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中期政治
關燈
小
中
大
2頁;[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43,5b。
[117][88]狄百瑞:《理學和心學》,第57&mdash66頁。
[118][824]姚大力:《元代科舉制度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第47&mdash48頁。
關于愛育黎拔力八達推行的科舉考試制度及其後來的發展,亦見[315]宮崎市定:《元朝的蒙古官職和蒙漢關系:科舉複興意義再探》;[755]楊樹藩:《元代科舉制度》。
[119][859]蕭啟慶:《元代科舉與精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第129&mdash160頁。
[120][63]陳恒昭:《蒙古統治下的中國法律傳統》,第14&mdash23頁;[517]植松正:《彙輯〈至元新格〉與解說》。
[121][63]陳恒昭:《蒙古統治下的中國法律傳統》,第24&mdash26頁;[623]孛術魯翀:《大元通制序》,《國朝文類》,卷36,7a。
[122]《大元通制》的條格類的一部分保存下來并在1930年由國立北京圖書館重印,名為《通制條格》。
[123][63]陳恒昭:《蒙古統治下的中國法律傳統》,第29頁。
[124]見黃時鑒:《大元通制考辨》,《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2期,第157&mdash171頁;亦見[1]安部健夫:《〈大元通制〉解說》。
[125]關于元代将漢文著作翻譯成蒙古文,見[149]沃爾特·富克斯:《元代的蒙文譯著》;[118]傅海波:《蒙古統治下的中國史學:民族涵化中史學的作用》;關于元代僅存的蒙文漢譯著作《孝經》的研究和譯注,見[71]柯立夫:《早期蒙文譯本〈孝經〉第一章》、《早期蒙文譯本〈孝經〉第二章》;[69]《早期蒙文譯本(孝經〉第十八章》。
亦見羅依果:[392]《蒙文譯本〈孝經〉》;[389]《蒙文譯本〈孝經〉續論》。
[126]關于下列書的翻譯,見[653]《元史》,卷24,第536、544頁;卷25,第565頁;卷26,第578頁;卷137,第3311頁;卷181,第4172頁。
[127][653]《元史》,卷24,第536頁;卷26,第587頁。
[128][653]《元史》,卷24,第544頁。
[129]研究元代&ldquo投下&rdquo的成果很多,如[336]村上正二:《元朝投下的意義》;[220]岩村忍:《蒙古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01&mdash469頁;[413]保爾·拉契内夫斯基:《蒙古時期投下的意義》;[809]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初探》;[822]洪金富:《從投下分封制度看元朝政權的性質》。
[130][653]《元史》,卷24,第547頁。
[131]關于斷事官,見[483]田村實造:《中國征服王朝研究》,第2卷,第444&mdash463頁;[711]劄奇斯欽:《說〈元史〉中的劄魯忽赤并兼論元初的尚書省》。
[132][653]《元史》,卷25,第572&mdash573頁;[628]《元典章》,卷9,7a。
亦見[105]伊麗莎自·恩迪科特&mdash韋斯特:《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第96&mdash97頁。
[133]達魯花赤是個蒙古語詞,原意為&ldquo鎮守者&rdquo,後專指各官府的最高監治長官。
按照元朝的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許多機構,達魯花赤都位于所有在職官員之上,他們的作用比行政官員大得多。
除了極少的例外,隻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充任達魯花赤。
見[68]柯立夫:《達魯花赤考》;劄奇斯欽:《說〈元史〉中的達魯花赤》,第465&mdash631頁;[105]伊麗莎自·恩迪科特&mdash韋斯特的《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是研究達魯花赤制度的專著。
[134]《元史》,卷25,第569頁。
[135][628]《元典章》,卷9,9a&mdash10a;[653]《元史》,卷25,第573&mdash574頁;卷26,第579頁;亦見[103]伊麗莎白·恩迪科特&mdash韋斯特在《元代的中央機構》第545頁的評述和她的《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第97&mdash101頁。
[136][653]《元史》,卷24,第538頁。
[137][715]史衛民:《元歲賜考實》,第148頁。
[138][220]岩村忍:《蒙古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58&mdash461頁。
[139][653]《元史》,卷26,第577頁。
[140][762]李則芬:《元史新講》,第3卷,第377&mdash378頁。
[141][653]《元史》,卷24,第538、552、556、558頁。
[142][653]《元史》,卷205,第4577&mdash4578頁。
[143][653]《元史》,卷94,第2402頁;卷205,第4578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224、233頁。
[144]關于桑哥的經理,見[513]植松正:《元代初期對江南的控制》,第57&mdash60頁。
[145][653]《元史》,卷25,第566、567、571頁;卷94,第2353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31&mdash32頁;[754]楊育鎂:《元代江南田賦稅制考》,第155&mdash157頁。
[146]關于蔡五九起義,見[792]陳高華:《元代前期和中期各族人民起義鬥争》,第306&mdash308頁;[751]楊讷、陳高華編:《元代農民戰争史料彙編》,第1卷,第151&mdash159頁。
[147][653]《元史》,卷93,第2353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38頁。
[148]答己的傳,見[653]《元史》,卷116,第2900&mdash2903頁。
關于徽政院作為權力中心所起的重要作用,見[708]方廣锠:《元史考證兩篇》,第231&mdash233頁。
[149]鐵木疊兒出身于八鄰部分支速合納惕部,他的祖父不憐吉歹是蒙哥朝的著名将領。
他的伯父忽魯不花是忽必烈朝初年的左丞相。
見[689]屠寄:《蒙兀兒史記》,卷122,1b。
[150]根據《元史》本傳,鐵木疊兒1313年去職是因為健康原因(《元史》,卷205,第4576&mdash4581頁)。
但是我們從其他史料得知,他的去職實際上是因為他的罪行所緻,見[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6,1b。
[151][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6,1b;[653]《元史》,卷175,第4075頁。
[152][653]《元史》,卷25,第566頁。
[153][653]《元史》,卷176,第4112頁。
[154][653]《元史》,卷175,第4073頁;卷179,第4153&mdash4154頁;卷180,第4164&mdash4165頁;卷205,第4578&mdash4579頁。
[155][653]《元史》,卷26,第579頁;卷205,第4579頁。
[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6,1b&mdash2a;卷18,3b&mdash4a。
