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部 死亡——長着翅膀的預言家
關燈
小
中
大
、畫稿、畫筆和顔料一起藏在畫室一個偏僻的角落裡。
日子在無所事事中虛度了過去。
有時公證人吉利昂先生前來做客,他談到今年的收成、食鹽的昂貴,談到蘭格道克綿羊比起貝裡羊和利穆真羊來,毛更長,而且肉也鮮美;或者教廚娘瑪杜琳娜如何區分小兔子和老兔子&mdash&mdash根據前爪上的活動骨。
法蘭西斯派修士胡利埃莫也常來做客,他是弗蘭切斯科的忏悔師,出生在意大利,很久以前就在安布瓦斯定居了&mdash&mdash這個小老頭很純樸,性格開朗,為人和善,他講起佛羅倫薩調皮搗蛋鬼的故事來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列奧納多一邊聽一邊笑,跟他一樣和善。
在漫長的冬夜裡,他們下棋,玩紙牌。
天黑得很早,從窗戶灑進來鉛色的光線,客人們都走了。
于是列奧納多在房間裡一連好幾個小時來回踱着,偶爾看看機械工匠瑣羅亞斯特羅·達·佩列托拉。
這個殘疾人如今比任何時候都讓他心痛,是對老師一生的努力&mdash&mdash想要制造出人的翅膀的努力最大的嘲諷。
亞斯特羅像平時一樣,盤腿坐在角落裡,把一條長布帶子纏在一根棍子上,鋸擊木遊戲用的木棒,削陀螺,或者眯縫着眼睛,慢慢地搖晃着身體,面帶毫無意義的微笑,揮動着雙臂,像翅膀一樣,含糊不清地哼哼着同一支歌曲: 咕噜噜,咕噜噜, 仙鶴和老鷹 在陽光下面飛, 大地看不清, 仙鶴和老鷹 咕噜噜,咕噜噜。
聽着這支悲哀的歌,讓人感到更加煩悶,黃昏時分寒冷的光線給人帶來更大的絕望感。
天終于完全黑了。
房子裡一片寂靜。
窗外狂風呼嘯,光秃秃的樹枝發出喧嚣聲,這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兇惡的巨人們在談話。
除了風的呼嘯聲之外,還能聽到另一種更加凄厲的聲音,那可能是狼群在樹林邊沿地帶嗥叫。
弗蘭切斯科在爐竈裡生起了火,列奧納多坐到跟前去。
梅利齊彈一手好詩琴,他的嗓子也很受聽。
他有時用音樂給老師消愁解悶。
有一天,他給他唱了一支古老的歌,那是洛倫佐·美第奇編的,舉行巴克科斯和阿裡阿德涅狂歡活動時唱的&mdash&mdash這是一支無限歡快而又凄涼的情歌,列奧納多很喜歡,因為他青年時代經常聽到這支歌: 青春是多麼美好啊, 但轉瞬即逝。
唱吧,笑吧。
得歡樂時且歡樂&mdash&mdash 切莫寄希望于明天。
老師聽着,低下了頭,他想起夏天的夜晚,空蕩蕩的馬路上黑色的陰影和明亮的月光、在大理石敞廊前演奏詩琴的聲音,而這支情歌本身則喚起了對喬昆達的思念。
歌聲缭繞,餘音消融在狂風的咆哮聲中。
弗蘭切斯科坐在老師的腳下,擡起眼睛看他,隻見老人的臉上老淚橫流。
列奧納多有時重讀自己的日記,又記下一些新的想法&mdash&mdash死亡,這是他如今考慮最多的。
&ldquo你現在看到,你想要回到祖國,回歸原初的希望&mdash&mdash猶如飛蛾投火,一個人在不斷的希望中,在興奮的焦急中期待着新的春天、新的夏天、新的歲月,以為所期待的總是姗姗來遲&mdash&mdash并沒有注意到所希望的原來是自己的毀滅和終結。
但這種希望卻是自然的本質&mdash&mdash自然的靈魂,這顆靈魂感到自己被鎖在人的靈魂裡,因此永遠希望從肉體中釋放出來,回歸原初。
&ldquo自然界裡除了力和運動之外,别無其他;力即是幸福的意志&mdash&mdash世界永遠趨向最後的均衡,回歸第一推動力。
&ldquo當所希望得到的東西與抱着希望的人結合在一起時,便産生希望的滿足和愉快:愛人的人與所愛的人結合在一起&mdash&mdash他便平靜下來;落體落下之後,也就平靜下來。
&ldquo局部總是希望與整體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避免不完善;靈魂總是希望處在肉體之中,因為離開肉體的各個器官,靈魂就不能行動,不能感覺。
