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順帝與元朝統治在中國的結束
關燈
小
中
大
文宗圖帖睦爾1332年9月去世,妥歡貼睦爾年僅6歲的異母弟懿璘質班繼位,但隻統治了兩個月,12月就去世了。
以後的七個月裡皇位空缺,在此期間大都的那些能左右擁立的要人們都在為各自所中意的候選人而明争暗鬥。
燕鐵木兒及其家族是最強的政治集團,他們支持圖帖睦爾的小兒子燕帖古思。
其母蔔答失裡認為燕帖古思太小,建議他做妥歡貼睦爾的繼承人。
她的目的終于達到了,部分原因是燕鐵木兒得到允許将其女兒嫁給妥歡貼睦爾,而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她赢得了蔑兒乞部人伯顔的支持。
伯顔在當時幾乎是政治上最有勢力的人,他已得到很高的職位(中書左丞相),兼任知樞密院事,并在各宿衛及内廷機關中主事。
由于幫助妥歡貼睦爾登基成功,他于1333年終于獲得了最高的文官職位&mdash&mdash右丞相。
1335年他成為大丞相,直到1340年被趕下台。
很明顯,妥歡貼睦爾扮演的是臨時傀儡的角色。
他是一個13歲的孩子,又沒受過訓練,從法定意義上講還是非正統的,自然容易被取代;實際上他被規勸呆在暗處,不直接參與對帝國的統治。
後來他曾說當皇帝的最初幾年總是處于畏懼狀态,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實的。
他的統治在不穩固的基礎上開始,卻維持了一個長時期的統治,即使這一統治或多或少是被動的。
丞相伯顔搞了一次血腥的襲擊,1335年夏季他殺掉了他以前的同黨燕鐵木兒所有的家屬,把他們都說成有叛逆罪。
然後他采取了一個特别的行動,用《元史》上的話說,就是打算&ldquo用國初故事&rdquo[19]。
妥歡貼睦爾的年号改為&ldquo至元&rdquo,與忽必烈1264年至1294年間的年号一模一樣。
伯顔的用意顯然是通過改年号重現元朝初年的盛世。
這意味着什麼呢?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伯顔的個人經曆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他和他的祖先都曾擔任怯薛歹,世代充當大汗一家的家仆。
伯顔年輕時是皇子海山的衛士。
他在草原戰争的最後階段(1300&mdash1306年)表現英勇,傳統的諸王大會忽鄰勒台授予他拔都(勇士)稱号。
後來海山當了皇帝(廟号武宗,1307&mdash1311年在位),伯顔曆任朝中的高官和漢地軍隊中的指揮官。
1311年以後,他在行省任職并卓有成效,這期間他将皇帝賞賜給他的大片農田捐獻給怯薛以及元朝宮廷喇嘛。
1328年他成為海山之子圖帖睦爾(文宗)即位的一個主要支持者。
至少在初年,伯顔像《元史》本傳所描寫的那樣&ldquo弘毅深沉,明達果斷&rdquo[20]。
所有這些似乎都描繪了一個有長期廣泛經曆的貴族的肖像,他對元朝這一蒙漢混合政權中的蒙古一方有着深深的忠心,從個人、民族以及制度角度看都是如此。
顯然,伯顔相信自忽必烈去世後40年來朝政一直在向并不理想的方向發展,他要重新恢複以往的局面。
但是下诏改元,重新采用&ldquo至元&rdquo年号意味着什麼,解釋并不明确。
有關上谕模糊地提到上天警告的預兆,說盡管國家仍享受着繁榮與和平,天象觀測者們已注意到異象,這些異象要求政府要重新恢複忽必烈統治下&ldquo天人協和,諸福鹹至&rdquo的舊典,以改進政府管理。
[21]換句話說,當官方宣布&ldquo海宇清谧&rdquo的時候,最重要、或許是令人痛苦的變化就要發生了。
由于普遍缺乏危機感,由于伯顔要做的事沒有得到廣泛的道義和政治上的支持,也由于他的計劃缺乏清晰的定義,伯顔很快就不得不用強迫手段達到其目的了。