[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43,4b。
[156][653]《元史》,卷26,第589頁;卷205,第4579&mdash4580頁;[619]許有壬:《至正集》,卷76,19b&mdash20a;[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8,1ob&mdash11a。
[157]窦德士認為鐵木疊兒是&ldquo忽必烈朝理财之臣的繼承者&rdquo([84]《征服者與儒士》,第37頁)。
但是,阿合馬和桑哥原來都是蒙古統治機構之外的人,因為他們具有理财能力而被忽必烈所信用。
鐵木疊兒與他們不同,他原來已經是統治機構中的一員,他的掌權與财政事務全無幹系。
[158][653]《元史》,卷26,第594頁。
[159][745]孫克寬:《江南訪賢與延祐儒治》。
[160][653]《元史》,卷31,第639頁;卷138,第3324頁。
[161][653]《元史》,卷27,第597頁;卷31,第693頁;卷116,第2902頁;卷138,第3325頁。
[162][653]《元史》,卷25,第575頁。
[163][653]《元史》,卷25,第572頁;卷31,第693頁。
[164][657]危素:《危太樸集》,卷7,17b&mdash18a。
[165][653]《元史》,卷27,第598頁。
[166][653]《元史》,卷27,第598頁;卷112,第2822&mdash2825頁。
[167][653]《元史》,卷207,第4600頁。
[168][653]《元史》,卷27,第623、626頁。
[169][653]《元史》,卷205,第4580頁;卷179,第4154、4151、4157頁。
[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3,6a;卷16,2a;卷18,4a。
[170][653]《元史》,卷175,第4089頁。
[171][653]《元史》,卷27,第605頁;卷136,第3303頁;卷176,第4112頁;卷205,第4580&mdash4581頁。
[172][653]《元史》,卷26,第585頁;卷174,第4061頁。
[173][653]《元史》,卷187,第4269頁;[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9,10b;[618]歐陽玄:《圭齋集》,卷9,21a;[758]楊鐮:《貫雲石評傳》,第187頁;[816]宗典:《柯九思年譜》,第187頁。
關于小雲石海牙,見[294]理查德·J.林恩:《貫雲石》。
[174]陶宗儀:《書史會要》,卷7,1a;[619]許有壬:《至正集》,卷73,61b;[557]吉川幸次郎:《元代諸帝的文學》,第240&mdash245頁;[122]傅海波:《蒙古皇帝能讀、寫漢文嗎?》,第73頁。
[175][653]《元史》,卷27,第599頁;卷116,第2902頁。
[176]關于拜住家族的影響,見[857]蕭啟慶:《元代四大蒙古家族》,第141&mdash230頁。
[177]關于安童,見[390]羅依果:《木華黎、孛魯、塔思和安童》。
[178]關于拜住,見[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24,1a&mdash8a;[653]《元史》,卷136,第3300&mdash3306頁;[730]匡裕徹:《拜住及其新政》。
[179][653]《元史》,卷27,第602頁;[628]《元典章新集·诏令》,5a;楊志玖指出這是碩德八剌編造的&ldquo謀逆&rdquo,為的是孤立太皇太後,見[753]《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2&mdash263頁。
[180][653]《元史》,卷27,第603頁;卷136,第3301頁;卷175,第4075頁。
[181][653]《元史》,卷205,第4580頁。
[182][653]《元史》,卷28,第626、630&mdash631頁;卷124,第3046頁;卷136,第3304頁;卷205,第4581頁。
[183][653]《元史》,卷175,第4074頁。
[184][653]《元史》,卷28,第626&mdash627頁;卷183,第4220頁。
[185]關于碩德八剌的改革,見[850]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
[186][653]《元史》,卷28,第625頁;卷175,第4079頁。
[187][653]《元史》,卷28,第628&mdash629頁;[636]《南台備要》,卷1,14a&mdash15b。
[188][653]《元史》,卷28,第628&mdash629頁;亦見孛術魯翀:《大元通制序》,《國朝文類》,卷36,6a&mdash9a。
[189][653]《元史》,卷28,第630頁,詳見[791]陳高華:《元代役法簡論》。
[190][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27,9b&mdash10a;卷10,11b&mdash12a。
[191][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24,5a。
[192]大昭孝寺即今天有名的西山卧佛寺,見[619]許有壬:《至正集》,卷47,70a;[794]陳高華:《元大都》,第74頁。
[193]關于碩德八剌的反伊斯蘭教政策,見[753]楊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3&mdash264頁。
[194]關于回回國子監,見[199]黃時鑒:《元代中國的波斯語》。
[195]關于南坡之變,見[653]《元史》,卷28,第632&mdash633頁;卷29,第637&mdash638頁;卷136,第3305頁;卷207,第4600頁;[850]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第43&mdash46頁。
[196]鐵失的傳記,見[653]《元史》,卷207,第4599&mdash4600頁;[689]屠寄:《蒙兀兒史記》,卷122,4b&mdash5a。
[197][653]《元史》,卷114,第2876頁。
[198][653]《元史》,卷29,第642頁。
[199][653]《元史》,卷27,第606頁;卷28,第621頁。
[200]碩德八剌在位的三年半時間中,封王的隻有7名宗室成員,而在鐵穆耳朝有15人封王,海山朝28人封王,愛育黎拔力八達朝有30人封王,見[351]野口周一:《元朝後半期的王号授予》。
[201]見[653]《元史》,卷28,第632頁的例證。
[202][850]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第41&mdash43頁。
[203][653]《元史》,卷29,第637&mdash638頁。
也孫鐵木兒的卒年和生年還都無法确定,因為在《元史》本紀中的有關記載相互矛盾。
他的生年被記為&ldquo至元十三年&rdquo(1276年),但是他在1328年去世時所記歲數為36歲(《元史》,卷29,第637頁;卷30,第687頁)。
高文德近年在一篇劄記中認為1276年的生年是對的,應将他去世時的歲數改為53歲。
見[842]《元泰定帝壽年證誤》。
我沒有采納高文德的意見,而是采用了慕阿德和李則芬的意見,他們認為《元史》所記&ldquo至元十三年&rdquo應為&ldquo至元三十年&rdquo(1293年)之誤。
見[327]慕阿德:《中國的統治者》,第103頁;[762]李則芬:《元史新講》,第3卷,第481頁。
我的理由有三點:第一,也孫鐵木兒的父親甘麻剌生于1263年(《元史》,卷115,第2893頁),從生理上說他不可能在13歲時就有了一個兒子。
第二,也孫鐵木兒據說出生在&ldquo晉邸&rdquo(《元史》,卷29,第637頁),而甘麻剌在1292年才被封為晉王。