可是靈魂并不随着肉體的毀滅而毀滅,它在肉體裡起的作用,如同氣在管風琴的管子裡起的作用一樣:如果其中一根管子壞了,氣便不能産生正确的音。
&ldquo白天過得有意義,夜裡就能做愉快的夢,人生也是如此,一生過得有意義,死亡也就愉快。
&ldquo凡是過得有意義的生活,都是永生的。
&ldquo凡是邪惡都會在記憶中留下痛苦,除了最偉大的&mdash&mdash死亡,死亡把記憶跟生命一道破壞。
&ldquo我本來想要學習生活,可是僅僅學習了死亡。
&ldquo自然界的外在必然與理性的内在必然相吻合:凡是合乎理性的,便都是好的,因為都是必然的。
&ldquo在人間也跟在天上一樣,我們的父,一切都聽憑你的意志。
&rdquo 他用理性來解釋死亡,在其中看到了神聖的必然,也就是他所說的&ldquo第一推動力&rdquo的意志。
然而,在心靈的深處,他卻感到不安,不能而且也不願意屈服于理性。
一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活埋,可是在地下的棺材裡蘇醒過來,于是拼命地叫喊,喘息着,雙手用力推棺材蓋。
&mdash&mdash第二天早晨,他對弗蘭切斯科提出自己的希望,要求他死後隻要沒有出現屍體腐爛的迹象,就不要下葬。
在那些漫長的冬夜裡,他聽着外面狂風的咆哮聲,看着爐竈裡覆蓋着灰燼的炭火,回憶着自己在芬奇村度過的童年&mdash&mdash在那無限遙遠的年代裡,仙鶴發出歡快的呼喚:&ldquo讓我們飛吧!讓我們飛吧!&rdquo山裡的石南帚散發出焦油的氣味。
站在山頂上遙望坐落在陽光燦爛的河谷裡的佛羅倫薩全景,隻見它在朦胧中呈現出紫色,宛如紫水晶,它是那樣小巧,兩枝春芽之間足以容納得下,而阿爾巴諾山滿山遍野都覆蓋着樹木的春芽,一片嫩綠。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感到,他仍然熱愛生活,雖然已經處在半死之中,但仍然牢牢地抓着生命不肯松手,害怕死亡,猶如一個黑洞洞的深坑,不是今天便是明天,他就将跌進這深坑裡去,發出最後一聲驚恐的呼叫。
這種悲哀不禁讓他感到一陣心痛,他想要哭泣,像小孩子那樣号啕大哭。
關于神聖的必然性,關于第一推動力的意志的種種說法,都不過是理性的安慰,原來隻是謊言,在這種無意義的驚恐面前已經煙消雲散,無影無蹤了。
他甘願用死後永恒的黑暗及其一切秘密換取一縷陽光,換取一股吹拂着芳香的嫩葉的春風,換取阿爾巴諾山上灌木叢中一朵金黃色的小花。
每天入夜以後,家裡隻剩下了自己人,可是又不想去睡覺&mdash&mdash列奧納多近來經常遭受失眠的折磨&mdash&mdash于是弗蘭切斯科給他誦讀福音書。
他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這本書如此新鮮,如此非同尋常,尚未被人理解。
有些話随着他反複思考而變得更加深邃,如同無底的深淵。
《路加福音》第四章就有這樣一段話。
耶稣戰勝了魔鬼的前兩次誘惑&mdash&mdash用食物和權勢榮華&mdash&mdash之後,魔鬼又用翅膀誘惑他: &ldquo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裡跳下。
因為經書裡記載着:主要為你吩咐他的天使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耶稣回答他說,經書裡記載着:不要誘惑你主的神。
&rdquo4 列奧納多如今覺得這段話是對他一生的問題的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人将會有翅膀嗎? &ldquo魔鬼用盡了各種各樣的誘惑,就暫時離開了耶稣。
&rdquo5 &ldquo暫時?這是什麼意思?&rdquo列奧納多想,&ldquo魔鬼什麼時候還要重新來糾纏他?&rdquo有些話對他可能充滿巨大的誘惑力,但違背試驗和自然必然性的法則,即使如此,也沒有讓他驚惶失措: &ldquo你們若是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籽那麼大,并且對這座山說:你離開此處&mdash&mdash它就會挪開。
