似的經曆。
在我獲得了教授頭銜後的幾天&mdash&mdash在當時的專制時期,教授是有一定的權威性的,當我走到市中心的時候,我突然産生了一種童年的幻想,即想去報複一下那對夫婦。
幾個月前,這對夫婦請我去給他們的小女兒看病,這個女孩在做了一個夢後,出現了有趣的強迫症狀。
我對這個病例很感興趣,對其病因我是知道的。
但是,這對夫婦反對我給他們的女兒提供治療,而讓她轉到了一個外國權威專家那裡,這個權威專家以有效的催眠療法著稱。
我的這個報複性的幻想是:在這個權威的治療徹底失敗後,他們會再來求我進行治療,并且向我表示,他們對我的治療很有信心;等等。
然而我就會這樣回答:&ldquo是的,現在你們對我有信心了,因為現在我也是教授了。
這個頭銜并沒有改變我的能力,我當大學講師的時候,你們沒有用我,那麼我現在做了教授,你們也可以不用我。
&rdquo這時,我的幻想被一個聲音打斷,&ldquo教授,你好!&rdquo我一看,站在我面前的正是我正在想着要報複的那對夫婦。
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這并非奇迹。
我在這個寬闊、筆直,幾乎沒有什麼人的街道上走,迎面而來的正是這對夫婦。
在我們相距20米的時候,我可能偶然的一瞥,看到了他們的身影,并認出了他們,但是我将這個感覺放到了一邊,或将這個感覺消極地忽略了。
很明顯是情緒的因素在這個幻想中發揮了作用,于是就出現了這種巧合。
在某種時刻,或某個地方,我們會發現,這個地方這麼熟悉,好像我們以前到過這裡,但是經過努力回憶,發現自己以前确實沒有來過這裡。
人們在言語的表達上,将此習慣稱為&ldquo感覺&rdquo,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判斷,更确切地說是一種知覺判斷。
這些情況有其本身的特點,我們不要忘記這個事實,他無法回憶起來他想要的東西。
這個似曾相識的現象是否可以證明有前世的存在呢?當心理學家注意到這個問題後,便企圖用特殊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目前提出的解釋,在我看來,沒有一個是正确的。
他們沒有人能夠通過這個現象看到深層的東西。
據我觀察,這些心理過程可以對這種&ldquo似曾相識&rdquo&mdash&mdash潛意識幻想的現象做出解釋,但當代的心理學家仍然忽略這一點。
我認為将這種似曾相識的經驗看成幻覺是錯誤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景确實觸及了他以前曾經經曆過的東西,隻是無法将這種經曆回憶起來,因為它還沒有被意識到。
簡單地說,似曾相識的感覺與一種潛意識幻想的再現相對應。
這裡存在着的潛意識幻想,就像我們意識中産生的同種創造一樣,對于後者,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經曆中了解到。
我想對此問題應該給予認真對待,但這裡我能做的隻不過是對一個具體的&ldquo似曾相識&rdquo的例子進行分析。
在這個例子中,這種感覺是那樣的強烈和持久。
一個37歲的女士對我說,她對她在十二三歲時的一次經曆印象非常深刻。
那次是到鄉村去看她的幾個同學,當進了大院,她馬上感覺自己以前來過這裡;到客廳時,她的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她感到自己原來就知道這座房子的結構以及這座房子的隔壁是一座什麼樣的房子,并且知道在這裡會看到些什麼。
當時她想,之所以會有這種熟悉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到過這裡。
但是,詢問了父母後,這個想法卻被否定了。
這個女士并沒有從心理學方面對此予以深究,但是她認為這種感覺的出現是她的重要的情緒生活的預見,因為這些同學對她以後的生活意義重大。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到她當時的處境,就會對這一現象有另外的解釋。
在她去看望同學的時候,她知道,她的一個女同學隻有一個哥哥,當時已病得很重。
她到他們家後,也瞟了他一眼,他已經病入膏肓,她對自己說,他将不久于人世。
現在,她自己唯一的哥哥也患有重病幾個月了,在他生病期間,她不得不和她父母分開幾個星期,而和她的一個親戚待在一起。
她相信,她的哥哥會和她一起去鄉下,而且她認為這是他病愈後的第一次旅行。
但奇怪的是,她對其他的很多細節都不确定,唯獨印象深刻的是,她記得自己那一天穿着一件很特别的裙子。
了解到這些信息後,任何一個人都不難從這些暗示中得出結論:她有一個期望,這個期望就是她哥哥死去。
這一點對這個女孩的思想發生了重要的影響。