第三,也孫鐵木兒在即位诏書中将海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稱為&ldquo哥哥&rdquo(《元史》,卷29,第638頁),在海山之子圖帖睦爾的一份即位诏書中,則稱也孫鐵木兒為&ldquo叔父&rdquo(《元史》,卷32,第709頁)。
海山生于1281年,愛育黎拔力八達生于1285年,也孫鐵木兒作為他們的族弟,不可能生于1276年。
他應該生于1293年。
死于1328年,享年35歲。
[204][653]《元史》,卷29,第637&mdash638頁;卷136,第3305頁;卷207,第4600頁。
[205][653]《元史》,卷32,第709頁。
[206][653]《元史》,卷29,第638&mdash639頁。
在元代所有皇帝的即位诏書中,隻有泰定帝的诏書是用漢文白話體寫的,它顯然是從蒙古文原文翻譯過來的。
這表明在也孫鐵木兒即位時,身邊沒有漢人文士。
武英殿版《元史》所載該诏書的文言體全文,是後來翻譯的,見[795]張元濟:《校史随筆》,112a&mdash113b。
[207]《元史》,卷29,第639&mdash641頁。
也孫鐵木兒可能與仍然忠于碩德八剌朝的大都官員有一個秘密協定。
以張珪為首的大臣曾向也孫鐵木兒發出一封密書,請求他繼承帝位并且處罰謀叛者。
見虞集撰《張珪墓志銘》,載[623]《國朝文類》,卷53,17b&mdash18a。
相關段落在虞集的《道園學古錄》卷18,12a中漏載;亦見12b&mdash13a所記大都官員對刺殺事件的最初反映。
[208][653]《元史》,卷29,第641、646、648頁;卷175,第4075頁;[619]許有壬:《至正集》,卷76,20b&mdash21b。
[209]此後,甚至謀叛者被籍沒的家财亦被給還其家,見[653]《元史》,卷29,第649&mdash650頁。
[210][653]《元史》,卷29,第639頁;[689]屠寄:《蒙兀兒史記》,卷157,26a&mdash28a。
[211][753]楊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4&mdash266頁。
[212][653]《元史》,卷175,第4074&mdash4083頁。
[213][653]《元史》,卷112,第2826&mdash2828頁。
[214][653]《元史》,卷29,第640頁。
[215][653]《元史》,卷29,第643頁。
[216][653]《元史》,卷29,第643頁;卷30,第680頁。
[217][435]佐口透:《十四世紀元朝與西方三王的關系》,第173&mdash178頁。
[218]見[850]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
[219][653]《元史》,卷29,第646、647、649、651頁;卷30,第669、670、672、677、678、679頁;卷117,第2910頁。
[220][653]《元史》,卷29,第644、646頁;卷175,第4076頁;[619]許有壬:《至正集》,卷76,22a&mdashb。
亦見[192]崛江雅明:《鐵木哥斡赤斤的子孫》,第240&mdash250頁;[713]葉新民:《斡赤斤家族與蒙元汗廷的關系》。
[221][653]《元史》,卷29,第640、641頁;卷172,第4027頁。
[222][653]《元史》,卷29,第644頁;[615]虞集:《道園類稿》,卷33,16b&mdash18a。
[223][615]虞集:《道園類稿》,卷33,17b。
[224][653]《元史》,卷29,第648頁。
[225][653]《元史》,卷29,第653頁。
[226][653]《元史》,卷30,第678頁;[104]伊麗莎白·恩迪科特一韋思特:《元代中國的商人組合:斡脫》,第149&mdash151頁。
[227][709]劄奇斯欽:《蒙古與西藏曆史關系之研究》,第289、294&mdash295頁。
[228][653]《元史》,卷30,第669頁頁。
關于瑣南藏蔔,見[166]韓百詩:《〈元史〉卷108〈諸王表〉譯注》,第137頁;亦見[779]陳慶英在《元朝在西藏所封白蘭王》一文中關于白蘭王封号的讨論。
[229][653]《元史》,卷202,第4521頁。
[230]關于1328年圖帖睦爾的複位,見[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31&mdash52頁;[851]蕭功秦:《論元代皇位繼承問題》,第32&mdash36頁。
[231][653]《元史》,卷31,第694頁;卷32,第704頁;卷138,第3326頁。
[232][653]《元史》,卷31,第693&mdash694頁;亦見藤島建樹對和世的研究,[151]《元明宗的生涯》。
[233][653]《元史》,卷32,第703頁。
[234]關于燕鐵木兒,見[653]《元史》,卷138,第3326&mdash3334頁;[613]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4,6b&mdash11a;亦見[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10&mdash11、39&mdash50頁。
[235]以前是碩德八剌親信的任速哥據說首倡起兵以雪先帝之仇。
他與前湖廣行省右丞、畏兀兒人速速商讨後,在也孫鐵木兒去世前就力勸燕鐵木兒領導起事,見[653]《元史》,卷184,第4235&mdash4237頁。
[236][653]《元史》,卷32,第704頁。
倒剌沙的擅權、保護回回商人和貪官污吏,見《元史》,卷32,第707頁;卷182,第4194頁;卷176,第4112頁。
[237]關于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後人,見[167]韓百詩:《〈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譯注》,第138頁。
[238]阿剌忒納失裡是越王秃剌之子,見[167]韓百詩:《〈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譯注》,第57&mdash58、61&mdash62頁。
[239][653]《元史》,卷31,第694&mdash695頁;卷32,第704&mdash705頁;卷138,第3326&mdash3327頁。
[240]關于蔑兒乞部人伯顔,見[653]《元史》,卷138,第3335&mdash3339頁;[613]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4,1a&mdash5a;[170]韓百詩:《蔑兒乞部伯顔傳劄記》;[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53&mdash74頁。
[241][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39&mdash42頁。
[242][653]《元史》,卷32,第705&mdash715頁;卷138,第3326&mdash3331頁;[613]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4,6b&mdash11a。
[243]關于陝西上都派的活動,見[653]《元史》,卷32,第712&mdash719頁;卷137,第3314&mdash3317頁。
[244]關于四川上都派的活動,見[653]《元史》,卷32&mdash33;亦見[725]馮承鈞:《元代的幾個南家台》,第213&mdash216頁。
[245]關于雲南上都派的活動,見[653]《元史》,卷33&mdash36;[74]柯立夫:《1340年阿魯忽的令旨》;[748]杜玉亭:《元代羅羅斯史料輯考》,第30&mdash43頁。
[246][653]《元史》,卷31,第696&mdash697頁;[151]藤島建樹:《元明宗的生涯》,第22頁。