下面要弄清伯顔自己的想法,并把它與他的衆多漢人和非漢人對手所認定的他的想法區分開來,這是很重要的。
伯顔的改革有兩個主要部分。
其一,也是常常被忽略的,是他基于在中國進行管理的相當多的知識與經驗,為減輕貧困,從總體上改進生活狀況為目标的改革。
宮廷支出被縮減(有時以忽必烈朝的開支水平為标準);鹽的專賣比例減少;同時有意識地、不斷地對全國各災區提供及時的、适當的赈濟。
至此,一切都還不錯。
伯顔所作努力的第二部分,是試圖重建他認為是忽必烈最初規劃的統治制度,但這最終證明是不可行的。
這主要要求在政治、軍事兩方面都嚴格實行民族區分。
依伯顔之見,這是元朝統治中國的絕對基礎。
為達此目的要将曆史倒推半個世紀,顯然伯顔在一開始沒有料到這将會多麼困難。
這時候蒙古人、其他外族人與南、北漢人上層之間文化、社會關系方面曾經十分單一的民族劃分早已變得模糊了,它已随着複雜的民族融合而不複存在。
許多有心往上爬的漢人采用蒙古名字(伯顔對此頗為不滿)、學習蒙古語、與蒙古人結婚,以及通過其他方法使自己逐漸而巧妙地進入蒙古人的權力機構。
而另一方面,許多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則與漢人意氣相投。
例如,蒙古克烈部人阿榮(死于1333年),也同伯顔一樣給海山當過怯薛,是一位能力很強的行政與軍事長官。
總之,表面上看,他的情況很像伯顔,但在文化上他與伯顔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
他喜歡賭博、打獵、打球,他也學習中國的曆史,喜愛南方蔥郁的山水畫。
他在湖南有一所被稱作&ldquo梅月村&rdquo的閑居,在那裡他種了幾百棵梅樹[22],并與漢人文士談得來,關系融洽。
伯顔要實行民族區别,給阿榮這樣的人在民族間的個人交往上,也在升遷和事業上蒙上了陰影。
所以,伯顔的計劃對阿榮等人來講毫無吸引力(阿榮曾經很傷心地跟虞集預言,伯顔不久會取消科舉制度)。
在上層文人當中,外族人與漢人不再能被清楚地加以區别。
這是伯顔的計劃在政治上遇到麻煩的核心所在。
具體地說,伯顔重申了在中國的外族統治集團的優勢地位,當然還包括沒收漢人(高麗人也在内)的武器和馬匹。
他還要從此禁止漢人學習蒙古語和其他外族語言,盡管這一措施不久就取消了。
他規定官僚機構中許多領導職位隻能由蒙古人、色目人充當。
與其說是伯顔本人,倒不如說是那些頭腦發熱的地方官,下令沒收所有鐵制農具,并嚴禁演出漢人傳統戲劇和說書。
人們普遍相信,這位丞相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内搜括所有未婚的童男女,并誅殺五大姓(譯者按:張、王、劉、李、趙)漢人。
這雖不是伯顔實際上執行了的政策,但的确反映了那個時代民衆的心理,反映了他的政策在漢人中引起的恐懼。
伯顔引起精英階層強烈不滿的實際措施之一,是他在1335年取消了科舉考試。
這實際上影響了各族考生:漢人、南人、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
這不但使受過教育的漢人,也使住在漢地各省的、與怯薛或在京城有影響的人沾不上邊的年輕的蒙古人與其他外族人在事業上的希望化成了泡影,他們的生活和精力大多都已集中在認真準備科舉考試上了。
既然如此,有什麼理由取消這一制度而引起他們的反對呢? 這裡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取消科舉的谕旨沒有大膽地說出一個理由。
以後問起來,伯顔也未能給人一個滿意的答複。
但他主意已定,1336年和1339年都沒有舉行科舉考試。
反對科舉的人當中最能言善辯的不是伯顔,而是阿兒渾部人徹裡帖木兒。
他年輕時也跟伯顔一樣當過怯薛,後來事業成功,當上高級行政長官與軍事将領。