她對這個願望意識不到,而且,在她的哥哥恢複後,她又将這個思想更強烈地壓抑下來。
但是,如果情況恰恰相反,她的哥哥沒有恢複,那麼她就要穿孝服了。
她在自己同學的家裡發現了一個很類似的情景,她的哥哥也臨近死亡,事實上他不久就死了。
她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幾個月前,她本人也有同樣的經曆,但是,她并沒有回憶起來這件事。
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她對這個地方的似曾相識之感,如這個環境、這座房子、這座花園等,自己又成為這個&ldquo虛假探索&rdquo的受害者。
從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對哥哥死的期望還沒有從她的幻想欲望中消除,她希望自己成為家裡唯一的孩子。
後來,她患有嚴重的恐怖性神經症,害怕失去自己的父母,這種症狀的潛意識根源也是同一個内容。
我的一次類似的&ldquo似曾相識&rdquo的短暫經曆,也可以追溯到當時的這種情緒的聚集。
&ldquo在這種情況下,也喚起了我原來形成的改良自己處境的幻想欲望。
&rdquo關于這種似曾相識的現象,我們認為費倫茨博士的解釋是值得考慮的。
在這個問題上他寫道:&ldquo就我自己的情況而言,和其他人一樣,我深信,有無數的似曾相識的經曆,都可以追溯到潛意識的幻想,在當時的情景中,人們又潛意識地聯想到了這種幻想。
我的一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雖然不同于其他人,但是,實際上也是其他人的翻版。
這種感覺經常出現,後來發現,這種感覺來源于他以前做的一個夢,而這個夢的内容他早就忘掉了。
由此可見,似曾相識不僅可以源于白日夢,同樣也可源于夜間夢。
&rdquo 後來,我發現格拉靳特也對這個現象做出過解釋,他的解釋和我的觀點極為相似。
1922年我曾寫過一篇短文來論述另一種很類似于似曾相識的現象,這便是&ldquo似曾談及&rdquo,即患者在前來治療時,幻想着自己已經報告過那些很感興趣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患者主觀上堅信,他在很久以前就說過這些記憶材料,醫生則很确定地說他并沒有講過,并肯定地告訴患者他一定是記錯了。
對這種有趣的失誤的解釋,可能是這樣的:這個患者在說明這個材料上有壓力,因此他便試圖将這些材料說出來,但是,他并沒有真的說出來。
在治療的時候,他将原來的這種記憶當成了已經發生的事情,這樣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另一種類似的情況,其機制可能是一樣的,費倫茨将此稱為&ldquo信以為真&rdquo的失誤。
我們相信,我們會遺忘、誤置或丢失一些事情、事物,但是有時我們卻堅信自己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并認為事情本來就如此。
例如,一個女患者又返回到醫生的家裡,說她是回來取傘的,因為她将傘丢在了這裡,但是這個醫生發現,傘就在她的手裡。
這個失誤的發生顯然與一個沖動有關,這個沖動便是,她想将這把傘放到這裡。
由此可見,&ldquo信以為真&rdquo的失誤與真正的動作相對應。
這正如人們所言:這太便宜了,因此便想回報一下。
最近,我将名字遺忘例子的一個分析報告給一個學哲學的同事看,他馬上反駁說:&ldquo這很有意思,但是,我對名字的遺忘則不是如此。
&rdquo對我的觀點,當然不能用如此簡單的方式予以拒駁,我不認為這個同事以前曾對名字的遺忘這種現象進行過分析,也不能說他對名字的遺忘現象的解釋完全不同。
然而,他的這個說法涉及了一個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即關于這些失誤、偶然行為的解釋是僅适用于個别情況,還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如果僅适用于個别情況,那麼其條件是什麼?是否還有其他的解釋呢?對此問題的回答很困難,或使我進退維谷。
但是,我要聲明一點,我們所報告的這種聯系絕非少數,每次對自己或患者做實驗的時候,在這些例子中都會明顯地看出這些聯系,或者說我們的看法是有基礎的,是站得住腳的。
當然,如果你沒有發現這種隐藏的思想也是不足為怪的,因為在你設法找到這些思想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内在的抗拒。
同理,我們也不可能對自己或患者的夢都做出解釋,為了證明這個理論具有普遍性,隻要你用這樣的方法去尋找這些隐藏的聯系就足夠了。