和世及其追随者在世時顯然不清楚所處環境,以緻處理當時情勢發生了嚴重錯誤。
按照明朝初年還很流行的說法,和世的扈從無禮地對待前往蒙古奉獻帝位的燕鐵木兒,使他無比憤怒和恐懼,見[655]胡粹中:《元史續編》,卷10,15a。
[247][653]《元史》,卷31,第701頁。
[248][651]權衡:《庚申外史》,1b;[440]赫爾穆特·舒爾特&mdash烏夫拉格德文譯本,第27頁。
[249][653]《元史》,卷40,第856頁。
[250]如窦德士指出:&ldquo海山的即位是當時仍未穩定的邊疆所造成&rdquo,但是他将蒙古有效統合于由中原而非由蒙古所控制的帝國體制之内。
這使得&ldquo他的長子不可能步他的後塵&rdquo。
見[84]《征服者與儒士》,第30頁。
[251][852]蕭功秦:《論元代皇位繼承問題》,第33頁。
[252][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42頁。
[253][725]馮承鈞:《元代的幾個南家台》,第216頁。
[254][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32頁。
[255][653]《元史》,卷138,第3332&mdash3333頁;[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46&mdash50頁。
[256][653]《元史》,卷138。
第3337頁。
[257][653]《元史》,卷32,第716&mdash724頁。
[258][653]《元史》,卷175,第4096頁。
[259][653]《元史》,卷34,第759、761、766頁。
[260][653]《元史》,卷110,第2792頁;卷124,第3058頁;[689]《蒙兀兒史記》,卷156,11b&mdash12a。
[261][753]楊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6&mdash269,281頁。
[262][653]《元史》,卷175,第4096頁;[689]《蒙兀兒史記》,卷157,29a&mdashb。
[263][653]《元史》,卷34,第762頁。
[264][351]野口周一:《元代後半期的王号授予》,第65&mdash67頁。
[265][653]《元史》,卷32,第716&mdash724頁;[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51頁。
[266][653]《元史》,卷139,第3352頁。
[267][435]佐口透:《14世紀元朝與西方三王的關系》,第174&mdash178頁。
[268]這是窦德士的觀點,見[84]《征服者與儒士》,第7&mdash8頁。
[269][653]《元史》,卷32,第740頁;卷34,第759、761頁;卷35,第776、778、789793頁;卷36,第803頁。
[270][653]《元史》,卷38,第816頁。
[271][762]李則芬:《元史新講》,第3卷,第543頁。
[272][777]陳世松:《試論元代中期的少數民族起義》。
[273][653]《元史》,卷31,第700頁。
[274][762]李則芬:《元史新講》,第3卷,第527頁。
[275][653]《元史》。
卷34,第755頁。
[276][653]《元史》,卷184,第4238頁。
[277][653]《元史》,卷96,第2476&mdash2477頁;卷139,第3352頁。
[278][653]《元史》,卷33,第739頁。
[279][653]《元史》,卷34,第763頁。
[280][653]《元史》,卷34,第765頁。
[281][653]《元史》,卷93,第2369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125頁。
[282][296]前田直典:《元代紙币的價值變動》,第139&mdash140頁。
[283][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充當謀士的學者》。
[284]關于圖帖睦爾的漢文化程度,見[235]神田喜一郎:《元文宗的風流》,第477&mdash488頁;[557]吉川幸次郎:《元代諸帝的文學》,第243&mdash276頁;[801]羅賢佑:《元朝諸帝漢化述議》,第72&mdash73頁。
[285][653]《元史》,卷33,第730頁;卷172,第4028頁。
[286][653]《元史》,卷34、第763、770頁。
[287][653]《元史》,卷34,第768頁;卷72,第1791&mdash1792頁;亦見[126]傅海波:《從部落領袖到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神》,第32&mdash33頁。
[288][653]《元史》,卷34&mdash36。
[289][653]《元史》,卷34,第767頁;卷103,第2643&mdash2644頁;亦見[448]司律思:《明朝初年中國的蒙古遺俗》,第174&mdash176頁。
[290][653]《元史》,卷30,第686頁;卷38,第823頁;卷83,第2086頁。
關于漢人守喪習俗對色目人的影響,見[787]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英譯本,第241&mdash252頁。
[291]關于奎章閣學士院,見以下研究成果:[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870]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106&mdash108頁。
[292][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108頁。
[293]關于學士院的人物,見[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第77&mdash178頁。
[294][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106頁。
[295]關于柯九思的作用,見[70]柯立夫:《柯九思的〈宮詞十五首〉》。
[296]見[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第75頁。
[297]對《經世大典》最深入的研究見[747]蘇振申:《元政書〈經世大典〉研究》。
亦見[127]傅海波:《蒙古統治下中國的貨币和經濟》,第25&mdash31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9&mdash14頁;[195]蕭啟慶:《元代的軍事制度》,第67&mdash69頁;[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108&mdash110頁。
[298]關于《經世大典》的散失和保存下來的文字,見[747]蘇振申:《元政書〈經世大典〉研究》,第13&mdash18、33&mdash78頁。
[299][747]蘇振申:《元政書〈經世大典〉研究》,第20頁。
[300][653]《元史》,卷181,第4178頁。
[301][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48頁。
[302][653]《元史》,卷34,第754&mdash770頁。
《元史·蔔答失裡傳》的譯文,見[77]柯立夫:《1335年張應瑞的漢蒙文碑銘》,第35&mdash36頁,注35。
[303][653]《元史》,卷34,第756頁;卷38,第815頁;卷114,第2877頁。
[304][653]《元史》,卷34,第774頁。
[305][653]《元史》,卷35,第790頁;卷36,第802頁。
[306][651]權衡:《庚申外史》,1a&mdashb;英譯本,第27&mdash28頁。
[307][653]《元史》,卷38,第815頁。