徹裡帖木兒并不極端,他有學識、有能力,在赈濟方面尤有經驗。
關于科舉,使他困擾的是财政問題。
他曾目睹行省在鄉試時動用驿傳和緊缺的财政資源。
他還要求将提供給學校貢士的莊田租轉供怯薛歹衣食之用。
[23] 但問題要複雜得多,絕不僅僅是個開源節流的問題。
忽必烈從未舉行科舉考試。
自從1315年實行科舉以來,新登科的進士開始受到一定優待,不必在政府低級職位上與那些年輕的書記、通事們不公平地競争,他們有(或被認為有)更好的繼續晉升的機會。
有了進士頭銜,就是對怯薛優越性形成威脅的開始。
但是進士頭銜并不保證有行政才能,這是伯顔和其他很多人所目睹的。
取消科舉則是強調貴族世襲特權并顯示實際經驗重要的一種方式。
在準備人仕時,雖然不排斥學習儒家經典,但已被降至次要的地位。
改革不過如此。
根據貴族習慣,伯顔升為大丞相之後即開始積攢個人巨額的财富。
對伯顔持否定态度的漢文文獻有謹慎而詳細的記載。
他占有頭等投下分地,同時兼管許多中央、皇宮的機構和衛軍,以及世掌斡脫。
1338年為伯顔祝壽的官員們擁塞了街道,以緻一位年老的漢人官員幾乎被踩死。
[24]大丞相通過京城街道時,由諸衛隊精兵充當導從,盛大而威武,相比之下,皇帝的儀衛要寥落得多了。
或許可以說,伯顔起碼在表面上達到了他政治上的目标,但他也開始自滿與腐化。
然而他的地位仍不牢固。
伯顔很快地就發現在貴族的更上一層還有敵人。
他殺掉了四個具有皇族血統的對手。
其中之一名叫徹徹秃(郯王),在蒙古草原指揮軍隊。
他于1338年被捕,送至大都,在東城門外被公開處死。
這被認為是極為不義的行為。
徹徹秃在京城享有廣泛威信,在南方儒士當中的地位也不低,因為他有段時間曾在自己府邸任用一名南方學者,并十分尊重這位學者的建議。
[25] 在漢地各省社會的底層,不祥的動亂引起了伯顔的注意。
河南、廣東、江西幾次爆發小規模平民起義,雖然不久就被鎮壓了下去,但伯顔很快懷疑他們背後有更大的陰謀。
1339年底,一個名叫範孟的不得意的漢人書吏殺死了一批官吏,占據河南首府汴梁。
雖然馬上他被捕處死,但伯顔堅持認為這一事件後面有一場更大的漢人陰謀,他下令進行最嚴格的調查,并要求檢舉每一個哪怕是稍有牽連的人,他還對占據敏感的政府職務的漢人進行了一場普遍的清洗。
這做得太過分了。
樹敵過多,伯顔的丞相也就做到了頭。
把伯顔趕下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侄子脫脫,伯顔曾給予種種優待的年輕人。
1340年3月,在一場精心安排的突然事變中,伯顔所有的職位一下子都被革除,首先黜往河南,又徙南方邊地,4月他死于被放逐的路途中。
脫脫及其對抗勢力,1340&mdash1355年 驅逐伯顔的事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蒙古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反叛,他們比老一代更适應中國社會。
随着伯顔的消失,重現忽必烈時代的努力作為一種政治理想已經消亡,政治沖突轉移到一個全新的意識形态戰場上。
脫脫約26歲,脫穎而出成為他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
他被描繪成一名高大強壯、武藝出衆的弓箭手。
他當過10年怯薛,曾在内廷擔任要職,對幕後陰謀活動很内行。
從他的南方漢人家庭教師吳直方那裡,他也受過儒學訓練。
脫脫後來兩次任右丞相,一次從1340年至1344年,另一次從1349年至1355年。
事實表明,在中央一級,晚元政治史發展有一定的周期循環,呈現出不同的行政管理集團相互接替的現象,各自采用一套不同的指導思想,平均周期約五年。
自伯顔1333年至1340年當政之後,接下來的脫脫,任期為1340年至1344年。