&rdquo6他經常覺得,人所不能達到的最後的知識和同樣不能達到的最後的信仰,會通過不同的途徑把人引到一點上來&mdash&mdash内在必然與外在必然的合一,人的意志與神的意志的合一。
誰若是能懷着真正的信心對山說:你挪開,投到大海裡去吧&mdash&mdash他已經知道不可能不按照他的話去辦;對于他來說,超自然則成為自然了。
但是這些話刺激人的針刺不就在于:要想獲得信仰,哪怕是隻有芥菜籽那麼大,都比對一座山說:你挪開,投到大海裡去吧&mdash&mdash更困難嗎? 他想要理解《福音書》另外一段更加深奧的話,可是白費心思: &ldquo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将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示出來。
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rdquo7 既然上帝将秘密向嬰孩顯示,既然完全的單純也就是完全的聰明&mdash&mdash那麼為什麼《福音書》裡還說: &ldquo你們要靈巧像蛇一樣,馴良像鴿子一樣。
&rdquo8 這兩段話之間又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經書裡還說:&ldquo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你們不要為生命擔憂,不要說:我們吃什麼?我們喝什麼?我們穿什麼?&rdquo9因為異教徒才追求這些,因為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些。
這些都會提供給你們。
列奧納多回想起自己的發現、發明、機器,這些應該幫助人們主宰大自然,他想道:&ldquo難道這些隻是對肉體的關心&mdash&mdash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mdash&mdash隻是侍奉瑪門嗎?人的勞動裡除了利益之外,再什麼都沒有嗎?既然愛就是挑選上好的福分并且坐到耶稣的腳下聽他講道的瑪利亞,那麼智慧莫非就是關心許多事唯獨忘記了一件主要的馬大嗎?&rdquo 他根據個人的經驗知道,最高的智慧如同深淵光滑的邊沿,有最可怕的和不可遏制的誘惑力。
他回想起自己的一些學生,也許是由于他的過錯,有人毀滅了,有的被誘惑了&mdash&mdash塞薩爾、亞斯特羅、喬萬尼&mdash&mdash于是他聽到這樣一段話: &ldquo凡是誘惑我的一個小子的人,最好是把大磨石拴在這個人的脖頸上,把他沉到大海裡淹死。
由于這種誘惑,世界就要遭難;因為誘惑是避免不了的,可是進行誘惑的人卻必定遭難。
&rdquo10 然而,就在《福音書》裡也有還另一種說法: &ldquo凡是由于我而不受誘惑的人,都會有福氣。
&rdquo11 &ldquo你們以為我來到地上是為了帶來和平嗎?我告訴你們吧,不對,我帶來的是紛争。
&rdquo12 最讓他驚懼的是馬太和馬可講到的耶稣之死的情況: &ldquo六點鐘,整個大地上降臨了黑暗,一直持續到九點。
九點前後,耶稣大聲喊着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抛棄了我?耶稣大聲喊叫,就斷氣了。
&rdquo13 &ldquo你為什麼抛棄了我?&rdquo列奧納多想道,&ldquo聖子臨死前向聖父的呼叫,隻是對他的敵人發出的;他說&lsquo我與父原為一&rsquo14,這是後者絕望的叫喊嗎?如果把他的全部學說放在天平的一端,而另一端則放上這六個字,那麼哪一端更重呢?&rdquo 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他覺得他已經面對面地看見了那個可怕的黑洞洞的深坑,不是今天便是明天,他就将跌進這深坑裡去,發出最後一聲驚恐的呼叫:我的上帝呀,我的上帝,你為什麼抛棄了我? 八 他有時早晨起來,透過挂霜的玻璃窗往外面看,看見了雪堆、灰色的天空、挂着霜雪的樹木&mdash&mdash他覺得冬季無盡無休,永遠不會結束。