[308]關于懿璘質班,見[653]《元史》,卷37。
[309]不是被殺死或推翻的另6位皇帝的平均壽命隻有29.3歲,與前5位蒙古大汗形成鮮明對照,他們的平均壽命為58.2歲。
這亦能反映蒙古皇室生理和政治上的蛻變。
[117][88]狄百瑞:《理學和心學》,第57&mdash66頁。
[118][824]姚大力:《元代科舉制度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第47&mdash48頁。
關于愛育黎拔力八達推行的科舉考試制度及其後來的發展,亦見[315]宮崎市定:《元朝的蒙古官職和蒙漢關系:科舉複興意義再探》;[755]楊樹藩:《元代科舉制度》。
[119][859]蕭啟慶:《元代科舉與精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第129&mdash160頁。
[120][63]陳恒昭:《蒙古統治下的中國法律傳統》,第14&mdash23頁;[517]植松正:《彙輯〈至元新格〉與解說》。
[121][63]陳恒昭:《蒙古統治下的中國法律傳統》,第24&mdash26頁;[623]孛術魯翀:《大元通制序》,《國朝文類》,卷36,7a。
[122]《大元通制》的條格類的一部分保存下來并在1930年由國立北京圖書館重印,名為《通制條格》。
[123][63]陳恒昭:《蒙古統治下的中國法律傳統》,第29頁。
[124]見黃時鑒:《大元通制考辨》,《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2期,第157&mdash171頁;亦見[1]安部健夫:《〈大元通制〉解說》。
[125]關于元代将漢文著作翻譯成蒙古文,見[149]沃爾特·富克斯:《元代的蒙文譯著》;[118]傅海波:《蒙古統治下的中國史學:民族涵化中史學的作用》;關于元代僅存的蒙文漢譯著作《孝經》的研究和譯注,見[71]柯立夫:《早期蒙文譯本〈孝經〉第一章》、《早期蒙文譯本〈孝經〉第二章》;[69]《早期蒙文譯本(孝經〉第十八章》。
亦見羅依果:[392]《蒙文譯本〈孝經〉》;[389]《蒙文譯本〈孝經〉續論》。
[126]關于下列書的翻譯,見[653]《元史》,卷24,第536、544頁;卷25,第565頁;卷26,第578頁;卷137,第3311頁;卷181,第4172頁。
[127][653]《元史》,卷24,第536頁;卷26,第587頁。
[128][653]《元史》,卷24,第544頁。
[129]研究元代&ldquo投下&rdquo的成果很多,如[336]村上正二:《元朝投下的意義》;[220]岩村忍:《蒙古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01&mdash469頁;[413]保爾·拉契内夫斯基:《蒙古時期投下的意義》;[809]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初探》;[822]洪金富:《從投下分封制度看元朝政權的性質》。
[130][653]《元史》,卷24,第547頁。
[131]關于斷事官,見[483]田村實造:《中國征服王朝研究》,第2卷,第444&mdash463頁;[711]劄奇斯欽:《說〈元史〉中的劄魯忽赤并兼論元初的尚書省》。
[132][653]《元史》,卷25,第572&mdash573頁;[628]《元典章》,卷9,7a。
亦見[105]伊麗莎自·恩迪科特&mdash韋斯特:《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第96&mdash97頁。
[133]達魯花赤是個蒙古語詞,原意為&ldquo鎮守者&rdquo,後專指各官府的最高監治長官。
按照元朝的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許多機構,達魯花赤都位于所有在職官員之上,他們的作用比行政官員大得多。
除了極少的例外,隻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充任達魯花赤。
見[68]柯立夫:《達魯花赤考》;劄奇斯欽:《說〈元史〉中的達魯花赤》,第465&mdash631頁;[105]伊麗莎自·恩迪科特&mdash韋斯特的《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是研究達魯花赤制度的專著。
[134]《元史》,卷25,第569頁。
[135][628]《元典章》,卷9,9a&mdash10a;[653]《元史》,卷25,第573&mdash574頁;卷26,第579頁;亦見[103]伊麗莎白·恩迪科特&mdash韋斯特在《元代的中央機構》第545頁的評述和她的《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第97&mdash101頁。
[136][653]《元史》,卷24,第538頁。
[137][715]史衛民:《元歲賜考實》,第148頁。
[138][220]岩村忍:《蒙古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58&mdash461頁。
[139][653]《元史》,卷26,第577頁。
[140][762]李則芬:《元史新講》,第3卷,第377&mdash378頁。
[141][653]《元史》,卷24,第538、552、556、558頁。
[142][653]《元史》,卷205,第4577&mdash4578頁。
[143][653]《元史》,卷94,第2402頁;卷205,第4578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224、233頁。
[144]關于桑哥的經理,見[513]植松正:《元代初期對江南的控制》,第57&mdash60頁。
[145][653]《元史》,卷25,第566、567、571頁;卷94,第2353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31&mdash32頁;[754]楊育鎂:《元代江南田賦稅制考》,第155&mdash157頁。
[146]關于蔡五九起義,見[792]陳高華:《元代前期和中期各族人民起義鬥争》,第306&mdash308頁;[751]楊讷、陳高華編:《元代農民戰争史料彙編》,第1卷,第151&mdash159頁。
[147][653]《元史》,卷93,第2353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38頁。
[148]答己的傳,見[653]《元史》,卷116,第2900&mdash2903頁。
關于徽政院作為權力中心所起的重要作用,見[708]方廣锠:《元史考證兩篇》,第231&mdash233頁。
[149]鐵木疊兒出身于八鄰部分支速合納惕部,他的祖父不憐吉歹是蒙哥朝的著名将領。
他的伯父忽魯不花是忽必烈朝初年的左丞相。
見[689]屠寄:《蒙兀兒史記》,卷122,1b。
[150]根據《元史》本傳,鐵木疊兒1313年去職是因為健康原因(《元史》,卷205,第4576&mdash4581頁)。
但是我們從其他史料得知,他的去職實際上是因為他的罪行所緻,見[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6,1b。
[151][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6,1b;[653]《元史》,卷175,第4075頁。
[152][653]《元史》,卷25,第566頁。
[153][653]《元史》,卷176,第4112頁。
[154][653]《元史》,卷175,第4073頁;卷179,第4153&mdash4154頁;卷180,第4164&mdash4165頁;卷205,第4578&mdash4579頁。
[155][653]《元史》,卷26,第579頁;卷205,第4579頁。
[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6,1b&mdash2a;卷18,3b&mdash4a。