對前一天做的一個夢進行解釋的時候,你可能感覺非常曲折,難以理解,但往往在一個星期或一個月以後,你會揭示其秘密。
因為在這一段時間裡,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反面的力量減少了,這樣你的解釋就容易了。
這也适用于對失誤和症狀行為的解釋,在前面舉的那個讀誤的例子中,我有機會看到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最初我對這種失誤無法解釋,但是當我對這種壓抑思想的興趣消失後,情況卻明朗起來。
隻要這種痛苦&mdash&mdash我的弟弟比我獲得教授頭銜的時間早,依然存在,我對這個讀誤的分析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但是,當我發現這一點并不能說明他比我優秀時,我便突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當然,我們也不能這樣認為:這種持續時間的分析都是由于這個機制,而非所揭示出的心理機制所緻。
如果對這種假設并沒有得到反面材料,人們就準備相信對失誤和症狀行為,這些可能是發生在正常人身上的行為的其他解釋,這樣便使這種假設失去了現實價值。
也正是同一種心理力量使人們産生了一些秘密,并促使自己去探究這個秘密,最後對此做出解釋。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略這個事實:僅僅通過其本身的力量,壓抑的思想和沖動尚無法通過失誤和症狀行為獲得表現。
因為,在此情況下,這種一邊倒的可能性,就其神經機制而言,必然是孤立的。
而這一點正好被壓抑的思想利用,據此使人們的意識有所感覺,即僅僅是想讓人們有所意識。
在言語失誤的情況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企圖确定的是,造成這種失誤産生的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系。
如果我們将這些失誤和症狀行為産生的原因,區分為潛意識的動機和心理&mdash物理聯系,那麼就出現了一個公開的問題:在正常人的範圍内,是否還有其他的因素,像潛意識這樣的因素,并取代潛意識,能夠說明這些失誤的産生。
但對此問題的回答并非我的任務。
盡管在精神分析關于失誤的一般觀點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我也不想誇大這種差異,我甯可将自己的注意力轉向那些差異不明顯的例子上。
對于那些簡單的、不引人注意的口誤和筆誤而言,僅僅是一種壓縮,或少了一個詞,缺少一個字母&mdash&mdash這是不會有什麼複雜的解釋的。
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我們必須堅信:對意識的某種幹擾僅僅是表明它的存在,但是,我們說不清楚這種幹擾來自哪裡,其目的是什麼。
事實上,這除了說明它的存在外,并沒有其他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語音的相似、相接近的心理聯想對失誤的作用,對這個事實我們從來沒有争辯過。
一個合理的科學要求是,對那些尚未解釋的口誤和筆誤,應該依據那些有明确分析的例子,依據那些通過分析得出相應結論的例子。
四、快樂與歡笑 我們獲得快樂這一目的,應當被看作是诙諧工作足夠的動機。
但一方面不能排除别的動機,也參與了诙諧産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考慮到某些衆所周知的經驗,必須提出诙諧的主觀決定因素這個普遍問題。
有兩個事實特别促使我們這樣做。
雖然诙諧工作是從心理過程中得到快樂的絕妙方法,但是很明顯,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這一方法,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诙諧。
一般說來,隻有極少數人是诙諧的,而且他們都以&ldquo機智&rdquo著稱。
在這裡,更确切地說,是在原來的心理&ldquo技能&rdquo領域裡,&ldquo機智&rdquo似乎是一種特殊的能力。
同時它仿佛完全不依賴于諸如智力、想象力和記憶等其他技能就能出現。
所以,在這些&ldquo機智的&rdquo人們身上,必須假定有一種特殊的遺傳的性質,或者有一種允許或喜愛诙諧活動的心理決定因素。
我們隻能間或從理解某一诙諧開始,再成功地發展到了解诙諧創造者内心的主觀決定因素。