可是2月初卻暖和起來了。
房子向陽的一面,挂在屋檐下的冰溜子開始往下滴答晶瑩的水珠;融雪在樹幹上留下深色的印痕;樹的芽苞開始裂開;從飛渡的雲彩縫隙裡露出了藍天。
早晨,陽光斜射進畫室裡來,弗蘭切斯科把老師的靠背椅放在陽光下,老人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地曬太陽,一坐好幾個小時,低着頭,半閉着眼睛,把骨瘦如柴的雙手放在膝蓋上。
從這雙手上,這張臉上,都可看出無限疲憊的神情。
在畫室裡過冬的那隻燕子已被列奧納多馴化,在房間裡盤旋,落到他的肩上或手上,允許人把它拿在手裡和吻它的頭;然後又撲棱一聲飛起來,一聲連一聲地叫着,仿佛是感到了春天的到來。
列奧納多注視着燕子盤旋時小小的軀體以及翅膀的每一個動作&mdash&mdash關于人的翅膀的幻想又在他的頭腦裡複蘇了。
有一天,他打開放在畫室一角的大木箱子,翻騰起裡面的手稿、筆記本和無數散放着的紙片,那上面畫着各種機器構造圖以及他所寫的二百卷《自然論》一書的片斷劄記。
他一生随時都想要把這些零亂的劄記整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編成一套偉大的《世界論》一書,可是卻一直往後拖延。
他知道,這裡有些發現能夠把人類的認識活動縮短幾百年,能夠改變人類的命運,把人類引上新的發展道路。
可是,他也知道,不可能有這種結果:現在已經晚了,一切都将毀滅殆盡,跟《最後的晚餐》、斯福爾紮紀念碑、《安加利之戰》一樣,毫無意義,因為他在科學中也僅僅有理想,而沒有行動,凡事隻是開個頭而沒有結束,結果是一無所成,好像是好嘲弄人的命運對他進行了懲罰,因為他的願望是無度的,行動卻是微不足道的。
他預見到了,人們将要探尋他已經找到的事物,去發現他已經發現了的事物&mdash&mdash将要走上他的道路,跟随着他的足迹,可是卻要
日子在無所事事中虛度了過去。
有時公證人吉利昂先生前來做客,他談到今年的收成、食鹽的昂貴,談到蘭格道克綿羊比起貝裡羊和利穆真羊來,毛更長,而且肉也鮮美;或者教廚娘瑪杜琳娜如何區分小兔子和老兔子&mdash&mdash根據前爪上的活動骨。
法蘭西斯派修士胡利埃莫也常來做客,他是弗蘭切斯科的忏悔師,出生在意大利,很久以前就在安布瓦斯定居了&mdash&mdash這個小老頭很純樸,性格開朗,為人和善,他講起佛羅倫薩調皮搗蛋鬼的故事來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列奧納多一邊聽一邊笑,跟他一樣和善。
在漫長的冬夜裡,他們下棋,玩紙牌。
天黑得很早,從窗戶灑進來鉛色的光線,客人們都走了。
于是列奧納多在房間裡一連好幾個小時來回踱着,偶爾看看機械工匠瑣羅亞斯特羅·達·佩列托拉。
這個殘疾人如今比任何時候都讓他心痛,是對老師一生的努力&mdash&mdash想要制造出人的翅膀的努力最大的嘲諷。
亞斯特羅像平時一樣,盤腿坐在角落裡,把一條長布帶子纏在一根棍子上,鋸擊木遊戲用的木棒,削陀螺,或者眯縫着眼睛,慢慢地搖晃着身體,面帶毫無意義的微笑,揮動着雙臂,像翅膀一樣,含糊不清地哼哼着同一支歌曲: 咕噜噜,咕噜噜, 仙鶴和老鷹 在陽光下面飛, 大地看不清, 仙鶴和老鷹 咕噜噜,咕噜噜。
聽着這支悲哀的歌,讓人感到更加煩悶,黃昏時分寒冷的光線給人帶來更大的絕望感。
天終于完全黑了。
房子裡一片寂靜。
窗外狂風呼嘯,光秃秃的樹枝發出喧嚣聲,這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兇惡的巨人們在談話。
除了風的呼嘯聲之外,還能聽到另一種更加凄厲的聲音,那可能是狼群在樹林邊沿地帶嗥叫。
弗蘭切斯科在爐竈裡生起了火,列奧納多坐到跟前去。
梅利齊彈一手好詩琴,他的嗓子也很受聽。
他有時用音樂給老師消愁解悶。