[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43,4b。
[156][653]《元史》,卷26,第589頁;卷205,第4579&mdash4580頁;[619]許有壬:《至正集》,卷76,19b&mdash20a;[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8,1ob&mdash11a。
[157]窦德士認為鐵木疊兒是&ldquo忽必烈朝理财之臣的繼承者&rdquo([84]《征服者與儒士》,第37頁)。
但是,阿合馬和桑哥原來都是蒙古統治機構之外的人,因為他們具有理财能力而被忽必烈所信用。
鐵木疊兒與他們不同,他原來已經是統治機構中的一員,他的掌權與财政事務全無幹系。
[158][653]《元史》,卷26,第594頁。
[159][745]孫克寬:《江南訪賢與延祐儒治》。
[160][653]《元史》,卷31,第639頁;卷138,第3324頁。
[161][653]《元史》,卷27,第597頁;卷31,第693頁;卷116,第2902頁;卷138,第3325頁。
[162][653]《元史》,卷25,第575頁。
[163][653]《元史》,卷25,第572頁;卷31,第693頁。
[164][657]危素:《危太樸集》,卷7,17b&mdash18a。
[165][653]《元史》,卷27,第598頁。
[166][653]《元史》,卷27,第598頁;卷112,第2822&mdash2825頁。
[167][653]《元史》,卷207,第4600頁。
[168][653]《元史》,卷27,第623、626頁。
[169][653]《元史》,卷205,第4580頁;卷179,第4154、4151、4157頁。
[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3,6a;卷16,2a;卷18,4a。
[170][653]《元史》,卷175,第4089頁。
[171][653]《元史》,卷27,第605頁;卷136,第3303頁;卷176,第4112頁;卷205,第4580&mdash4581頁。
[172][653]《元史》,卷26,第585頁;卷174,第4061頁。
[173][653]《元史》,卷187,第4269頁;[614]虞集:《道園學古錄》,卷19,10b;[618]歐陽玄:《圭齋集》,卷9,21a;[758]楊鐮:《貫雲石評傳》,第187頁;[816]宗典:《柯九思年譜》,第187頁。
關于小雲石海牙,見[294]理查德·J.林恩:《貫雲石》。
[174]陶宗儀:《書史會要》,卷7,1a;[619]許有壬:《至正集》,卷73,61b;[557]吉川幸次郎:《元代諸帝的文學》,第240&mdash245頁;[122]傅海波:《蒙古皇帝能讀、寫漢文嗎?》,第73頁。
[175][653]《元史》,卷27,第599頁;卷116,第2902頁。
[176]關于拜住家族的影響,見[857]蕭啟慶:《元代四大蒙古家族》,第141&mdash230頁。
[177]關于安童,見[390]羅依果:《木華黎、孛魯、塔思和安童》。
[178]關于拜住,見[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24,1a&mdash8a;[653]《元史》,卷136,第3300&mdash3306頁;[730]匡裕徹:《拜住及其新政》。
[179][653]《元史》,卷27,第602頁;[628]《元典章新集·诏令》,5a;楊志玖指出這是碩德八剌編造的&ldquo謀逆&rdquo,為的是孤立太皇太後,見[753]《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2&mdash263頁。
[180][653]《元史》,卷27,第603頁;卷136,第3301頁;卷175,第4075頁。
[181][653]《元史》,卷205,第4580頁。
[182][653]《元史》,卷28,第626、630&mdash631頁;卷124,第3046頁;卷136,第3304頁;卷205,第4581頁。
[183][653]《元史》,卷175,第4074頁。
[184][653]《元史》,卷28,第626&mdash627頁;卷183,第4220頁。
[185]關于碩德八剌的改革,見[850]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
[186][653]《元史》,卷28,第625頁;卷175,第4079頁。
[187][653]《元史》,卷28,第628&mdash629頁;[636]《南台備要》,卷1,14a&mdash15b。
[188][653]《元史》,卷28,第628&mdash629頁;亦見孛術魯翀:《大元通制序》,《國朝文類》,卷36,6a&mdash9a。
[189][653]《元史》,卷28,第630頁,詳見[791]陳高華:《元代役法簡論》。
[190][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27,9b&mdash10a;卷10,11b&mdash12a。
[191][616]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24,5a。
[192]大昭孝寺即今天有名的西山卧佛寺,見[619]許有壬:《至正集》,卷47,70a;[794]陳高華:《元大都》,第74頁。
[193]關于碩德八剌的反伊斯蘭教政策,見[753]楊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3&mdash264頁。
[194]關于回回國子監,見[199]黃時鑒:《元代中國的波斯語》。
[195]關于南坡之變,見[653]《元史》,卷28,第632&mdash633頁;卷29,第637&mdash638頁;卷136,第3305頁;卷207,第4600頁;[850]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第43&mdash46頁。
[196]鐵失的傳記,見[653]《元史》,卷207,第4599&mdash4600頁;[689]屠寄:《蒙兀兒史記》,卷122,4b&mdash5a。
[197][653]《元史》,卷114,第2876頁。
[198][653]《元史》,卷29,第642頁。
[199][653]《元史》,卷27,第606頁;卷28,第621頁。
[200]碩德八剌在位的三年半時間中,封王的隻有7名宗室成員,而在鐵穆耳朝有15人封王,海山朝28人封王,愛育黎拔力八達朝有30人封王,見[351]野口周一:《元朝後半期的王号授予》。
[201]見[653]《元史》,卷28,第632頁的例證。
[202][850]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第41&mdash43頁。
[203][653]《元史》,卷29,第637&mdash638頁。
也孫鐵木兒的卒年和生年還都無法确定,因為在《元史》本紀中的有關記載相互矛盾。
他的生年被記為&ldquo至元十三年&rdquo(1276年),但是他在1328年去世時所記歲數為36歲(《元史》,卷29,第637頁;卷30,第687頁)。
高文德近年在一篇劄記中認為1276年的生年是對的,應将他去世時的歲數改為53歲。
見[842]《元泰定帝壽年證誤》。
我沒有采納高文德的意見,而是采用了慕阿德和李則芬的意見,他們認為《元史》所記&ldquo至元十三年&rdquo應為&ldquo至元三十年&rdquo(1293年)之誤。
見[327]慕阿德:《中國的統治者》,第103頁;[762]李則芬:《元史新講》,第3卷,第481頁。
我的理由有三點:第一,也孫鐵木兒的父親甘麻剌生于1263年(《元史》,卷115,第2893頁),從生理上說他不可能在13歲時就有了一個兒子。
第二,也孫鐵木兒據說出生在&ldquo晉邸&rdquo(《元史》,卷29,第637頁),而甘麻剌在1292年才被封為晉王。