從1344年至1349年這段時間内,主要是别兒怯不花當政,然後脫脫又重掌朝政,時間為
以後的七個月裡皇位空缺,在此期間大都的那些能左右擁立的要人們都在為各自所中意的候選人而明争暗鬥。
燕鐵木兒及其家族是最強的政治集團,他們支持圖帖睦爾的小兒子燕帖古思。
其母蔔答失裡認為燕帖古思太小,建議他做妥歡貼睦爾的繼承人。
她的目的終于達到了,部分原因是燕鐵木兒得到允許将其女兒嫁給妥歡貼睦爾,而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她赢得了蔑兒乞部人伯顔的支持。
伯顔在當時幾乎是政治上最有勢力的人,他已得到很高的職位(中書左丞相),兼任知樞密院事,并在各宿衛及内廷機關中主事。
由于幫助妥歡貼睦爾登基成功,他于1333年終于獲得了最高的文官職位&mdash&mdash右丞相。
1335年他成為大丞相,直到1340年被趕下台。
很明顯,妥歡貼睦爾扮演的是臨時傀儡的角色。
他是一個13歲的孩子,又沒受過訓練,從法定意義上講還是非正統的,自然容易被取代;實際上他被規勸呆在暗處,不直接參與對帝國的統治。
後來他曾說當皇帝的最初幾年總是處于畏懼狀态,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實的。
他的統治在不穩固的基礎上開始,卻維持了一個長時期的統治,即使這一統治或多或少是被動的。
丞相伯顔搞了一次血腥的襲擊,1335年夏季他殺掉了他以前的同黨燕鐵木兒所有的家屬,把他們都說成有叛逆罪。
然後他采取了一個特别的行動,用《元史》上的話說,就是打算&ldquo用國初故事&rdquo[19]。
妥歡貼睦爾的年号改為&ldquo至元&rdquo,與忽必烈1264年至1294年間的年号一模一樣。
伯顔的用意顯然是通過改年号重現元朝初年的盛世。
這意味着什麼呢?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伯顔的個人經曆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他和他的祖先都曾擔任怯薛歹,世代充當大汗一家的家仆。
伯顔年輕時是皇子海山的衛士。
他在草原戰争的最後階段(1300&mdash1306年)表現英勇,傳統的諸王大會忽鄰勒台授予他拔都(勇士)稱号。
後來海山當了皇帝(廟号武宗,1307&mdash1311年在位),伯顔曆任朝中的高官和漢地軍隊中的指揮官。
1311年以後,他在行省任職并卓有成效,這期間他将皇帝賞賜給他的大片農田捐獻給怯薛以及元朝宮廷喇嘛。
1328年他成為海山之子圖帖睦爾(文宗)即位的一個主要支持者。
至少在初年,伯顔像《元史》本傳所描寫的那樣&ldquo弘毅深沉,明達果斷&rdquo[20]。
所有這些似乎都描繪了一個有長期廣泛經曆的貴族的肖像,他對元朝這一蒙漢混合政權中的蒙古一方有着深深的忠心,從個人、民族以及制度角度看都是如此。
顯然,伯顔相信自忽必烈去世後40年來朝政一直在向并不理想的方向發展,他要重新恢複以往的局面。
但是下诏改元,重新采用&ldquo至元&rdquo年号意味着什麼,解釋并不明确。
有關上谕模糊地提到上天警告的預兆,說盡管國家仍享受着繁榮與和平,天象觀測者們已注意到異象,這些異象要求政府要重新恢複忽必烈統治下&ldquo天人協和,諸福鹹至&rdquo的舊典,以改進政府管理。
[21]換句話說,當官方宣布&ldquo海宇清谧&rdquo的時候,最重要、或許是令人痛苦的變化就要發生了。
由于普遍缺乏危機感,由于伯顔要做的事沒有得到廣泛的道義和政治上的支持,也由于他的計劃缺乏清晰的定義,伯顔很快就不得不用強迫手段達到其目的了。
下面要弄清伯顔自己的想法,并把它與他的衆多漢人和非漢人對手所認定的他的想法區分開來,這是很重要的。
伯顔的改革有兩個主要部分。