有一天,他給他唱了一支古老的歌,那是洛倫佐·美第奇編的,舉行巴克科斯和阿裡阿德涅狂歡活動時唱的&mdash&mdash這是一支無限歡快而又凄涼的情歌,列奧納多很喜歡,因為他青年時代經常聽到這支歌: 青春是多麼美好啊, 但轉瞬即逝。
唱吧,笑吧。
得歡樂時且歡樂&mdash&mdash 切莫寄希望于明天。
老師聽着,低下了頭,他想起夏天的夜晚,空蕩蕩的馬路上黑色的陰影和明亮的月光、在大理石敞廊前演奏詩琴的聲音,而這支情歌本身則喚起了對喬昆達的思念。
歌聲缭繞,餘音消融在狂風的咆哮聲中。
弗蘭切斯科坐在老師的腳下,擡起眼睛看他,隻見老人的臉上老淚橫流。
列奧納多有時重讀自己的日記,又記下一些新的想法&mdash&mdash死亡,這是他如今考慮最多的。
&ldquo你現在看到,你想要回到祖國,回歸原初的希望&mdash&mdash猶如飛蛾投火,一個人在不斷的希望中,在興奮的焦急中期待着新的春天、新的夏天、新的歲月,以為所期待的總是姗姗來遲&mdash&mdash并沒有注意到所希望的原來是自己的毀滅和終結。
但這種希望卻是自然的本質&mdash&mdash自然的靈魂,這顆靈魂感到自己被鎖在人的靈魂裡,因此永遠希望從肉體中釋放出來,回歸原初。
&ldquo自然界裡除了力和運動之外,别無其他;力即是幸福的意志&mdash&mdash世界永遠趨向最後的均衡,回歸第一推動力。
&ldquo當所希望得到的東西與抱着希望的人結合在一起時,便産生希望的滿足和愉快:愛人的人與所愛的人結合在一起&mdash&mdash他便平靜下來;落體落下之後,也就平靜下來。
&ldquo局部總是希望與整體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避免不完善;靈魂總是希望處在肉體之中,因為離開肉體的各個器官,靈魂就不能行動,不能感覺。
可是靈魂并不随着肉體的毀滅而毀滅,它在肉體裡起的作用,如同氣在管風琴的管子裡起的作用一樣:如果其中一根管子壞了,氣便不能産生正确的音。
&ldquo白天過得有意義,夜裡就能做愉快的夢,人生也是如此,一生過得有意義,死亡也就愉快。
&ldquo凡是過得有意義的生活,都是永生的。
&ldquo凡是邪惡都會在記憶中留下痛苦,除了最偉大的&mdash&mdash死亡,死亡把記憶跟生命一道破壞。
&ldquo我本來想要學習生活,可是僅僅學習了死亡。
&ldquo自然界的外在必然與理性的内在必然相吻合:凡是合乎理性的,便都是好的,因為都是必然的。
&ldquo在人間也跟在天上一樣,我們的父,一切都聽憑你的意志。
&rdquo 他用理性來解釋死亡,在其中看到了神聖的必然,也就是他所說的&ldquo第一推動力&rdquo的意志。
然而,在心靈的深處,他卻感到不安,不能而且也不願意屈服于理性。
一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活埋,可是在地下的棺材裡蘇醒過來,于是拼命地叫喊,喘息着,雙手用力推棺材蓋。
&mdash&mdash第二天早晨,他對弗蘭切斯科提出自己的希望,要求他死後隻要沒有出現屍體腐爛的迹象,就不要下葬。
在那些漫長的冬夜裡,他聽着外面狂風的咆哮聲,看着爐竈裡覆蓋着灰燼的炭火,回憶着自己在芬奇村度過的童年&mdash&mdash在那無限遙遠的年代裡,仙鶴發出歡快的呼喚:&ldquo讓我們飛吧!讓我們飛吧!&rdquo山裡的石南帚散發出焦油的氣味。
站在山頂上遙望坐落在陽光燦爛的河谷裡的佛羅倫薩全景,隻見它在朦胧中呈現出紫色,宛如紫水晶,它是那樣小巧,兩枝春芽之間足以容納得下,而阿爾巴諾山滿山遍野都覆蓋着樹木的春芽,一片嫩綠。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感到,他仍然熱愛生活,雖然已經處在半死之中,但仍然牢牢地抓着生命不肯松手,害怕死亡,猶如一個黑洞洞的深坑,不是今天便是明天,他就将跌進這深坑裡去,發出最後一聲驚恐的呼叫。
這種悲哀不禁讓他感到一陣心痛,他想要哭泣,像小孩子那樣号啕大哭。
關于神聖的必然性,關于第一推動力的意志的種種說法,都不過是理性的安慰,原來隻是謊言,在這種無意義的驚恐面前已經煙消雲散,無影無蹤了。