第三,也孫鐵木兒在即位诏書中将海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稱為&ldquo哥哥&rdquo(《元史》,卷29,第638頁),在海山之子圖帖睦爾的一份即位诏書中,則稱也孫鐵木兒為&ldquo叔父&rdquo(《元史》,卷32,第709頁)。
海山生于1281年,愛育黎拔力八達生于1285年,也孫鐵木兒作為他們的族弟,不可能生于1276年。
他應該生于1293年。
死于1328年,享年35歲。
[204][653]《元史》,卷29,第637&mdash638頁;卷136,第3305頁;卷207,第4600頁。
[205][653]《元史》,卷32,第709頁。
[206][653]《元史》,卷29,第638&mdash639頁。
在元代所有皇帝的即位诏書中,隻有泰定帝的诏書是用漢文白話體寫的,它顯然是從蒙古文原文翻譯過來的。
這表明在也孫鐵木兒即位時,身邊沒有漢人文士。
武英殿版《元史》所載該诏書的文言體全文,是後來翻譯的,見[795]張元濟:《校史随筆》,112a&mdash113b。
[207]《元史》,卷29,第639&mdash641頁。
也孫鐵木兒可能與仍然忠于碩德八剌朝的大都官員有一個秘密協定。
以張珪為首的大臣曾向也孫鐵木兒發出一封密書,請求他繼承帝位并且處罰謀叛者。
見虞集撰《張珪墓志銘》,載[623]《國朝文類》,卷53,17b&mdash18a。
相關段落在虞集的《道園學古錄》卷18,12a中漏載;亦見12b&mdash13a所記大都官員對刺殺事件的最初反映。
[208][653]《元史》,卷29,第641、646、648頁;卷175,第4075頁;[619]許有壬:《至正集》,卷76,20b&mdash21b。
[209]此後,甚至謀叛者被籍沒的家财亦被給還其家,見[653]《元史》,卷29,第649&mdash650頁。
[210][653]《元史》,卷29,第639頁;[689]屠寄:《蒙兀兒史記》,卷157,26a&mdash28a。
[211][753]楊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4&mdash266頁。
[212][653]《元史》,卷175,第4074&mdash4083頁。
[213][653]《元史》,卷112,第2826&mdash2828頁。
[214][653]《元史》,卷29,第640頁。
[215][653]《元史》,卷29,第643頁。
[216][653]《元史》,卷29,第643頁;卷30,第680頁。
[217][435]佐口透:《十四世紀元朝與西方三王的關系》,第173&mdash178頁。
[218]見[850]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
[219][653]《元史》,卷29,第646、647、649、651頁;卷30,第669、670、672、677、678、679頁;卷117,第2910頁。
[220][653]《元史》,卷29,第644、646頁;卷175,第4076頁;[619]許有壬:《至正集》,卷76,22a&mdashb。
亦見[192]崛江雅明:《鐵木哥斡赤斤的子孫》,第240&mdash250頁;[713]葉新民:《斡赤斤家族與蒙元汗廷的關系》。
[221][653]《元史》,卷29,第640、641頁;卷172,第4027頁。
[222][653]《元史》,卷29,第644頁;[615]虞集:《道園類稿》,卷33,16b&mdash18a。
[223][615]虞集:《道園類稿》,卷33,17b。
[224][653]《元史》,卷29,第648頁。
[225][653]《元史》,卷29,第653頁。
[226][653]《元史》,卷30,第678頁;[104]伊麗莎白·恩迪科特一韋思特:《元代中國的商人組合:斡脫》,第149&mdash151頁。
[227][709]劄奇斯欽:《蒙古與西藏曆史關系之研究》,第289、294&mdash295頁。
[228][653]《元史》,卷30,第669頁頁。
關于瑣南藏蔔,見[166]韓百詩:《〈元史〉卷108〈諸王表〉譯注》,第137頁;亦見[779]陳慶英在《元朝在西藏所封白蘭王》一文中關于白蘭王封号的讨論。
[229][653]《元史》,卷202,第4521頁。
[230]關于1328年圖帖睦爾的複位,見[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31&mdash52頁;[851]蕭功秦:《論元代皇位繼承問題》,第32&mdash36頁。
[231][653]《元史》,卷31,第694頁;卷32,第704頁;卷138,第3326頁。
[232][653]《元史》,卷31,第693&mdash694頁;亦見藤島建樹對和世的研究,[151]《元明宗的生涯》。
[233][653]《元史》,卷32,第703頁。
[234]關于燕鐵木兒,見[653]《元史》,卷138,第3326&mdash3334頁;[613]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4,6b&mdash11a;亦見[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10&mdash11、39&mdash50頁。
[235]以前是碩德八剌親信的任速哥據說首倡起兵以雪先帝之仇。
他與前湖廣行省右丞、畏兀兒人速速商讨後,在也孫鐵木兒去世前就力勸燕鐵木兒領導起事,見[653]《元史》,卷184,第4235&mdash4237頁。
[236][653]《元史》,卷32,第704頁。
倒剌沙的擅權、保護回回商人和貪官污吏,見《元史》,卷32,第707頁;卷182,第4194頁;卷176,第4112頁。
[237]關于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後人,見[167]韓百詩:《〈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譯注》,第138頁。
[238]阿剌忒納失裡是越王秃剌之子,見[167]韓百詩:《〈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譯注》,第57&mdash58、61&mdash62頁。
[239][653]《元史》,卷31,第694&mdash695頁;卷32,第704&mdash705頁;卷138,第3326&mdash3327頁。
[240]關于蔑兒乞部人伯顔,見[653]《元史》,卷138,第3335&mdash3339頁;[613]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4,1a&mdash5a;[170]韓百詩:《蔑兒乞部伯顔傳劄記》;[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53&mdash74頁。
[241][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39&mdash42頁。
[242][653]《元史》,卷32,第705&mdash715頁;卷138,第3326&mdash3331頁;[613]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4,6b&mdash11a。
[243]關于陝西上都派的活動,見[653]《元史》,卷32,第712&mdash719頁;卷137,第3314&mdash3317頁。
[244]關于四川上都派的活動,見[653]《元史》,卷32&mdash33;亦見[725]馮承鈞:《元代的幾個南家台》,第213&mdash216頁。
[245]關于雲南上都派的活動,見[653]《元史》,卷33&mdash36;[74]柯立夫:《1340年阿魯忽的令旨》;[748]杜玉亭:《元代羅羅斯史料輯考》,第30&mdash43頁。
[246][653]《元史》,卷31,第696&mdash697頁;[151]藤島建樹:《元明宗的生涯》,第22頁。
和世及其追随者在世時顯然不清楚所處環境,以緻處理當時情勢發生了嚴重錯誤。