隻有在很偶然的情況下,我們開始用來研究诙諧技巧的诙諧事例,才會使我們了解它的主觀決定因素。
任何熟悉詩人傳記的人都會記得,在漢堡,海涅有一位名叫赫爾·海厄辛斯的叔叔。
作為這個家族中最富有的人,他對海涅的一生影響很大。
畢竟,海涅也是這個家族的一員,同時我們也知道他非常想和這位叔叔的一個女兒結婚,雖然他的堂妹拒絕了他的求婚,但是他的叔叔也總是視他為親戚,對他相當客氣,他在漢堡的那些有錢的表兄弟還從未正眼看過他。
我還記得一個嫁進海涅家族的老姑媽給我講過的一個故事。
當她年輕漂亮時,在一次家宴上,她發現坐在自己身邊的是一個令人讨厭,而且其他人也都鄙視的人。
她覺得自己應該毫無理由地對他親近友好些。
在多年以後,她才知道那位不拘小節,為大家所忽視了的堂兄弟就是詩人赫恩裡奇·海涅。
有很多證據可以表明,在他的青年時代和以後的許多年裡,海涅忍受了闊親戚們的許多冷遇。
這個诙諧正是從這種主觀感受的土壤中産生出來的。
人們或許會猜想,在這個偉大的嘲弄者的其他诙諧中,也有類似的主觀決定因素,但據我所知,再也沒有另一個例子能如此令人信服地說明這一點。
因此,想對這些個人決定因素的性質,進行更明确的解釋并非易事。
的确,大體說來,我們一開始就無意給每一個诙諧的起源都規定如此複雜的決定因素。
而且其他名流們創作的诙諧,也很難闡述這些個人主觀決定因素的性質。
事實上,我們的印象是:诙諧工作的主觀決定因素與神經症疾患的主觀決定因素,并非沒有關系。
絕大多數诙諧,特别是那些新産生的與當時所發生的事情有關的诙諧,都是在不知作者姓名的情況下流傳開的。
人們都想知道這些诙諧究竟是由什麼樣的人創造的。
如果醫生有機會結識這些盡管在其他方面并不很出色,但隻有在他們那個圈子裡以诙諧聞名,而且被公認是創造了許多絕妙的诙諧的人之一,那麼,他也許會驚奇地發現此人是一個人格分裂者,并有神經症的傾向。
不過,由于文字證據不足,我們無法假設,這種神經症的素質是否是诙諧形成的一個常見或必要的主觀條件。
诙諧的創造者發現很難直接表達自己的批評或攻擊,因此,他不得不轉而求助于迂回的途徑。
決定或偏愛诙諧工作的其他主觀因素,則非常明顯。
産生單純性诙諧的動機往往是顯示一個人的聰明,表現自己的一種強烈沖動&mdash&mdash一種與性領域裡的露陰癖幾近相同的本能。
存在着許多其抑制均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态中的遺傳這一事實,這為有傾向性诙諧的産生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
因此,一個人性欲結構中的某些單個成分,可能表現為诙諧建構的動機。
一切淫穢诙諧都使人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這些诙諧創造者身上,隐匿着一種裸露癖的傾向。
在他們的那些性欲裡,明顯存在着強烈的施虐狂成分,但隻有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受到抑制的人們,才最富有攻擊性的、有傾向性的诙諧。
使研究诙諧的主觀決定因素成為必要的第二個事實是,沒有人僅滿足于自己诙諧,把诙諧傳達給他人的這種沖動與诙諧工作密不可分。
實際上,這種沖動非常強烈,以至于它常常無視重重疑慮而成功地傳達了诙諧。
在滑稽當中,雖然也給人帶來樂趣,但不是強制的。
如果一個人碰巧看到了某個滑稽性的東西,他可以獨自欣賞它,然而,诙諧必須被傳達。
顯然,當一個人想起一個诙諧時,構造該诙諧的心理過程并沒有結束:這裡還存在着某個試圖通過傳達這個诙諧來結束建構該诙諧有未知過程的東西。
在第一種情況下,無法推測出究竟是什麼導緻了我們傳達诙諧的沖動。
但在诙諧中,我們能看出它的另一個區别于滑稽的特性。
倘若看到了某個很滑稽的東西,我就會因為它而開懷大笑。
不過,如果我把它傳達給另一個人而使他發笑,那我也會感到高興。
事實的确如此。
但我卻不會因自己想起自己創造的诙諧而發笑,盡管該诙諧肯定會給我明顯的樂趣。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想傳達該诙諧的這種需要在某種程度上與由此産生的笑有關。
這種笑沒有在我身上出現,但在别人身上卻是相當明顯的。
那麼,我為什麼不為自己的诙諧而發笑呢?另一個人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呢? 我們首先考慮後一個問題。
在滑稽中,通常涉及兩個人:除自我之外,還有一個我可以在其身上發現某種滑稽東西的人。
如果無生命的事物對我來說是滑稽的,那是因為在我們的觀念生活中,常常出現一種拟人化現象。
這個滑稽過程就因這兩個人&mdash&mdash自我和作為對象的那個人,而得到了滿足。