他甘願用死後永恒的黑暗及其一切秘密換取一縷陽光,換取一股吹拂着芳香的嫩葉的春風,換取阿爾巴諾山上灌木叢中一朵金黃色的小花。
每天入夜以後,家裡隻剩下了自己人,可是又不想去睡覺&mdash&mdash列奧納多近來經常遭受失眠的折磨&mdash&mdash于是弗蘭切斯科給他誦讀福音書。
他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這本書如此新鮮,如此非同尋常,尚未被人理解。
有些話随着他反複思考而變得更加深邃,如同無底的深淵。
《路加福音》第四章就有這樣一段話。
耶稣戰勝了魔鬼的前兩次誘惑&mdash&mdash用食物和權勢榮華&mdash&mdash之後,魔鬼又用翅膀誘惑他: &ldquo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裡跳下。
因為經書裡記載着:主要為你吩咐他的天使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耶稣回答他說,經書裡記載着:不要誘惑你主的神。
&rdquo4 列奧納多如今覺得這段話是對他一生的問題的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人将會有翅膀嗎? &ldquo魔鬼用盡了各種各樣的誘惑,就暫時離開了耶稣。
&rdquo5 &ldquo暫時?這是什麼意思?&rdquo列奧納多想,&ldquo魔鬼什麼時候還要重新來糾纏他?&rdquo有些話對他可能充滿巨大的誘惑力,但違背試驗和自然必然性的法則,即使如此,也沒有讓他驚惶失措: &ldquo你們若是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籽那麼大,并且對這座山說:你離開此處&mdash&mdash它就會挪開。
&rdquo6他經常覺得,人所不能達到的最後的知識和同樣不能達到的最後的信仰,會通過不同的途徑把人引到一點上來&mdash&mdash内在必然與外在必然的合一,人的意志與神的意志的合一。
誰若是能懷着真正的信心對山說:你挪開,投到大海裡去吧&mdash&mdash他已經知道不可能不按照他的話去辦;對于他來說,超自然則成為自然了。
但是這些話刺激人的針刺不就在于:要想獲得信仰,哪怕是隻有芥菜籽那麼大,都比對一座山說:你挪開,投到大海裡去吧&mdash&mdash更困難嗎? 他想要理解《福音書》另外一段更加深奧的話,可是白費心思: &ldquo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将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示出來。
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rdquo7 既然上帝将秘密向嬰孩顯示,既然完全的單純也就是完全的聰明&mdash&mdash那麼為什麼《福音書》裡還說: &ldquo你們要靈巧像蛇一樣,馴良像鴿子一樣。
&rdquo8 這兩段話之間又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經書裡還說:&ldquo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你們不要為生命擔憂,不要說:我們吃什麼?我們喝什麼?我們穿什麼?&rdquo9因為異教徒才追求這些,因為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些。
這些都會提供給你們。
列奧納多回想起自己的發現、發明、機器,這些應該幫助人們主宰大自然,他想道:&ldquo難道這些隻是對肉體的關心&mdash&mdash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mdash&mdash隻是侍奉瑪門嗎?人的勞動裡除了利益之外,再什麼都沒有嗎?既然愛就是挑選上好的福分并且坐到耶稣的腳下聽他講道的瑪利亞,那麼智慧莫非就是關心許多事唯獨忘記了一件主要的馬大嗎?&rdquo 他根據個人的經驗知道,最高的智慧如同深淵光滑的邊沿,有最可怕的和不可遏制的誘惑力。