其一,也是常常被忽略的,是他基于在中國進行管理的相當多的知識與經驗,為減輕貧困,從總體上改進生活狀況為目标的改革。
宮廷支出被縮減(有時以忽必烈朝的開支水平為标準);鹽的專賣比例減少;同時有意識地、不斷地對全國各災區提供及時的、适當的赈濟。
至此,一切都還不錯。
伯顔所作努力的第二部分,是試圖重建他認為是忽必烈最初規劃的統治制度,但這最終證明是不可行的。
這主要要求在政治、軍事兩方面都嚴格實行民族區分。
依伯顔之見,這是元朝統治中國的絕對基礎。
為達此目的要将曆史倒推半個世紀,顯然伯顔在一開始沒有料到這将會多麼困難。
這時候蒙古人、其他外族人與南、北漢人上層之間文化、社會關系方面曾經十分單一的民族劃分早已變得模糊了,它已随着複雜的民族融合而不複存在。
許多有心往上爬的漢人采用蒙古名字(伯顔對此頗為不滿)、學習蒙古語、與蒙古人結婚,以及通過其他方法使自己逐漸而巧妙地進入蒙古人的權力機構。
而另一方面,許多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則與漢人意氣相投。
例如,蒙古克烈部人阿榮(死于1333年),也同伯顔一樣給海山當過怯薛,是一位能力很強的行政與軍事長官。
總之,表面上看,他的情況很像伯顔,但在文化上他與伯顔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
他喜歡賭博、打獵、打球,他也學習中國的曆史,喜愛南方蔥郁的山水畫。
他在湖南有一所被稱作&ldquo梅月村&rdquo的閑居,在那裡他種了幾百棵梅樹[22],并與漢人文士談得來,關系融洽。
伯顔要實行民族區别,給阿榮這樣的人在民族間的個人交往上,也在升遷和事業上蒙上了陰影。
所以,伯顔的計劃對阿榮等人來講毫無吸引力(阿榮曾經很傷心地跟虞集預言,伯顔不久會取消科舉制度)。
在上層文人當中,外族人與漢人不再能被清楚地加以區别。
這是伯顔的計劃在政治上遇到麻煩的核心所在。
具體地說,伯顔重申了在中國的外族統治集團的優勢地位,當然還包括沒收漢人(高麗人也在内)的武器和馬匹。
他還要從此禁止漢人學習蒙古語和其他外族語言,盡管這一措施不久就取消了。
他規定官僚機構中許多領導職位隻能由蒙古人、色目人充當。
與其說是伯顔本人,倒不如說是那些頭腦發熱的地方官,下令沒收所有鐵制農具,并嚴禁演出漢人傳統戲劇和說書。
人們普遍相信,這位丞相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内搜括所有未婚的童男女,并誅殺五大姓(譯者按:張、王、劉、李、趙)漢人。
這雖不是伯顔實際上執行了的政策,但的确反映了那個時代民衆的心理,反映了他的政策在漢人中引起的恐懼。
伯顔引起精英階層強烈不滿的實際措施之一,是他在1335年取消了科舉考試。
這實際上影響了各族考生:漢人、南人、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
這不但使受過教育的漢人,也使住在漢地各省的、與怯薛或在京城有影響的人沾不上邊的年輕的蒙古人與其他外族人在事業上的希望化成了泡影,他們的生活和精力大多都已集中在認真準備科舉考試上了。
既然如此,有什麼理由取消這一制度而引起他們的反對呢? 這裡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取消科舉的谕旨沒有大膽地說出一個理由。
以後問起來,伯顔也未能給人一個滿意的答複。
但他主意已定,1336年和1339年都沒有舉行科舉考試。
反對科舉的人當中最能言善辯的不是伯顔,而是阿兒渾部人徹裡帖木兒。
他年輕時也跟伯顔一樣當過怯薛,後來事業成功,當上高級行政長官與軍事将領。
徹裡帖木兒并不極端,他有學識、有能力,在赈濟方面尤有經驗。
關于科舉,使他困擾的是财政問題。
他曾目睹行省在鄉試時動用驿傳和緊缺的财政資源。