按照明朝初年還很流行的說法,和世的扈從無禮地對待前往蒙古奉獻帝位的燕鐵木兒,使他無比憤怒和恐懼,見[655]胡粹中:《元史續編》,卷10,15a。
[247][653]《元史》,卷31,第701頁。
[248][651]權衡:《庚申外史》,1b;[440]赫爾穆特·舒爾特&mdash烏夫拉格德文譯本,第27頁。
[249][653]《元史》,卷40,第856頁。
[250]如窦德士指出:&ldquo海山的即位是當時仍未穩定的邊疆所造成&rdquo,但是他将蒙古有效統合于由中原而非由蒙古所控制的帝國體制之内。
這使得&ldquo他的長子不可能步他的後塵&rdquo。
見[84]《征服者與儒士》,第30頁。
[251][852]蕭功秦:《論元代皇位繼承問題》,第33頁。
[252][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42頁。
[253][725]馮承鈞:《元代的幾個南家台》,第216頁。
[254][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32頁。
[255][653]《元史》,卷138,第3332&mdash3333頁;[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46&mdash50頁。
[256][653]《元史》,卷138。
第3337頁。
[257][653]《元史》,卷32,第716&mdash724頁。
[258][653]《元史》,卷175,第4096頁。
[259][653]《元史》,卷34,第759、761、766頁。
[260][653]《元史》,卷110,第2792頁;卷124,第3058頁;[689]《蒙兀兒史記》,卷156,11b&mdash12a。
[261][753]楊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6&mdash269,281頁。
[262][653]《元史》,卷175,第4096頁;[689]《蒙兀兒史記》,卷157,29a&mdashb。
[263][653]《元史》,卷34,第762頁。
[264][351]野口周一:《元代後半期的王号授予》,第65&mdash67頁。
[265][653]《元史》,卷32,第716&mdash724頁;[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51頁。
[266][653]《元史》,卷139,第3352頁。
[267][435]佐口透:《14世紀元朝與西方三王的關系》,第174&mdash178頁。
[268]這是窦德士的觀點,見[84]《征服者與儒士》,第7&mdash8頁。
[269][653]《元史》,卷32,第740頁;卷34,第759、761頁;卷35,第776、778、789793頁;卷36,第803頁。
[270][653]《元史》,卷38,第816頁。
[271][762]李則芬:《元史新講》,第3卷,第543頁。
[272][777]陳世松:《試論元代中期的少數民族起義》。
[273][653]《元史》,卷31,第700頁。
[274][762]李則芬:《元史新講》,第3卷,第527頁。
[275][653]《元史》。
卷34,第755頁。
[276][653]《元史》,卷184,第4238頁。
[277][653]《元史》,卷96,第2476&mdash2477頁;卷139,第3352頁。
[278][653]《元史》,卷33,第739頁。
[279][653]《元史》,卷34,第763頁。
[280][653]《元史》,卷34,第765頁。
[281][653]《元史》,卷93,第2369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125頁。
[282][296]前田直典:《元代紙币的價值變動》,第139&mdash140頁。
[283][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充當謀士的學者》。
[284]關于圖帖睦爾的漢文化程度,見[235]神田喜一郎:《元文宗的風流》,第477&mdash488頁;[557]吉川幸次郎:《元代諸帝的文學》,第243&mdash276頁;[801]羅賢佑:《元朝諸帝漢化述議》,第72&mdash73頁。
[285][653]《元史》,卷33,第730頁;卷172,第4028頁。
[286][653]《元史》,卷34、第763、770頁。
[287][653]《元史》,卷34,第768頁;卷72,第1791&mdash1792頁;亦見[126]傅海波:《從部落領袖到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神》,第32&mdash33頁。
[288][653]《元史》,卷34&mdash36。
[289][653]《元史》,卷34,第767頁;卷103,第2643&mdash2644頁;亦見[448]司律思:《明朝初年中國的蒙古遺俗》,第174&mdash176頁。
[290][653]《元史》,卷30,第686頁;卷38,第823頁;卷83,第2086頁。
關于漢人守喪習俗對色目人的影響,見[787]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英譯本,第241&mdash252頁。
[291]關于奎章閣學士院,見以下研究成果:[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870]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106&mdash108頁。
[292][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108頁。
[293]關于學士院的人物,見[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第77&mdash178頁。
[294][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106頁。
[295]關于柯九思的作用,見[70]柯立夫:《柯九思的〈宮詞十五首〉》。
[296]見[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第75頁。
[297]對《經世大典》最深入的研究見[747]蘇振申:《元政書〈經世大典〉研究》。
亦見[127]傅海波:《蒙古統治下中國的貨币和經濟》,第25&mdash31頁;[441]舒爾曼:《元代經濟結構》,第9&mdash14頁;[195]蕭啟慶:《元代的軍事制度》,第67&mdash69頁;[277]蘭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108&mdash110頁。
[298]關于《經世大典》的散失和保存下來的文字,見[747]蘇振申:《元政書〈經世大典〉研究》,第13&mdash18、33&mdash78頁。
[299][747]蘇振申:《元政書〈經世大典〉研究》,第20頁。
[300][653]《元史》,卷181,第4178頁。
[301][84]窦德士:《征服者與儒士》,第48頁。
[302][653]《元史》,卷34,第754&mdash770頁。
《元史·蔔答失裡傳》的譯文,見[77]柯立夫:《1335年張應瑞的漢蒙文碑銘》,第35&mdash36頁,注35。
[303][653]《元史》,卷34,第756頁;卷38,第815頁;卷114,第2877頁。
[304][653]《元史》,卷34,第774頁。
[305][653]《元史》,卷35,第790頁;卷36,第802頁。
[306][651]權衡:《庚申外史》,1a&mdashb;英譯本,第27&mdash28頁。
[307][653]《元史》,卷38,第815頁。
[308]關于懿璘質班,見[653]《元史》,卷37。
[309]不是被殺死或推翻的另6位皇帝的平均壽命隻有29.3歲,與前5位蒙古大汗形成鮮明對照,他們的平均壽命為58.2歲。
這亦能反映蒙古皇室生理和政治上的蛻變。