他回想起自己的一些學生,也許是由于他的過錯,有人毀滅了,有的被誘惑了&mdash&mdash塞薩爾、亞斯特羅、喬萬尼&mdash&mdash于是他聽到這樣一段話: &ldquo凡是誘惑我的一個小子的人,最好是把大磨石拴在這個人的脖頸上,把他沉到大海裡淹死。
由于這種誘惑,世界就要遭難;因為誘惑是避免不了的,可是進行誘惑的人卻必定遭難。
&rdquo10 然而,就在《福音書》裡也有還另一種說法: &ldquo凡是由于我而不受誘惑的人,都會有福氣。
&rdquo11 &ldquo你們以為我來到地上是為了帶來和平嗎?我告訴你們吧,不對,我帶來的是紛争。
&rdquo12 最讓他驚懼的是馬太和馬可講到的耶稣之死的情況: &ldquo六點鐘,整個大地上降臨了黑暗,一直持續到九點。
九點前後,耶稣大聲喊着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抛棄了我?耶稣大聲喊叫,就斷氣了。
&rdquo13 &ldquo你為什麼抛棄了我?&rdquo列奧納多想道,&ldquo聖子臨死前向聖父的呼叫,隻是對他的敵人發出的;他說&lsquo我與父原為一&rsquo14,這是後者絕望的叫喊嗎?如果把他的全部學說放在天平的一端,而另一端則放上這六個字,那麼哪一端更重呢?&rdquo 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他覺得他已經面對面地看見了那個可怕的黑洞洞的深坑,不是今天便是明天,他就将跌進這深坑裡去,發出最後一聲驚恐的呼叫:我的上帝呀,我的上帝,你為什麼抛棄了我? 八 他有時早晨起來,透過挂霜的玻璃窗往外面看,看見了雪堆、灰色的天空、挂着霜雪的樹木&mdash&mdash他覺得冬季無盡無休,永遠不會結束。
可是2月初卻暖和起來了。
房子向陽的一面,挂在屋檐下的冰溜子開始往下滴答晶瑩的水珠;融雪在樹幹上留下深色的印痕;樹的芽苞開始裂開;從飛渡的雲彩縫隙裡露出了藍天。
早晨,陽光斜射進畫室裡來,弗蘭切斯科把老師的靠背椅放在陽光下,老人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地曬太陽,一坐好幾個小時,低着頭,半閉着眼睛,把骨瘦如柴的雙手放在膝蓋上。
從這雙手上,這張臉上,都可看出無限疲憊的神情。
在畫室裡過冬的那隻燕子已被列奧納多馴化,在房間裡盤旋,落到他的肩上或手上,允許人把它拿在手裡和吻它的頭;然後又撲棱一聲飛起來,一聲連一聲地叫着,仿佛是感到了春天的到來。
列奧納多注視着燕子盤旋時小小的軀體以及翅膀的每一個動作&mdash&mdash關于人的翅膀的幻想又在他的頭腦裡複蘇了。
有一天,他打開放在畫室一角的大木箱子,翻騰起裡面的手稿、筆記本和無數散放着的紙片,那上面畫着各種機器構造圖以及他所寫的二百卷《自然論》一書的片斷劄記。
他一生随時都想要把這些零亂的劄記整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編成一套偉大的《世界論》一書,可是卻一直往後拖延。
他知道,這裡有些發現能夠把人類的認識活動縮短幾百年,能夠改變人類的命運,把人類引上新的發展道路。
可是,他也知道,不可能有這種結果:現在已經晚了,一切都将毀滅殆盡,跟《最後的晚餐》、斯福爾紮紀念碑、《安加利之戰》一樣,毫無意義,因為他在科學中也僅僅有理想,而沒有行動,凡事隻是開個頭而沒有結束,結果是一無所成,好像是好嘲弄人的命運對他進行了懲罰,因為他的願望是無度的,行動卻是微不足道的。
他預見到了,人們将要探尋他已經找到的事物,去發現他已經發現了的事物&mdash&mdash将要走上他的道路,跟随着他的足迹,可是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