除此之外,第三者也可以參與進來,但他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文字遊戲和思想遊戲的诙諧,一開始就沒有人充當對象,但在俏皮話的預備階段,假如它成功地保護了遊戲和胡說免遭理智的反對,那麼,它就需要另一個人來傳達其結果。
可是,诙諧中的第二個人并不和作為對象的那個人相對應,而是和第三者,即滑稽中的&ldquo另一個&rdquo人相對應。
在俏皮話中,诙諧工作能否完成自己的任務,似乎是由另一個人決定的,仿佛第一個人不敢确信自己在這個觀點上所做的判斷是否正确。
單純性诙諧,即那些用來加強一種思想的诙諧,也需要另一個人來檢驗它們是否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假如诙諧已經開始為暴露目的或敵意目的服務,正如在滑稽中那樣,我們可以把它說成是三個人之間的心理過程,不過第三者在此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诙諧的這種心理過程,是在第一個人(自我)和第三者(局外人)之間完成的,不像在滑稽中那樣是在自我和作為對象的那個人之間完成的。
也是在有第三者的情況下,诙諧可能會遇到樂趣刺激目的無法實現的種種主觀因素。
恰似莎士比亞在《愛的徒勞》中所說的那樣: 一個俏皮話的成功在于聽者的耳朵,而絕不是說者的舌頭&hellip&hellip 一個思想嚴肅的人,不大會承認俏皮話富有成效地幫助他獲得過言語方面的快樂這一事實。
作為俏皮話的第三者,他本人必須是快樂的或至少是超然的。
雖然在單純性诙諧和傾向性诙諧中均存在着同一種障礙,但在後者中,還有一個與诙諧正在盡力達到的目的相反的障礙。
倘若所暴露的是第三者非常尊敬的親戚,那麼他不可能因聽了一則極精彩的淫穢诙諧而發笑。
在一群牧師和教長面前,沒有人敢冒昧地把海涅的那個比喻講出來,即把天主教和新教牧師比做是零售商和經營批發貿易的雇員。
如果聽衆有&ldquo我&rdquo的反對者的忠實朋友,那麼&ldquo我&rdquo用來攻擊他的最诙諧的痛罵就不會被認為是诙諧的,而會被看成是辱罵。
同時在聽衆的頭腦中,這些最诙諧的痛罵所産生的将不是樂趣,而是憤怒。
某種程度的善意或保持中立地位,即沒有任何能夠引起反對诙諧目的的情感因素,是第三者參與完成整個诙諧過程必須具備的條件。
隻要在诙諧操作過程中沒有這些障礙,就會出現一種我們現在正在研究的現象:诙諧産生的快樂在第三者身上要比在诙諧創作者身上更為明顯,而我們必須滿足于說更&ldquo明顯&rdquo。
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往往會說聽者所獲得的快樂,也許并不比诙諧創造者所獲得的快樂更多,這自然是因為迄今為止,我們還缺乏測量和比較手段。
但我們還發現,通常在第一個人以一種緊張嚴肅的神态講完诙諧之後,聽者常用嘩然大笑來證明他們的快樂。
倘若我重複一個我曾聽到過的诙諧,但又不想破壞其效果的話,我就得在行為舉止方面跟原來說诙諧話的人一模一樣,現在的問題是,是否能夠從因诙諧而笑這個因素中,給建構诙諧的心理過程下一個結論。
一方面,現在我們不可能把所有已經提出過和發表過關于笑的性質的文章都考慮進來。
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一種與我們的思想方法相一緻的笑的機制的觀點。
我記得赫伯特·斯賓塞在他的《笑的生理學》一文中曾試圖對此觀點加以解釋。
在斯賓塞看來,笑是一種心理興奮的釋放現象,同時也是這種興奮的心理釋放突然遇到一種障礙的證明。
他用下面的話來描述以笑告終的心理狀态。
隻有當意識不知不覺地由大事轉向小事時,隻有還存在着我們稱為下降的不協調時,人們才會自然而然地發笑。
從某種極其類似的意義上講,法國作家們(比如迪加)把笑說成是&ldquo放松&rdquo,即一種緊張感松弛的現象。
所以,在我看來,培根提出的那個準則&mdash&mdash笑是緊張感的一種解除,比某些權威們的觀點更接近于斯賓塞的觀點。
然而,我們覺得有必要修正斯賓塞的這種觀點,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給其觀點中的某些思想,下一個更為确切的定義,同時也是為了改變它們。
我們應該說,如果先前為特殊精神道路,貫注所運用的那些心理能量的配額變得毫無用處,以至于它可以自由地釋放時,笑才會出現。
我們知道做出這種假設會招緻什麼樣&ldquo憎惡的面孔&rdquo,但為了捍衛自己,我們将冒險引用李普斯的專著《滑稽與幽默》中一句很貼切的話,從該書中可以得到除滑稽和幽默以外的許多問題的啟示。
他說:&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