他還要求将提供給學校貢士的莊田租轉供怯薛歹衣食之用。
[23] 但問題要複雜得多,絕不僅僅是個開源節流的問題。
忽必烈從未舉行科舉考試。
自從1315年實行科舉以來,新登科的進士開始受到一定優待,不必在政府低級職位上與那些年輕的書記、通事們不公平地競争,他們有(或被認為有)更好的繼續晉升的機會。
有了進士頭銜,就是對怯薛優越性形成威脅的開始。
但是進士頭銜并不保證有行政才能,這是伯顔和其他很多人所目睹的。
取消科舉則是強調貴族世襲特權并顯示實際經驗重要的一種方式。
在準備人仕時,雖然不排斥學習儒家經典,但已被降至次要的地位。
改革不過如此。
根據貴族習慣,伯顔升為大丞相之後即開始積攢個人巨額的财富。
對伯顔持否定态度的漢文文獻有謹慎而詳細的記載。
他占有頭等投下分地,同時兼管許多中央、皇宮的機構和衛軍,以及世掌斡脫。
1338年為伯顔祝壽的官員們擁塞了街道,以緻一位年老的漢人官員幾乎被踩死。
[24]大丞相通過京城街道時,由諸衛隊精兵充當導從,盛大而威武,相比之下,皇帝的儀衛要寥落得多了。
或許可以說,伯顔起碼在表面上達到了他政治上的目标,但他也開始自滿與腐化。
然而他的地位仍不牢固。
伯顔很快地就發現在貴族的更上一層還有敵人。
他殺掉了四個具有皇族血統的對手。
其中之一名叫徹徹秃(郯王),在蒙古草原指揮軍隊。
他于1338年被捕,送至大都,在東城門外被公開處死。
這被認為是極為不義的行為。
徹徹秃在京城享有廣泛威信,在南方儒士當中的地位也不低,因為他有段時間曾在自己府邸任用一名南方學者,并十分尊重這位學者的建議。
[25] 在漢地各省社會的底層,不祥的動亂引起了伯顔的注意。
河南、廣東、江西幾次爆發小規模平民起義,雖然不久就被鎮壓了下去,但伯顔很快懷疑他們背後有更大的陰謀。
1339年底,一個名叫範孟的不得意的漢人書吏殺死了一批官吏,占據河南首府汴梁。
雖然馬上他被捕處死,但伯顔堅持認為這一事件後面有一場更大的漢人陰謀,他下令進行最嚴格的調查,并要求檢舉每一個哪怕是稍有牽連的人,他還對占據敏感的政府職務的漢人進行了一場普遍的清洗。
這做得太過分了。
樹敵過多,伯顔的丞相也就做到了頭。
把伯顔趕下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侄子脫脫,伯顔曾給予種種優待的年輕人。
1340年3月,在一場精心安排的突然事變中,伯顔所有的職位一下子都被革除,首先黜往河南,又徙南方邊地,4月他死于被放逐的路途中。
脫脫及其對抗勢力,1340&mdash1355年 驅逐伯顔的事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蒙古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反叛,他們比老一代更适應中國社會。
随着伯顔的消失,重現忽必烈時代的努力作為一種政治理想已經消亡,政治沖突轉移到一個全新的意識形态戰場上。
脫脫約26歲,脫穎而出成為他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
他被描繪成一名高大強壯、武藝出衆的弓箭手。
他當過10年怯薛,曾在内廷擔任要職,對幕後陰謀活動很内行。
從他的南方漢人家庭教師吳直方那裡,他也受過儒學訓練。
脫脫後來兩次任右丞相,一次從1340年至1344年,另一次從1349年至1355年。
事實表明,在中央一級,晚元政治史發展有一定的周期循環,呈現出不同的行政管理集團相互接替的現象,各自采用一套不同的指導思想,平均周期約五年。
自伯顔1333年至1340年當政之後,接下來的脫脫,任期為1340年至1344年。
從1344年至1349年這段時間内,主要是别兒怯不花當政,然後脫脫又重掌朝政,時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